如果問唐朝最偉大的詩人是誰?
想必有人會回答李白,也有人會說是杜甫。
有人喜歡李白的瀟灑,也有人偏愛杜甫的沉郁。
李白和杜甫到底誰才是唐朝的NO.1,這是個千年爭議不休的話題。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比李白小11歲的杜甫,一直是李白的超級迷弟。
他們這一生就見了三次面,可是杜甫卻用一生來追憶這個老大哥。
據(jù)統(tǒng)計,杜甫這一生給李白寫了15首詩。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或充滿景仰,或深情款款,可以說他對李白是真的十分的情深義重。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杜甫寫給李白的最后一首詩——《不見》。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為何是最后一首呢?因為李白在杜甫寫完這首詩的第二年便去世了,所以這成了杜甫懷念李白的絕響。
詩歌首聯(lián)“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不僅寫出了對李白的懷念,也道出了詩人對李白懷才不遇的深切同情。
一個“久”字極寫時間之長,濃濃的思念傾瀉而出。
杜甫最后一次見李白,應該是在745年的東魯,而杜甫寫這首詩時大約是761年,已經(jīng)過了16年,就像當年楊過小龍女也是相約16年。
首聯(lián)第一句寫的是對李白的思念,而緊接著的第二句則是對李白“佯狂”的哀憐。
古代有些抑郁不得志之士常常佯狂避世,他們或痛飲狂歌,或笑傲公侯,總之就是以一種狂放不羈的態(tài)度來表示對現(xiàn)實的不滿。
例如春秋時楚國的狂人接輿,因為對當局不滿,不愿為官,所以就剪發(fā)裝瘋。
李白曾以接輿自比,“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所以杜甫這里說他“佯狂”,而“哀”字則突出了杜甫對李白的無限嘆惋。
他不僅懂李白的“佯狂”,更懂李白內(nèi)心的悲痛,所謂知己,大概便是如此了。
頷聯(lián)通過對比,進一步展現(xiàn)了他對李白不公遭遇的同情。
“世人皆欲殺”一句說的是當時李白卷入李璘的謀反案,那些統(tǒng)治集團的人都嚷嚷著要殺了李白,以儆效尤。
這里的“世人”應該包括三類人:一是李白平時得罪的權(quán)貴。李白曾經(jīng)供奉翰林,他的桀驁令他得罪了很多人,這些人見他蒙難,自然是落井下石。
第二類應該算是和李白沒啥交集的人,這些人或是跟風,或是嫉妒李白的才華,總之也想要他的命。
第三類人,就比較令人悲傷了,因為這些人是他的熟人,甚至是曾經(jīng)一同喝酒的小伙伴。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高適。
我們前面講過,李白杜甫一生見了三次,而他們第二次見面的時候,還有一個人也和他們同行,此人便是高適。
那年三人日則把臂同游,夜則同床而臥,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
而在李白成為李璘幕府后,高適被封為淮南節(jié)度使,奉命征討李璘叛軍。
按理說,若他為李白求情的話,皇帝也會給他幾分薄面。
何況李白當時也沒干啥傷天害理的事,就是被忽悠著寫了幾首詩罷了。
可事實是,高適不但無視李白的求救,還燒毀了兩人來往的信件,也算是無情無義了。
幸而后來大將郭子儀為他求情,才免遭一死。
恨李白的人要他死,不認識的陌生人也要他死,連曾經(jīng)的小伙伴也不愿搭救他,所以杜甫說“世人皆欲殺”,而這一句又和“吾意獨憐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世人都想殺李白的時候,杜甫卻愿意站在李白這邊,即使最后也沒幫上什么忙,但是有這份心便足夠了。
接下來頸聯(lián)的兩句“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應該算是對李白一生最好的概括了。
這兩句既是對偶,也是對比。
李白這一生最出名也是最重要的大概就是“詩”和“酒”了。
這里前一句寫的是李白的才華,就像杜甫在另一首詩《飲中八仙歌》中所言“李白斗酒詩百篇”。
后一句寫的是李白的落魄,古人常常借酒消愁,李白也是如此,因為懷才不遇,他只能在漂泊中,以酒澆心中塊壘。
而這兩句又是反襯對比,他這樣有才的人,卻只能江湖飄零,飲酒消愁,是何等的不公啊!
最后一聯(lián)“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寫的是杜甫對再見李白的期待。
匡山是李白少年是讀書的地方,在四川綿州,而此時的杜甫也在四川。
這兩句是杜甫對李白的深切呼喚,也和前文的“不見李生久”相互呼應,使得全詩渾然一體。
這首詩最大的特點便是直抒胸臆,詩人毫不掩飾自己對李白的思念、仰慕以及哀憐之情,讀來令人淚目。
尤其是頸聯(lián)的兩句“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是對李白一生最好的概括。
仰慕李白,為李白寫詩的人很多,但是能像杜甫這般懂李白的絕對不多。
可惜無論杜甫這首詩寫的多么情真意切,他都等不到李白的歸來,而這也成了他寫給李白的最后一首詩了。
注: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