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名稱:凝望云林—環(huán)太湖山水畫學術邀請展
展覽時間:2018年7月21日——8月10日
開幕時間:2018年7月21日15:30(周六)
展覽地點:南京書畫院(金陵美術館1樓二號展廳)
主辦單位:南京市文廣新局 南京書畫院
承辦單位:南京書畫院山水研究所
策展人:姚媛 孫洪
學術支持:李路平
參展藝術家:(按年齡排序)
張偉、朱道平、常進、范揚、曹鈞、周京新、張谷旻、雨石、李強、張建華、趙躍鵬、林海鐘、孫寬、束新水、孫洪、金心明、陳如冬、姚媛、劉懿、成軍、秦修平、丁健飛、陳智安、黃夢潔、邵仄炯、方勇、徐鋼、楊運高、單鼎凱、林聰文
參展畫家介紹
凝 望 云 林
倪瓚是影響后世最大的元代畫家之一,明代江南人以有無收藏倪云林的畫而分雅俗,他簡約、疏淡的山水畫風也是明清大師們追逐的對象,如文征明、董其昌、石濤等巨匠均引為鼻祖。幾百年來,明清的大師們非常熱衷追摹倪云林,且感嘆難以接近。明清大師都有仿倪云林的作品流傳于世。南京書畫院山水研究所以“凝望云林,回視經典”為主題,策劃了此次展覽。這個主題在策劃過程中得到了同道師長好友們的大力支持,大家都對仿云林表達了如明清大家們一樣的熱情,我們在倪瓚曾經居住流連過的環(huán)太湖流域和江浙之地邀請山水名家,曾經的“吳門畫派”、“松江畫派”、“金陵畫派”、“婁東畫派”、“虞山畫派”都在這片土地風靡一時,引領畫壇風流,“四王吳惲”、“新安畫派”、“四僧”莫不是推崇云林,歷代大師都在承襲的模仿和理解中吸收和轉換,是水墨畫史上必修的功課,是淵源留存的傳承和延續(xù)。我們在臨摹中向倪云林致敬。
中國山水畫不僅是世界藝術叢林中獨特的風景,也承載著中國人文領域里最為深邃的寄托,伴隨著中國藝術走過最為輝煌的歷史時期。這次展覽得到南京、杭州、蘇州、常州、上海幾地的藝術家面貌各異的畫家的參與支持。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在中國畫壇有著重要廣泛的影響力 ,歷來總是凝聚著優(yōu)秀的畫家, 這次南京書畫院作為一個學術研究部門,有幸倡導主辦這樣一個展覽,在展覽作品中,既有名家高手們風格分明的精彩之作,也有對古人虔誠的臨摹片段。此次展覽是對當代水墨時代性和傳統(tǒng)筆墨融合的一次研究。雖然這只是就畫史一個點延伸出來的現(xiàn)象,但卻也是畫壇的一種面貌,是在當代繁鬧不堪的藝術現(xiàn)象中的一股清流?!安灰娔哂仄甙倌辍保攮懙淖髌非鍍糁翗O,平遠、簡淡、不食人間煙火,元代的文人畫普遍都表現(xiàn)為出世,消極、靜穆的風格。也許當下社會缺失的是一種“士人”精神,讓我們向古人致敬,讓我們靠近云林、凝望云林,在另一個維度遇見倪云林。在江南這塊千古文章風流地,寓情于景,延續(xù)風雅。希望通過這次學術活動,對推動文脈傳承起到一點勉力,也有幸以畫會友,讓書畫院山水研究所多一個向畫壇名家們學習交流的機會。
南京書畫院山水研究所
倪瓚體系下沈周與董其昌的分野
李 路 平
不見倪迂二百年,風流文雅至今傳。
東城水竹知何處,撫卷令人思惘然。
—文征明
不見倪迂二百年,相思每在研池邊;
疏林寫就饒寒色,要與先生一并傳。
—龔賢
不見倪迂三百年,故山喬木嶺蒼煙;
晴窗展軸觀圖畫,淡墨依然見古賢。
—王翚
三首七言絕句,分別出自明清兩代畫壇巨擘,字里行間吐露著說不盡的喟然之嘆,這“不見倪迂”大抵與畫史上赫赫有名的米芾“無李論”之說相類也!可見倪迂之高標為世所重。詩中所說“倪迂”者,即倪瓚(1301—1374),字元鎮(zhèn),號云林。與黃公望、王蒙、吳鎮(zhèn)合稱“元四家”。與黃公望并稱“倪黃”。
倪瓚“風雅傳緒”的流衍,賦予的藝術創(chuàng)造涵蓋了明清兩代山水畫流派,其隱逸之太湖流域更以藝術宗派的產生而引領東南,舉凡“吳門畫派”、“松江畫派”、“金陵畫派”、“四王吳惲”、“新安畫派”、“四僧”等無不以倪瓚筑基,倪瓚畫派格局置七百年文化發(fā)展史,地位之隆然,舉無其匹。
本文試圖以沈周、董其昌兩家對倪瓚體系的承襲與流變,通過畫本題跋、文獻征引以作條分縷析,從橫向與縱向的交錯,維度考察明代“吳門”、“松江”兩派宗師對倪瓚畫風的取舍及其發(fā)展脈絡,以張“倪瓚畫派”一幟。
“吳門畫派”大宗師沈周,在元明以來文人畫領域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其幼承家學,兼師杜瓊,遠承董源、巨然,于“元四家”無不心追手運,故宮博物院所藏名跡倪瓚《水竹居圖》即為沈氏家藏,更為其提供了絕佳的學倪范本,沈周存世仿倪瓚畫本約三十余,如《仿倪山水圖》、《京江送遠圖》 、《松林亭子圖 》、《青園圖 》等庋藏于北京故宮等公私機構。
以臺北故宮所藏沈周《策杖圖》分析,近景林木蕭疏,枝干挺直,小枝均作平行,一高士著履戴笠策杖于山溪曲徑之上,河水分隔畫面,與遠景山丘相應,典型仿倪瓚三段式平遠法構圖。沈周雖不以倪法側鋒折帶皴,山石的厚重老硬,卻是沈周揣摩“倪黃”簡潔筆意的傳神處。然而,董其昌借王世貞評沈周“每作倪瓚則筆力太過,倪畫在腕弱,故輕柔而得秀潤,石田翁則用筆奮疾”。抑以沈周學倪“力勝于韻”而不得簡逸,遂成畫史公案,由于董其昌在畫壇的突出地位,史家均沿襲此說。
數(shù)年前,嘗見沈周《云林蒼潤圖卷》長卷(水墨紙本,畫心縱33厘米,橫1013.5厘米),畫卷以“隱逸”為題,筆法借鑒倪瓚渴筆勾皴,畫面近岸古木扶疏,中景山巒逶迤,遠山靜謐曠遠,盡得云林蒼潤韻致,署款:倪云林得荊、關筆意,墨法又能軼出其畦逕,爛熳慘澹當時,可謂自能名家者,蓋心得之妙,非易可學。余雖愛而不能追其萬一,間為此卷,生澀自不足觀,猶邯鄲人學步,而倂失其故矣。長洲沈周畫并題。清代學者梁章鉅后跋:此石田翁以澀紙枯筆學云林,全藏起本來面目。自跋所謂邯鄲失其故步者,乃有意為之,且自知蕭閑淡遠不能上掩懶迂,而隱以魄力與之相角耳!款字不覺自露本色,所謂金剛杵者,實合字與畫為一也。跋尾“所謂金剛杵者”語出王原祁自題《秋山晴爽圖》“筆端金剛杵,在脫盡習氣”語。王原祁研求畫理著《雨窗漫筆》一卷,梓行《麓臺題畫稿》共收畫論題跋五十六則,正是梁章矩參閱審定的。其幼承家學,以畫供奉內廷,肆力山水畫理,領袖群倫,創(chuàng)立“婁東畫派”。與王時敏、王鑒 、王翚畫壇比肩,世尊“四王”,被北方朝廷奉為清代正統(tǒng)畫格。
“四王”之王時敏、王鑒受業(yè)于董其昌,及門弟子王翚、王原祁均為“松江畫派”嫡派,王原祁五十六歲作《疏林遠岫圖》 (徐平羽藏本)款識“畫忌筆滑,要觚棱轉折不為筆使,所謂轉折者,在斷而不斷、續(xù)而不續(xù)處著力。董宗伯得于倪黃甚深,故有是論?!彪m言尊太師董氏,然并非有緒傳祚,其“筆端金剛杵”已與“松江派”有異,自稱仿“倪黃”,實借元人追董巨,筆端韌性發(fā)揮得淋漓盡致,顯得蒼厚而略帶拙趣,此“金剛杵”關捩所在,其用意與沈周“仿倪”有暗合處。梁章矩于畫理察勘甚深,故有此跋。王原祁正是以這種本領去批評王翚步履古人“太熟”,又評判“新安畫派”查士標疏野“太生”,可見他是以這種“不生不熟”自處的。王時敏更多承襲董其昌倡導的“柔美”筆韻,用筆細潤,至晚年,始兼顧“元四家”,多了些許蒼勁渾厚之趣。所以王時敏也不避慊,夸贊王原祁“神形俱得”,而王鑒更為激賞,對曰“吾二人當讓一頭地”,可謂不畏前賢畏后生。“筆端金剛杵”誠畫學箴言良藥,突破前規(guī)。“四王”中,王原祁年紀最輕,但成就最高。自始,“婁東派”左右清代三百年畫壇,成為正統(tǒng)派中堅。
吳歷亦師事王時敏,所著《墨井畫跋》曾云“云林吳淞山色,層疊高巖,磅礴之氣,直逼巨然,非平遠手筆也。”這實質上已相詰于“松江畫派”對倪瓚的取法。1931年,黃賓虹賞鑒《云林蒼潤圖卷》題耑:自來學云林者,最難得其蒼潤,白石翁因以蒼潤名軒,是誠善學云林,非徒貌似可擬議。卷尾復跋:白石翁學宋元諸家,致力董北苑、釋巨然、李營邱尤深。獨仿倪云林畫,當時趙同魯謂其落筆太過,多不甚似。蓋臨摹古人貴在精神,不在形貌。后代傳北苑者各各不同,得其偏長已足名世,故畫家宜有自己真面,不徒以貌似為工,詒誚優(yōu)孟衣冠己也。此卷筆墨蒼潤,骨格堅凝,而秀勁之氣隱見楮素間,正是倪迂師法關、荊極能盤礴杰作,非同輕薄促弱自詡云林一派可比…”。此跋對沈周甚為推許,品評切中肯綮。黃賓虹學倪瓚是取其簡、逸,于白與黑、簡與繁的辨證畫理多有所闡發(fā)?!氨彼吻G關開畫訣,虛當求實法倪迂”、“倪迂師法關、荊極能槃礴”(《黃賓虹畫語錄》),論調與吳歷正相契合。黃賓虹初識畫理,臨仿董其昌、沈周兩家,中年又深研倪瓚體系“新安畫派”諸家,然取法與沈周學倪同格,皆欲借倪法直破古人,數(shù)十年間墨跡砉然可見?!靶掳伯嬇伞敝嚷暲钣啦ㄖ苌┡c董其昌過從甚密,亦為“新安四子”汪之瑞師,龔賢《題山水卷》(美國哈佛大學福格美術館藏)曾論說“孟陽開天都一派,至周生且氣足力大,孟陽似云林,周生似石田仿云林”。這“氣足力大”其實涵蓋了所謂“開派”者不可或缺的人力與氣魄并重,當為“盤礴杰作”作一注腳。
又案被王原祁譽為“大江之南當推為第一”的石濤說過“倪高士自有一段清潤空靈之氣,冷冷逼人,后人徒摹其枯索冷寒處”,石濤最服膺倪瓚、沈周兩家,平生不隨人腳踵,諸家體貌已濡染于其筆墨情趣中,曾高呼“師古人之跡,而不師古人之心,宜其不能出一頭地也,冤哉!”直破董其昌“筆筆有來歷”學說所左右的的清初畫壇格局。以石濤反證沈周仿倪,真謂知己者語 。
董其昌對倪云林的繼承,首先表現(xiàn)在畫學思想上的一致,對“元四家”進行重新的厘定,以倪瓚取代趙孟頫,將審美情趣的變遷歸結為士人旨趣,從而揭橥倪瓚之于“逸氣”和“淡”空境所在,這對于山水畫簡逸一路的開拓,無疑表現(xiàn)出極大的創(chuàng)造性。在倡導“南北宗論”、拈出“筆墨論”后,《畫旨》中提出“畫與字各有門庭,字可生,書不可不熟。字須熟后生,畫須熟外熟。”在《畫禪室隨筆》中又評沈周“石田先生于勝國諸賢名跡無不摹寫,亦絕相似,或出其上。獨倪迂一種淡墨,自謂難學,蓋先生老筆密思于元鎮(zhèn),若淡若疏者,異趣耳?!笨梢娖洚媽W思想衍生的軌跡。萬歷年間的曹履吉亦師承倪瓚,分析沈周“石田翁畫多用退筆中峰”一語中的。由此筆法窺探,沈周學倪是翻出已性的變易之跡,其“熟后生”磅礴之氣,已隱藏起自家的師承所自,這與董氏所崇尚“畫須熟外熟”即“精熟神妙”的“內美”意趣,在取法和審美旨趣上有著本質的分歧,蓋兩者著力不一,一虛一實,筆端流露的,已有截然的界限。
“吳門畫派”由沈周開派,畫法傳文征明,而征明“細文”之筆往往以工致勝,風調迥異恒蹊,能柔能剛,變化齊一。文氏繼沈周后“主盟吳門風雅數(shù)十年”,承載、擴充了“吳門畫派”,使吳門丹青雄踞藝壇,呈現(xiàn)出至趙孟頫二百年后的又一歷史高峰。而董其昌“松江畫派”崛起,終極了明代中葉聲勢浩大的“吳門畫派”。其畫學道統(tǒng)又延續(xù)了有清以降三百年。
倪瓚宛如棱鏡一般,將中國畫史折射出多元的面貌。沈周大隱于市,獨標氣骨;董其昌悠游入仕,靜逸簡淡。而這人品與藝品所隱含的矛盾性,確乎是個難以取舍的哲學命題。
戊戌黃梅時節(jié)于鐘山之麓
展覽學術支持:
李路平,教授、藝術史學者、西泠印社社員、國家一級美術師、江蘇省篆刻研究會會長。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