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六朝是指漢以后三國至隋朝時期的南方六個朝代。即三國吳(或稱東吳、孫吳)、東晉、南朝宋(或稱劉宋)、南朝齊(或稱蕭齊)、南朝梁、南朝陳(或稱南陳),它們都是以金陵(今南京)為國都,統(tǒng)轄區(qū)域都是長江流域江南一帶。
南京 中華門
六朝時期,長江流域成為新興的經(jīng)濟、文化的繁榮地區(qū),繪畫藝術(shù)與其它藝術(shù)一道,得以迅猛發(fā)展,出現(xiàn)了許多名冠一時的畫家。東吳(公元220—265年)時期的曹不興,便是當時最為著名的畫家。他的弟子衛(wèi)協(xié)更是名重一時,對東晉以后的繪畫發(fā)展影響較大,以至后來的藝術(shù)史家普遍認為:古畫皆略,至協(xié)始精。至此,中國畫逐漸擺脫了各種羈絆,走上了獨立發(fā)展的道路。
顧愷之《洛神賦》局部
六朝三杰是指在中國繪畫史上六朝時期的三位著名畫家,即東晉顧愷之、南朝宋陸探微、南朝梁張僧繇三位大家。他們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對中國繪畫有獨特創(chuàng)造,在理論和實踐上做出重大貢獻。明代楊填在《畫品》中將他們與唐代名家吳道子一起稱為"畫家四祖"。
顧愷之《洛神賦》局部
1、顧愷之
顧愷之(348-409)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他擅長詩賦、書法,尤其精通繪畫,在中國古代畫史上聲名顯赫,是為中國畫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了不起人物。義熙(公元405-418年)初,顧愷之任通直散騎常侍。劉裕北伐南燕,愷之為其作《祭旗文》。顧愷之作為衛(wèi)協(xié)的弟子,精于人物、佛像、禽獸、山水等,他師法衛(wèi)協(xié)而又有所變化,時人稱之為三絕:畫絕、文絕和癡絕。東晉大政治家、素有"江左風流宰相" 之稱的謝安深重之,以為“蒼生以來未之有”。
顧愷之《洛神賦》局部
中國畫發(fā)展到顧愷之所處的時代,“存形”與“狀物”已成為繪畫的普遍要求。然而,如果僅僅停留在“畫的與真的一樣”層面,那么繪畫形象就不可能超越實物,繪畫的文化功能必然被實物所局限。顧愷之率先打破了這種局限,認為繪畫的目的不是如實描繪,而是要通過描繪傳達出對象的神情,使其描繪可以達到讓觀者“覽之若面”的效果。他提出了“傳神悟?qū)Α?、“以形守神”、“遷想妙得”等主張,至今仍然是中國畫的基礎(chǔ)理論與指導原則,并為中國許多其它藝術(shù)門類所借鑒。
顧愷之 《女史箴圖之馮婕妤擋熊》
顧愷之在繪畫上著重表現(xiàn)人物的精神狀態(tài)和性格特征,重視對象的體驗、觀察,通過遷想妙得來把握對象的內(nèi)在本質(zhì),在形似的基礎(chǔ)上以形寫神。顧愷之認為:畫人物的"傳神寫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他創(chuàng)造了一種連綿不斷、循環(huán)飄忽而又遒勁有力的用筆,線條緊勁連綿,如春蠶吐絲,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暢,使得畫出的線條粗細均勻,相抱相環(huán)。后人將顧愷之的用筆稱為“高古游絲描”。
顧愷之《女史箴圖》
當年顧愷之的前輩曹不興畫人物時,其用筆只是依據(jù)形體的輪廓而描繪,仿佛身上的衣衫緊貼人物的肉體,看起來好像衣衫被水沾濕了似的,人們把這種畫法稱之為“曹衣出水”。顧愷之與前輩曹不興比,他的用筆不是嚴格按照對象的形體輪廓,而是因繪畫本身而造就,只由畫家自己來把握創(chuàng)造,使畫出來的對象產(chǎn)生一種“勢態(tài)”和“情致”。顧愷之的先行先試,為唐代畫壇宗師吳道子的“吳帶當風”提供了實踐基礎(chǔ)。后人論述顧愷之作畫,意存筆先,畫盡意在;筆跡周密,緊勁連綿,把他和師法他的南朝宋畫家陸探微并稱顧陸,號為密體,以區(qū)別于后來南朝梁張僧繇、唐吳道子的疏體。
顧愷之《女史箴圖》
顧愷之傳世名畫有《洛神賦》《女史箴圖》《斫琴圖》等,存世的《女史箴圖》傳是早期的摹本,內(nèi)容繪寫西晉張華所撰約束宮廷嬪妃的教誡。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入北京,被英軍從清宮劫去,現(xiàn)藏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堵迳褓x》是中國十大名畫之一,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今存有顧愷之《魏晉勝流畫贊》《論畫》《畫云臺山記》3篇畫論,他的繪畫技法及其理論,為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chǔ)。
磚畫《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圖》
2、陸探微
陸探微生卒年不詳,漢族,吳(今江蘇蘇州一帶)人。南朝宋明帝時宮廷畫家,為顧愷之的弟子,常侍從宋明帝左右,妙絕丹青,擅長人物故事,兼營山水草木,參靈酌妙,動與神會,有名于時。在中國畫史上,陸探微是正式以書法入畫的創(chuàng)始人,是中國早期的畫圣之一,與東晉顧愷之齊名,并稱"顧陸"。陸探微迄今已無真跡傳世?,F(xiàn)存作品中,與陸探微關(guān)系最為密切的恐怕要算在江蘇南京及丹陽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墓葬鑲拼磚畫《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圖》,共四幅,風格類似,系據(jù)同一母本制作。
張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跋文
陸探微在繪畫上的一大成就就是,獨創(chuàng)了“一筆畫”法,筆勢連綿不斷,整幅畫一氣呵成,令人贊不絕口。在用筆上,他傳承顧愷之的“密體”,吸取了顧愷之的縝密且加上一定的轉(zhuǎn)折,因而能表現(xiàn)出某些凹凸不平的“骨節(jié)”,使“陸得其節(jié)”成為后人對其繪畫的一致贊許。他把東漢張芝的草書體運用到繪畫上,筆跡勁利如錐刀,自然秀骨天成,體運遒舉。所“畫人物極其妙絕”,“秀骨清像,似覺生動,令人凜凜若對神明”,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古人謂其風神遒舉,筆力頓挫,一點一拂,動覺新奇,非虛言也。
張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之一
至陸探微時代,“傳神論”提出的“以形寫神”中的“形”已不再是“像不像”的那個“形”,而是繪畫表現(xiàn)中需不需要、應(yīng)不應(yīng)該有的那個“形”。這樣畫家不再被實體所局限和拘泥于實體的計較,而是從繪畫創(chuàng)作的需要去創(chuàng)造和安排,“造型”獲得了真正的獨立,傳統(tǒng)畫法中那種布色造形的“涂”和“畫”的筆法也相應(yīng)獲得發(fā)展,它們先后獨立成了“筆”和“墨”兩種重要的藝術(shù)元素,成為中國畫特有的藝術(shù)語匯。
張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之二
南朝齊謝赫評其畫說:"窮理盡性,事絕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獨立,非復激揚所能稱贊"。 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載有陸探微的畫作達七十余件,題材廣泛,從圣賢圖繪、佛像人物、飛禽走獸,無一不精。可惜今已難再見到他的傳世畫跡了。但由于陸氏畫風在隨后的幾百年中仍然備受推崇,因此,從現(xiàn)存的那個時代的相關(guān)藝術(shù)作品中,亦可窺見其畫風之端倪。
張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之三
3、張僧繇
張僧繇,生卒年不詳。南朝梁武帝(蕭衍)時的名畫家,吳中(今江蘇蘇州)人,梁武帝天監(jiān)(502年 - 519年)中,為武陵王國侍郎、直秘閣知畫事,歷任右軍將軍、吳興太守。擅畫人物佛像,亦善畫龍、鷹、花卉、山水等,時人稱為超越前人的畫家。
張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之四
梁武帝好佛,凡裝飾佛寺,多命他畫壁。所繪佛像,自成樣式,被稱為"張家樣",為雕塑者所楷模。亦精畫龍,有畫龍點睛,破壁飛去的傳說。相傳他在金陵安樂寺畫了四條龍,給其中的二條龍點上了眼睛,這兩條龍便騰云駕霧地飛到天上去了,而未點睛者仍在墻壁上。顧陸及以前的中國人物畫表現(xiàn)都是通過線條來完成,線條的完美是畫面成功的唯一保障,這種狀況到張僧繇時逐漸發(fā)生了變化,線條是畫面完美的重要因素,但不起決定作用。
張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之五
張僧繇吸收了前人繪畫中各種造型樣式和暈染方法,創(chuàng)造了一種不用輪廓線的"沒骨"法,全用色彩畫成,改變了顧陸以來的瘦削型的形象,創(chuàng)造出比較豐腴的典型,畫人"面短而艷"。其作畫用筆多依書法,點曳斫拂,如鉤戟利劍。雖然點畫轉(zhuǎn)折時有缺落,但筆斷意連,達到用筆疏朗,筆不周而意周的效果。一變顧陸連綿循環(huán)的"密體"畫法。后人將其與唐吳道子的畫法并稱為"疏體"。張僧繇的"疏體"畫法,至隋唐逐漸興盛起來。唐代人物畫大家閻立本就是遠師張僧繇畫法,使其聲名鵲起。
張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之六
張僧繇的作品《二十八宿神形圖》《梠武帝像》《漢武射蛟圖》《吳王栠武圖》《行道天王圖》《清溪宮氠怪圖》《摩納仙人圖》等,分別著錄于《宣和畫譜》《歷代名畫記》《貞觀公私畫史》。傳世作品有《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現(xiàn)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術(shù)館。
張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之七
六朝時期繪畫的蓬勃發(fā)展,促進了繪畫門類的分化與繪畫品評的產(chǎn)生,使中國畫理論體系得以獨立完善起來。南朝齊梁時期的著名畫家和理論家謝赫首次在其著作《畫品》中總結(jié)繪畫六法:“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yīng)物象形,隨類賦彩,經(jīng)營位置,傳移摹寫”的準則,它們構(gòu)成了一個相對完整而又相互聯(lián)系的理論框架,為中國畫確立了恒古不變的評判標準,至今仍然是中國畫家們孜孜以求的崇高境界。
張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之八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