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讀書人都喜歡登高望遠(yuǎn),相信大家都有這種感覺,登高望遠(yuǎn),看這天地之遼闊,似乎自己也心胸豁然開闊起來,原本傷懷的事情似乎也就不那么重要,自是一腔豪情壯志油然而生。要不怎么會有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這樣的慨嘆。不過也并不是每個詩人登高以后都能豁然開朗,尤其是對于那些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詩人來說,內(nèi)心愁苦傷懷滿溢,又如何做得豁然開朗?
小學(xué)課本中有一首杜甫詩,名叫《江南逢李龜年》。全詩朗朗上口,明如白話,無一生僻字,或許正因如此教育專家們才覺得選入小學(xué)課本最合適不過了。但這卻是課本中最難懂的一首,少時背時讀出了千般欣喜,長大了才知字字是淚,讀完只能說詩圣寫詩已入化境。讓我們一起重溫一下這首詩:
《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fēng)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這大概是唐詩中最美的重逢了,經(jīng)歷過安史之亂,中年的杜甫飽經(jīng)離亂,終于770年春天到達(dá)江南。在落魄中,他遇到了和他一樣落魄的藝人李龜年,這讓他感慨萬千。他鄉(xiāng)遇故知,本是件開心的事,但二人同是天涯淪落人,除了開心更多的是無奈和滄桑。
詩的第一、二句“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是回憶二人早年的相見。那時候杜甫是京城貴族岐王和崔九家的座上賓,而李龜年則是長安城有名的歌唱家,經(jīng)常出入豪門貴胄家。詩人用“尋常見”和“幾度聞”道出二人的交情,這份交情或許并沒如摯友般深厚,但卻算得上是熟人。
詩人不細(xì)寫當(dāng)時酒宴的熱鬧之景,只是如久別重逢的熟人般,與對方閑話家常,但對于二人來說,往日的風(fēng)光和自在似乎還在眼前,如夢如幻。
三、四兩句,詩人筆鋒一轉(zhuǎn),由回憶轉(zhuǎn)到眼前,“正是江南好風(fēng)景”是妙語,又是一年春來到,江南春色怡人。正是在這樣一片樂景中,兩位故人重逢了。兩份飽經(jīng)憂患的故人,在這人生地不熟之地,于落花中重逢,在外人來看是喜悅,但物非人也非時,除了喜悅更多的是人世滄桑之感。對于李龜年來說,昔日的榮光已不再,他成為一個江湖藝人;對于杜甫來說,年輕的才俊也早就是過去時,他成為了一個為生計(jì)奔波,四次逃難的落魄文人。
全詩短短28個字,前兩句寫的是安史之亂前,后兩句寫的是眼前的現(xiàn)狀?;貞洉r是“尋常見”到“幾度聞”,有聽覺有視覺,讓人如臨其境;眼前景是江南美景,以樂景襯托心中的萬千感慨。
世人皆說杜甫一向不善于寫七言絕句,但這首詩如行云流水般,渾然天成。《杜詩鏡銓》評此詩:子美七絕,此為壓卷,后世不少人更是認(rèn)為此詩短短28字,抵得上一篇白居易《長恨歌》。
有多少詩是小時候覺得讀懂了,長大了再讀才發(fā)現(xiàn),早就不是當(dāng)年的理解了。這首《江南逢李龜年》大家讀起來是喜還是淚?歡迎討論一、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