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制度是古代君主專制制度的附屬物。在古代,不僅中國有這個制度,外國也有。
中國古代“宦禍”達到頂峰的,是東漢后期、唐朝后期和明朝中后期。這可以叫做古代史上的三次宦官時代。
(一)東漢的 宦官之禍
東漢是劉秀(光武帝)所建的皇朝。從公元25年開始,到220年漢獻帝被廢為止,共延續(xù)195年。
但這個皇朝的皇帝,從第四代劉肇[zhào]起,都是短命而亡,新上臺的都是“幼主”,于是政權(quán)主要控制在外戚和宦官兩大集團手中。
這兩大集團各謀私利,互相斗爭,政治日益黑暗;到后期,發(fā)展成宦官專權(quán)的局面,政治更加腐敗。
從公元92年到159年,外戚和宦官共發(fā)生四次大的斗爭,都以外戚失敗,宦官勝利而告終?;鹿偌瘓F逐步加強,并獨攬大權(quán)。
1、宦官鄭眾捕殺竇氏
公元88年,東漢第三代皇帝劉炟[dá](漢章帝)死,由十歲的兒子劉肇(漢和帝)即位,竇太后臨朝。
當時寡婦孤兒掌大權(quán)是有困難的,于是竇太后以哥哥竇憲為侍中,出入宮廷,執(zhí)掌朝政。后又任車騎將軍、大將軍。竇憲雖有軍功,但他任人唯親,其親屬、親戚都無功受祿,靠裙帶關(guān)系擔任顯要官職。竇氏權(quán)傾京師,為非作歹。監(jiān)察部門不敢揭發(fā)。竇氏集團還陰謀殺害劉肇。劉肇得知,惶恐不安。
公元92年,十四歲的劉肇與中常侍(宦官)鄭眾密謀,捕殺了竇氏同黨,竇憲自殺,竇太后被迫交出政權(quán)。這是宦官對外戚的第一次打擊。鄭眾因功封侯,宦官的政治勢力大大加強。此后,宦官員額增多,擔任“中常侍”的就有十人。中常侍是皇帝的主要侍從,掌管傳達詔令和文書等,權(quán)力極大。
2、宦官李潤、江京誅戮鄧氏
漢和帝劉肇的皇后鄧綏,比較有政治才能。公元105年劉肇死時只有二十七歲,鄧綏二十五歲。她立出生僅一百天的皇子為帝,即殤帝。
殤帝在位一年就死了,鄧太后又立劉肇之侄劉祜為帝,即安帝。當時安帝十三歲,由鄧太后臨朝。其兄車騎將軍鄧騭掌權(quán)。鄧氏能嚴肅吏治,約束外戚,同時卻重用宦官,使之權(quán)力加強。安帝是先帝劉肇的侄子,自認為名義不正,加之鄧太后遲遲不給他交權(quán),因而心中不安。
公元121年,鄧太后死。安帝的親信、乳母王圣于宦官李潤、江京等誣告鄧氏有“廢立”之謀,鄧騭被迫自殺。鄧氏其它族人或自殺,或被免官。
這是宦官對外戚的第二次打擊。李潤、江京都因“功”升任中常侍,江京還兼任“大長秋”。大長秋掌管宣達皇后旨意,管理宮中事宜,為皇后的近侍。李潤、江京與安帝的閻皇后之兄閻顯共掌朝政。
3、孫程捕殺閻氏
閻皇后既妒忌又貪權(quán)。她毒死了太子劉保的母親李氏,又要陷害太子,將劉保貶為濟陰王。公元125年,漢安帝死,閻后想長期掌權(quán),就與閻顯、江京等人迎立小兒劉懿為帝,是為“少帝”。幾個月后,少帝死。她又想再立一個小兒。但事還未成,“中黃門”孫程等合謀殺掉江京、閻顯,迎立原太子劉保為帝,即漢順帝。閻太后被囚禁。這是宦官對外戚的第三次打擊。
4、單超等誅除梁氏
漢順帝在位時,他的皇后梁氏之兄梁冀擔任大將軍。公元144年,漢順帝死。梁冀立兩歲的小兒為帝,是為“沖帝”。
第二年沖帝死,他又立八歲的小兒為帝,即“質(zhì)帝”。質(zhì)帝雖小,但卻知道梁冀專權(quán)驕橫。公元146年,一次朝會時,他說梁冀“此跋扈將軍也。”梁冀懷恨在心,就把質(zhì)帝毒死,另立宗室十五歲的劉志為帝,這就是漢桓帝。
桓帝初立,梁太后臨朝,梁冀專權(quán)近二十年。其親屬黨羽布滿朝廷和地方各州、郡。大小官吏升遷,先向他謝恩、送錢物。地方官吏向中央送貢品,要將最好的先送梁冀,次品送給皇帝。梁冀還任意敲詐勒索地方富豪,劫掠量人為奴,又在洛陽周圍強占民田,調(diào)撥勞力為自己建造園囿,周圍千里。
他家前后有七人封侯,出了三個皇后,六個貴人,兩個大將軍。其余任卿、將、尹、校的,有五十七人。漢桓帝本是梁冀所立,他也懼怕梁冀。公元159年,梁皇后死?;傅叟c中常侍單超、具瑗、唐衡、左悺、徐璜五人合謀除掉梁氏。
事前,桓帝知道面臨最大危險,生命和前途完全握在參與合謀的宦官之手。在密商大計時,桓帝曾把宦官單超咬臂出血,作為盟誓。這等于他們之間擺脫君臣名分,成為黑社會的弟兄。他們出動虎賁、羽林千余人包圍了梁府,梁冀自殺,梁氏族人親戚不論長少一律棄市。因牽連被殺的公卿、列校、刺史、二千石有數(shù)十人,故吏、賓客被免官的有三百余人。當時朝廷為之一空,正常上班者寥寥無幾。從梁家沒收的財貨被出賣后,共得三十多億。
事后,單超等五人因功同日封侯。即歷史上有名的“五侯”。唐朝詩人韓翊詩云:“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边@首詩是宦官權(quán)勢炙手可熱的寫照。
漢桓帝劉志依賴五個宦官除掉了梁冀家族,消滅了主要的政敵,可是大權(quán)落入這“五侯”之手。當時有“五邪肆虐,流衍四方”之說。
此后,東漢政權(quán)為宦官所壟斷?;鹿僖哉秸賳T的身份出現(xiàn),他們的家族和親友,也紛紛出任地方政府的首長及其他顯官。這些新貴的出身跟宦官相同,行為也相同。得勢后就貪污弄權(quán),搶奪民財,及時享樂。
中常侍侯覽侵奪宅社三百八十一所,侵奪田地一百一十八頃,營建第宅十六區(qū),還虜掠良人為奴婢。其兄侯參任益州刺史,誣人以“大逆”之罪,捕殺后,便霸占其財產(chǎn)。前后侵奪民產(chǎn)以億計。
公元167年劉志死,漢靈帝劉宏上臺,外戚竇武等人本想除掉宦官,不料計劃泄露,宦官曹節(jié)發(fā)兵逮捕竇武,竇武自殺,家族被抄斬一空。于是劉宏也成了宦官手中的傀儡。他為了保住自己的皇帝位子,極力買好宦官(十常侍),居然無恥地說:“張常侍(讓)是我父,趙常侍(忠)是我母?!彼餍圆焕沓?,致力于搜刮錢財,揮霍享樂。除了公開賣官以外,還派人到他的老家河間為他“買田宅,起第觀”,作為他一旦下臺后繼續(xù)剝削人民,奢侈享樂的退步。
公元189年他死了,外戚何進立劉辯為帝。何進密謀召軍閥董卓帶兵進京除掉宦官,計劃泄露后宦官搶先殺了何進。中軍校尉袁紹又率兵一舉誅殺大小宦官兩千余人。從而結(jié)束了為時幾十年的宦官專權(quán)的局面。
但董卓進京后廢掉劉辯,另立劉協(xié)為帝,即漢獻帝。此后各州、郡的實力派不聽朝廷之命,各樹旗幟,圖謀自己的發(fā)展,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jù)勢力。漢獻帝也先后成為董卓、曹操手中的傀儡,直到公元220年他被曹丕廢掉為止。
東漢的宦官把持朝政,竊威弄權(quán),梁冀甚至敢于毒死皇帝,到了唐朝,宦官廢立皇帝,殺害皇帝的事件就屢見不鮮了。
(二)唐朝中后期的宦官之禍
唐朝是中國古代繁榮強盛的大朝代,從公元618年到907年,前后共289年。在其初期,宦官人數(shù)不多,并且沒有什么權(quán)力,僅在宮內(nèi)掌管門閣守御及掃除、膳食等事,不能干預(yù)政治。
宦官干預(yù)政治,開始于唐玄宗時期?;鹿俑吡κ孔畹锰菩趯櫺?,權(quán)勢極大。凡四方所進文件,都要先經(jīng)高力士閱看,小事便由他直接處理,大事才交給唐玄宗裁決。朝中許多大臣如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高仙芝等,都是以巴結(jié)高力士而取得將相高位的。
甚至太子李亨(唐肅宗)呼高力士為“二兄”,諸王、公主呼他為“阿翁”,駙馬輩呼他為“阿爺”。
但在“安史之亂”以前,高力士等宦官雖然弄權(quán),只是由于皇帝寵信所致,其威權(quán)不能超越皇帝。而到“安史之亂”以后,宦官權(quán)勢進一步擴大,甚至權(quán)出皇帝之上,立君、廢君、弒君如同兒戲。
1、宦官掌管禁軍,執(zhí)掌機要。
唐肅宗李亨首先任用宦官李輔國掌管禁軍,唐代宗繼續(xù)任用宦官程元振和魚朝恩先后掌管禁軍,但還沒有制度化。
而到唐德宗在位時,經(jīng)過幾次藩鎮(zhèn)變亂,他更加不敢信任武將重臣,以為家奴宦官最為可靠,因而設(shè)置護軍中尉、中護軍等官,全用宦官充任,以統(tǒng)領(lǐng)左右神策軍以及左右天威軍等禁軍。
此后,宦官主管禁軍成為定制。除了由宦官掌管禁軍以外,還用宦官執(zhí)掌機要。
唐代宗時,增設(shè)“內(nèi)樞密使”一職,由宦官擔任。其職務(wù)是承受章奏,傳宣詔令等。
從此,宦官正式參預(yù)國家機務(wù)制度化,其政治威權(quán)更大。唐朝中央政府的一切重要事務(wù),都受到宦官節(jié)制,如宦官李輔國公然對唐肅宗說:“大家但居禁中,外事聽老奴處分?!鄙踔粱实鄣牧U生殺也在宦官掌握之中。
唐穆宗李恒、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宣宗李忱、懿宗李漼、僖宗李儇、昭宗李曄等都是宦官所立,而順宗李誦、憲宗李純、敬宗李湛均被宦官所殺害,昭宗也曾被宦官所囚禁。
2、宦官禍害社會
宦官大肆掠奪土地,霸占民產(chǎn),京城長安一帶的上好田宅,有一半被宦官所占據(jù)。特別是宦官所主持的宮市,殘害人民尤甚。
所謂“宮市”,就是宦官為皇宮到市上采辦物品。名為“市買”,實則強取。常以低價強買人家值錢之物;甚至拿了東西分文不給。
大詩人白居易的《賣炭翁》一詩就是為“苦宮市”而作。還有一些稱作“五坊小兒”的宦官(五坊即雕坊、鶻坊、鷂坊、鷹坊、狗坊),每以捕捉進奉鳥雀為名,把網(wǎng)張在人家門口和井上,不許人家進出和汲水,必得財物方才撤去。又到飯店吃飯不給錢,任意敲詐勒索。
3、南衙北司之爭
宦官的專橫跋扈,不可避免地同皇帝及朝官發(fā)生沖突?;实奂俺俨豢叭淌芑鹿俚膲褐?,曾不斷展開反對宦官的斗爭,圖謀鏟除宦官勢力,但都歸于失敗。朝官同宦官的斗爭,史稱“南衙北司”之爭。
南衙指朝官,北司指宦官,因為朝官衙門在南面的皇城,宦官機構(gòu)在北面的宮城。“南衙北司之爭”發(fā)生過多次,其中比較激烈的有以下兩次:
(1)“二王八司馬”事件
公元805年(永貞元年),唐順宗李誦即位后,任用王叔文、王伾以及柳宗元、劉禹錫、韋執(zhí)誼、韓泰、韓曄、陳諫、凌準、程異等人,出臺了一些改革弊政的方案,史稱“永貞革新”。
其內(nèi)容有罷斥酷吏,抑制割據(jù),革除官吏在正稅以外的額外進奉,撤除擾民的宮市及“五坊小兒”,還準備從宦官手中奪取禁軍指揮權(quán)。
結(jié)果宦官首領(lǐng)俱文珍乘唐順宗患病之機,聯(lián)合一些反對改革的官僚,逼迫唐順宗退位,擁立太子李純?yōu)榈郏刺茟椬冢?,把革新派人物全部貶逐。王叔文被貶后又被殺害,王伾也死于貶所,其余柳宗元、劉禹錫等八人均被貶為遠州的司馬。這就是“二王八司馬”事件。
(2)甘露之變
唐文宗李昂在位期間(827-840年),又任用李訓、鄭注等人,謀除宦官勢力。公元835年,李訓做了宰相,鄭注出為鳳翔節(jié)度使,準備內(nèi)外合勢,消滅宦官集團。
開始李鄭二人利用宦官內(nèi)部的矛盾,先后收拾掉韋元素、王守澄等幾個大宦官;后來李訓急于建功,貿(mào)然采取行動,以致敗了大事。此年12月14日(舊歷十一月二十一日),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韓約,按照李訓的布置,奏稱左金吾大廳后石榴樹上降有甘露,想引誘宦官去看,借此圍而殺之。
唐文宗便命“神策軍”左右中尉仇士良、魚志弘率眾宦官到石榴樹前觀看。仇士良等轉(zhuǎn)過大廳,見韓約變色流汗,不禁起疑,恰巧此時風吹幕起,又發(fā)覺有伏兵,立即驚駭奔還,劫持唐文宗進入宮內(nèi),同時派出神策軍大殺朝官。李訓、韓約、鄭注等均被殺,其他朝官被殺者不計其數(shù)。這就是歷史上的“甘露之變”。從此以后,朝廷大權(quán)全歸北司,北司壓迫南衙,宰相和朝官均被輕侮,唐文宗處于宦官的監(jiān)視之下,無奈地說:“周赧王、漢獻帝被強諸侯控制,我被家奴控制。相比之下,我連周赧王、漢獻帝都不如?!彼罱K在囚徒生活中死去。
唐文宗以后的六任皇帝,除了武宗、宣宗以外,都在宦官掌握之中。唐僖宗稱宦官田令孜為“阿父”,昭宗時的宦官楊復(fù)恭自稱“定策國老”,稱皇帝為“門生天子”。
宦官專權(quán)的局面延續(xù)到公元903年。這年宰相崔胤決心除掉宦官,他建議唐昭宗:“以宦官典兵預(yù)政,傾危國家;不剪其根,禍終不已。請悉罷內(nèi)諸司使,其事務(wù)盡歸之省、寺,諸道監(jiān)軍俱召還闕下。”唐昭宗聽從了這一建議,就命宣武節(jié)度使朱溫(朱全忠)率兵在長安一舉殺掉宦官七百余人。凡出差在各地的宦官,就命各地方就地處決。
皇宮內(nèi)只留“黃衣幼弱者三十人以備灑掃”?;鹿偈菐缀鯕⒈M了,而政權(quán)并未回到皇帝之手。唐昭宗完全被朱全忠控制,從長安遷往洛陽。
到第二年(904年)就被朱派人殺死。十三歲的李柷被立為帝,朝廷實權(quán)歸于朱全忠。三年后朱全忠廢李柷而自己稱帝,國號“梁”。唐朝的統(tǒng)治就此結(jié)束。
(三)明代的“閹禍”
明朝初年,為了防止“閹禍”,朱元璋規(guī)定,宦官不準識字,若干預(yù)政事則處斬。
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卻得到建文帝朱允炆左右宦官的暗中協(xié)助。燕王稱帝后,就對宦官逐漸信用。他在原有的錦衣衛(wèi)以外,設(shè)置新的特務(wù)機關(guān)“東廠”,由宦官提領(lǐng),其權(quán)在錦衣衛(wèi)之上。
這兩個重疊機關(guān)的任務(wù)是偵緝民間秘密活動并監(jiān)視各級官吏的行為。
到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時(1426-1435年),又設(shè)立“內(nèi)書堂”,命大學士陳山專教宦官識字。朱元璋不許宦官讀書識字的制度從此廢除。
明成祖朱棣已經(jīng)讓宦官提領(lǐng)“東廠”,使他們握有一定的權(quán)柄,后來則進一步在宮內(nèi)設(shè)置了宦官二十四衙門,即十二監(jiān)、四司、八局。二十四衙門之首為“司禮監(jiān)”,其中設(shè)提督太監(jiān),兼督“東廠”;設(shè)掌印太監(jiān),掌章奏;設(shè)秉筆太監(jiān),掌照閣票批硃,就是代皇帝對于內(nèi)閣票擬的諭旨用硃筆裁定。這樣,宦官既掌握廠衛(wèi),又有“批紅權(quán)”,其位便在內(nèi)閣之上了。
明英宗時(1436-1449年),宦官王振專權(quán),群臣爭相攀附。如工部尚書王佑當著王振之面自稱為兒。王振問他“為什么不留胡子?”王佑答:“老爹沒有,兒子怎敢有?”王振聽了大喜。到1449年,瓦剌南侵。王振挾明英宗“御駕親征”,導(dǎo)致英宗被俘,王振也被亂兵殺死。抄家后發(fā)現(xiàn),王振家產(chǎn)有金銀六十余庫。
憲宗時(1465-1487年),宦官汪直專權(quán),以致當時的人“知有汪太監(jiān),不知有天子?!?/div>
武宗時(1505-1521年),宦官劉瑾專權(quán),內(nèi)閣大學士焦芳與之勾結(jié),朝廷大政的辦理不由內(nèi)閣,而由劉瑾。劉瑾還可以把大臣的章奏帶回家中去處理。1510年劉瑾被捕后,抄出家產(chǎn)計黃金二十四萬錠又五萬七千八百兩,白銀五百萬錠又一百五十八萬三千六百兩,其中大部分是文武官僚所敬奉?;鹿賹?quán),使官場貪污成風,明朝的政治更加腐敗。
明末的皇帝一個比一個昏庸。明世宗朱厚熜(1522-1566)崇信道教,長期不理朝政。
神宗朱翊鈞(1573-1620)吸食鴉片,長期不上朝,不接見群臣,不批答奏章,使大批奏疏“留中”(把奏疏留在宮內(nèi)不予答復(fù)),中央官員缺而不補,政府工作運轉(zhuǎn)幾乎處于停頓。但在瘋狂搜刮民財方面,他頗為清醒。他派出大批宦官充任礦監(jiān)稅吏騷擾地方,引起民變。
熹宗朱由校(1621-1627)深居宮中以做木匠活為樂,把大權(quán)交給宦官魏忠賢。魏忠賢在神宗時進宮為太監(jiān),熹宗時任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結(jié)納皇帝的乳母客氏,得到信任。朝廷腐朽邪惡勢力都投到他的門下。
致使魏忠賢勢力日益膨脹。他的走狗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等稱號。
從中央到地方,黨羽密布。他被稱為九千歲,甚至九千九百歲。當時,一些正直士大夫反對宦官專權(quán),反對礦監(jiān)稅使,反對皇帝宗室大量占田。他們在無錫東林書院聚眾講學,批評朝政。魏忠賢誣蔑他們是“東林邪黨”,大肆進行迫害。
1624年,副都御史楊漣上書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狀,魏忠賢反誣楊漣受邊帥賄賂,將楊逮捕入獄,慘死獄中。
1626年,魏忠賢大殺東林黨人,并作“東林點將錄”,出動東廠特務(wù),按錄捕人,通緝追捕,所殺不可勝數(shù)。1627年,明熹宗死,崇禎皇帝即位,處決客氏和魏忠賢及其黨羽。但他不久又放手任用宦官,直到明朝滅亡。1644年李自成軍隊進攻北京,太監(jiān)杜勛作內(nèi)應(yīng),另一太監(jiān)曹化淳開城投降。崇禎帝走投無路上吊自殺,跟他一道自殺“殉國”的是太監(jiān)王承恩。可見專制帝王是離不開宦官的,他們總是周而復(fù)始地讓宦官干政。
(四)三次宦官時代的比較
東漢后期是宦官與外戚交替把持政權(quán)?;实勰暧祝蠓Q制,便依靠外戚掌權(quán)?;实鄢赡旰髣t依賴幼時的親信宦官們從外戚手中奪權(quán),然后大權(quán)歸于宦官。其實,即使是外戚掌權(quán)也要利用宦官。因為在不許“外男”進入的宮廷環(huán)境中,外戚與太后之間傳遞信息仍要通過宦官。
唐初宦官一直局限于宮中服役,他們處于受壓制狀態(tài),沒有形成勢力?!鞍彩分畞y”以后,皇帝越來越不信任帶兵的將領(lǐng),于是作為“家奴”的宦官就有了出頭的機會。他們先后擔任監(jiān)軍,統(tǒng)領(lǐng)禁軍,直到出任樞密使。以合法身份掌握軍隊,并控制文職。這標志著宦官對朝廷的全面專權(quán)。因而他們可以廢立甚至殺害皇帝,其權(quán)力為歷代宦官之最。
明代宦官專權(quán),從原因到情況均不同于漢、唐兩朝。一是明朝中后期君臣之間長期隔絕。從明憲宗到神宗的六任皇帝很少與群臣見面,并把簽批文件、處理政務(wù)的具體職責交給宦官,使宦官成為君臣之間傳遞信息的唯一渠道,給了宦官竊威弄權(quán)的便利條件。二是君主縱容宦官。當有朝臣上書抨擊宦官時,皇帝一般都是訓斥朝臣,直接為宦官辯護。如明憲宗時大學士商輅上書論汪直之罪,憲宗大怒,說:“一個宦豎就能危害天下嗎?”三是相權(quán)的衰落。朱元璋廢丞相,“六部”首長直接對皇帝負責。明成祖朱棣正式正式設(shè)置內(nèi)閣,作為皇帝與六部之間的一個辦事處。但內(nèi)閣大學士只是皇帝的顧問,并不執(zhí)政。自“二十四衙門”設(shè)立之后,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有權(quán)參加內(nèi)閣議事,秉筆太監(jiān)有權(quán)代皇帝用硃筆裁定內(nèi)閣“票擬”的諭旨。這就使宦官凌駕于閣臣之上,促成了宦官專權(quán)的制度化。四是“閹黨”助虐。在宦官專權(quán)的形勢下,無恥官僚投靠宦官形成“閹黨”。他們?yōu)榱吮9偕伲瑔时M廉恥,甘心為虎作倀。這種情況在魏忠賢時期登峰造極。不過,明代宦官的跋扈卻沒有象漢唐兩朝那樣使皇權(quán)失控,相反地是宦官的權(quán)勢始終處于專制皇權(quán)的制約之下?;鹿僦荒茉凇巴痘实壑谩钡那疤嵯拢瑢⒆约旱囊庵九c皇帝的意志合而為一發(fā)號施令。一旦皇帝聽從了新寵宦官之言,決定除掉失寵宦官時,一道圣旨就可以除舊換新。汪直、劉瑾、魏忠賢等“權(quán)閹”的結(jié)局正是如此。這正如明代文人王世貞所言:當時的宦官“能為亂而不能為變?!?/div>
在中國,延續(xù)近三千年的宦官制度隨著清朝的滅亡而退出歷史舞臺。它既是君主專制制度的附屬物,也是腐朽的后妃制度的附屬物。宦官是肉體被摧殘的“刑余”之人,即所謂“腐豎”、“宦豎”,有著奇恥大辱的生理缺陷,是終身的宮廷奴隸。
這種地位導(dǎo)致他們在精神上被扭曲。他們必須含垢忍辱,用諂媚和機警,以及偶然的好運,才能保衛(wèi)自己。少數(shù)的“幸運者”在入宮后被“資深”宦官收為養(yǎng)子。在養(yǎng)父培植下,逐漸熟悉宮廷的人事規(guī)則,接近或觸及皇帝的權(quán)力魔杖,才有出人頭地的機會。
一旦掌握權(quán)力魔杖,就懷著對常人的仇恨和報復(fù)心理,專橫跋扈,貪污受賄,結(jié)黨營私,禍害百姓,罪惡累累。出現(xiàn)于東漢、唐、明朝的三次“宦官時代”就是典型的事例。也有個別受到皇帝器重而做出重大貢獻的,如東漢的蔡倫改進造紙術(shù),明朝的鄭和率船隊下西洋。而那些“幸運者”以外的大多數(shù)宦官都是沒有獨立人格、沒有任何自由和權(quán)利的“會說話的工具”,而皇帝和皇族則可以任意凌辱、拷打或屠殺他們。其最終下場都是在“不得見人的去處”悲慘地死去。
可以說,中國專制時代的宦官制度是人類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奴隸制殘余。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