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條短視頻火了。
江蘇一小伙在接親時,給了一萬八,丈母娘當場翻臉,嫌錢太少。
場面十分尷尬,丈母娘在一邊咆哮,新娘在一邊數(shù)錢,新郎在一邊面露難色。
這段短視頻由于太過“真實”,迅速在網(wǎng)上引發(fā)熱議,也引起了不少網(wǎng)友吐槽:
“不是早就商量好的價錢嘛,怎么臨時漲價?”
“這是愛情,還是買賣?”
“還結(jié)什么婚,這明顯是奔著離婚去的”
也有幫丈母娘說話的,認為接給一萬八的確有點少,怪不得丈母娘不放人。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結(jié)婚時的規(guī)矩也特別多。光男方給女方的錢就有不少說法,比如聘禮、彩禮。
首先給還未談婚論嫁的小伙伴科普一下,聘禮是男方向女方家求娶婚姻的禮品,意指請女方父母允諾這門婚事,將女兒嫁給送聘禮的男子。
而彩禮是雙方確定了嫁娶關(guān)系后,按照雙方最后協(xié)定的數(shù)目,男方送彩禮給女方的父母,感謝女方家人對于新娘的養(yǎng)育之恩。
因此,聘禮目的在于求婚(proposal),彩禮目的在于感謝(acknowledgement)。
中國人的結(jié)婚不光是小夫妻兩人的事,還涉及雙方父母,所以有“聘禮”和“彩禮”的文化;而西方人結(jié)婚就是兩個人的事,沒這么繁瑣。
雖然西方?jīng)]這樣的文化,但英文中存在一個術(shù)語,專門描述這種文化:
這個術(shù)語叫 bride price,字面意思是“新娘價格”,翻譯成中文叫聘禮、彩禮。
英文定義:
a sum of money or quantity of goods given to a bride's family by that of the groom, especially in tribal societies.
譯:新郎給新娘家的一筆錢或一定量的物品,尤其是在“部落社會”中。
這條定義特別提到這是“tribal society”的一項傳統(tǒng)。
tribal society,部落社會,按我的理解這是一種古老的社會組織形式,由血緣相近的宗族、氏族結(jié)合而成的集體。這種社會組織模式在亞洲、中東、非洲比較常見。
可見,英文中的 bride price 是特指上述這些地區(qū)的婚俗。
前面提到,bride price的字面意思“新娘價格”,或多或少道出了這種傳統(tǒng)的本質(zhì)—“賣女兒”。
有人總結(jié)了這么一個規(guī)律:底層“賣女兒”,中層“不賣女兒”,頂層“幫女兒”。
這個規(guī)律也揭露了一個殘酷的現(xiàn)實:
底層男女結(jié)婚往往靠相親,逃不過彩禮,而且丈母娘往往在彩禮上狠刮一頓。越是底層越有賣女兒心態(tài),指望嫁女兒時撈一筆,把錢財看得比人還重。
中層男女有自由戀愛能力,而且基本不要彩禮。
頂層男女父母往往有錢有素質(zhì),丈母娘沒有賣女兒心態(tài),更重視未來女婿的人品能力。至于彩禮?根本不是事兒。
所以,大家要努力脫離底層思維的束縛,塑造良性兩性關(guān)系!覺得我說的有道理,點個“在看”告訴我。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