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于天下之至堅,“無、有”入于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p>
——《道德經(jīng)》
上一篇解讀了:淺談《道德經(jīng)》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它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
在生活或工作中,我們要懂得“損之而益,益之而損”的自然之道,任何事物都有陰陽相對的兩面,且這兩面是可以互相轉(zhuǎn)化,不斷變幻,好時不要以為好,壞時不要以為壞,要有抱一的心態(tài)。
所以,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是缺啥補啥,為的就是一個平衡,而這個平衡不是人為的平衡,而是自然無為的平衡。
接上一篇,本篇解讀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于天下之至堅,“無、有”入于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益。
天下之至柔,馳騁于天下之至堅。
至:極至,最。
馳騁:原意自由穿行,在這里可以解讀為融和。
上一章解讀了“損之而益,益之而損”的道理,天下之事,無所謂益損,當(dāng)然同樣也無所謂柔堅。
所以,老子以此舉例,不在于說:天下間最柔軟的東西,可以自由穿行天下最堅硬的東西。
而是在說:柔和堅本無間隙,也無區(qū)別,而是互相融和,一體兩面。
老子以反常態(tài)舉例,還是在說明陰陽兩面的互為轉(zhuǎn)化和變幻,這也是抱一的道理。
如果把至柔看作是道,看作是無;把至堅看作是德,看作是有。似乎更容易理解一些,道與萬物一體,生之、成之。
“無、有”入于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益。
無間:致密而堅硬的物體,在這里解讀為沒有分別,合。
入:與前一句馳騁有異曲同工之處,做融合解讀。
無和有本身是互為轉(zhuǎn)化,合二為一,本是一體兩面,所以并沒有間隙,也沒有分別。
同樣,無是道,有是德,道德本一體兩面,自然無間。
因此,發(fā)現(xiàn)無為自然之道,知其守?zé)o為自然之理,得無為順應(yīng)之妙,能成就萬物而無形,能生萬物而無心,由此知道了“無為之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言:分別、有為之意。
不言之教:不用分別、或含有相對性的語言,也就是有為之法去教導(dǎo)。
不行有為的教化,做無為之事,天下再沒有能比得它更有益的了。
無為而無不為。
在遇事舉手投足的剎那間,一切自明,心中有數(shù),當(dāng)應(yīng)即應(yīng),應(yīng)處得當(dāng)。
若肯放下世情,雖身處萬事之中,心卻在體悟大道之無為,處事也必能“無不為”。能如此靜養(yǎng)性命,必能“馳騁至堅”,“入于無間”,成為“天下希及之”人。
柔堅、無有就像上一章講的陰陽,本是一體兩面,互為轉(zhuǎn)化,無分別。
物之質(zhì)雖堅,道卻無所不入,穿金透石,融會貫通,妙變妙合,渾淪無間,這些都不是大道有意所為,而正是大道的“無思”、“無為”、“無言”之益。
人能悟透大道這種無為之妙,則有言有為者,皆屬于多事。只須觀天之道,執(zhí)天之行,無須自作多情、自找多事,更不應(yīng)該庸人自擾。
覺得有道理,
請隨手轉(zhuǎn)發(fā)。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