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伯安是畫壇上杰出的中國畫人物畫家,河南美術出版社編輯,歷盡10年畫出水墨人物長卷《走出巴顏喀拉》,師法自然,師法傳統(tǒng),大膽借鑒西方藝術的精髓,將油畫、版畫、雕塑的特點自然融入中國傳統(tǒng)水墨藝術語言之中,改變了水墨畫在大作品大場面中缺乏力度、強度和氣勢的局面。1998年5月2日,因過度勞累,畫家倒在了這幅未完成的畫稿前,終年54歲。
在名家云集的中國畫壇,李伯安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名字,他生前是平民百姓,沒有辦過個展,沒有出過畫集,甚至連一本小冊子都沒有??墒牵褪沁@樣的一位畫家,傾盡10年心血,創(chuàng)作了一幅堪稱罕世之作的水墨人物畫長卷——《走出巴顏喀拉》。這幅巨畫的問世,向世人表明,無論金錢如何誘人,畫界如何追名逐利,總會有人對藝術潛心創(chuàng)作,生死相許,甘守清貧,無怨無悔。河南省委書記謝伏瞻在全省文藝座談會講話中,高度稱贊著名畫家李伯安及其創(chuàng)作的《走出巴顏喀拉》,是以工匠精神傾注心血打磨精品的杰出典范。謝伏瞻說,要堅持用工匠精神悉心雕琢打磨。精品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舉凡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必定是藝術家苦心孤詣、傾注心血打磨出來的?!麌嫾依畈玻谒淖詈?0年,3次單槍匹馬徒步跋涉至甘南地區(qū)、青藏高原收集素材,歷盡艱辛、嘔心瀝血,才創(chuàng)作出《走出巴顏喀拉》這一“中國美術史上最富民族精神、最具震撼力的史詩性水墨人物長卷作品”,把20世紀中國水墨人物畫推向了新的高峰。
《走出巴顏喀拉》的出現(xiàn),為20世紀的中國畫壇畫上一個驚嘆號??戳死畈驳漠?,會讓人懂得一個真正的畫家不是靠“炒作”以博名利,而是靠他的畫名揚天下的。一個民族在世界上當有自己的聲音。生于古都洛陽,長于黃河搖籃的李伯安,以極大的創(chuàng)作熱忱,用10年的時間,創(chuàng)作出了高1.88米,長達121.5米的極具震撼力的人物長卷《走出巴顏喀拉》。《走出巴顏喀拉》是以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為構思依托,用群像式的構架,讓代表中華民族的漢滿蒙回藏各族百姓擁黃河而前行,塑造了中華兒女的民族氣節(jié)和精神氣概。266個神態(tài)各異的形象繪出了中華民族的風骨,每一個人物都是這條母親河的一個閃光的細節(jié)。著名作家、畫家馮驥才這樣評價:這幅以黃河文明為命題的百米巨作叫我們一下子觸摸到中華民族在數(shù)千年時間長河中生生不息的那個精靈,一部浩瀚又多難的歷史大書中那個奮斗不已的魂魄,還有,黃河流域無處不在的那種濃烈醉人的人文氣息。《走出巴顏喀拉》的確是當代美術中的一部經典之作,它的意義首先在于用民族藝術的形式展示了中華民族的生命力量和歷史命運……表明了他要把這種形式發(fā)揚光大的藝術膽略。他實際上這樣做到了,把這種形式推向了一個嶄新的層次,甚至可以說,達到了史無前例的極致。李伯安藝術的氣勢是恢宏博大的,他的許多獨幅畫乃至一個頭像,都有飽滿的筆觸和充沛的質量……這表明,在中國水墨畫的領域里,可以在現(xiàn)實主義與現(xiàn)代主義之間、在寫實描繪與抽象表現(xiàn)之間走出一條新路。我們今天評價李伯安的藝術,側重的是學習他從事藝術的精神……藝術在今天往往被認為是容易的事,畫壇仍然彌漫著浮躁的、不求精進的心理,李伯安的從藝精神是對此現(xiàn)狀的一種匡正。
如果說,20世紀水墨人物畫以徐悲鴻、蔣兆和(《流民圖》)、周思聰(《礦工圖》)為代表的話,那么,中國人物畫在相對沉寂一個時期之后,李伯安《走出巴顏喀拉》的出現(xiàn),把寫實水墨人物又重新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走出巴顏喀拉》是20世紀水墨人物畫的一個大寫的句號,它的經驗和啟示,又必將邁出世紀的門檻。
面對這幅畫,我想到了逐日的夸父、鑄劍的干將,非要將自己的生命融入到自己的追求中并化為一體才罷休!那匪夷所思的雄渾構想,那豪邁激越的水墨交響,那蕩氣回腸的史詩氣魄,那波瀾壯闊的民族洪流,那舍我其誰的決絕果敢,那飛蛾撲火一樣的執(zhí)著勇氣,那雕塑一樣的人物長河,那酷烈的氣息,那殉道的執(zhí)著,那獻祭的精神……當我打開這本畫冊時,我被久違了的濃烈的人文氣息深深地滌蕩了,裹挾了,吞噬了,鍛造了,有一種重生的醇美。讀《走出巴顏喀拉》,我一直在想:何謂永恒?靈魂之上,巴顏喀拉孕育萬里黃河湯湯而東,人們啊,我們真的不知道永恒為何物嗎?精神的不朽才是真正的不朽。民族風骨,世紀巨制,走出巴顏喀拉,這就是我們的民族,這就是我們……
《走出巴顏喀拉》是中國美術史上最富民族精神、最具震撼力的史詩性水墨人物長卷作品,被公認為中國21世紀藝術的輝煌代表。長卷以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為構思依托,用群像式的構圖,從黃河之源圣山巴顏喀拉畫起,通過一組組蒼茫凝重的藝術形象和和浩然大氣的結構安排,寄寓了大河東流去的萬古豪情,頌揚了中華民族賴已生存,發(fā)展并能夠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黃河文明,作品其高昂的立意,恢弘的氣象,精湛的刻畫和獨具個性的藝術語言,躋身于經典之列。把20世紀中國水墨人物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巨作高1.88米、長121.5米,具體描繪了266個神態(tài)各異的藏族人物形象。主要以光影塑造面部,以線刻畫衣服、飾物,使光影畫面與線描結構形成對比、互補和統(tǒng)一。這是作品的突出特點,畫家為了求得強烈的視覺效果及沖擊力,創(chuàng)造出一種“加精加寬”“重而平實、不求墨韻”的線,并把這種線與光影適時的結合起來,使畫面水墨韻味的魅力無窮。其繪畫語言,已完全打破傳統(tǒng)繪畫藩籬而卓然自成一家。走出一條既非傳統(tǒng)、又非純西畫的廣采博納,西為中用的新路子,創(chuàng)造出一種博大雄渾、粗壯有力,適宜表現(xiàn)大題材、大場面的新型國畫語言。全畫共分圣山之靈、開光大典、朝圣、哈達、瑪尼堆、勞作、歇息、藏戲、賽馬、天路10部分。經過1988——1990年連續(xù)三年三次的奔波、搜集、整理、醞釀和積累,1991年初,李伯安開始在租用的兩間廢棄教室里動手創(chuàng)作長卷,起初進程十分順利,僅用了三個多月的時間就完成了這一段的人物部分,朋友們興奮異常,奔走相告,大家的熱情贊揚使李伯安深受鼓舞。此后又作了三年多畫后,1994年他又回過頭來繼續(xù)完成人物部分前面的云巒部分,才完成了長卷的完整序曲。左畫面是云巒和圖騰崇拜物,其中若隱若現(xiàn)3組10個人物,左邊有兩個婦人,手持輪轉經筒躬身行禮的婦人,人物背后還出現(xiàn)一個巨大的金色圓輪和日月組成的紅色圖騰。更給畫面的莊嚴、肅穆罩上一層神圣的光環(huán)。
進入第二部分,大畫進展的十分艱難。草圖畫的過于充分,充分到實際上具有了它獨自的生命和藝術價值。聽朋友之勸,李伯安拍下了這一段,成為草圖中作為照片唯一幸存的部分。然而一經落墨效果卻極不理想。于是李伯安推倒重來,經歷五年,反復斟酌?,F(xiàn)在展示的是這一部分的第5稿。直至他去世,留在畫板上的仍是這一畫面(第6稿)。畫面展示的是一個盛大的宗教活動——開光大典的場景。衣袂飄飄的喇嘛(和尚),莊嚴神圣的氣氛,漫天飛舞的旗幟,橫貫整個畫面氣勢非凡的長喇叭,虔誠伏地的藏族婦女,布滿經絡的皺紋的合十雙手,使人如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朝圣是每個藏族人民一生中最大的愿望,為此他們可以舍棄世俗的一切,甚至不惜生命,那是他們感到最幸福的事。和其他民族不同的是,許多藏族人是用自己的身體丈量大地而趕到圣地的。朝圣的隊伍莊嚴、虔誠而又悲壯。畫面上,飄飄灑灑的經幡后面,走著一群虔誠的朝圣隊伍。人們歷盡艱難,滿懷希望。隊伍中,有扶老攜幼者,有以身丈地者,有雙手合十者,有默默念誦者,這是一個對神靈的虔誠和敬畏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民族。他們的朝圣隊伍中人人帶著無限的敬意和美好的心愿,朝著心中的圣地進發(fā)。
哈達是一條潔白的長長的白絲巾,藏族人民用來敬獻神靈、貴客和朋友。畫面上充滿了熱情宗教激情的人們,手捧哈達獻給心中神靈。有一個西藏曬佛節(jié),每到這一天,拉薩萬人空巷,舉城若狂。類似的宗教活動也遍及青藏,畫面左面那個巨大若隱若現(xiàn)的大頭像充溢畫面無處不在的敬畏與狂熱,展現(xiàn)了藏族人民對宗教的虔誠和對神靈的崇拜。畫面上,除了一位躬身的老婦外,展示在畫面前的是一片赤裸的脊背,背上每一塊肌肉都在扭曲,都在跳動都充滿的敬畏、激情、渴望和理解。
瑪尼堆是藏族人民用石頭堆起來的崇拜物,它的周圍是刻著六字箴言的石片?,斈岫讯嘣诼房诘琅?,瑪尼堆旁有瑪尼旗。面前扎滿經幡的木樁和飄揚的彩帶,無言地訴說著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祝愿。藏民族是一個人與自然、天上人間完全能融合在一起的童話世界,青藏高原是一個能使人心靈凈化的圣地。畫面上,4個站立的藏族人民形象,在藍天白云下,神態(tài)怡然,甜美適意。整個畫面風輕日暖,寧靜安謐,人和自然,顯得格外和諧與統(tǒng)一。如果說這幅長卷前四部分主要表現(xiàn)了藏族宗教活動的話,那么,從第五部分開始從天上回到人間,開始全面表現(xiàn)人間生活。此段可以說是整個長卷的過渡內容段。
這是一幅反映人們?yōu)樯嫸鴦谧鞯膱雒妫棽嫉膵D女,捻線的老人,嬌憨的孩子,調皮的臥犬、聊天的男人,原始沉重的勞作,淳樸簡單的生活,親密和諧的群體,自然純凈的心靈,使這個民族具有一種超長的吸引力。畫面安排疏密有致,形象強烈生動。
這是一幅表現(xiàn)藏族人休息場景的畫面。他們也許是在勞作之后,也許是在朝圣路上,也許剛剛有過一次重大活動,這時他們放松身心恣意享受著佛國的消閑,畫面上的人物大多都三三兩兩在聊天說笑,右前景有抱著擁爐侍飲的女人,身旁是提桶打水和做著伙計的人們,群體神態(tài)自在悠閑,表情輕松愉快,充滿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生命的珍惜。
藏戲是一種廣泛流行在藏族地區(qū)的歌舞劇,相傳是十五世紀初由噶舉派湯東結布為化募修建雅魯藏布江鐵索橋資金而創(chuàng),傳統(tǒng)劇目大多取材于帶有宗教色彩的民間故事及連臺歌舞,長的劇本能一連演七八天。這部分是表現(xiàn)藏民節(jié)假日藏戲表演時的場面,畫面上出現(xiàn)了20多個大大小小不同的藏戲特有的面具,彩帶飄揚,樂器聲聲,假面狂物,歡歌如潮,把歡樂一陣陣推向高潮。賽馬是藏民族節(jié)假日是非常重要的體育和娛樂活動。畫面表現(xiàn)了人們賽馬活動的場景。幾位騎士分為四組,一字排開正面向觀眾奔來,通過人馬的正側斜騎,欲倒欲飛,組合的疏密松緊色調的黑白跳蕩,營造了一個狂烈的賽馬場面。騎手躍馬躍鞭、群馬風馳電掣,騎士們剽悍英武、神采飛揚,整個畫面充滿了不甘落后、一往無前的精神。
這段畫原來緊接在第一部《圣山之靈》之后,歷時三年半而完成。由于作者不夠滿意,遂卷起束之高閣,放在柜頂。然后從《開光大典》畫起,重起爐灶。作者去世一年半,其他作品已全部裝裱過之后,一次打掃衛(wèi)生時,此畫不甘寂寞自動從柜頂?shù)?,展卷仔細審視,發(fā)現(xiàn)其中含有長卷的大部分內容。于長卷言,實際上起到了一個總結的作用。又由于起結尾部分為“天葬”,客觀上形成長卷內容(從生到死)的自然結束和升華。故在整理時,排在卷末,名之《天路》。《走出巴顏喀拉》對中國人物畫藝術語言的許多層面都有突破性的成功嘗試。例如素描造型的運用與中國畫傳統(tǒng)線描的結合,個體人物形象的塑造與長卷式整體人物組合和展開的關系,人物的具體刻畫與水墨語言的適當結合整體描繪的厚重感與筆墨靈動性的適當結合等方面,《走出巴顏喀拉》都是成功的范例。他引版畫的塊面與雕塑的體量入水墨,融寫意、再現(xiàn)和表現(xiàn)于一體,大大加強了人物造型的厚度、力度和性格刻畫的深度,大大提高了中國畫的表現(xiàn)力。下圖為水墨人物長卷《走出巴顏喀拉》(部分),可將手機橫置欣賞:--------------------------------------------------------------------------------------------------------------------------------------------------------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