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談中國歷史上最著名布依族土司的形成
摘要:水東宋氏是古代貴州四大土司之一,因為從唐初至明末(620~1630)統(tǒng)治水東地區(qū)(今貴州省鴨池河以東貴陽地區(qū)及黔南州龍里縣、貴定縣等地)長達千余年而得名。一般認為,水東宋氏為西南土著彝族、仡佬族或苗族。但據現(xiàn)存諸多史料和出土文物,水東宋氏始于隋末,原籍鎮(zhèn)州(今河北正定縣),本系漢族,入黔后“與苗同化”而融入布依族,因而得任世襲土司,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布依族土司。
關鍵詞: 水東宋氏;彝族、仡佬族、苗族等土著辨誤;漢族移民;布依族土司; 民族融合
一、水東宋氏西南土著諸說辨誤
《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解釋土司:“亦稱土官,元明清時期于西北、西南等少數民族地區(qū)設置的由少數民族充任并世襲的官職?!奔赐了径际窃O置于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并由當地少數民族首領充任的。根據現(xiàn)存史料和出土文物,水東宋氏本為漢族,因入黔后“與苗同化”融入布依族,因而得任世襲土司,是中國上有史可查的影響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布依族土司家族系統(tǒng)。
(一)彝族說
由于元明時期水東宋氏與水西安氏同任貴州(元代亦奚不薛即水西,元末改八番順元)宣慰使司宣慰使,且唐宋時安氏祖先曾侵入宋氏轄地矩州(今貴陽),致使水東宋氏彝族說影響頗大。首先,萬歷《貴州通志·宣慰使司》:“宋普貴濟火裔 名宇歸 五代末為羅甸王”[1](P108)并且有人認為五代羅甸國就在水東地域貴陽境內,而根據王燕玉著《辨羅甸國與羅氏鬼國》,則唐五代時羅甸國轄地主要包括及安順市大部和黔西南州一部,最東面僅到平壩,并未及于水東腹心貴陽;其次,宋元時安氏和宋氏多在同一個宣慰使司任職,元初于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七月……置亦奚不薛(水西)宣慰司……以阿里為順元路軍民總管兼宣撫使,同知宋添富為軍民千戶,”[2](P422)始將水東與水西合為一個宣慰司;元末,安氏祖先靄翠和水東宋欽同任八番順元等處宣慰使;明初,二人同時附明并同授貴州宣慰使世襲。因此,安氏與宋氏自成系統(tǒng),各有轄地,不能相混。但《明史·貴州土司》等則將普貴誤記為宋普貴:“自蜀漢時濟火從諸葛亮南征有功……后五十六代為宋普貴……后為安氏”。[3](P8669)康熙《貴州通志》等方志也有類似記載,這就是后來部分史籍將普貴誤記為宋普貴,進而將水西普貴誤認為宋氏祖先,并將宋氏誤為彝族的根源。《中國少數民族名人詞典》:“宋欽(?~1381),明代貴州水東土司,彝族”。對此,史家早已辨正,萬歷《貴州通志·藝文三·安氏家傳序》:“自濟火傳至普貴凡五十六代?!?sup>[1](P579~580)民國《貴州通志·前事志》更明辨說:“普貴,康志(康熙《貴州通志》)作宋普貴,大誤?!都o要》只作普貴,足征并無宋字。又乾志土司文,亦以宋字與普貴連書,彼自系朝代名,不過康志既有此誤,讀者不察,或將并誤為普貴姓耳?!?sup>[2](P310)而水西地區(qū)(今鴨池河以西畢節(jié)地區(qū)大部)現(xiàn)存包括《西南彝志》在內的眾多彝文文獻和碑刻中并不見任何有關水東宋氏是彝族部落的記載,且據安氏和宋氏舊譜,宋氏與安氏雖元明兩朝為同官,但因族屬不同卻一直互不通婚;故水東宋氏彝族說缺乏史據支撐。
(二)仡佬族說
民國《貴州通志·前事志》:“宋隆濟……乃言:貓人、仡佬謂官欲髡其發(fā),印面其上”,[2](P445)本意是宋隆濟借其轄地貓人(苗族)、仡佬族之口找一個反元的理由,并不能由此認定宋隆濟就是苗族或仡佬族。黃萬機《客籍文人與貴州文化》認為“宋氏祖先原籍在鎮(zhèn)南州(今云南南華縣),系仡佬族”。但按明代《貴州通志》和道光《貴陽府志》等記載,宋氏原籍鎮(zhèn)州、真定,而非鎮(zhèn)南州,故宋氏為仡佬族也缺乏足夠依據。
(三)苗族說
《貴州文化出版名人傳略》:“宋昂,明貴州宣慰司土官,(苗族或仡佬族)詩人?!鄙鲜觥八温搜裕贺埲?、仡佬……”也被作為宋氏苗族說的重要依據這一,但根本缺乏史料支持。
(四)雍真葛蠻說
《中國少數民族名人詞典》專列“雍真葛蠻”一族:“宋隆濟(?~1303),元代雍真葛蠻土官,大德年間反元起義領袖”?!坝赫娓鹦U”是元代設置于今開陽縣境內的地方行政區(qū)劃,是以兩個地名命名的蠻夷長官司(相當于下州),經文物鑒定專家史樹青考證,“雍真等處”、“雍真葛蠻等處”和《元史》所記“雍真乖西葛蠻等處”都是同一個行政區(qū)劃,雍真在今開陽縣城附近,葛蠻在今修文縣扎佐鎮(zhèn)葛馬村,乖西在今開陽縣雙流鎮(zhèn)一帶,唐宋元時期的“蠻”又可作為對南方各土著民族的統(tǒng)稱,由此造成了水東宋氏是“雍真葛蠻”族的誤說。
二、水東宋氏的族源是漢族
根據現(xiàn)存史籍有關水東宋氏的記述,并經過深入貴陽市烏當區(qū)、開陽縣和黔南州龍里縣、貴定縣等水東宋氏后裔聚居地調查宋氏墓葬、衙署與祠堂等遺跡和宋氏舊譜,水東宋氏原籍真定,隋代以前進入西南,唐代逐步與當地土著融合后自稱“西南蕃大酋長”,是最早融入布依族的漢族移民之一。
(一)出土文物依據
1995年7月貴陽市烏當區(qū)新添寨鎮(zhèn)北衙村鳳凰山明代宋斌墓出土的《大明故懷遠將軍輕車都尉貴州宣慰使司宣慰使宋公墓志銘》(現(xiàn)藏于烏當區(qū)文管所)銘文有云:“公諱斌字尚德號澹齋 其先真定人,自十七世祖諱景陽仕宋節(jié)度使開寶初以偏師討甌黔……”,這是水東宋氏族源為漢族的最重要出土文物(明代石刻文獻)依據。據銘文所載,宋斌墓志銘出自當時貴州名家之手,書丹者為貴州宣慰使司儒學訓導王訓,撰文者為中憲大夫、贊治尹、貴州等處提刑按察使司副使李睿,篆蓋者為亞中大夫、貴州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左參政王禮。因此,宋斌墓志銘銘文是經當時官府批準認可的,也是真實可信的。
(二)文獻史料依據
宋氏原籍真定,最早見于明宣德年間(1426~1434)詹事府詹事王直所撰《宋氏世譜序》:“宋以國為氏……至宋而真定之族為盛開寶中有景陽者累官至節(jié)度使 平定西南夷詔就大萬谷落開總管府以景陽為總管鎮(zhèn)焉……歷十四世曰阿重……又三世曰欽……自景陽至尚德十八世矣”[1](P582)其次見于正統(tǒng)三年至六年(1438~1441)學士李時勉撰《世祿堂記》:“貴州宣慰使司宣慰使宋昂從頫氏其先河北真定人宋開寶初有曰景陽者 仕宋為節(jié)度使 領兵征南平之 夷人信服 遂留鎮(zhèn)其地”[4](P24)萬歷時貴州巡撫江東之《六英傳》也說:“于(安宋)二氏中稱忠智才賢者得六人焉……又有宋景陽者故恒山人也宋開寶間景(陽)官寧遠軍節(jié)度使……西南以平進授都總管?!?sup>[1](P567)其后的貴州方志等多沿此說;《貴州通史》考證道:“宋氏的來源,據嘉靖《貴州通志》載:‘宋景陽,真定人,開寶八年(公元975年)累官至寧遠軍節(jié)度使。時廣右諸蠻作亂,景陽率師征之……西南以平。詔建總管府于大萬谷樂等處,授景陽寧遠軍節(jié)度都總管以鎮(zhèn)之’”。[5](P369)按《舊唐書·地理志》:“鎮(zhèn)州,秦東垣縣,漢高(祖)改名真定,置恒山郡,又為真定國。歷代為常山郡……武徳四年賊平,徙治所于真定……元和十五年改為鎮(zhèn)州”。[3](P3665),因此,水東宋氏原籍真定(唐鎮(zhèn)州,“故恒山”),也就是今河北正定縣。
(三)宋氏族譜依據
民國《黔宋史略韻編》:“宋自微子啟封國于睢陽……至(宋)偃稱王,圖霸,齊楚怒而伐之,國遂亡,而亡國時被俘之公族由荊楚遷徙黔中,與苗同化”,“唐德宗建中三年(782),蠻州長史資陽郡公宋鼎入朝,其后有清州刺史宋朝化于后……此宋偃亡國時被俘公族之后裔也?!?sup>[6](P3~10)明確追述了宋鼎和宋朝化是春秋時宋偃后裔。民國《宋氏節(jié)譜》更以明宣德《宋氏世譜》為據追述從微子啟至明初的百余代祖先,且一代不漏。試想,在明宣德年間宋斌編《宋氏世譜》時,假如其真是西南土著,又要在不懂漢文化的條件下編造自己百余代漢族祖先并有確鑿事跡和葬處等,幾乎是不可能的;況且按封建禮制也是絕不允許的,何況其編造族源后又怎敢請當朝詹事王直作序呢?
(四)其它有關佐證
其一,《舊唐書·南蠻西南蠻傳》:“中書侍郎顏師古奏言:‘今萬國來朝,至于此輩章服,實可圖書,今請撰為王會篇。’詔從之”,故《舊唐書》對西南等邊疆土著大姓入朝均有奇服異俗的記載,唯獨唐德宗建中三年和貞元十三年蠻州剌史宋鼎入朝時沒有奇服異俗之記載;[3](P4110)五代時,《新五代史·四夷附錄第三》:“牂柯蠻……至天成二年嘗一至,其使者曰清州八郡剌史宋朝化,冠帶如中國”。[3](P5171~5172)由此可見,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五代時,宋氏的服飾習俗已與中原漢族一樣,如果說宋氏系西南土著,其漢化程度不可能達到如此高的水平,假如說宋氏想偽裝漢族,則在唐五代時少數民族政策十分寬松優(yōu)厚的條件下更大可不必。
其二,水東宋氏奉行儒家忠君思想。根據史料記載,從唐初直到明末,宋氏土司一直奉行儒家忠君思想,特別是明初劉淑貞、宋誠、宋斌和宋昂,不僅全力支持明朝穩(wěn)定貴州政局、設立貴州省、推行流官統(tǒng)治和推廣儒家文化,而且還積極率土兵參與平定貴州少數民族起義,幫助明朝僅用數十年時間就在貴州站穩(wěn)腳跟,加強統(tǒng)治,建立行省,并鞏固了西南邊防。這是水東宋氏族源為漢族的又一佐證。
其三,明代中期,宋氏涌現(xiàn)出了著名詩人宋昂宋昱兄弟,并合著出版了貴州最早的詩集《聯(lián)芳類稿》。著名詩人羅玘在《圭峰集·聯(lián)芳類稿序》中稱贊道:“以予所聞貴州宣慰使宋從頫則于文章詩賦 振臂敢為之 間能流傳四方 其意欲與中原大家相角逐 寧止通古今取科第者之足言乎”[7]但在明初洪武年間宋昂曾祖母劉淑貞攝政時,水西奢香(彝族)還基本不識漢文化,不能與中原和明朝中央直接對話交流,必須考通事(翻譯)交流,《明太祖實錄》卷198說:“洪武二十二年十一月壬午云南土官奢香遣使進馬。賜其使人、把事、通事鈔有差?!?sup>[8](P66)可見,明代同為貴州宣慰使的水西安氏明初確實不通漢文化、不會說漢話,以致水西專門配有通事從事彝漢翻譯工作,以便奢香等朝覲中央和接待中央使者,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水東宋氏族源系漢族,并有良好的漢文化傳統(tǒng)。
其四,中國歷史上漢族遷入少數民族地區(qū)后與當地土著融合的例子并不鮮見。比如,戰(zhàn)國時期西南滇國的開創(chuàng)者就是楚王后代,他在打到滇國準備回楚時,《史記·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稱:“始楚威王時……莊蹻者楚莊王苗裔也蹻至滇池……欲歸報會秦擊奪楚巴黔中地 道塞不通 因還 以其眾王滇 變服從其俗以長之”[3](P329~330)莊蹻“變服從其俗”即表示接受滇文化并融入滇部族中;秦代南越國開創(chuàng)者趙佗本為中原漢人,《史記·南越尉佗列傳》曰:“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趙氏……秦已破滅,佗即擊并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3](P327)趙佗自立為南越王后即融入了南越族中;唐代《蠻書·名類第四》:“裳人,本漢人也,不知遷徙年月,初習漢服,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余無異?!?sup>[9]裳人作為漢人,“稍參諸戎風俗”即融入了當地土著中。
因此,水東宋氏原籍真定,其族源本系漢族,入黔后為盡快在黔中站穩(wěn)腳跟而逐步融入到布依族中。
三、水東宋氏融入布依族
根據新舊《唐書》和《太平寰宇記》,貞元十三年宋鼎請求入朝時所列頭銜中第一個就是“西南蕃大酋長”,因此,宋鼎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見于史籍的“西南蕃”主,也是宋氏融入布依族的極其重要的歷史依據。起源于唐代的“蕃”,到宋代先后發(fā)展演變成了五蕃、七蕃等,并成了宋元時期布依族的主要稱謂?!端问贰ばU夷四》“黔州涪州徼外其西南夷部……宋初以來有龍蕃方蕃張蕃石蕃羅蕃者號為五蕃……元符二年 又有牟韋蕃入貢 詔以進奉人韋公憂公市公利等為郎將 諸蕃部族數十獨五姓最著 程氏 韋氏皆比附五姓故號西南七蕃云?!?sup>[3](P6785)宋代七蕃到元初發(fā)展成為八番,元朝因此在貴陽設置八番順元宣慰司都元帥府,五代時“蕃”又與楚王馬殷派遣征西南蕃的邕管(今廣西西部)和柳州將士融合成仲家,《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貴陽府……五代時楚王馬殷遣八姓帥率邕管柳州兵討兩江溪洞至此留兵戍之遂各分據 號八番”[10](P)《貴陽府志·土司傳上》:“八番,龍氏、方氏、石氏、程氏、韋氏、洪氏、盧氏、張氏,皆起于馬希范之世……晉天福五年……南寧州酋長莫彥殊率其本部十八州附于希范,遂留(龍)德壽等戍其地,與將校七族各番南寧而授土,以時番土,因稱八蕃,亦作八番,而仲家之苗亦因是起焉,殷所遣之大將蓋姓仲氏,故稱仲家云?!?sup>[10](P1589)此后《元史·地理六》新添葛蠻安撫司領有“棲求等處仲家蠻”。水東宋氏則由唐宋時期的“西南蕃”主演變?yōu)樵鲿r期的“宋家”?!对贰さ乩硭摹罚涸颇现T路行中書省“普定路本普里部歸附改普定府至元二十七年初翰羅斯……請創(chuàng)羅甸宣慰司 至是言招到羅甸國札哇并龍家宋家仡佬貓人諸種蠻夷四萬六千六百戶……”[3](P7406)弘治《貴州圖經新志·宣慰使司·風俗》:“曰宋家者 其始亦中州裔久居邊徼而衣冠俗尚少同華人男女有別 授受不親 其于親長亦知孝友”[4](P13)嘉靖《炎徼紀聞·蠻夷》說:“宋家、蔡家,蓋中國之裔也。相傳楚子往往蠶食宋、蔡,俘其人民,放之南徼,遂流為夷……而宋家稍雅痛漢語,或識文字……男子帽而長衫,婦人笄而短裋。將嫁,男家遣人往迎,女家則率親戚箠楚迎者,謂之奪親。既歸,旦則進盥于舅,夕則燂湯請洗,三日而罷。喪葬飯蔬飲水二十一日,封而識之如馬鬣者?!?sup>[12]《貴州通史》第一卷考證說:“宋家,分布在黔中地區(qū)……《元史·地理志》又載翰羅思等招‘諸種蠻夷四萬六千六百戶’中有‘宋家’,《寰宇通志》及《大明一統(tǒng)志》皆言‘宋家’在貴州宣慰司,說明黔中一帶‘宋家’頗有勢力,宋隆濟即其代表……曹學佺《貴州名勝志》載:‘宋家、蔡家,本中國之裔,相傳春秋時楚子蠶食宋、蔡二國,俘其人放之南繳,遂流為夷。’根據資料判斷,‘宋家’大抵是早先移入貴州的漢人,因久居邊繳而被視為宋家蠻。”[5](P494~495)《布依族簡史》也說:“唐代出現(xiàn)‘謝蠻’、‘都勻蠻’、‘白水蠻’等稱謂……這些‘蠻’包括布依族先民在內……宋元以后,布依族地區(qū)領主經濟逐漸發(fā)展,‘蕃’成為封建領主的專稱,領主稱為‘蕃主’”[13](P10-11)其實唐代把南方少數民族統(tǒng)稱為“蠻”,唐代樊綽因此專門著有《蠻書》,故唐宋宋時期的“蠻”和“蕃”都包括布依族先民,只不過唐代以“蠻”為主,“蕃”剛剛形成,還是“蠻”的一部分,故而新舊《唐書》都把“西南蕃大酋長”宋鼎列入《南蠻西南蠻傳》之東謝蠻,這也反映了宋氏融入東謝蠻等布依族先民的歷史事實;宋元時期布依族族稱逐步演變?yōu)橐浴稗睘橹?,元明則進一步演變?yōu)橹偌液退渭?、龍家、蔡家等。將新舊《唐書》和《新五代史》所記宋鼎“同被聲教”、宋朝化“冠帶如中國”與元明時期宋家“亦中州裔,久居邊徼而衣冠俗尚少同華人”相比較,可知唐代宋鼎祖先和宋初宋景陽先后從中原入黔都是基本符合歷史實際的,宋鼎正是在和牂牁謝氏融合后才崛起于蠻州,而據宣德《宋氏世譜》等宋氏族譜,宋景陽進入蠻州后不久曾孫宋其相等便很快與牂牁大姓謝氏通婚,并自然地融入到了布依族先民之中。
總之,水東宋氏是隋唐時期由漢族逐步融入西南土著并自稱“西南蕃”的布依族先民。元明時形成了獨特的“宋家”,史籍大概只是為了區(qū)別“宋家”等與“八番”等西南蕃部融入布依族的時間不同,并在融入后仍保留了各自的一些獨特文化習俗而分別予以不同稱謂而已,因此《大明一統(tǒng)志》說宋景陽為土人也是有道理的。
綜觀史籍,《新五代史》關于水東宋氏“冠帶如中國”的記載,是正史中有關水東漢文化最早的明確記載。元明史籍在記述“宋家苗”時,都稱其“本為中州裔”,入黔后逐步“與苗同化”,《炎繳紀聞》等史籍還明確記載了水東宋氏逐步“與苗同化”并形成“奪親”等奇異風俗的過程。因此,水東宋氏本為中原漢族,從《唐書》和《太平寰宇記》等記載看,宋氏入黔后一方面努力保持漢族服飾、語言等文化傳統(tǒng)作為西南與中原溝通聯(lián)系的橋梁,另一方面為加強對黔中土著的統(tǒng)治而逐步吸收布依族等少數民族文化成份,到元代形成了獨特的婚喪習俗,并被稱為“宋家”;明初貴州設省后,漢人大量遷入,儒家文化在貴州影響越來越大時,宋斌在宣德年間經官府批準編撰《宋氏世譜》并請當朝詹事王直作序,明確追述了宋氏的漢族血統(tǒng)和百余代祖先;正統(tǒng)十二年(公元1447年)宋斌卒后,宋昂又請李睿、王訓和王禮等貴州名士為其父撰刻墓志銘并再次追述其漢族血統(tǒng);其后的明清《貴州通志》也記述了水東宋氏的漢族血統(tǒng)。而貴州設省之后,西南世居布依族、仡佬族、彝族、苗族等少數民族逐漸接受漢文化,加強了與漢族的融合,形成了明代之前水東宋氏等漢族移民先“與苗同化”,明代之后各少數民族又被漢族同化而逐步漢化的“苗漢融合”文化現(xiàn)象。
如今,水東宋氏后裔大多是漢族,但也有少量布依族和苗族。因此,我們不能簡單的以今天的宋氏后裔族屬去反推水東宋氏的族屬,只有通過對現(xiàn)存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等的科學研究和綜合分析,才能弄清水東宋氏族源為漢族,是早期融入布依族先民的漢人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布依族土司家族系統(tǒng)等歷史真相。
參考文獻:
[1]明王耒賢、許一德等纂修(萬歷)《貴州通志》(影印本),[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
[2]任可澄等編纂修、貴州省文史研究館點校,(民國)《貴州通志·前事志》(一)[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5。
[3]《二十五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6。
[4]明沈庠、趙瓚纂修,弘治《貴州圖經新志》,[M],載《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①,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6。
[5]《貴州通史》編委會編《貴州通史》(1),[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2。
[6]養(yǎng)素山樵(宋邦榮)編(民國)《黔宋史略韻編》,[M],貴陽:宋國斌等重印,2005。
[7]明羅玘著《圭峰集》,載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電子板),[M/CD],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8]貴州民族研究所編《明實錄貴州資料輯錄》,[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3。
[9]唐樊綽撰《蠻書》,載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載記類》,[M/CD],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10]清陳夢雷原著,楊家駱主編《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 [M],臺北:鼎文書局,1977。
[11]清周作楫、鄒漢勛等編修《貴陽府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5。
[12]明田汝成撰《炎徼紀聞》,載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紀事本末類》,[M/CD],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13]《布依族簡史》編寫組編《布依族簡史》,[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