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我們舉辦了《老師·好》的虹膜觀影團,就算當天北京下了起了小雨,但還是沒能擋住大家的熱情。
我們也給粉絲們準備了電影的周邊小禮物,超級有年代感的書包和水杯。
于謙老師,導演張欒還有影片的其他主創(chuàng)都來到了現(xiàn)場,回答了觀眾們的很多問題。
當然,我們的主持人奇愛葛格沙丹,相當能活躍氣氛,特別像映后活動里說相聲那個人。
能找到奇愛葛格嗎?
參加了這次觀影團的粉絲們也都很喜歡這部電影——
必須要強調的是,很多人覺得相聲皇后于謙老師拍電影是玩跨界,其實不是的。
于謙老師正兒八經(jīng)畢業(yè)于北京電影學院影視導演系,電影明明是他的本行,相聲才是跨界的副業(yè)好嗎?
這些年于謙老師也演過了不少作品。你不能說他是新人,但大家也從來沒有正經(jīng)把他當電影人看待。但看過這部電影之后,你一定會贊同,這就是此寶藏演員的「出道」作品。
所以,《老師·好》不僅僅是一部講師生情的電影,更是一次你重新認識于謙的機會。
《老師·好》是個很簡單的,發(fā)生在八十年代的師生故事。似乎所有的師生故事都會擁有相似的模板——一位老師遇到一批棘手的學生,兩撥人最開始針鋒相對,但是最終還是會慢慢成為一派。
于謙飾演的苗宛秋,是縣城中學的優(yōu)秀教師,他負責的三班在他高壓的管理下苦不堪言。他在第一天進教室的時候,就給了這些學生們一個下馬威,管教了化妝的、燙頭的、接話的、遲到的……
這是個彰顯權力的開場,但也暗示了苗宛秋一定程度上的「色厲內荏」,他的權威基本上只在這間教室里發(fā)揮作用。
離開了這座講臺,他也只是一個經(jīng)常會被妻子數(shù)落沒本事、分不上房、掙不上錢的普通中年男人。
學生們自然看出了這一點,所以也從開學的第一天,就跟苗宛秋對著干。
比如卸掉他自行車的擋泥板,又或者是把自行車給掛到旗桿上。
不過,自行車并不僅僅是學生們針對苗老師開戰(zhàn)的一個道具而已。它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穿插到了整部電影之中,成為了這部電影的鑰匙。
在很多個重要的情節(jié)點里,自行車都承擔著不同的意義。
比如自行車在一開始,是苗宛秋作為優(yōu)秀教師得到的獎品,代表了苗宛秋本身,它也是個標志化的物品,彰顯著苗宛秋與其他老師的不同。
所以,學生們在作弄苗老師的時候,也會選擇從這個標志化的物品下手,等于是從外圍向苗宛秋的權力發(fā)起挑戰(zhàn)。
而之后,班里最難管教的小混混洛小乙家里出事了,也是苗老師騎著自行車,送他去了醫(yī)院。在這個極富象征性的場景過后,苗老師和洛小乙的關系才終于發(fā)生了本質性的變化。
而他后來把自行車送給了班里成績最好的學生安靜,則暗示了學識或力量上的傳承。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老師·好》其實是講苗宛秋怎么把自己的影響力從講臺上擴散到講臺下的故事。那些一開始只在教室里服從老師權威的學生,慢慢地也開始接納苗宛秋進入自己的生活,把他當做自己人生的燈塔。
有意思的是,于謙飾演的苗宛秋這個形象,跟通常我們能在師生關系電影中看到的那些老師,其實不太一樣。
他并不是特別會和學生溝通,他的教育方式也稱不上先進,他的教育手段更是有些暴虐的。
在學生犯錯的時候,他會爆發(fā)、會怒吼、還會通過體罰、叫家長來試圖壓制學生。
這些行為,甚至會覺得讓人有些「討厭」,那要是放到現(xiàn)在,家長們分分鐘就鬧到學校。
但苗老師,也正是因為這份討厭而顯得真實,更因為這份討厭而顯得特別八十年代。
于謙說,因為他從小就在教師家庭長大,姨媽就是自己的班主任,所以他對那個時代的老師特別了解,而苗宛秋,就是那個時代的老師的聚合體。
他雖然有那么多問題,但有一點,便足以讓他成為一位老師。那就是他把每一個學生都當成自己的孩子,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放棄任何一位學生。這種不放棄,在他和洛小乙的關系中體現(xiàn)得最為明顯。
有意思的是,片中和苗宛秋關系最近的兩個學生,洛小乙和安靜,他們自己的家庭里,父親的角色都是缺席的。
洛小乙父親早逝,被爺爺帶大;安靜的家在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場景中,只有她母親出現(xiàn),似乎是個艱難地獨自撫養(yǎng)著女兒長大的形象。
把洛小乙從混社會的泥潭里拉出來,激勵安靜報考北大,苗宛秋其實已經(jīng)不僅僅是個老師,而是已經(jīng)充當了這兩個學生象征意義上的父親角色。這種關系,在他和其他學生之間的互動中也或多或少有體現(xiàn)。
苗宛秋和這些學生之間從矛盾到彌合、從敵對到理解的關系,也代表了更普遍意義上兩代人關系的變化,在他們之間,是時代巨變造就的裂痕,而這些縫隙,也逐漸會被情感的部分撫平。
不得不說,《老師·好》其實還是很理想主義的,它有點像帶了一層年代感的濾鏡去看這些人和這些故事,雖然是嬉笑怒罵明爭暗斗,卻有些過于單純美好。
在這種理想主義之外,《老師·好》其實也埋藏了一些非?,F(xiàn)實的部分。
在講師生關系的電影中,老師和學生總是一組鏡像對照體,學生長大后可能會成為老師,而老師也能在學生身上看到以前的自己。
片中有個情節(jié)是,苗宛秋為了讓班里的學生們專心準備高考,就取消了他們參加藝術節(jié)的資格。
反正高考又不考唱歌跳舞。很多人應該都有類似的經(jīng)歷。
這樣的苗宛秋,無情、無趣、又討厭。
但后來我們看到,三十年以前,在1965年高考前夕的苗宛秋,是個還會在晚自習的教室里用口琴吹《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少年。在這個瞬間,苗宛秋就和他那些在學習之外總是偷偷搞著點什么的學生,重合成了一樣的臉。
這個特殊的時代背景在片中一閃而過,苗宛秋即便是考上了北大,也沒能上成。這之后他所經(jīng)歷的一切影片并未提及,但那個年代,有許許多多人,都是苗宛秋。
當看到這里,你也就能理解苗宛秋身上的那些「討厭」,這種如今看來的過時,恰好就是那個年代的必然。
他是被打上了時代烙印的人。
不僅是苗宛秋,那些喜歡跳霹靂舞、癡迷收音機磁帶、又或者是只把學習視為唯一出路的學生,都是打上了時代烙印的人。
所以,用青春片來定義《老師·好》其實是有些片面的,它并沒有講述某個「誰」的青春,而是那個時代面貌的群戲。
它里面所描述的那種生活方式已經(jīng)離我們遠去,甚至被我們摒棄,也正因為如此,《老師·好》是大膽的,它通過苗宛秋這樣一個有些「討厭」的老師形象提醒我們,那是我們曾經(jīng)經(jīng)歷的過去。
這下就理解了影片為什么會在「老師」和「好」之間加一個「·」了,它要問好的,并不僅僅是老師,而是那個時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