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沒想到我們整體拿來熬粥的小米竟然是農(nóng)村最常見的一種雜草馴化而來的,它就是狗尾巴草。狗尾巴草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雜草,它們即便是在農(nóng)藥廣泛使用的今天,依然是田野里最常見的雜草。
那么,作為一種雜草,人類祖先為何想著把它們馴化為一種可以吃的植物呢?小米又如何一步步地與自己的祖先有了如此大的差異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人類為何要馴化植物?
人類最早與野生動物是一樣的,都是居無定所、依靠大自然存活的動物,但是人類與野生動物最大的不同就是人類的祖先是大腦演化的動物,隨著大腦的不斷演化,人類逐漸有了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這使得人以不太強壯的身體、較弱的攻擊性走到了如今食物鏈最頂端的動物。
雖然石器時代就是人類文明的開端,但是人類真正意義上的文明開端應該是從農(nóng)作物的栽培開始的,因為有了農(nóng)作物的栽培,人類的食物才有了相對穩(wěn)定的來源,此時人類開始定居,有了社會分層以及類城鎮(zhèn)化。
人類第一種馴化的動物是狼,馴化后的產(chǎn)物就是如今我們最常見的狗,它的馴化大約在距今約1.5萬年前,但是人類馴化植物要比動物還要早,從目前的考古看,人類最早的糧食采集發(fā)生在距今約1.9萬年前的亞洲西南部地區(qū),只不過當時的人類還沒有形成農(nóng)業(yè)種植,原因也很簡單,將野生植物馴化為“莊稼”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的,所以到了距今約1.02萬年前,農(nóng)業(yè)種植才正式開始,而第一種被馴化的植物就是小麥,它的祖先是一種如今還分布在野外的野生小麥。
而人類馴化農(nóng)作物的推動性因素就是發(fā)生在距今約1.28萬年前的“新仙女木”事件,這次事件是因為一顆近地行星直接撞擊或者在空中爆炸導致的,北美洲的大規(guī)模野火改變了當時的氣候,讓地球進入了冰河期,這導致了大量的植物死亡,這些植物中就有人類采集的、用來當做主食的植物。
食物的匱乏讓人類祖先不得不考慮一種可以持續(xù)性獲得植物的方法,于是,野生小麥的馴化加快了進程,并且最終獲得成功。
因此,人類祖先馴化農(nóng)作物是因為可食用的野生植物變少,才被迫開始的。
人類為何能想到將狗尾巴草馴化成農(nóng)作物?
人類之所以會想到把狗尾巴草馴化為農(nóng)作物,與以下四個方面有關:
第一:小麥的馴化成功
從目前的考古看,狗尾巴草被成功馴化的時間大約在距今約9500年前,此時小麥的馴化已經(jīng)完成。小麥的馴化給了人類馴化其他植物的經(jīng)驗,而且最關鍵的是野生小麥和狗尾巴草都是禾本科植物。
如今全世界糧食的種植面積中約有70%是禾本科植物,這一點非常重要,而人類之所以選擇禾本科植物,是因為它們成熟后會有小穗,穗上還有大量的種子,而種子中含有大量的淀粉,是可以讓人飽腹的。
第二:適應能力
一種需要被廣泛種植的植物必須要具備一個特點:適應能力強,在這方面狗尾巴草比野生小麥要出色的多了,因為狗尾巴草是一種生命力非常旺盛的植物,它們在除了耐干旱、耐酸性和堿性土壤外,即使在貧瘠的土地上照樣能夠生長。
正是因為這樣,在田野里,狗尾巴草成為了最常見的植物,再加上狗尾巴草是全球分布的一種植物,所以在小麥馴化后,它確實是馴化植物的不二之選。
第三:狗尾巴草的優(yōu)點
在人類馴化野生小麥之初,曾經(jīng)遇到過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那就是野生小麥成熟后,種子會掉落在地上,這對于人們收集來說是非常困難的,所以為了讓小麥成熟后種子不易脫落,人類祖先用了漫長的時間選育,最終才在新月沃地地區(qū)完成了這個難題。
而狗尾巴草天生的優(yōu)勢就是種子成熟后不易掉落,它只有在植株也徹底干掉之后,才會脫落,這大大減少了人類馴化它的時間。
如今的小米為何與狗尾巴草差異如此之大?
人類馴化動植物其實就是慢慢地掌握和控制它們繁殖和生長的一個過程,在馴化野生小麥時,人類用的方法是人工選育那些不易脫落的小麥種子,這樣經(jīng)過漫長的選育后,就出現(xiàn)了真正的小麥了。
狗尾巴草也是一個道理,由于狗尾巴草的種子很小,所以不太滿足人們的需求,此時人類開始人工的選擇那些穗較大、種子較大的狗尾巴草種子進行種植,慢慢的這種種子越來越大的基因突變就被人為的保留了下來,最終形成了與狗尾巴草完全不同的小米了。
總結
人類馴化狼是因為當時正好缺一個打獵和看門的幫手,而一匹狼主動地接近人類,翻找人類的生活垃圾并且沒有對人表現(xiàn)出惡意,最終完成馴化的,而谷物的馴化是因為冰期導致了人類可以采集的自然谷類越來越少,所以才想到了自己種植。
至于選擇狗尾巴草是看中了它的生存能力、產(chǎn)種量,當然小麥與其同科先被馴化的因素也非常的關鍵。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