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寄語】
1983年淮陰地區(qū)撤地建市,原清江市析置清河、清浦兩個區(qū),2002年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2017年兩區(qū)合并成立清江浦區(qū)。大家知道清江、清浦、清江浦這三個地名都來源于明代清江浦。其他的地名從何而來?地名里藏著什么樣的秘密呢?
漢韓侯祠藏碑
說到淮安的這些地名,首先要說到淮河?!墩f文解字》說淮“從水隹聲”?!蚌俊保墩f文》說“鳥之短尾之總名也”,古漢語中又特指“鳥頭”,引申為“高、精、尖”?!八迸c“隹”聯(lián)合起來表示“頂級水”、“水至清”?;春釉从谕┌厣剑糯春恿饔蛟歉火埛睒s的地方,有“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的諺語?;春舆M入今天淮安的第一站便是盱眙,并且在這兒拐了一個彎,折向東北,在今馬頭鎮(zhèn)附近納入她的最大支流泗水,繼續(xù)向前奔流入海。因為馬頭在淮河以南,所以秦朝搞郡縣制的時候,治今馬頭的縣級建制便取名淮陰,“山北水南謂之陰”嘛?!皾h初三杰”之一的韓信,出生于淮陰,又被封為淮陰侯,著實讓淮陰露了一把臉。
豎立于淮安區(qū)府市口的“淮陰市碑”
“淮陰市”殘碑背面“韓信故里”字樣
不過淮陰瀕臨的淮水并不溫順,時常泛濫成災。尤其是今天的淮安一帶,素有“洪水走廊”之稱。所以人們一直企盼“淮水安瀾”,于是便有了“淮安”這一地名。作為一個縣名,淮安始于南齊永明七年(489年)。明清兩代并沒有淮安縣,當時淮安是一個府,而且知府是正四品官(所以當年淮安府相當于今天的副省級城市),直到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后才改為從四品。明代淮安府轄山陽、清河、安東、鹽城、桃源、宿遷、沭陽、睢寧、贛榆、邳州、海州,計9縣2州,范圍包括今蘇北五市絕大部分地域。在繼承明代淮安府的基礎上,清代淮安府轄境呈縮小的趨勢,清末時淮安府轄山陽、清河、鹽城、阜寧、安東、桃源6縣,俗稱“淮六屬”。
淮水的最大支流泗水發(fā)源于山東南部,在山東境內匯入了菏水等支流,在徐州附近接納汴水,經過邳州、宿遷、泗陽等地到達馬頭,與淮河相匯。古菏水有一條支流叫濟水,又叫清水,所以泗水也被稱作清河或南清河。因為有這么一條清河,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設置清河縣,清河縣名自此始。清河設縣以后,縣治雖有變遷,但長期在今馬頭一帶??滴跄觊g,清河縣城多次被淹。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縣治遷至清江浦。
南宋黃河奪泗入淮,元時古泗水又成為運河的一段,泗陽以下清河分為大小兩支,北支比較寬闊,稱大清河,南支相對窄淺,叫小清河。早時黃河順著大清河流,后來又改行小清河。清河匯入淮水的地方便是清口,由于河道變遷等原因,清口的位置并不固定,時有變化。后來清河分為兩支,清口也對應地分為大清口和小清口,大清口大致在今淮陰區(qū)古清口鎮(zhèn)桂塘村,小清口大致在今淮陰區(qū)馬頭鎮(zhèn)。此時的清口已經演變?yōu)榛春幼⑷朦S河的河口。其原位置在今五河口,稱為“大清口”。明嘉靖初年,大清口淤塞后,人們所說的清口就專指位于今馬頭鎮(zhèn)的小清口了。
位于淮泗交匯處的馬頭,據(jù)說因形狀似馬頭而得名。不過有專家認為馬頭原是埽(讀sào)工的一種,叫馬頭埽。埽工是我國古代特有的一種水工建筑,用梢芟、薪柴、竹木等軟料,夾雜著泥土、石頭等卷起來制成的一種水工建筑構件。單個的構件叫埽捆,簡稱埽,多個埽捆連接修筑成護岸、堵口等工程就叫埽工。潘季馴《河防一覽》卷四:“順水壩俗名雞嘴,又名馬頭。專為吃緊迎溜處所,如本堤水刷洶涌,雖有邊埽,難以久持,必須將本堤首筑順水壩一道,長十數(shù)丈或五六丈。一丈之壩可逼水遠去數(shù)丈,堤根自成游灘,而下首之堤俱固矣。”
今天的淮安區(qū),明清兩代稱為山陽縣,山陽名來源于缽池山。古代的缽池山在今天東湖街道山陽社區(qū)一帶?!独彸厣街尽氛f“第四境皆土,獨此赤砂踴溢,實為山脈所終結,故以名山,而形因周匝邪延環(huán)之以水,則又缽池所以命名者也。”缽池山的南面有一個湖泊,因位于山南而得名山陽湖。東漢建武十五年(9年),皇子劉荊被封為山陽公(治白馬湖北),山陽之名始見。東晉義熙七年(411年),始置山陽郡,治山陽縣。后世雖然屢有變化,但大多數(shù)時間都叫山陽縣。雖然淮陰為千年古縣,但歷史上曾經四入山陽,分別是隋大業(yè)元年(605年)、唐武德七年(624年)和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
漣水原名淮浦,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始置淮浦縣?!墩f文解字》解釋:浦,瀕也。所以淮浦就是淮水邊的意思。因為這里有淮河的支流漣水,所以隋開皇三年(583年)這里改稱漣水縣。宋代漣水位于宋金對峙的前線,處于黃淮之交的下游,洪災不斷,戰(zhàn)事頻仍,所以南宋統(tǒng)治者改其名為“安東”,希望東邊安定。明清時這里為安東縣。
民國三年改定全國重復縣名時,安東縣改名漣水縣,山陽縣改名淮安縣,清河縣改名淮陰縣。
洪澤雖然是1956年才建的“新縣”,但洪澤之名同樣悠久。在黃河奪淮之前,這里有一些小湖泊,如破釜澗、富陵湖等。傳說隋煬帝下江都時大旱,龍船被迫停在破釜澗,恰巧此時大雨,破釜澗很快漲滿了水,煬帝高興地說這是“洪澤”,于是就有了“洪澤”的名稱。但也有從指出東漢建安四年(199年),廣陵太守陳登修筑破釜澗等灌溉工程時,建造了一座大型雙梁石平橋,名曰“洪澤橋”,這大約是“洪澤”最早的出處了。黃淮合流后,淮水排泄不暢,在這里潴集,逐漸形成了今天的洪澤湖。
今天的洪澤湖是以洪澤湖大堤(高家堰)約束形成的地上懸湖,古堰云“倒了高家堰,清淮不見面”。要保證高家堰安全和漕運暢通,就必須治理黃淮之交的清口。清代如何治理清口呢?我們下周接著說。
【話說運河】
話運河古今
說運河南北
謝運水之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