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老話說:六月的天,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
很多家長也常常感嘆,平時看著是可愛的小天使,一發(fā)起脾氣來就變成了小惡魔,大喊大叫、哭鬧、撒潑打滾,管都管不住。
其實,孩子發(fā)脾氣并非全是壞事,比起害怕被拒絕、被打罵而不斷壓抑自己,發(fā)脾氣反而是一種健康的溝通方式。因為如果孩子長久壓抑內心需求,必然會在某一天爆發(fā)出心理問題。
在生活當中,孩子發(fā)脾氣的現象總是無法避免的,重點在于家長的處理方式,處理得好,孩子會從中學會控制和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處理不好,家長和孩子都很受傷。
孩子發(fā)脾氣,背后藏著各種原因
情緒并不能簡單的以好壞衡量,每一種情緒的發(fā)生都是有原因的。
很多時候,孩子發(fā)脾氣表現出傷心或憤怒的情緒,也是在向我們釋放一個信號,我們父母要做的就是讀懂孩子背后的潛在表達。
有時孩子發(fā)脾氣是為了獲得關注,有時是自己的需求被父母忽視,有時是自己做某件事的過程中遭遇挫折而失去耐心,比如搭積木半天搭不好。
可是,家長們通常的做法都過于簡單粗暴,用更大的怒火去壓制孩子的怒火,用更大的聲音去蓋過孩子的吼叫,最終雙方都陷入憤怒失控的境地。
這樣的方式顯然是不正確的。
首先要接納孩子的情緒
孩子年齡小,大腦和身心發(fā)育尚不完全,所以很多時候不懂得調控自己的情緒,當要求未滿足或受到挫折時就愛發(fā)脾氣。
這個時候,如果父母和孩子硬碰硬,對孩子的感受充耳不聞,對孩子的情緒置之不理,一心想去壓制孩子、控制局面,不僅起不到正面作用,還常常使這樣的情況愈演愈烈。
因此父母對待孩子發(fā)脾氣,千萬不能忽視的,就是接納孩子的情緒,對他的感受給予同情,給他安撫和陪伴,再進行下一步。
比如快吃飯了,孩子非要媽媽帶他出去玩,媽媽首先應該對孩子說的是:“你是不是很想出去玩,媽媽明白你的感受,現在天氣很好,而且你已經很久沒出門了。”
然后再跟孩子說明原因,為什么不能這樣做,比如“但是我們馬上要吃飯了,媽媽現在比較忙沒時間帶你出去”。
最后給出解決辦法,“咱們乖乖吃完飯后,媽媽就帶你出去玩好不好?”
首先肯定孩子的需求,孩子感覺被理解,負面情緒就會不自然地消解很多,也會更容易接受接下來家長跟他講的話。
接納孩子情緒從來不是意味著妥協(xié)和縱容,前提在于明確規(guī)則,確立邊界。
一方面,我們在引導孩子如何解決眼前的難題,一方面,我們也在示范怎樣控制情緒。但我們的原則沒變,不可以的事情就是不可以。
教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
很多時候孩子發(fā)脾氣是不懂得怎樣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所以只能通過哭鬧、耍小性子、生氣來發(fā)泄。
孩子發(fā)脾氣是一種本能,而調控自己的情緒則是能力,是需要在引導、實踐中學習而獲得的,因此家長的教育十分重要。
當孩子感到委屈、憤怒、被忽視,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家長首先可以采用詢問的方式:“弟弟搶走了你的玩具,你現在是不是覺得很委屈,還有點生氣?”
這樣可以引導孩子認識各種各樣的情緒,學會用語言描述自己的感受,這是孩子學會管理情緒的基礎,也是非常關鍵的一步。
要知道,比發(fā)脾氣可怕的,是孩子漸漸成為了不會表達情緒的人。
還有些時候,孩子會通過哭鬧來提出某種要求,比如哭著讓媽媽抱抱他,這個時候,家長要教會孩子好好說話,平靜下來,用語言說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家長以身作則,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孩子的脾氣,跟父母息息相關。
一個在家動不動就愛發(fā)脾氣的家長,他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會有樣學樣,也喜歡亂發(fā)脾氣;而一個不管在孩子面前還是在親人朋友面前始終溫厚從容,懂得管理自己情緒的家長,孩子也差不到哪里去。
不隨意發(fā)脾氣,保持情緒的穩(wěn)定,是父母的一場修行。
在孩子面前,永遠樹立好榜樣,當感到憤怒時不把怒氣轉移到家人身上,通過一個人靜靜待一會、或是看書跑步等方式來調節(jié)。
在這樣潛移默化之中,孩子也會受到熏陶,學會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采用正確的方式去解決問題,而不是發(fā)一些無謂的脾氣。
總的來說,面對孩子發(fā)脾氣,父母應該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接納孩子感受,不急著控制,耐心溫和地陪伴孩子正確面對和處理自己的情緒,給予積極的引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