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的評價,并非板上釘釘,一成不變。今天,習字的人都知道歐陽詢,其名聲可謂垂千年而不倒。但在歷史上,歐陽詢的地位并非一開始就那么高。唐代書法理論家張懷瓘,用一堆詞贊美歐陽詢,完了卻將其楷書列入神、妙、能三品的妙品的最后位置:
隸書二十五人:張芝、鐘會、蔡邕、邯鄲淳、衛(wèi)瓘、韋誕、荀輿、謝安、羊欣、王洽、王珉、薄紹之、蕭子云、宋文帝、衛(wèi)夫人、胡昭、曹喜、謝靈運、王僧虔、孔琳之、陸柬之、褚遂良、虞世南、釋智永、歐陽詢。
注意,唐代人說隸書,實際上指的是后世人說的楷書。這個名單,大致按照時間順序排列,意思排名不分先后。但陸柬之和褚遂良比歐陽詢晚生二三十年,卻排在歐陽前面,可能說明張懷瓘認為歐陽水平不及他倆。無論如何,歐字屬于妙品。同樣,唐人李嗣真在《書后品》里分十品論書法,將歐陽詢列在第四品。宋人朱長文《續(xù)書斷》以神妙能三品論書,將歐陽詢列于妙品,將顏真卿列于神品。
就是說,在唐宋人看來,歐字好,但不算頂好。但晚近以來,直至今天,人們逢楷書必并稱歐顏、歐褚、歐虞、歐虞褚薛、歐顏柳趙。不管怎么個并列法,都少不了歐。這說明,歐體在楷書領域成了釘子戶,人人皆知。其中原因,比較復雜。有一點,我覺得跟印刷術起來后,雕版家采歐字入版,有很大關系。歐字被采入版刻,真的是因它書法水平蓋世無雙嗎?顯然不是。歐字入版刻,跟它容易奏刀,有很大關系。褚遂良那種字,要讓刻工刻,相同的篇幅,是要花費數(shù)倍氣力的,鬼個愿意刻?這個問題,可以展開說很久,今天按住不表。
歐字既入版刻,天下讀書人自孩童時識字起,眼睛接觸到的就是歐體,所以歐體無人不曉,也就不奇怪了。顏體柳體,也是這個路數(shù)。他們都靠印刷術給自己打了絕好的廣告。當然,前提是歐顏柳的字要夠好。到今天,小學生拿起字帖,就是田某體,所以田體無人不曉,也就不奇怪了;奇怪的是,田體并不夠好,甚至不好。這是古今之異。
那么,歐體的優(yōu)點到底在哪里?這個問題,也可以談很多。簡言之,歐體于結體上險絕的特征,最是其別人所不能到處。但這個特點,也為后人詬病。比如蘇軾說:“今觀其書,勁險刻厲,正稱其貌耳?!币馑細W陽詢的字丑,跟他人丑是配合的。丑是因為“勁險刻厲”,說的就是結體上過分的險,或者還有筆法上的不夠圓通。批評其筆法的,比如米芾說“歐、虞、褚、柳、顏皆一筆書也。安排費工,豈能垂世。”他的預測雖然錯了,但他說的有道理。一筆書,就是筆法上不像智永那樣八面具備、靈活圓轉。清代梁巘在肯定了歐字勁健的同時,也指出學歐體易流于板滯、少韻等。
鑒于此,我們在臨習歐體的時候,應該避免缺點,發(fā)揚優(yōu)點。具體怎么做呢?就是保留其結體的特征,而在用筆上,要靈活,不能照著石碑刻畫。碑上的歐字,寫到紙上,一定要找那個書寫感。描頭畫足,實則是今天臨歐體字的人的一大通病。這個病,其實從清代就開始了,也許開始得更早。清人姚孟起臨的《九成宮》,幾可亂真,但怎么也無法感動我。
下面不揣冒昧,放上來我臨的《九成宮》。歐體字,我以前沒怎么寫過,就算臨《九成宮》,可能也就臨了開始幾頁。這次因為教學,第一次通臨了一遍。筆法上,我都是遵循寫字的規(guī)律,橫畫收筆、鉤畫、捺畫,都是一筆寫就,絕無描摹刻畫。結體上,因為運筆較快,有時未能很好把握其結體特征,以后再臨時,當加強。臨碑,比較合理的做法,是取其結體之優(yōu)長,而于筆法上運以己意。這個己意,可以是自己理解的碑字的筆法,也可以是寫字運筆的一般原理。歷來會學的人,大概都是這么做的。
全貌:
局部圖:
跟原帖對比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