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眼睛紅腫,應該算作有火啊,為什么使用清火的藥,反而把自己害了呢?在邊讀邊思考的過程中,黃元御發(fā)現了秘密,原來有很多火熱之癥是假象,很多是氣機升降失常,并非是真正的火!
有位叫錢叔玉的人,秋收因為干活太賣力氣了,開始咳嗽,有痰,而且最嚇人的是唾血,血的顏色是紫黑色的。貧苦人家哪有那么多的錢請大夫?。【陀餐χ?,結果這么吐血,一直吐了一年有余。
黃元御來了,也嚇了一跳。原來,正趕上這位犯病,吐的血"一吐數碗",來不及從嘴里冒出來,就從鼻孔里往外流。黃元御連忙問:"都有什么感覺?。?這位一邊吐血一邊說:"肌膚發(fā)麻,腦袋痛,身上還感覺忽冷忽熱的,口渴,吃不下飯,出汗。" 黃元御點點頭,診了患者的脈,問:"還有什么癥狀呢?"患者想了想,回答:"還遺精,很容易驚恐,總是很健忘,還有晚上睡眠不好,只要一躺下,就開始喘,只能坐著睡覺,一旦身體傾斜,就會吐血,天氣一涼,病就開始重,而且右腳還腫了,大便也是不成形的。"
黃元御聽完了患者的敘述,說:"我明白你的病情了,你想知道你的病是怎么患的嗎?黃元御說:"給鄉(xiāng)親們講講我們自己身體里的圓圈的故事吧。"
這個圓圈的故事后來被別人看去了,寫成了一本書,叫《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話說這人體里面,五臟六腑是上下分布的,中醫(yī)認為,其功能也有方向,這些臟腑所引導的氣機是處于動態(tài)中的。
首先腎在最下面,屬水臟。中醫(yī)說腎臟是水中含火,水是腎陰,火是腎陽,火我們就明白了,那一定是向上走的,它生什么???火生土,也就是說,火性向上走,使得脾土溫暖,脾是負責把胃吸收的營養(yǎng)發(fā)送到全身的。脾的特性是向上走的,因為有一部分營養(yǎng)還要到肺臟,與吸入的空氣中的精微物質結合,由肺協助向全身輸布。
腎臟中的水呢,水生木,木氣得到了營養(yǎng),它發(fā)展的方向也是上升,跟樹一樣,這個肝臟之氣也是從左邊往上升的。中醫(yī)有句話,叫"肝隨脾升,膽隨胃降",就是說的這個。左邊身體有病,有時要考慮到肝脾之氣上升是否正常,尤其是肝氣。
氣機隨著肝脾升到了頂部,這里就是肺和心了。各位知道,木生火,心火的特點其實也是要向上的,但是,由于有肺臟的存在,心火被帶向下行。
肺是屬金的,四季配秋天,主肅降,甭管夏天多熱,遇到秋天,氣機就開始往下降了。這心火本來是要上升的,但是因為有肺金在上面,所以就跟著往下降,直降到腎中,使得腎水不至于過寒。而腎水隨著肝木上承,到達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過熱,這叫"水火既濟"。
如果下降的過程被破壞了,心火就無法下降,憋在上面,會出現上面熱,下面寒的現象??诳剩劬t,口舌生瘡,可下面的腿還是涼的。
在肺金下降的同時,吃入的東西進入了胃,也是向下走的,所以胃氣要下降。胃氣下降的同時,膽氣也隨著下降,就是我們說的"膽隨胃降"。現在有好多的胃病,就是胃氣上逆,膽汁反流,這就是氣機逆行的結果。這個胃氣和膽氣的下降,是從右邊下行的。如果人體的右邊有病,要考慮一下氣機下行是否遇到了麻煩。
脾土左升,肝氣和腎水都隨著升,胃氣右降,膽氣和心火隨著下降,這是不是一個左邊升,右邊降的圓圈呢?在這個圓圈里,脾胃一陰一陽,就是中心的軸,一切都是圍繞著它們來轉。這就是黃元御的理論,他最后把一切病都歸入到這個圓圈的運轉失常。
黃元御認為是這個圓圈轉得不大靈光了,導致上面的氣機堵在那里,所以會出現鼻塞等癥狀。中醫(yī)以前也說過:九竅不和,皆屬脾胃。就是這個道理?!≥喿硬晦D,后果是很嚴重的,心火本來應該下降,結果不降了,就在上面燒,這肺金能受得了嗎?胃氣也不降了,也往上逆,這下,熱氣全堵在上面了,而下面該升的也不升了,全是寒氣。
這下所有的癥狀就都能夠解釋了:您看這位錢老鄉(xiāng)吐血,那是火都堵在上面,氣機逆行??;您看他胸腹發(fā)堵,那是胃氣不能下行??;您看他晚上無法入睡,那是肺胃不降,陽氣不能收藏??;您看他發(fā)熱汗出,那是肺金受熱,肺主皮毛,所以把汗給蒸出來了;您看他遺精,那是下寒啊,腎不封藏;您看他泄瀉,那也是下寒啊。
這個藥(下氣湯)服用了一個月,病就痊愈了.有人看到這個方子該奇怪了,這也沒有止血的藥???這也沒有治療吐血的成分啊,怎么能治病呢?這么簡單一個方子,它到底是怎么撥動這個圓圈的呢?
我給各位朋友解解方子吧:這個方子里面的茯苓,是去濕氣的,脾土才能減去負擔,向上升,所以茯苓是使得脾土上升的藥;這甘草是補脾胃的,坐鎮(zhèn)中州,是這個圓圈的軸心;半夏,藥性下行,也是燥濕的藥,有了半夏,這個胃氣就會下行。茯苓、甘草、半夏--構成了這個圓圈的核心,有升有降,這也是麻瑞亭老中醫(yī)開方子時候必開的藥物。
方中的干姜,是暖下焦的,一來可以助脾土之升,二來下焦暖,則腎水不寒,才能起到封藏的作用;丹皮是清肝膽之火的,白芍是柔肝的,滋肝經之陰血,丹皮和白芍在一起,可以使得橫逆的肝氣不再橫行,肝氣疏達以后,就可以上升了,所以這兩味藥是疏肝升陷的。
而牡蠣呢?牡蠣是下行的,它可以收斂浮火,使之隨著胃氣的下行而下降,將它們斂至下焦。桂枝按照麻瑞亭老師的解釋,那也是疏肝升陷的,可以使肝氣溫暖,不至于淤滯。
這個方子除了脾胃,也特別的重視肝氣的疏通,里面若干味藥都是調肝氣的,這也是黃元御的一個思想,他認為這個圓圈不轉,根本的原因是水濕過多,導致脾氣不升,但脾氣不升最大的結果就是肝氣橫逆或者下陷。
黃元御的第五代傳人麻瑞亭老中醫(yī),從黃元御的"下氣湯",加減了一下,變成了一個藥性有升有降,調和脾胃的方子,這位老人家一輩子基本就用這一個方子治病,來個患者,他就給調調方子,稍微加減,把氣機這么一調,患者就好了。他就是用藥在人家的身上撥了一下,把這個不大轉動的圓圈給重新啟動了,結果麻老一輩子"活人無算。尤其是有很多嚴重的血液病。
老馬生活比較辛苦,拼命打工賺錢,本來就"生計憂勞",結果由于生活不順,情緒不好,生了點兒氣,結果就中風了(相當于現在的腦梗塞或者腦出血)。癥狀是左邊的手和腳蜷曲著,左邊的肢體冰冷,像沒有血液一樣,渾身的骨頭都痛,左邊的身體卻沒有任何的知覺,晚上煩躁,說胡話,無法睡覺,能吃飯,但是不能喝水,喝水就氣逆,身體的皮膚發(fā)黑。
患者得了這個病以后,精神狀態(tài)非常的不好,覺得本來生活就很艱苦,現在看病還要花錢,也沒有勞保,每次上醫(yī)院檢查的錢都是向親戚借的,這未來的日子可怎么過啊?
黃元御來了以后,診了脈,然后問老馬:"你痰多不多啊?"老馬回答:"痰多啊,先生診脈真厲害。"黃元御又問:"你的大小便情況如何呢?"老馬回答:"大便干燥,小便尿的時候發(fā)澀,還有疼痛的感覺。"
黃元御點點頭,說:"這樣吧,我把你患這個病的來由給講一下吧,大家都聽聽,以后周圍的人有遇到這樣問題的,可以有個思路。"
這個病首先一定是脾胃虛弱,本來脾土應該是干燥的,可是由于勞累等原因,導致功能下降,這樣濕氣就多了,脾土的上升就出了問題,本來肝氣是可以和脾土一起上升的,可現在脾土不升了,把肝氣也給憋在了那里。
這個肝氣一郁在那里,可了不得了,因為其志為怒,其氣為風,如果它郁悶,導致的結果就是風氣在體內亂竄,時間長了,體內就會津液消亡,最后就會出現筋脈攣縮,導致中風。
您再看看患者的癥狀吧,他為什么這么悲傷呢?各位不要以為他這只是情緒的問題,這是因為肺屬金,是負責輸布人體的津液的,它在情緒方面的歸屬就是悲(其志悲),由于肺現在沒有津液可輸布,因此燥氣動,就產生了悲觀的情緒。當然我們也要想到人家的生理問題,不僅僅是情緒,是生理影響了情緒。
你再看看他為什么左邊身體冰冷呢?那是因為肝氣從左邊生發(fā)?!饵S帝內經》說: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F在肝氣特郁悶,憋在了那里,生發(fā)之令不行,結果導致這里成為冰雪之地。
患者為什么失眠呢?那是因為這個圓圈轉不起來,心火不能下降,陽氣不斂,結果晚上睡不著覺;他又為什么晚上煩躁說胡話呢?那是因為肝和心是母子的關系(肝屬木,心屬火,木生火),肝病則心也病,心神亂就煩躁說胡話。嘔吐明顯,是胃氣不能下降的緣故。
總之,是這個圓圈的上下旋轉出了問題,所以要撥動這個樞機,讓它轉動才能使身體恢復啊。
怎么治療呢?很遺憾,黃元御只說了要溫水燥土、滋木清風之法,沒有記載藥方。
但是我們再看看他寫的《四圣心源》里,詳細地記載了中風的治療方法。
黃元御有個秘訣,就是用熨法,把藥磨成藥末,用布包住,放在熱爐子上加熱,再放在患者的病側的肢體關節(jié)處來回地熨,讓藥氣透入關節(jié)肌膚,這樣筋脈就慢慢地舒緩了。一般熨三四次后,藥味淡了,就要換新藥,以患者身體被熨出汗為好。
熨藥的方子是:左邊的身體癱瘓,用何首烏、茯苓、桂枝、附子;右邊的身體癱瘓,用生黃芪、茯苓、生姜(另研后放)、附子,黃元御沒有寫分量,各位可以每種藥用二十克一次。
至于服藥,黃元御也是根據身體偏廢的左右不同開出兩個方子,左半身癱瘓不靈的,用桂枝三錢、白芍三錢、甘草二錢、何首烏三錢、茯苓三錢、砂仁一錢;如果是右半身癱瘓不靈,則用生黃芪三錢、人參三錢、甘草二錢、茯苓三錢、半夏三錢、生姜三錢。
關于這個中風治療的秘密我們揭示的還不夠,讓我們來看看麻瑞亭老中醫(yī)的經驗吧,看看他有些什么傳承。麻瑞亭老中醫(yī)那里把右半身偏廢的叫氣虛型,因為中醫(yī)認為右半身屬氣;左半身叫血虛型,因為左半身屬血。麻老在左半身偏廢的血虛型中加入了雞血藤五錢、丹參五錢、路路通四錢,以通血絡;在右半身的氣血虛型中加入了夏枯草、茺蔚子、決明子各五錢,以疏肝氣。
麻先生并沒有完全搬用黃元御老師的方子,他在兩個方子里各加入了杏仁三錢,以降肺氣。
兩人略有不同,但是思路大概相當。
讓我們說回這位老馬吧,老馬同志在服用了黃元御開出的方子以后,十多服藥,就拄著拐杖起床了,然后大家都來看他,送客說笑之間,不自覺地把拐杖放在一旁,就起來送客了,居然不知道自己已經能走步了(不知病之去也)。
治久咳方:
細辛3克、五味子5克、薄荷9克、射干9克、法半夏9克、杏仁9克、枳殼9克、桔梗9克、沙參9克、陳皮6克、瓜蔞殼9克、甘草3克,如有黃痰等熱證,加入黃芩5克、桑白皮9克。
此方我應用多年,治好久咳患者無數,許多都是咳了兩三個月甚至更久,醫(yī)院毫無辦法者,一般在四服到五服之間痊愈,不用多服。之后可以用通宣理肺丸或者金匱腎氣丸善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82f7b60101678m.html麻瑞亭用下氣湯通治百病之我見
麻瑞亭老先生對黃元御老先生的下氣湯加減后的湯方在此稱為下氣升血湯。先看下面的比較。
比較表:
方劑始創(chuàng)者
麻瑞亭
黃元御
藥物作用
方劑名
下氣升血湯
下氣湯
組成
云茯苓9克
茯苓9克
健脾滲濕,治在脾助其升。
(相同部分)
粉甘草6克
甘草6克
治在脾胃,和中,助其升降。
法半夏9克
半夏9克
和胃降逆,治在胃助其降。
炒杏仁9克
杏仁9克(泡,去尖)
入氣分,清肺理氣,化痰降逆。
炒杭芍12克
芍藥6克
疏肝升陷,兼以平膽。
組成
粉丹皮9克
貝母6克
(不同部分)
制首烏20克
五味3克
廣橘紅9克
丹皮,首烏:疏肝升陷,兼以平膽。
橘紅:入氣分,清肺理氣,化痰降逆。
貝母,五味:入氣分,斂肺止咳。
五味:即五味子。味酸、微苦、咸,氣澀,入手太陰肺經。斂辛金而止咳,收庚金而住泄,善收脫陷,最下沖逆。
貝母:味苦,微寒,入手太陰肺經。清金瀉熱,消郁破凝。
丹皮:味苦、辛,微寒,入足厥陰肝經。達木郁而清風,行瘀血而瀉熱,排癰疽之膿血,化臟腑之癥瘕。
首烏:味甘,性澀,氣平,入足厥陰肝經。養(yǎng)血榮筋,息風潤燥,斂肝氣之疏泄,遺精最效,舒筋脈之拘攣,偏枯甚良,瘰疬癰腫皆消,崩漏淋漓俱止,消痔至妙,截瘧如神
橘紅:
杏仁:味甘、苦,入手太陰肺經。降沖逆而開痹塞,瀉壅阻而平喘嗽,消皮腠之浮腫,潤肺腸之枯燥,最利胸膈,兼通經絡。
麻老將黃元御治右路氣滯藥改為治右路氣滯與升左路血陷并舉。
黃元御的下氣湯是名符其實的下氣,幾乎所有的藥味都是右路降藥,它就是一個降藥的大集合。升與降合起來才能形成一個圓運動,升降要平衡,升也是為了降,沒有升,降也難以實現,所以麻瑞亭稍稍加入升左路的丹皮、首烏,盡管用了升藥,但依然是降大于升,目的還是以降為主,但有了升藥的幫助,就如同我們用了兩個力臂去旋轉一個轉盤一樣,效果比單純的用降藥要好得多,這符合物理學原理,這是其一;
其二,為什么可以用此方作為治療各種雜病的主方呢?因為人體氣機以降為順,只有通過降才能恢復氣機的升降出入的循環(huán)。不能用升為主,以升為主容易虛陽外越,相火離位;也不能以調撥中焦為主,調撥中焦,鼓舞脾胃,盡管幾乎是放之四海而皆準,但還是上面的物理學原理,動力臂太短,不省力,氣機轉起來費勁,所以要以降為主,這是最省力又符合以降為順的做法。
其三,與全息湯相比較,丹皮必用,生地換首烏,桂枝也算升藥,其余降藥力量占8成以上,所以全息湯也符合以降為順的機理,也是左右兩路同時調整。
其四,從病理上講,治病應該先去除阻滯,清除病理垃圾,等人體內部清靜了,再去恢復氣機運動的復原,所以第一步應該是以通為主,第二步恢復一氣周流,氣機的升降出入循環(huán),當然在此過程中,要時刻關注陽氣的興衰,只有在能攻的時候才能去攻,該守的時候只能守。
這樣的思路就將火神派、黃元御與全息湯等三大理論統(tǒng)一了。
桔梗元參湯,是治療鼻塞、鼻涕多的那種鼻炎,方子是:桔梗9克、元參9克、杏仁9克、橘皮9克、半夏9克、茯苓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其中桔梗是升的,開肺氣、解毒排膿;元參是升的,潤燥解毒;杏仁是降的,降肺金之氣;橘皮入氣分,清理肺氣,化痰降逆;半夏是降的,和胃降逆;茯苓是升的,去除水濕,助脾氣之升;甘草是補脾胃的,坐鎮(zhèn)中州;生姜是散寒的,可以散在外表之寒。(法半夏、茯苓、甘草是黃元御的三駕馬車,旋轉中焦的,然后再加上一些調理肺經的藥物,這樣氣機就流動開了,所以鼻炎也就有了解除的機會。)
桔梗玄參湯是治療"肺氣郁升,鼻塞涕多者",這里面突出的是個"郁"字,鼻塞,同時流的鼻涕是清鼻涕,這是寒邪郁留在鼻竅,導致的肺經氣機不通。如果流的是黃鼻涕,說明此時有熱,黃元御用的是五味石膏湯,前面有網友寫了方子。黃元御還寫了另外一個方子,是苓澤姜蘇湯:茯苓9克、澤瀉9克、生姜9克、杏仁9克、甘草6克、橘皮9克、蘇葉9克,這個方子治療的是鼻塞的特別的嚴重,說話聲音都不清楚的,這是體內的濕氣特別重,再加上寒濕瘀滯,導致的鼻炎,具體的癥狀還應該有全身的其他表現,比如舌苔白膩,四肢腫脹,胸脘痞悶等有濕邪的癥狀,方子里的澤瀉不可久服。
《黃元御醫(yī)學全書《四圣心源》一個方劑,藥味太多了,藥性會互相牽制。中醫(yī)認為肺主皮毛,所以很多皮膚病的病因都要從肺經來找,邪氣進入肺經,就病喘,邪氣出來了,就病皮膚,但肺經的壓力減輕,哮喘就輕了,我覺得你還是以調肺為主,黃元御的原方就可以,最多加上一味浮萍,就可以了,浮萍可以把邪氣向外托,肺經調好了,皮膚的問題也就好解決了。。
地址:
諸藥合一圖-中醫(yī)歸來-李玉賓的博客-搜狐博客作者:
祥慈健康從味的角度來講,中土---土氣它的味道是甘,甜味。左路木氣它的味道是酸的,酸味。右路金氣,味辛。上焦火,味苦。下焦水,味咸。
從氣來講,中焦土,它的氣香,挺香的。左路木氣,它的氣是臊,就是味比較大的一股,比較沖的一個味。上焦火氣,它的氣味是焦,燒糊了那個味。右路金,它的味是腥味。下焦水氣,它的味是腐味,腐敗的腐味。
所有的藥物是按這個氣、味來分的。按黃元御的一氣周流來看呢,一氣周流講的是中焦土氣斡旋,左路木氣生發(fā),右路金氣斂降,上焦是火氣,下焦是水氣?;鹬餮咨?,水主潤下,一個是開散的狀態(tài),一個是收藏的狀態(tài)。
大家可以看到圖是分成五部分,中間是土氣的藥,上面是火氣的藥,左邊是木氣的藥,右邊是金氣的藥,下邊是水氣的藥。每組藥里面有一個紅色的藥,紅色的藥代表的就是本族---這一族藥的一個核心藥物,就是正常的一個藥氣的藥,代表正常的人體之氣的一個藥物。
中土這股氣它是一股緩和之氣:不寒不熱,不快不慢,非常的緩和。它的代表藥物就是甘草。甘草入五臟六腑,主一身之氣。我們知道中焦很容易產生濕氣,甘草這個藥比較偏溫燥一些,但是又不是很干燥,它是比較和緩,比較清透的一個藥,這跟人體正常的土氣非常接近,所以我們選甘草作為中焦土氣正常狀態(tài)的代表。所有的,土氣如果正常情況下,沒有很多的邪氣,單純虛的時候,我們用一味甘草就可以達到很好的補氣的作用。大家不要一想到補氣就是黃芪、人參,補氣最好的藥物實際上是甘草。有一些體質很虛的病人一用上人參、黃芪,反而虛不受不補。用上甘草,他的病情慢慢能得到不錯的緩解。所以從五行本氣來講,甘草屬土,補土氣,補一身之氣,它的效果其實是最理想的。
如果中焦這股氣虛弱的話,在虛弱的同時有稍微的陰陽的偏差,我們還可以選不同的補益中焦之氣的藥物。大家看甘草這個藥,往上往下,上面有人參白術,下面有大棗和蜂蜜。這幾味藥,跟甘草是類似的,他們都是味甘---味道都是甘的,比較甜,氣也是比較芳香一些,都可以直入中土,直接補益土氣。但是由于它們本身藥物的偏性不同,你像人參,偏于柔潤,能直入五臟之內,直接補五臟的精氣。白術呢它在補益中土的同時還多少有一點運轉中焦的作用。大棗蜂蜜呢就是比較柔潤一些了,偏于滋補中焦的陰精。甘草比較中正,其他的藥稍微偏一點,但是都算補益中焦。這些藥呢,大部分情況下是中焦邪氣不能太盛,單純虛的時候可以用,比較好。我們知道中焦它要斡旋,是一個樞軸,所以有人說,中焦不在補而在于運,要去運轉它呀。有時候中焦運轉不動了,你給他補啥也沒有用啊。所以臨床上,我這個人參呀,白術呀,大棗蜂蜜,我其實用的很少,甘草用的比較多一些。
所以我們中焦呢,就要想辦法讓它轉起來??锤什葑筮呥@幾味藥:生姜、干姜、蒼術;甘草右邊還有白蔻、黃連、半夏。這個左右相當于的是中焦的一升一降,這就是運轉中焦的藥。我以前給大家講,我有一個運轉中焦的很小的小方子就是生姜、甘草和白蔻這三味藥。大家都可以看到了,一升一降,甘草在中間。
左邊生姜、干姜、蒼術,這是偏于升發(fā)的,都是入中焦的藥。右邊白蔻、黃連、半夏,都偏于降偏于斂,也都是入中焦的藥。因為中焦容易生濕氣,所以左路都能化濕氣,生姜、干姜、蒼術,它都可以把這個濕氣推散開。而右路白蔻、黃連、半夏都可以把濕氣給它斂降,都有收濕氣化濕氣的作用。所以中焦一旦有了濕氣,有了濕氣的郁滯,甚至痰濕比較多的時候,我們就需要用到一些推動運轉的藥,左邊升右邊降。一升一降,中焦就轉起來了。張仲景瀉心湯,去中焦?jié)駳庑Ч芎冒?,他不就用到干姜黃連嘛,你看甘草、干姜、黃連中間這個部分,這就是瀉心湯的意思呀。所以經方啊,它是有很多深意在里面的,我們要從一氣周流的體系上,從各個方面來理解,包括我們今天晚上講的所有的藥當成一味藥來理解,這個是一種辦法。
大家看大棗蜂蜜下面是茯苓,茯苓這個藥,它比較平淡了,如果中焦只是單純有一點濕氣,升降還沒有大礙的時候,單純用茯苓就能有很好的效果。所以茯苓它是化解清除中焦?jié)駳獾囊晃逗芎玫乃?,非常的平和也很有效。如果中焦痰濕阻滯的比較結實,甘遂是化痰濕最厲害的一個藥,甘就是土,就是在土氣里面打一個隧道、通道。
對于這個中焦土氣呢,你看我們常用的藥,基本上就這么多類型吧。正常情況下就是甘草,以中氣為主,甘草這味藥是補益的,補虛的;相似的補虛的藥還有上下這么多。左右就是運轉的藥,下面就是驅邪氣的藥,任何一氣,在周流的時候,周流到任何一個部位,它都有自己本氣的特色,那么土氣的特色就是和緩,所以它的代表就是甘草。本氣虛的時候,有可以直接補益本氣的藥物。
順著一氣周流的趨勢,這就算補;逆著一氣周流的趨勢,就算瀉。所以任何一氣,不論是左路木氣還是右路金氣,它都有本氣本身的特點。有補的藥,有泄的藥,有除邪的藥,都是這樣的。基本都是按這個路子來講,來給大家逐個分析一下。中焦土氣的藥,先講到這里。
左路木氣升發(fā)呢,它是柔潤升發(fā),就象春天草木萌發(fā),百花齊放。不但需要陽光,更需要雨露,你要不下雨的話,就干死了。所以,左路升發(fā),除了陽氣要足要萌生之外,陰精一定要足,左為肝位,肝主血。因為左路升發(fā)啊,氣啊是偏陰的,以陰為主,陰生于陽嘛。氣比較柔潤一些,柔潤而生發(fā),是這么一個特色。所以選了當歸作為左路木氣正常狀態(tài)的一個代表物。當歸氣味非常濃郁,本身性味也非常柔潤,是柔潤而溫辛。
左路木氣比較虛,可以用烏梅來補,烏梅味酸,直補厥陰呢。單純陰精比較虧的,也可以用阿膠來補一補,如果升動的力量弱一些,也可以加減川芎,往上推一推,當歸上下這幾味藥,跟當歸在一頁,豎著看,烏梅阿膠川芎,這幾味藥呢也可以認為也是補益木氣之虛的藥物。
左路木氣是以升發(fā)為主,最容易發(fā)生的就是升不上去,升不上去發(fā)生郁滯,木郁,所以就有了左路升發(fā)的藥,大家看看當歸左路這一列,麻黃桂枝柴胡細辛。細辛是從底下往外散的,柴胡呢差不多是從臟腑之間的角度開始疏通,也是往外散;桂枝是從接近體表的角度來往外升達;麻黃直接是一下子給你散到外面去,散到體表了。
木氣郁滯的太厲害了。堵在那個地方,都暴跳如雷發(fā)脾氣了,就可以適當地用一點潛鎮(zhèn)**的藥,來控制一下局勢,所以當歸右邊這些藥,龍膽草和白芍,就是起這個作用。如果是木氣郁滯的時間長了,或者郁滯的比較嚴重,這股橫動的木氣在里面橫沖直撞的時候,我們就適當地用龍膽草啊白芍甚至苦參啊,稍微鎮(zhèn)壓一下,控制一下局面。實際從氣味的角度來講,龍膽草啊白芍啊,實際屬于右路的藥,我們就是把它放在這邊作為一個對比,方便大家理解。你看桂枝湯,就是左邊桂枝升,右邊白芍降嘛,所以桂枝湯,實際上也屬于厥陰的方子,是治療木氣的方子。桂枝湯是經方之首,傷寒論的第一個方子,它的組方用意,是比較深刻的。
大家看當歸左邊,麻黃桂枝柴胡細辛,這一組藥呢,主要從氣的角度來生發(fā)。而當歸本身上下,烏梅阿膠川芎啊這些藥呢,基本上是,從木氣本氣還是比較滋潤的一個狀態(tài)直接來補益,補益的同時也有升達的作用。這是不一樣的。
左路整個木氣郁滯的情況,是偏陰的一個狀態(tài),就是從陰出陽,還沒有變成陽氣,所以一旦發(fā)生瘀滯啊,也很容易產生一些郁結,臨床上看,左路木氣郁結,時間長了往往變成血瘀,就是瘀血的狀態(tài)。所以有人說,久病入絡,久病則血瘀,講的就是這個意思。所以說一些病的時間比較長,瘀血的狀態(tài)比較明顯,就是左路郁滯比較多的時候,我們就用清理左路瘀血,清除左路道路的一些藥物,就是當歸最外面,丹皮元胡紅花,土元鱉甲,那么這些藥都是破左路郁結的藥,我們也可以理解成活血為主的藥物。
其實,木氣剛開始郁結的時候,還只是從氣的角度,還比較輕,還是無形的層次,用麻黃桂枝,給他舒散一下,通開了他也就好了。如果時間長了,成了有形的淤結了,你往上升升不動,堵上了,成塊了,這時候怎么辦?就用破結散化瘀的藥物來疏通。所以,你看當歸左邊兩列藥實際都是治病的藥,一個是從無形的層次來升達,一個是從有形瘀血的層次來破瘀。麻黃桂枝湯,直接從氣的角度幫助木氣生發(fā)。而丹皮元胡紅花,是從有形瘀血的角度把道路清暢了,然后木氣自己自然地生發(fā)上去,是這么個道理。
所以我們治病的時候呢,就要根據左路木氣本身的狀態(tài),看屬于哪種情況。它如果是沒有太多的氣上的郁滯,也沒有很多有形的瘀滯,單純本氣比較虛,這時候一般脈比較軟、比較澀,你就可以直接用當歸阿膠烏梅啊,這樣的藥,直接補一下,直補本氣就可以了。這時候效果就比較好。
如果已經有了比較明顯的氣血上的郁滯,或者是無力升動的時候,就要用麻黃桂枝這樣的藥把無形之氣,給它鼓動一下,疏導一下。如果氣郁的比較厲害,在疏導的同時,也加一些中央控制的藥物,反佐物藥也可以加一些,甘草白芍可以適當地用一點。實際我們在臨床碰到的絕大部分病人,中醫(yī)看慢性病多一些,急性病少一些,大部分病人左路上基本都是有郁滯的,所以清通左路道路的這些藥物,破結啊,活血化瘀的藥啊,必不可少。
以前給大家講過元胡紅花我很喜歡用,活血化瘀,道理就在這里。就是先清暢一下道路,首先把道路打掃清凈了,然后呢,再來疏通一下氣份啊,柔潤一下本氣啊。如果道路都堵的很緊實,根本都走不動,這時候你用麻黃桂枝來舒氣、條達肝氣,疏通,沒有用。用烏梅當歸來直接滋補木氣的本氣,也沒有用,都走不動嘛。一氣周流,首先它要動起來,動都動不了了,其它的你根本都不要考慮,先考慮怎么樣把這個障礙除掉,先把路清理好,就跟救災一樣,路打不通的話,什么也干不了,道理都是一樣的。
右路金氣是以斂降為主。木氣是由陰出陽的狀態(tài),是從有形到無形的一個狀態(tài)。右路正好相反,是從無形到有形轉化的狀態(tài),無形的火氣慢慢的收斂,轉化為有形的腎精,是這么一個過程。所以這個過程呢,它這個氣就偏于無形,比較清透,整個右路之氣啊跟左路之氣相比,它就沒有那么濃郁,相對地清透一些、清涼一些。左路是往上升的,右路是往下降的。左路相當于溫潤濃郁,右路相當于清涼清透這么一個狀態(tài)。
所以我們想用麥冬作為右路斂降之氣的代表。麥冬這味藥就和當歸完全不一樣了。當歸,味很大啊,麥冬幾乎就沒什么味兒。當歸是比較滋潤,很柔軟,麥冬呢比較清潤清透。當歸是一個根莖,升發(fā)之力還是比較明顯的。麥冬也是個根莖,橢圓形的,抓一把沉甸甸的,有一股沉降之氣,能比較好地代表右路金氣斂降的狀態(tài)。正常的金氣他是清涼、清透、清潤、斂降,是這么一個狀態(tài)。我們知道,金氣偏燥,陽明燥金之氣。有人會提出疑問,麥冬不是比較柔潤嗎?怎么能代表燥氣呢?這就需要跟大家講一下,為什么我不用石膏代表金氣。木氣升發(fā)需要柔潤的,同樣道理,右路金氣要斂降,也要比較滋潤、比較柔潤才能降得比較好。為什么這么講呢?最近立秋了,天氣慢慢涼起來了。大家應該有這個切身的體會,下一場雨,天氣就涼一些。雨就是水氣呀,比較潤呀,這股無形的火氣,他要想比較好的收斂潛降的話,一定需要這么一股比較滋潤的、有形的氣勢帶著它,才能收藏斂降的比較好。所以右路這股金氣,正常情況下也是比較滋潤的,而且是比較清透的那股滋潤,就跟麥冬一樣,也是比較柔潤,他并不是干燥。金氣的本性是燥的,但正常狀態(tài)下他是柔潤的,不是燥的,只有在比較柔潤的狀態(tài)下,它才能比較好的下降。只不過金氣一旦為病的話,它比較容易產生干燥的癥狀。
那我們看一下麥冬上下這幾味藥,百合、山藥、天麻,這幾味藥呢,跟麥冬有點像,都是比較柔潤,氣味比較清透,味都不大,都有斂降的作用,都符合右路金氣斂降的特性,所以這幾味藥都可以作為直接滋補右路金氣的藥物,補益金氣本氣的藥物。肺金之氣由上焦的火氣斂神下降,一斂降下來就變成了金氣,他處在一個下降的狀態(tài),金氣最容易發(fā)生的問題是降不下來。
大家看麥冬右邊這一列,石膏、白芷、杏仁、五味子,全都是往下降的藥。一旦右路金氣降不下來了,石膏是退燒很好的藥。我以前跟大家講過,石膏跟麻黃是相對的,麻黃往上升,石膏往下降,它們都是從無形之氣的層次,通降之力都是比較迅猛的,是相對的兩個藥。石膏的潛降的效果是很好的,它是一根一根的,疏通的效果也不錯。白芷呢,這味藥非常香,按說它入中土也可以,但是它的香味之中還有一股苦味,它的下氣效果其實很好。我在這里把它列為降金氣的藥物。杏仁是通瀉肺氣最常用的藥了。麻黃湯里面麻黃杏仁相配合,一升一降。五味子也是經常用的,斂肺補腎之藥,它能把肺氣從上焦直接斂到腎里面去。用得少了可以降肺氣,用得多了可以補腎氣,都是往下走的藥。這些藥呢,都是從無形之氣的層次往下降。就跟我們講的木氣淤滯了升不上去了,我們可以從無形之氣的層次,用麻黃桂枝往上升,這個地方我們就用杏仁、石膏、五味子往下降呀。大家看,傷寒論里面有個麻杏石甘湯,是退燒很好的一個方子,麻黃左路的藥,甘草中焦的藥,杏仁石膏都是降右路的藥。一看這個方子偏于降。石膏對于陽明實癥,大量的用,用到二三百克,退燒的效果非常好,一劑就可以退燒,這用的是石膏的沉降之氣。白虎湯呢,用的是石膏和知母,知母也可以算是右路的一個藥。為什么白虎湯石膏知母一塊用?右路要斂降,除了用石膏斂降,杏仁破氣,我們加上點滋潤的藥,百合麥冬類的藥。知母和百合麥冬有點類似,是偏于滋潤的這么個藥。加上知母之后呢,有利于金氣更快的降下來。有形之氣和無形之淤一塊治效果更好。黃元御在《四圣心源》里面治療陽明燥金之氣的方子是百合麥冬石膏五味子,他就是從無形之氣和肺金本氣清潤斂降的藥物一起用的。這是我們從直接補益本氣和從無形之氣直接往下降兩個層次講肺金之氣,該用哪些藥。
左路木氣有上升太過的時候,右路金氣很少有下降太過的時候。有些肺氣降不下來,也有時是肺氣虛而無力降。如果是氣虛而無力降的時候,我們可以用點黃芪川椒來稍微補益一下,就是麥冬左邊的兩味藥。黃芪、川椒都是溫通、溫辛的藥,按說都是屬于左路的藥,但是我們在右路,包括黃元御也喜歡用黃芪補益肺金之氣。嚴格來說,是由左路打右路。黃芪本身呢,這股氣比較清透,比較好補,所以黃芪補肺氣的效果非常明顯的。我們在這里放黃芪川椒作為右路肺金的藥,就和我們在左路放龍膽草和白芍兩味藥一樣,都是反佐的藥。這地方算是補益的藥,和石膏白芷這些斂降的藥是不一樣的。黃芪偏于升,石膏偏于降。右路金氣如果是比較虛的時候,你就可以用黃芪補益一下。如果肺氣本身不虛,就是有些偏燥的時候,你就可以用些補益肺金本氣的藥,麥冬百合呀,稍微潤補一下就可以了。
左路主血,右路主氣。左路氣郁的時間長了,容易造成血瘀;右路氣郁時間長了,老是不通暢,容易發(fā)生什么呢?我們知道右路肺金和大腸相表里,它就容易發(fā)生大腸的積聚或者我們說的消化道的積聚。腑氣不通,容易出現這種情況。為什么陽明癥出現承氣湯這幾個方子呢?承氣湯其實是通過通蕩腑氣,達到通降陽明的目的。六腑以通降為用嘛。右路如果是無形之氣降不下來,我們可以用石膏這個角度降。如果是有形之氣了,就是我們講的有食積了,有便秘了這種情況,就要用到承氣湯的很多藥物。大黃和巴豆,都是通腑氣比較峻烈的一些藥物。他們都從有形的角度來通腑氣,也是清理道路的藥物。右路的道路,如果被有形的實邪阻滯住了,降不下來了,如果真是陽明實癥了,腸道里面都是有形的淤滯了,你用再多的石膏也沒用用了。大黃厚樸巴豆,這都是從有形淤滯的角度用藥,滌蕩大腸里面的有形實邪,屬于通降六腑的。如果你把右路金氣的藥,和左路木氣的藥對比一下,都有補益本氣的藥,都有從氣的層次或升或降的藥,都有的從有形之氣的角度或者通破,或者滌蕩。如果你發(fā)現是右路的問題就要判斷,他是氣分的問題降不下去了,還是有形的實邪堵著降不下去了,還是只是本氣偏虛一些,偏燥一些,只是需要用補益本氣的藥稍柔潤微潤補一下,這就要靈活處理。用藥的目的都是要恢復人體的一氣周流,恢復人體一氣的特性,左升右降,中焦斡旋。
咱們接著看下面腎氣的藥,就是五行來講的水,腎屬水么。腎氣咱們知道,腎主收藏。正常狀態(tài)下,腎氣基本上就是處在一個很好的收藏狀態(tài),它和這個左路升發(fā)、右路斂降的狀態(tài)又不太一樣。你看一氣周流走到哪兒就有哪兒的狀態(tài)呀,就跟我們去旅游一樣,走到一個景點就有一個景點的特色。那么這個一氣周流,中焦是不快不慢,到了左路就快馬加鞭,往前跑,右路呢,就急急忙忙要回家了,那么到了水和水下邊這個地方,那就回到家里了,可以休息了,所以腎氣要以收藏為特性。腎氣如果收藏不好的話,那肯定腎虛了,所以這個補腎啊最好的辦法,那就是恢復腎氣的收藏。
那么這個腎氣哪個藥是收藏得比較好呢?有一個藥叫“補骨脂”,大家看下面。補骨脂,咱們簡單地講,就是一個很小的黑豆子。豆子都補腎啊,黃豆啊黑豆啊都能補腎。有一個老人身體不好,什么病我忘了,然后有一個老大夫開了一個偏方,每天吃黑豆,當飯吃,吃了兩年這個病就好了。腎氣補足了,所有的病都好了。你看這個補骨脂呢,比黑豆還要小,補骨脂的大小大約半個綠豆或者三分之一個綠豆那么大。很小的一個小種子,長得跟豆子形狀一樣的,實際上就是一顆比較小的黑豆子,跟黑豆是一樣的,就是比較小一點,比較結實。植物的種子呢,相對來說,長得越大的,收藏效果就越差一些,長的越小,說明收藏得越緊,收藏的效果越好。從顏色的角度來講,這個腎在色為黑呀,補骨脂這個種子呢,成熟以后是黑色的,跟腎的顏色是吻合的。補骨脂這個名字很有意思,腎主骨啊,補骨生髓,它能夠補益骨頭中這個精華,就是骨髓。所以補骨脂就是補益腎氣很好的一個藥。你看這個中藥起名很有意思,它就反應了人體正常的腎氣,正常的狀態(tài),就是補骨脂這個狀態(tài)。收藏的比較緊、氣比較飽滿,都藏起來了,藏而不露,這就是正常的腎氣,就是補骨脂這個狀態(tài)。
那么這個補骨脂在入藥的時候,大部分都用鹽炒一下,鹽炒補骨脂比較好,為什么呢?因為這個咸味入腎、補腎。我們每天吃飯都離不開鹽,不光是為了調節(jié)電解質,這個鹽是很好的收藏腎氣的藥,你要是光吃飯不吃鹽的話,對營養(yǎng)恐怕是吸收不了了,收不進去。所以吃鹽實際上是有益于腎氣的收藏。我們這個水谷精微化為一身之氣,最后能藏起來,那么這個鹽起到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補骨脂用鹽炒過之后,它的效果就更好一些。所以很多補腎的藥都是用鹽炒一下,鹽炒杜仲、鹽炒巴戟天,等等。
因為這個腎氣已經藏起來、收起來了,所以就是由這個由陽入陰斂降的一個過程。到了腎氣這個地方,已經完全變成了純陰的一股氣了,偏于陰精了。我們說這個人大部分腎虛比較多,為什么會腎虛呢?一方面是收藏不好,再一個就是消耗太過。所以補腎的時候,除了要用收藏的藥物,比如補骨脂就是直接收藏,另一方面我們還要用其他方面、稍微滋潤一點的藥物。補骨脂的特點是比較結實,不夠柔潤,那么種子呢,所有種子都是收藏的,所以補腎的藥種子用的多一些。有一些種子的藥物比較柔膩一些,你像枸杞子,它就比較滋潤的,所以它的收腎氣、補腎氣的效果,可以說陰陽雙補的方面,也是比較好的。菟絲子這個藥呢,它這個收藏的力量跟補骨脂相比來講呢,相對弱一些。它是淡黃色的,形狀是純圓形狀的,比較圓一些,不像補骨脂是一個比較長的小豆子形狀。菟絲子當然是更小了,跟小米那樣小。所以菟絲子相當于是從中氣的角度往腎里面生,補骨脂是直接收腎氣。你這個腎氣比較輕疏散,沒用其他的問題,單純是腎氣虛,用點補骨脂就可以收進去。巴戟天呢比較滋潤,味兒比較厚重,這么一個藥。它在收補腎氣的同時,多少還有一點疏通的作用。蘆巴子以前給大家講過,蘆巴子本身形狀像個胎兒,它在收藏腎氣的同時,還含著一股生發(fā)之氣。等于說補骨脂左右四味補腎的藥,都是比較平和補腎的藥。巴戟天和蘆巴子在補腎的同時,多少有點通散的意思;菟絲子和枸杞子呢,純粹的是往里收藏的。
如果一個人的腎氣,單純的比較虛,沒有什么邪氣,我們就用補骨脂、巴戟天、菟絲子、枸杞子、蘆巴子這些藥,用鹽制一下,就更好,單純地使用也可以,達到補腎的效果。如果你這個人腎精消耗地太過了,有點精虧了,這時候可以適當地用一些熟地、首烏這樣的純粹滋潤的藥,這種藥可以滋潤斂降。用我們俗話講了,通過滋陰來補腎。就是說你要收的話,得有東西給你收啊。所以先用熟地、首烏收羅一下資源,積累一些原始資本,然后再收進去。這就是熟地和首烏的意思。如果這個人的腎經虧得比較厲害、虛的比較厲害的時候,可以用一些熟地、首烏,比較滋膩,能夠把一身之氣給斂固起來,起到這么一個效果。
咱們知道補腎一個比較好的藥物就是張仲景的八味地黃丸,咱們通常叫桂附地黃丸,里面的中藥就是熟地,用的就是這個意思,把一身之氣都斂固下來,都固到腎這里來,別的地方不去了。首烏也是這個意思。就跟壟斷一樣,把資源全都給占領了。用到熟地呢,可能這個用量比較大的時候,木氣升不上來了,土氣也轉不動了,如果你這個人太熱的話。所以運用熟地要根據情況,就是脈摸著特別虛、特別澀,腎氣虧得比較厲害,這個時候呢,需要用大量的熟地把一身之氣全都斂固起來的時候,可以用上比較多的熟地、首烏這樣的藥。把一身的力量集中起來,把身體補起來再說。但是呢,不易長期使用。熟地用多了,比較溫膩,不易于一氣周流,尤其是容易阻礙中焦的運化。首烏也是一樣。
那我們知道人體的一氣呢,腎這里收藏起來,不是回家以后不出來了,收藏起來的目的是為了有一個更好的狀態(tài)來生發(fā)。所以腎氣的這個藥,我們用的是肉桂、附子這兩味,往上升散的藥。如果這個腎氣升不上去,元陽很弱的時候,我們可以用附子、肉桂啊,從底下來鼓動元陽,使一氣能夠由水中陽氣生發(fā)出來,成為木氣。肉桂、附子起這么一個作用。如果元陽本身鼓動無力了,他們能幫你加一把勁兒。這股力量很大的,這兩味藥的生發(fā)力量比較大,從這個內臟,五臟之一,比較深的一個層次,往外鼓動,就像一個發(fā)動機一樣。實際上真正的發(fā)動機是人體的元陽,不是肉桂附子。肉桂和附子只不過是調動元陽,是這么個道理。如果你這個人腎氣一點都沒有了,你再用大量附子去鼓動,這樣也是有弊無利的。什么時候可以用肉桂和附子,本身這個腎精或腎氣這個資本,不能太少,還有點資本,只是從氣的角度來講,元陽動不了了,所以可以用附子和肉桂,大量地來鼓動,來恢復一氣周流。像這個急性心衰,可以用上附子幾百克,一兩劑就見效,就把人給救過來了。氣都走不動了,一氣周流基本停滯,用大量附子把元陽鼓動起來,恢復一氣的周流。從最底層的角度來入手。這個不是長藥,不能一直用的。假設是一個腎氣很虛的人,比方這個人腎精比較虧,像現在的腎病綜合征,這樣的孩子,我治的比較多,一般腎氣都虧的比較厲害。如果長時間用附子,這孩子很快就垮了,沒有那么多腎氣啊可以讓他?。所以我們就想一想張仲景的桂附地黃丸里面,用了大量的熟地,少量的附子和肉桂,附子和肉桂的量是熟地的八分之一,很少。同時呢,這樣安排藥物的比例。這個腎氣呢,以收藏為主,不是以發(fā)散為主,不能不停地發(fā)散。收藏好了,它自然就升上去了。降極而生,腎氣收藏足了,它自己就會升動上去。如果本身就沒什么資本、沒什么底氣,你在旁邊用再多的附子,敲鑼打鼓去鼓動它,照樣跑不上去。反而是有點殺雞取卵、拔苗助長的意思,可能最終的效果是適得其反。所以能不能用附子這個指標,你就要看這個人腎氣足不足。對正常人來講,如果他腎氣比較足,不是很差,只是單純的心動無力;再一個,陽氣啊,人的一氣周流快停滯了,馬上人就不行了,也可以用附子。點火一樣,把一氣周流推一把,讓它能轉起來。能動起來才能收,這是相對的。一般來講,我們碰到的普通病人,附子不能作為一個法寶,抱著不放,什么病都用,那也是不對的。所以我們還是要熟悉腎氣本身的特點,腎氣就是收藏的。
按照左路右路這個觀點,我們知道這個氣瘀滯的時間長了,會形成一些有形的實邪,不光是無形之氣。而這個腎氣呢,它是藏精氣而不瀉,它藏的都是精氣,不會藏邪氣,所以腎氣里面有形的實邪比較少。因為腎主水,如果腎不好一般伴有濕氣的停滯,下焦的水濕比較多。所以我們如果想腎氣收藏的比較好,需要把下焦?jié)駳饨o去一去,所以我們可以適當地用一些豬苓和澤瀉。豬苓是黑色的,也是入腎,跟茯苓不一樣;澤瀉也是天然補腎,包括茅根也是??梢园严陆沟臐駳猓恳幌?,也算是除邪的藥。把下面的暑濕之氣一去,你再用收腎之藥,效果就更好一些。所謂的腎氣虛,很多人表現為腎陽虛,所謂有寒氣啊,這個寒氣單純用附子一類的不能溫散的,要用利濕的藥,淡滲利濕,把水氣去掉,然后陽氣會慢慢恢復?!巴柌辉跍?,而在利小便”,溫補腎陽,不是附子一味藥就可以做到的。
我們把中焦這股氣,左右斡旋,繞到左邊成為木氣,繞到右邊成為金氣,收到下面成為水氣,我們都講完了。人體的一氣周流呢,我們看最上面,講這個火氣呢。木氣往上升,達到一個最旺盛的狀態(tài),木氣化為心火之氣?;鹜衩C,這個可以化神,神氣就出現了。所以一個人你精神好不好,神志清不清,就看火氣旺不旺?;饸獠煌?,這個人就稀里糊涂。正常人的心火之氣非常旺盛,能夠化像?心情,普通人你看他不害怕。一般人比如你沖他大叫一聲,他撲通嚇的起不來,嚇的打哆嗦,就是心氣很虛的人,心氣非常弱的人,稍微聽到一點聲音就打哆嗦,好像有人要抓他一樣。實際上是心氣虛,必然也是腎氣虛,腎氣鼓動不利,下焦元陽這股鼓動之氣,鼓動不了上焦,鼓動不到心火這個位置。所以心氣虛必然就是腎氣虛。正常情況下,如果心氣不虛,那么火性延上,彌漫在整個上焦,很充分、很飽滿、又是很清透的,無形神氣么。心火化為心神,非常安逸,堅固不動,君火是心主么。如果你心火很弱,絕對是沒有什么主見。很有主見的人,就是心氣比較盛、比較好。這是正常狀態(tài),神比較足、氣定神閑,能夠自己做自己的主。我們用朱砂這味藥來描述這種狀態(tài)。
朱砂在《神農百草經》里面叫丹砂,丹砂是養(yǎng)五臟六腑的神氣的藥,顏色是紅紅的,沒有什么氣味,定神效果很好。有時候有小孩子受驚了,用朱砂縫個小袋給他掛著,他就好了。這股?的效果還是非常明顯的。安宮牛黃丸里都有朱砂,朱砂為一。朱砂干什么呢?就是安心情。朱砂本身很沉啊,水飛的朱砂,它是末末,整個一塊朱砂是很沉的。它是硫化汞,汞是很沉的一個金屬。朱砂沒什么氣味,跟心神很清透的狀態(tài)是一樣的,心神是這股神氣,很冷靜或者說很沉穩(wěn),跟朱砂這股沉淀之勢,也很吻合。正常的心神就是很鎮(zhèn)定,不是一盤散沙。所以我們選朱砂來作為心神的一個代表,上焦火氣的一個代表藥物。是出于這么一個目的。
張仲景用朱砂用的比較少,他大部分用的是龍骨牡蠣。龍骨牡蠣也是潛降的藥物,都是斂鎮(zhèn)心神的藥,跟朱砂是類似的。不過呢,朱砂代表了心神的這股正氣,龍骨牡蠣呢單從斂降的角度。如果心神之氣散得比較厲害,龍骨牡蠣斂的效果更好。朱砂更偏向于神氣的角度,龍骨牡蠣更偏向于氣的角度,比朱砂我個人覺得是低了一個層次。我們想朱砂主要是從心神的角度來看這個藥。其他的門族藥都很多,而這個心火的很少,就這幾個藥。因為這個心火,正常情況下沒有過盛的情況,都是虛,人體的正氣沒有過盛的,正氣不怕足。所以實際上心火呢,沒有去邪氣的藥應該是,但是我們要給大家介紹梔子的這個藥。有時候上焦這個上火比較厲害的時候,梔子的這個藥長得跟心臟比較相似,古人認為它善于清理三焦相火,它清上焦這個相火的效果很好,所以偶爾也可以用一下。這個藥我用的不多,偶爾會用,順便給大家?guī)б粠АI辖剐幕鹦枰宓臅r候,也知道有這么一個藥可以用。
我們如果把這些藥物融會貫通,把這些藥跟人體一氣周流的模式對應起來,中焦土氣、左路木氣、右路金氣用什么藥,下焦水氣、上焦火氣又用什么藥,在什么情況下,該用什么藥。如果全面地看一下,甘草從中間慢慢這么轉,慢慢轉到左路成了當歸這股氣,當歸升到上面就變成了朱砂這股氣,朱砂這股氣降下來成了麥冬這股氣,麥冬這股氣收進來就成了補骨脂這股氣,補骨脂這股氣再出來又變成當歸這股氣,是這么一個過程。中土甘草這股氣實際上跟所有這些氣是一回事,不過是單獨把它列出來。這是正常的狀態(tài),人體的一氣在五行之間流轉,它就是這樣,走到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階段,有自己不同的特色,本質上都是一氣。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特色,不同的特色會產生不同的問題,會導致不同的病癥,我們就要根據它的位置去判斷,這個運行、病人的癥狀、他的脈象屬于一氣周流的哪一階段,到了木氣他屬于哪個層次,還是在金氣這個階段他屬于哪個層次,該用哪些藥物,相應地來選。所以一氣周流就像一個定位系統(tǒng)一樣,你把這個模式搞透了,這個疾病在哪一塊,一目了然,在哪一塊的哪個層次也很清楚,哪個層次用什么藥,也非常方便。如果你把所有的藥物都可以安排到這個體系里面來,安排得再細一些。基本上都可以分成三大類,一個是補益本氣的,一個是順著本氣的特性來補的,一個是逆著本氣的特性來瀉的或者除邪的。拿這個左路木氣來說,本性的就是當歸,往上升就是桂枝,往下降就是白芍,除邪氣的就是丹皮,都是分成這么幾類。這樣一分呢,看著就比較透徹、清楚一些。以后再給大家講這個一味一味藥呢,大家就知道這個藥是在哪個位置,應該是干嘛的,我以后可能會怎么用到它,心里就比較有數了。
課后問答
心火方面的藥理解得不是很清楚,要求再說一下。我們知道剛才講的君火呢,只有虛沒有實,從醫(yī)理上來講是這樣的。但是這不代表上焦就沒有這個相火瘀滯,沒有上焦這個火氣甚的癥狀,不是這個意思啊。而是講我們對心火治療的原則,要盡可能地去保護這股心火,不是去消耗它。上焦如果有火氣瘀滯呢,是相火,不是君火,就是說不是正常的火氣。正常的火氣沒有太過,只有不足。而這股正常的火氣呢,無法用藥物來補充,只能去收固,跟收腎氣的道理是一樣的,只不過腎氣偏于有形,心火偏于心神的層次,這就是君火的角度,更偏于虛無清透一些。所以我們用朱砂作為代表藥物,來表示我們對待這個心火的態(tài)度,要養(yǎng)心神,心神不宜發(fā)散,正常狀態(tài)下它本身也是內斂的,比較清透,是這個意思。如果有邪氣的話,相火上淤,上焦火甚,這個時候用梔子來清火,但是呢,實際上清的不是君火,清的是相火,是這個意思。所以火氣的藥用的很少,沒什么可用的藥物,從正常君火的角度來講,我們只能聽其自然,無法駕馭,是這么個道理,所以藥物很少。大家如果看歷代本草藥物歸經,治療心火的藥好像也比較少,也是一樣的道理。
還有一個朋友問,金氣為病產生眼睛干燥,這個能不能再講講。金氣呢,如果想比較好的產生斂降的話,也一定是要比較柔潤的,不能太干,太干燥的話就降不下來了,一旦降不下來必然產生干燥。所以眼睛干燥,從降右路這個角度來講呢,我們可以用上一些百合、麥冬這樣的藥,來柔潤。但是這個肝木開竅于眼睛,我們如果從左路來治療,這種病可能會更好一些,可以用當歸麻黃之類的,也許更好,這都要根據情況。
大家還有什么問題,可以上來講,我現在放麥。
醫(yī)者意也
補中益氣湯和升陷湯是典型的升補中氣的方子,兩個方子都有黃芪、升麻、柴胡三味藥,黃芪補中益氣,升麻、柴胡升提氣機,對于中氣不足,氣虛下陷導致的短氣不足以息(上氣不接下氣)、乏力等癥狀有很好的療效,可以治療胃下垂、脫肛、子宮下垂等疾病,但是如果下焦陰血不足者,用之宜慎,否則會引起虛陽上亢。記得我在中日醫(yī)院實習的時候,有一次參加焦樹德老中醫(yī)的會診,患者是一位子宮脫垂的老年婦女,按一般的思路,大家都會首先選用補中益氣湯,但焦老診完脈后說,此患者下焦肝腎不足,不能首先用補中益氣湯,要先培補肝腎,肝腎足了以后才能升提中氣,免致虛陽上亢之患。此乃具有豐富臨床閱歷之言。我在《升降浮沉》中提到的那個試驗之所以會引起胸脹,就是因為患者剛剛月經后,陰血不足,單用升提而使虛陽上浮之故。
升提太過可以導致虛陽上亢,試舉一個誤治的醫(yī)案??桌显谑罆r有一個老病號,一位老年婦女,素體陰虛肝熱,常有頭痛、眩暈、胸悶的癥狀,每次發(fā)作,孔老就處以清平滋潛之方,其方大約是生牡蠣、生石決明、生赭石、旋復花、炒知柏、川牛膝、霜桑葉、杭菊花、白沙蒺藜、白僵蠶、霍石斛、鮮生地之屬,每能二三劑緩解??桌先ナ篮螅颊呃厦∮址?,于是找另一位醫(yī)生看,并把孔老的處方拿出來供醫(yī)生參考,此醫(yī)生辯證與孔老相似,但在孔老處方基礎上加了川芎、藁本各5、6克的樣子,藥后這位患者一下子眩暈加重,天旋地轉,惡心嘔吐,胸口堵悶,家人連忙送醫(yī)院搶救,折騰了好幾天才緩過勁來。川芎、藁本兩藥可以活血祛風,治療風寒、瘀血引起的頭痛有卓效,但其性辛燥,對于肝腎陰虛之人,可以升陽助火,引起肝風上擾,眩暈加重。此案說明陰虛之體一定要慎用辛燥升提。溫病學派的“柴胡劫肝陰,葛根耗胃汁”之說也是同樣的道理。
人體的氣機有升降出入,中藥亦有升降浮沉。比如升麻、柴胡升提肝脾之氣,黃芪升補肺脾之氣,杏仁、蘇子降肺氣,枳實、厚樸、大黃、芒硝降胃通腑,赭石、磁石潛肝陽,牛膝引血下行等等。
對于中藥之升降浮沉,我曾經做過一次試驗。我以前有位的同事,中年婦女,一次她在月經過后出現小腹下墜的癥狀,多日不除,診其脈左脈沉細,右脈浮滑,她平時的體質就是陰血不足,氣分有余,月經后氣血虧損,導致中氣不能上提,所以會有小腹下墜之感。以前看老師升提中氣升麻柴胡只各用1g,我曾懷疑其是否有效,于是就想試驗一下,讓她取升麻、柴胡各1g,泡水喝。第二天,她對我說,那兩味小藥泡水喝后,小腹下墜的感覺很快就消失了,但出現了一個新癥狀,今天我開始胸部特別脹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一聽,這不就是升麻、柴胡把下陷的氣機升提導致的嗎?因為陰血不足,所以會導致氣浮而不降。于是又給她開了兩味藥,枳殼、瓜蔞各10g,還是泡水喝,囑氣降下來就不要喝了,次日果然胸脹消失,諸癥皆除。這個實驗使我對中藥氣機的升降浮沉理論有了深刻的認識。對古人的理論深信不疑。這個例子還說明一個問題,如果下焦陰血不足的患者,升散藥物用之宜慎。
附:藥性提綱篇雪山來客整理(本篇從彭子益《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中輯出)
初學用藥的提綱
初學用藥可看汪韌庵編之本草備要。明白實在,極為適用。茲將常用者加以系統(tǒng)的簡單說明。先將此說明認識,較有綱領。
中氣藥
溫補中氣,以炙甘草為主藥。性溫,有起死回生之功。凡脈虛大而潤,或微小而潤皆宜。若脈枯細與陰虛諸證慎用,脈實有力者忌用。陰虛而脈枯細,有兼補中之必要者,于滋陰藥中斟酌少用。否則,橫滯傷陰,中氣反因之窒塞不能運化,小兒不宜重用。補中而不橫窒者冰糖最好,但力小無起死回生之能。白糖養(yǎng)中較冰糖更平和矣。大棗補中,最補津液,性溫,惟有滯塞諸證者,不可用。黨參補中氣補津液,性平。如有衛(wèi)氣閉束之外感服之,衛(wèi)氣愈閉,為禍不小。水飲病亦不可服,生津助水之故。此外凡補土之藥,皆能補中。生甘草性寒,能將中氣的運動力量減少也。
中寒,干姜為第一要藥,有起死回生之力。古方干姜炙草同用之證,皆有關生死大病。誤用傷陰,為害最大。炮過用,力稍減。生姜亦能溫中,搗汁止嘔止吐。外感用之,有傷肺之害。必須完全寒癥,肝不燥,肺不熱者,乃可用之。蜂蜜煉熟,溫中補液,惟無運化之力。生蜜寒中。
調中理滯。食滯用神曲、麥芽、山楂、檳榔、草果,俱炒過用。神曲草果皆性熱,余性平。凡舌上有黃白膩苔,皆宜。氣滯用砂仁蔻仁,用量愈輕愈好。淡豆豉,調中理滯,其性陰柔,溫燥病妙品。
中寒乃常有之事。中氣最怕病熱。中氣若熱,胃中陰不包陽,陽氣飛散,即死。本人好食熱性食物,與醫(yī)生好用熱性之藥,日久,中氣遂熱??膳?。治之之法,養(yǎng)肺陰,養(yǎng)胃陰,降膽經,與溫補中氣并重,可愈。飯后胸下熱,即中氣熱也。
脾胃土氣藥
補脾胃土氣,白術為主藥。宜用慎用忌用之脈與炙甘草同。性平不可用土炒,傷其津液,以增燥性。脾胃無滯者,合用。有滯之吐瀉忌用。其次則山藥、扁豆、薏苡,皆補土氣,性味平淡,兼能除濕。凡除濕之品,皆傷津液。蒼術除濕性燥,兼能發(fā)濕氣之汗。茯苓除濕其性平而剛,豬苓澤瀉除濕性柔,小便利者肺津虧者皆不可用。除濕之藥,皆于土氣有益。然土虛無濕,切不可用,以傷脾胃津液,致土氣更敗也。凡補土除濕之品,陰虛慎用忌用。半夏藿香平降胃氣,赤石脂善收滑脫,平和妙品。冰朋散,口舌諸熱,擦之特效。木通性平瀉水,清心熱而下行。
肺與大腸金氣藥
補肺金,山藥為主藥。其性平和,最助肺金收斂之氣,并能利尿。利尿者,金氣收則水歸膀胱也。肺虛而燥者,以阿膠之滋潤輔之。凡補中補土之藥皆于肺金有益,土生金也。凡補肺之藥,皆補大腸。
紅棗補肺,能填補傷損。糯米最補肺陰,落花生潤肺通滯,杏仁溫肺降氣,馬兜鈴潤肺降熱,麥冬清肺開結,桔梗排膿降肺。至若旋覆花枇杷葉桑葉,皆性燥,皆普通降肺之品。虛人都不宜用??疃ㄗ陷倚詽櫧捣紊鹾?。葛根升大腸金氣性涼,薤白降肺金性溫,合并用之,能將整個金氣的升降,活動起來。如膀臂酸痛,二便不通,均有特效。肺臟內積有實熱,輕則括蔞貝母,重則生枳實最妙?;睂嵡褰饸庵疅幔妊钚?。中寒者,輔以冰糖紅棗或山藥扁豆。黃芩清肺熱,極寒中氣,初學莫用。知母清肺,只宜少用。竹葉清降肺胃,功效特殊。舌上白霉之時氣與痧脹病,非竹葉重用不效。
肝膽木氣藥
——當歸-川芎-地黃-芍藥-阿膠-烏梅-山茱萸-酸棗仁-首烏-艾葉-丹皮-羊肉-吳茱萸-細辛——秦皮-白頭翁-龍膽草-苦楝子-防風
補肝膽木氣,當歸、川芎、地黃、芍藥,合用為主藥。芎歸補木氣之陽,芍地補木氣之陰。當歸性散益肝,芍藥性收助膽。川芎溫升,地黃涼降,乃木氣整個圓運動之藥。于土氣藥中用之,如八珍湯善治諸虛者,中土運于中央,木氣升降于四維之功也。芍地能助金氣之收,助水氣之藏。芎歸能助火氣之長。凡能善用八珍湯之醫(yī)家,其成績必有意想不到之妙。芍地性寒,芎歸性熱。當歸潤腸,脾濕忌用。阿膠潤木氣,助收斂,止疏泄,功效無匹。脾濕腸滑忌用。
溫補木氣,烏梅第一。發(fā)熱舌無黃胎而尿短者極效。發(fā)熱則膽經逆,相火虛,烏梅補膽經相火,而降之使下也。山茱萸溫補木氣,善于收攝。酸棗仁專補肝膽,收斂相火。首烏溫補木氣,能通能斂。艾葉溫肝經暖下部,能通十二經。丹皮能除血中伏熱,性平功大,妙品也。
秦皮性寒而澀,最清木熱,下焦不收宜之。白頭翁,寒能涼血分苦能堅下焦,與秦皮合用,故治熱痢。龍膽草大瀉肝膽之火,并除下焦?jié)駸?,實證乃可用之。普通肝膽病熱,芍藥生地二味,已足運用。雞助肝熱,為害甚大。雞湯一大碗,兌好燒酒二兩,生姜二兩。能將肝經之熱,運到膽經,以成木氣的圓運動,妙品也。生姜燒酒,俱往右降,由右下降入肝經,再由左升入膽經。膽經能熱,肝經乃不偏熱耳。羊肉溫潤木氣妙品,廣西獨不可用,冬月食之,病熱瀉。吳茱萸溫補木氣,大熱善通,其力極猛,初學莫用。細辛溫降寒水,最益木氣,最傷津液,初學莫用??嚅幽苋ツ練鈱崯幔尾∶}沉相宜。防風性平,乃疏通木氣,使之不郁,防其生風之藥,質潤而力散,疏泄之病忌之。世認為防外來之風。防外來之風,必如桂枝湯之芍藥,乃合理也。
腎家水火二氣藥
——熟地-龜板-女貞子-黃精——韭菜子、菟絲子、甜蓯蓉、巴戟天-五味子-海參大蝦-附子
補腎水,以熟地龜板為主藥,女貞子亦效,性均平和。黃精滋補脾腎津液,最宜水虧之家。補腎火,以韭菜子、菟絲子、甜蓯蓉、巴戟天、溫而兼潤為宜。五味子大補腎陽,性較剛烈,善通少腹之滯塞,肺病忌用。海參大蝦,溫而潤,補的力量太大。和以白糖,能增圓運動之力,不使其熱性偏于一方,而成陽盛化熱之害。凡補腎火,須帶水性之溫藥,非真系水寒無火,不可用剛燥之附子。
君火相火藥
——黃連-梔仁-柏子仁-遠志-知母
補君火之藥,皆溫補腎家之藥。水中陽足,君火自足。補相火之藥,皆溫補腎家之藥。心包相火,亦來自腎家。清君相二火之藥,黃連為主藥,大苦大寒,誤用殺人,初學莫用。必要用時,以梔仁代之。由心包屈曲下行,功用極妙。柏子仁清降心火,潤肝潤腎,和平妙品。遠志極傷胸部津液,初學莫用。腎熱者,梔仁知母最佳。
外感榮衛(wèi)藥
——麻黃-薄荷-蘇葉-荊芥-蔥頭——芍藥-黃豆黑豆-山藥扁豆-黃芪——羌活、獨活、白芷、升麻-柴胡
外感榮衛(wèi)病。衛(wèi)病收斂,以麻黃為主藥,疏泄之力極大,凡皮膚、腠里、筋骨、關節(jié),無所不到。虛人小兒老人,雖輕用亦不可。
凡衛(wèi)氣閉束惡寒之病,可用薄荷、蘇葉、荊芥、蔥頭以代麻黃,疏瀉力小。非真麻黃湯證莫用麻黃。榮病疏泄,以芍藥為主藥??嗪畟?,須用甘溫之藥以和之。凡一切外感發(fā)熱,鼻不塞脈不緊,依溫病為治。黃豆黑豆為主藥,潤降肺膽,平疏瀉,兼養(yǎng)中氣,大便滑瀉忌用。山藥扁豆合用,能代炙草大棗。凡惡寒發(fā)熱之病,多日不解,須看舌胎,有黃胎而脈沉,既須用清解之藥,按證施治。至于羌活、獨活、白芷、升麻,性燥氣升,不合榮衛(wèi)生理,千萬莫用。
黃芪大補衛(wèi)氣之陽,乃瘡科補虛之藥。內傷病,關于榮衛(wèi)不足,運動不靈,如黃芪五物湯之證,乃可用之,肺虛忌用。世以黃芪當歸并用,為氣血雙補,多有流弊。肺氣主降,黃芪性升故也。
柴胡解少陽經氣之結之藥,性升而散,最傷肺氣,脈象沉緊之肝膽病,如傷寒論厥陰下篇四逆散之證,乃可用之。因發(fā)熱惡寒的病,不止傷寒病小柴胡湯一證也。
常用藥中特別注意藥
——附子-巴戟蓯蓉-大黃-芒硝-枳實-厚樸-生石膏-麥冬-桃仁-紅花三棱莪術-益母草--乳香沒藥-芫花、大戟、葶藶、甘遂、巴豆-木香-香附-使君子-鉤藤-蟬蛻-五靈脂
附子性熱,乃補陽溫水寒之藥,非補腎之藥,巴戟蓯蓉等,才是補腎之藥。非將傷寒金匱有附子各方,研究清楚,不可使用。如非陽氣虛少水氣又寒之病,而誤用之,且有將中下陽氣引出之患,與撥動木氣煽動心氣之患,其患大矣。
大黃性寒,乃攻下腸胃燥熱結聚實證之品。須有舌胎干黃,腹痛拒按之證,乃可用之。若僅舌胎干黃,腸胃并無燥熱結實拒按證,只可少用兩三分以清燥熱,否則腸胃無有燥熱結聚實在之物當之,必將人瀉死。芒硝性熱,用蘿卜制名玄明粉,瀉性速過大黃。世乃認為性寒,名實不符,本草備要謂芒硝能化七十二種石為水,又曰玄明粉實熱忌用,因其熱也。有用玄明粉代西藥瀉鹽用,瀉后常有傷陰出汗,須用涼藥清熱,汗乃能止者,可見也。
枳實性寒,下氣猛烈,虛家忌用。厚樸性熱,最能下氣,最傷陰液,最傷元氣,慎用。傷寒大承氣湯為攻下腸胃燥熱結實主方,大黃枳實之寒,配以芒硝厚樸之熱,寒熱并用,做圓的運動而下,是定法也。
生石膏乃清散金氣燥結之藥。寒中敗陽,誤用殺人。必須將傷寒論白虎湯與本書時病篇痧脹證,研究清楚,乃可用之。初學如有用之必要時,可用麥冬代之。麥冬亦清散金氣燥結妙品。
桃仁性溫,最攻淤血,較紅花平和,初學莫用紅花與三棱莪術。益母草散血力大,脈虛慎用。乳香沒藥,通滯攻瘀,可少用。芫花、大戟、葶藶、甘遂、巴豆攻水力猛,初學莫用。木香香附皆溫調木氣之品,木香最助疏泄,傷陰液,只宜輕用,莫過一錢。使君子殺蟲傷肝,鉤藤寒中,蟬蛻破肺,小兒忌用。世人慣用以害小兒,可恨。五靈脂善化淤血,產后腹痛按之更痛者,吞服五分至一錢立效。龍骨牡蠣,收斂浮陽,降膽經,去滯塞,性平,忽然脈象浮大異常者,速速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