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著要做第一批觀眾的心理,我在《長津湖》上映首日便買了家附近影院最早的票。
最開始其實并沒有對這部主旋律影片持太積極的期待,特別是看到影片片長長達176分鐘,我還在心里暗暗慶幸——還好手機的電是滿格的。
沒成想,影片超出了我的預期,近乎三個小時的影片我竟然只低頭看了一次手機?!堕L津湖》真的給國產主旋律戰(zhàn)爭片掙回了一次臉面。
這部影片的出彩之處非常之多:演員可圈可點的演技(重點:沒有一個扯后腿的,這非常難得)、精彩而又刺激的戰(zhàn)爭場面(林超賢處理這類題材真的是相當專業(yè))、大手筆的視效投入、可逐幀截取圖片的怡人風景鏡頭(陳凱歌在這方面還是很有可取之處的)、不俗的文本處理,等等。
但《長津湖》最觸動我的主要有三點:
一、英雄普通化
在《長津湖》這部影片中,多次出現關于英雄的討論,有的說殺20個敵人就算得上英雄了,而直至段奕宏飾演的談子為對“打不死的英雄”進行反駁,然后說出“上了戰(zhàn)場,就是英雄”才正式將“英雄”定了調——雖然有些人很普通,但仍然稱得上偉大。
段奕宏的這番話對“英雄”形象進行了口頭上的普通化,而胡軍飾演的雷公在垂死之際說出“疼......不要留我一個人在這......”,英雄似乎不再那么的遙不可及,他們在做很多了不起的事情的同時也讓我們看到其實他們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有痛感、怕孤獨。在此,《長津湖》中的英雄有了血肉和溫度。
二、斯文人的血性
斯文+血性,這是一個略帶矛盾和反差的組合,但當它呈現出來時卻帶有一種悲劇性的撕裂式的美感,讓人哭喊不得,只能壓抑再壓抑,直至無處安放的情緒充滿胸腔。
就像《無問西東》中王力宏飾演的富家少爺沈光耀開著飛機去戰(zhàn)斗直至犧牲,像《長津湖》中朱亞文飾演的梅生開著車子向敵人扔著炸彈,視死如歸......他們都是斯文人,如若生在和平年代原不會拿起刀槍,讓鮮血濺滿雙手。但時代逼迫他們卷進這戰(zhàn)火,并要做出應答,白衣+鮮血,怎能不讓人心生憐惜呢?
三、保家衛(wèi)國之外,對戰(zhàn)爭的思考(格局)
這是一場為子孫后代免于戰(zhàn)爭侵擾而選擇的一次集結、戰(zhàn)斗,所以彭德懷說“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因為如此恩情,看《長津湖》時難免讓人不燃起拳拳愛國之情,感恩之情,可見,在愛國教育這一塊兒,《長津湖》作為主旋律戰(zhàn)爭片已經達到了目標。
但我更喜歡吳京飾演的伍千阻止易烊千璽飾演的弟弟伍萬里射殺受傷的敵軍領導那一場戲,伍千里對伍萬里說“有些槍必須開,有些槍可以不開”,這句話可以看到我們戰(zhàn)爭片格局的提升,它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我一直覺得我們的國產戰(zhàn)爭片在宣揚愛國主義時是做得很到位的,但在對戰(zhàn)爭思考方面仍有些不足,而“有些槍必須開,有些槍可以不開”這句話其實透露出了一種立場——戰(zhàn)爭不是我們所希望的,能避免開槍時我們其實也是希望不開槍的,我們都期望和平。這里頭有了“反戰(zhàn)”的意味。
不過,這里要說,“反戰(zhàn)”不是不戰(zhàn),有些戰(zhàn)爭是不得不戰(zhàn),同時有些戰(zhàn)爭是為了避免戰(zhàn)爭。
戰(zhàn)爭總歸都是殘酷的,《長津湖》沒有避免這一事實,它還特意露出那些血淋淋的畫面給觀眾看到,并且沒有將敵人愚化處理,甚至給了他們專業(yè)性和人性。當我們將對手看作人時,我們(觀眾)是很難在戰(zhàn)爭中享受快感的,這也是宣揚戰(zhàn)爭和正視戰(zhàn)爭影片的區(qū)別所在。
最后,感恩那些為我們付出生命的先烈們,還有保衛(wèi)著我們國土與生命安全的將士們,英雄永垂不朽!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