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 唐棣 《摩詰詩意圖》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鹿柴》是王維“輞川之什”二十首絕句中的第四首。自天寶三載(744)始營藍田別業(yè)到至德元載(755)長安陷安祿山叛軍期間,退食之余,王維常與好友裴迪浮舟遨游于輞谷的山水之間,兩人吟賞物色,“閑暇各賦絕句”(《輞川集·序》),一時不覺有旁人,亦不覺有長安。詩題鹿柴,當為鹿群出沒之地,柴通“寨”、“砦”,即柵欄、籬障,或作障鹿之用。
唐 王維 《輞川圖》
米芾《蕭閑堂詩》有云:“緩策空山遇摩詰”,與李白詩中多“碧山”不同,王維詩中的山大都無色,且空。起首二字,閉目念去,覺有一須彌懸浮于虛空,若不可及,陡然讀至“不見人”三字,那須彌仿佛剎那間自天際墜落人寰,這時直聽有微弱的人語回蕩在空谷之中,像喁喁獨白,不絕于縷。詩至此,詩人遭遇了什么?——一片巨大的空白,以及游離于這片空白中的無邊孤寂:他是一個獨游者,這一次,裴迪不在他身邊。
獨游是中國文人在丘壑之心驅遣下的一次次山水孤旅,它不同于枯坐書卷前的神游,也與南朝宗炳那種“凡所游歷,皆圖于壁,坐臥向之”(《畫山水序》)式的畫中“臥游”有別,而是一邊躬歷山川,一邊又像莊子那種“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外篇·天下》),所謂身體與靈魂,皆在路上,不可或缺。
元 趙孟頫 《幼輿丘壑圖》
蘇軾曾云:“幽尋本無事,獨往意更長”(《殘臘獨出二首》其一),獨游看似自由,然而詩人畢竟是脆弱的,里爾克說:“誰此時孤獨,就永遠孤獨”(《秋日》),詩人拿什么與此漫漫孤獨對峙呢?同時儕輩中,李白選擇了酒和月:“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花間一壺酒》);杜甫選擇了詩:“此身飲罷無歸處,獨立蒼茫自詠詩”(《樂游原歌》);而王維自己呢?就如他當初選擇摩詰作為字一樣,他選擇了禪。
明 唐寅 《草堂夢仙圖》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狈稻埃ㄓ埃淙栈毓庖?。《初學記》卷一:“日西落,光反射于東,謂之反景?!比肇茣r分,詩人在林中緣路而返,猛然矯首,只見落日之余暉正緩緩穿過眼前之林薄,照在來時的一片青苔上,心不禁為之一動。這一動,頗類昔時迦葉見世尊拈花時之一笑,充盈著禪悅之空靈、澄澈和大歡喜。
明人謝榛曰:“王維詩,高者似禪,卑者似僧?!保ā端匿樵娫挕罚┰诂F(xiàn)存南宋梵隆的《羅漢圖》中,兩只幼鹿口銜靈草,與一羅漢對望,羅漢背靠松干,衣裾翻飛,神情于平靜中若有所動,可為王維此詩之禪悅作一注腳。
南宋 梵隆 《羅漢圖》
最后,摩詰的禪悅,還帶有莊子“心齋”的意味。中國的莊、禪,往往互有折衷之處。心齋是要人排除一切蕪念、負累,進入心的明澈之境,莊子形容這種極境為“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內篇·人間世》)。其中“虛室”用居室之空以喻心境之空,至于“白”,既指虛室所受之日光,如《釋文》曰:“白者,日光所照也”;也指道,如成玄英曰:“白,道也?!钡兰覠挌獾玫篮笏^的“蟾光”即兼此二義。
回到《鹿柴》,這道光也即那束穿過密林的“返景”,而虛室則是詩人所身處的那片“空山”,清人張謙宜說此詩:“悟通微妙,筆足以達之”(《絸齋詩談》),王維正是藉由詩的語言,將他作為獨游者那種難以言表的得道之境表達了出來,這種境界即:游離孤獨,并回望它。
清 石濤 《山水冊》
稚川: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古代文學專業(yè)唐宋方向在讀博士,古詩詞愛好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