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觀念日漸的消減,就有了仁義觀念的出現(xiàn)。有了智慧的推崇,就有了詐偽的出現(xiàn)。有了六親的不和睦,就有了孝慈的推崇。國家混亂之時,就有忠臣的出現(xiàn)。
中古時期,統(tǒng)治者心起欲望,人心隨變,大道將廢,統(tǒng)治者為穩(wěn)基業(yè)而推出仁義之說。然統(tǒng)治者此時尚能兢兢業(yè)業(yè)、不敢荒廢。由義居仁,也是圣賢美事。但終究大道與仁義還是不同,仁義即起,上與下慕仁義者居多,竊其名而自詡;假仁義者行其詐者倍出。雖仁義猶是,而作為壞矣。此時仁義雖不及大道之真,但尚未至于大偽也。
自此以后,世俗愈乖,人心彌壞,仁義之傳,也只是很少的人去推崇啦。舉國上下,一以智而炫其才,一以慧而施其能。此來彼往之內(nèi),大都爾詐我虞。人各一心,心各一見,不能一道同風(fēng),又怎能齊家治國?所以父子生嫌,兄弟起釁,甚至夫婦朋友,親戚鄉(xiāng)鄰,似胡(北方)越(南方)之(心隔千里)不相親也,何況其他!
父慈子孝,原是天經(jīng)地義,家庭之正軌,不需贊揚。大道隆盛之期,子有孝而不知其為孝,父克慈而并忘其為慈。然大偽起,致三黨六親不知,忤逆之風(fēng)日烈,鬩墻(鄰里)之釁時聞,所以當(dāng)權(quán)者對能孝能慈的人,不勝鄭重,視為楷模,以風(fēng)天下。如此能孝能慈的行為,無非是因不和而返為和得辦法,也是當(dāng)權(quán)者沒有辦法的辦法了。
如今世道,好為粉飾,徒事鋪張,言慈孝不過是為了襲取慈孝之名的人,終難行孝慈心。至此骨肉相摧,君臣互質(zhì),上有昏庸之主,下有跋扈之臣,而國家自此不能安定。國家即危,就會出現(xiàn)忠肝義膽、欲安邦定國的人,雖成敗利鈍,不能預(yù)知,仍竭盡全身心力而狂挽,鞠躬盡瘁,一片忠心可歌可泣。然而忠臣出現(xiàn),即使危亂能除,一洗干戈之氣,化為禮義之邦,終不如皇古之無事世境。
這一篇與上一篇相通,都是“老子”講解世道變遷的緣由,欲教人返樸還真,進(jìn)入上與下同于無知之中,使得人人常德不離,無念無欲,舉世熙熙皞皞,相安于無事;一切自自然然,道德長駐。仁義智慧、孝子忠臣,仍是平平常常,自己不知,他人不曉,大家都更覺這些都是普通、平常、自然的行為。能進(jìn)入如此平等渾樸世間,豈不美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