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皇祖御極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年乙卯,予壽躋八十有五,即當傳位皇子,歸政退閑。”
雍正十三年九月初三(1735年10月18 日),乾隆帝御極天下之始就發(fā)下了這樣一個日后讓他萬分后悔的誓言??滴鯃?zhí)政六十一年,莫說在清朝,即使在中國歷朝歷代也是世所罕有的。或許當初,乾隆只是向天下稟明自己將追隨皇祖康熙德政之決心,他自己都沒有想到真的有這么一天可以超越皇祖。
他真的沒有多想,只管奮步向前。
1747至1749年的大小金川之戰(zhàn)、1755年的平定準噶爾達瓦齊部之戰(zhàn)、1755至1757年的平定準噶爾阿穆爾撒納之戰(zhàn)、1758年的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亂、1762至1769年的清緬戰(zhàn)爭、1771至1776年再平大小金川、1786至1788年平定臺灣林爽文叛亂、1788至1789年的安南之役、1790至1792年兩次征戰(zhàn)廓爾喀。
這戰(zhàn)績真是輝煌燦爛,可奮步也終會止步。數(shù)十年間彈指過,轉眼間,一個志在天下的少年已是垂垂老矣。眼看執(zhí)政六十年期限已到:
那么,當初的話還作數(shù)嗎?一件可以掌控天下萬物的東西真的說放就能放下嗎?
乾隆翻看著史書,唐玄宗回朝后被迫搬至冷落的西內,孤苦老去;宋孝宗苦思兒子,至死未得相見;明英宗被釋回國,幽禁南宮;宋徽宗京城失守,真正成了金人的階下之囚。這都是成為太上皇的悲慘例子啊,可····自己一生志比秦皇漢武,又怎能說話不算話呢?
若能兩全其美的話······,乾隆絕頂聰明,他做到了。嘉慶元年正月初一(1796 年 2 月 9 日),太和殿舉行了帝位授受大典,乾隆帝莊重地將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征—皇帝之寶,授給了匍匐在其腳下的皇太子—颙琰。
那么一位皇帝、一位太上皇,兩只老虎是如何在大清國內和諧共存的呢?
第一:乾隆在位之時即做出對太上皇權、皇權的分配
為了避免過多削弱其現(xiàn)有的皇權,又可以保證政權向嘉靖的平穩(wěn)過渡,乾隆六十年十月十八日(1795 年11月28日),乾隆帝對皇權進行了初步的分配。
1.禮制:太上皇為尊,皇上次之
禮制的眾多方面都表現(xiàn)了乾隆對嘉慶的壓制。太上皇諭旨稱為敕旨,仍用“朕”字稱呼,恭遇太上皇慶節(jié),稱萬萬壽,嗣皇帝(嘉慶)慶節(jié),稱萬壽。
若呈奏請旨,那么凡遇天、祖等字高四格抬寫,太上皇帝高三格抬寫,皇帝高二格抬寫。
嗣皇帝登基后,應請?zhí)匣实垭分?,冊立皇后?/p>
如果有筵宴,由各該衙門循例奏請嗣皇帝,而后嗣皇帝再恭奉太上皇帝親御筵座,嗣皇帝一旁侍坐。
皇家的禮儀不同于民間,禮制的規(guī)定是與人的政治地位是息息相關的,永高一層的禮儀規(guī)制,是清楚地告之天下,真正的一國之君還是乾隆帝。
但畢竟乾隆年事已高,力有不逮,所以乾隆帝將祭祀和主持典禮的皇權下放于嘉慶帝。
“丙辰年恭遇大祀,由各該衙門具題,嗣皇帝親詣行禮。其中祀小祀,應行分別親詣恭代之,俱循照向例題請?!?/p>
這雖不是實際權力,但敬天、法祖對于傳統(tǒng)社會來說那是頭等大事,所以這是乾隆對嘉慶地位的一種承認與肯定。
2.行政:乾隆緊抓高級官員的任命
“陛見文武大員及新授道府以上,具折恭請?zhí)匣识饔枴!?/p>
如果嘉慶皇帝要授命或廢黜四品以上大員,還要聽取太上皇的恩訓。換句話說,我乾隆要直接掌控國家四品以上高級官員的升遷廢黜,你嘉慶不能自作主張。這是乾隆成為太上皇后行政權的主要體現(xiàn)。
當然,為了培養(yǎng)嘉慶皇帝成為一名合格的帝國繼承人,乾隆將考試命題權力、題本的批閱和四品以下低級官員的任命權完全支給了嘉慶,并告誡嘉慶必須“勤政”,如有下臣之折即使通宵達旦也一定要批閱完畢。
這里我們著重要說題本,題本屬官方文書,由軍機處向臣下發(fā)布,內容涉及國家的大政方針,嘉慶帝正是由此了解了國家的行政大端,政府的運行機制??梢娂螒c帝并不完全是一個侍游侍宴的傀儡皇帝,但不得不承認,在乾隆帝訓政的歲月里,下放的皇權只得到了有限的發(fā)揮。實質的皇權,乾隆帝始終緊握在手,一刻都未放松。
第二、乾隆真正禪位后,一邊以“訓誡”進行“示威“,一邊仍揮舞著手中的利劍—和珅
“訓誡”是乾隆對自己太上皇權的“宣傳手段”,畢竟在官員們心中、在老百姓心中,實際的統(tǒng)治者一直以來都是“皇上”,大清開國可沒有太上皇,更別談太上皇掌權。所以乾隆為了改變官員心中固有的印象,必須經(jīng)常“訓誡”。
在嘉慶帝繼位禮成之后,乾隆頒布的繼位詔書公布天下,里面有這樣一條“凡軍國重務,用人行政大端,朕從未倦勤,不敢自逸。”意思正如以上權力分配中所述,核心皇權必須由我乾隆掌控。
其后乾隆在各個場合多次對臣下進行了宣布,雖然歸政,仍可訓誡。
乾隆六十年十二月一日(1796年1月10日),乾隆帝宣布:“朕于明年歸政后,凡有奏繕事件,俱書太上皇帝,其奏對著稱太上皇。”
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796年2月5日),敕諭琉球國世孫尚溫曰:“至朕傳位后,凡軍國大政,及交涉外藩事件,朕仍訓示嗣皇帝,一切錫賚綏懷,悉循恒典?!?/p>
嘉慶元年元月,乾隆帝于圓明園山高水長閣召見朝鮮、安南、暹羅等國使臣時,更是宣敕旨曰:“朕雖歸政,大事還是我來辦。”
除了訓誡,乾隆的“示威”還表現(xiàn)在其他一些地方。
其一,仍居養(yǎng)心殿。
乾隆三十七年(1772 年),乾隆帝即下令修葺寧壽宮作為自己傳位后的優(yōu)游頤養(yǎng)之所,而退位后,乾隆帝并未徙居寧壽宮,在其有限的余生中,始終占據(jù)著本應屬于嘉慶帝宵旰寢興的養(yǎng)心殿。
其二,重用“二皇帝”和珅。
雖然和珅被歷史定義為貪官,但其能力卻是毋庸置疑,否則又如何能成為乾隆至死都在倚重的唯一大臣?若僅憑逢迎媚上,我想是絕不可能的。
在乾隆禪位之后,和珅的地位不降反升:嘉慶元年(1796 年),和珅調任正黃旗領侍衛(wèi)內大臣,兼任鑲黃旗滿洲都統(tǒng)。
嘉慶二年(1797 年),命其管理刑部,仍兼理戶部。同年八月,大學士阿桂去世,和珅升任首輔。
嘉慶三年(1798 年),晉封公爵。
不降反升,究其原因,作者認為:
其一,和珅最善揣摩乾隆之意。歸政后的太上皇,已到耄耄之年,口齒也愈來愈不清楚,只有長期伴在他身邊的和珅,方能揣度出太上皇的心思。
《春冰室野乘》記載:一日早朝后,太上皇傳嘉慶與和珅覲見,乾隆喃喃自語,嘉慶細聽竟然不能聽懂,而和珅卻能領會乾隆的意思。嘉慶震驚之余,深感惶恐,和珅日后只需自稱所傳系乾隆之言,舉朝必然畏服,嘉慶帝也須奉命。
其二,歸政后的乾隆帝,雖容貌氣力看似從前,但健忘之癥明顯加劇,“昨日之事,今日輒忘;早間所行,晚或不省。”此時的乾隆帝,時常用過早膳后,又命太監(jiān)傳早膳,搞得左右侍御狼狽不堪。
雖精力不如往昔,但乾隆帝不愿就此退出政治舞臺。為了在精力衰疲時,仍可掌控住權力,乾隆帝需要一個能體其意圖,貫其旨意之人,和珅無疑是最佳人選,二十多年的君臣情誼,和珅取得了太上皇的絕對信任。
從此承旨書諭,皆由和珅一手經(jīng)理。可以說,自嘉慶元年始,所有以乾隆帝名義頒發(fā)的敕旨,幾乎皆出自和珅之手。
和珅在成為乾隆“替身”之后,幾乎滿朝事事都可以插手,甚至不請示嘉靖就加以施行。
嘉慶三年的春天,嘉慶帝曾發(fā)布上諭,決定冬季舉行大閱典禮。和珅在其上諭頒布后,鼓動乾隆帝下達了一個與嘉慶帝上諭相悖的諭旨,稱:“現(xiàn)在川東北教匪雖將次剿除完竣,但健銳營、火器營官兵尚未撤回,本年大閱著行停止?!?/p>
此外,和珅還下令,凡各省督撫奏事,奏折需寫兩份,正本送給皇帝,副本送軍機處,有事先“關白”。副本送軍機處,實為送給和珅,有事先“關白”,即事先通氣,以在皇帝查辦前先銷贓滅跡,逃脫懲罰。和珅的職權早已超出了軍機大臣的承旨權。
那么,對于乾隆及和珅的做法,嘉靖是如何表現(xiàn)的呢?
三、嘉慶:以孝為先,處處恭敬,乾隆身死,一舉殲“敵”
嘉慶對于乾隆,并不能完全歸于“隱忍”,自滿清入關以來,尤其注重漢文化的學習,其中“百善孝為先”一直是諸朝歷代謹奉之言。嘉慶耳濡目染,且即使乾隆成為太上皇后仍獨掌大權,但事事都能體現(xiàn)出對嘉慶的培養(yǎng)。正如上述,嘉慶并不是一個整天侍陪的傀儡皇帝,他也擁有一定的權力。而且乾隆日衰,嘉慶明白乾隆日不久矣,所以嘉慶對于乾隆處處恭敬,處處以奉養(yǎng)為先,有沒有不滿,有,但是十分有限。
他真正不滿的是和珅。和珅即使是代太上皇行事,但畢竟是臣子,明清以來,皇權專制高度加強。和珅稍有越軌之處就必定引起嘉慶的不滿,更遑論不是“稍有”了。乾隆日衰,和珅卻位及人臣,獨斷專行,嘉慶擔心自己的皇權會在乾隆去世之后得到架空,所以才會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在乾隆去世的第二天就查辦了和珅。
之前,由于乾隆的回護,嘉慶只能“隱忍”,暗中積蓄自己的力量。他對于和珅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
其一,故作姿態(tài),麻痹和珅。
和珅派吳省蘭以錄詩草為命,暗中監(jiān)視嘉慶帝。嘉慶帝深知和珅其意,所以總是風花雪月,借以迷惑和珅。自即位以來,嘉慶帝對政事不加以過問,每逢有事需奏請?zhí)匣蕰r,即托和珅代為傳達。和珅或以政令奏請皇旨,嘉慶帝以“唯皇爺處分,朕何敢與焉?”以對。
對于和珅的專擅跋扈,嘉慶帝始終處于默許狀態(tài),從不橫加干涉。
其二,表示以后要重用和珅,使其放松警惕。
“和珅之專擅,甚于前日,人皆側目,莫敢誰何云?!?/p>
一國之君的嘉慶帝亦同樣對和珅忍讓恭敬,致其身邊人不滿,嘉慶帝解釋道:“朕方倚相公理四海事,汝等何可輕也?”表示親政后要依靠和珅處理軍國大事。
正是如此,和珅沾沾自喜,以為為自己找到了退路,沒成想第二天就隨先帝爺去了。
四、總結
事實證明,一山也能容二虎。嘉慶事事隱忍正是其中的關鍵。而乾隆晚年的掌權,卻給這位年輕的帝王留下了重重的危機,盛極而衰的種種特征已逐漸顯現(xiàn)。
和歷朝中期的統(tǒng)治者相同,嘉慶帝面臨著幾乎每代中期統(tǒng)治者相同的困境,吏治腐敗、土地兼并、軍務廢弛等問題。更為要緊的是,伴隨著社會財富的大量積累,統(tǒng)治階級憑借著手中的政治、經(jīng)濟特權,大量攫取社會財富,皇族、貴族、官僚階級都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
地方上的大地主、大商人同樣揮金如土,特別是鹽商,“揚州鹽務,競相奢麗?;榧迒试?,堂室飲食,衣服輿馬,動輒費數(shù)十萬”。
在衰敗之勢愈顯后,嘉慶帝只是在現(xiàn)有體制上對問題進行了改善性。并沒有出現(xiàn)如北宋王安石、明朝張居正的改革之舉。嘉慶帝的不作為,實改無可改,清朝時中國封建制度已臻于完善,只能在現(xiàn)有體制的基礎上,清除官員在貫徹制度時產(chǎn)生的弊端。歷史證明,失敗的改革將會導致社會危機加劇,加速中衰之勢。
可以說,清帝國的由盛轉衰,不是一個王朝的衰落,而是封建體制的沒落,這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乾嘉父子兩代演出的權力交接的具體細節(jié)只是使那種潛在趨勢表現(xiàn)更為生動、形象、直觀而已。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