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張是一名三年級的在校大學(xué)生,三次參加英語四級考試都沒能通過。小張有些沮喪,但轉(zhuǎn)念一想,覺得只是出現(xiàn)了一些不該有的失誤,把一道本來能做對的題做錯了,下次只要多加注意必然可以通過。于是他又找回了自信,開心地去做其他事了。
小張的心態(tài)是一種很典型的自欺心理。一旦考試成績不佳,不從自身尋找問題,而是歸結(jié)于“偶然失誤”這種模棱兩可的原因。這樣一來,小張就無法正確地評價自己的英語水平,從而導(dǎo)致英語水平很難提高。
人們經(jīng)常把自欺與說謊混為一談,但自欺不是說謊。說謊的本質(zhì)在于:說謊者完全了解他所掩蓋的真情,但人們散布自己也受其騙的謬見時,他們沒有說謊,而是在自欺。掩耳盜鈴就是自欺的最好例證,盜鈴者以為捂上自己的耳朵,別人也就聽不見了,這就是自欺。
自欺何來生存空間?
人類的很多心理狀態(tài)都是為了自我保護而發(fā)展出來的。比如樂觀,它會讓人們在面對困難甚至絕境時,能夠看到希望,堅持拼搏;再如懷疑,它能使人們在危險到來之前做好準(zhǔn)備,將人們受到傷害的可能性降低。
但是人們的自欺心理卻有些怪異,因為從理論上講,它不僅對人們沒有益處,反而還對人們造成傷害。比如兩個實力懸殊的仇人狹路相逢,其中比較弱的一個自認為自己的實力比對方還強,因此向?qū)嵙姷娜颂翎叄罱K導(dǎo)致自己被打傷或打殘。因此,從生物學(xué)的角度來講,自欺會使個體感知錯誤的信息,不利于個體的生存和發(fā)展。
既然如此,自欺這種心理機制應(yīng)該早在億萬年前的進化當(dāng)中消失了。但事實上,自欺不僅沒有消失,反而成了人群中一種相當(dāng)普遍的心理,很多人在自我安慰時都帶有自欺傾向。這就說明,自欺應(yīng)該對生存進化有著重要的作用。
有進化生物學(xué)家由此提出了一種特別的觀點,那就是人們自欺的目的不僅在于欺騙自己,從而使自己獲得滿足感或優(yōu)越感,還在于更好地欺騙他人。只要欺騙他人所獲得的收益大于自欺本身對個體造成的損失,自欺對自己就是有利的。
我們還是來看上面的例子。實力懸殊的仇人狹路相逢,其中比較弱的一個因為認為自己的能力較強,因而故意向強者挑釁。但強者本身并不知道弱者比自己弱得多,相反,從其挑釁行為來看,強者誤以為弱者擁有比自己更強的實力,因此不戰(zhàn)而逃。這樣一來,弱者因為自欺獲得的好處就要超過自欺所帶來的壞處,從而使個體獲益。
自欺,讓欺騙變簡單
現(xiàn)在的社會當(dāng)中,欺騙他人的事件可謂是層出不窮,讓人有一種欺騙他人其實不難的錯覺。然而,如果將這些欺詐事件拿來分析,就不難發(fā)現(xiàn),社會上的欺詐行為大多是針對一些孤寡老人、婦女兒童這類弱勢群體進行的,而那些有正常判斷能力的人則很難受騙。
想要別人不發(fā)現(xiàn)自己在騙人,最簡單也最直接的方法莫過于連自己都以為自己說的是實話,也就是通過自欺的方法來達成欺騙。
而自欺所依靠的,正是人們記憶的的特殊性。人類的記憶并非是記住所有的事情,而是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記憶,而抑制其他自己不想要的記憶,將之壓抑到無意識到中。然后,自己可以暫時遺忘某些關(guān)鍵信息,從而表現(xiàn)出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誠”。這種自欺的能力在人們很小的時候就已獲得。比如一個孩子藏起了媽媽給自己的糖果,當(dāng)媽媽問起時,他會下意識地壓抑與糖果有關(guān)的相關(guān)信息,比如下意識的問“什么糖果?”之類,造成一種記憶衰退的假象,騙取媽媽的信任。過一段時間之后,他的記憶又會在無意識中把藏糖果的地點提取出來。
人們一旦開始自欺,騙過他人的可能性也就大大提高。這樣一來,自欺就成為了欺騙他人的最好掩護,只要自欺成功,即使對方擁有再高的防范欺騙能力,也很難辨別一個人是否在說謊,因為這個人通過自欺將謊言變成了“實話”。
這樣看來,雖然自欺不利于自己提取真實信息,但卻能夠幫助自己提高欺騙的成功率。因此,自欺能夠長久存在根源正是為了提高社會交往間的欺騙的成功率。
但自欺的人也容易自我麻痹,在遇到困難時更愿意放棄,而不是付出努力。就像本文開頭所說的小張,寧愿相信是偶然失誤才沒考過,也不愿相信自己還需要更多努力。時間一久,自欺和欺騙將形成一種惡性循環(huán),使人變得更加懶惰、不上進且愛欺騙。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