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也,虛其心,實(shí)其腹,弱其志,強(qiáng)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道德經(jīng)》
為而不爭,大多數(shù)人對“爭”的解讀,還是停留在主觀意識的“爭奪”上,但很少人去思考,不爭到底應(yīng)該怎么解讀?
上一章“《道德經(jīng)》:圣人之道,為而不爭”,我對“不爭”做了解讀,不爭和不美、不博、不多是相同的作用,是用來形容“為”的。
為而不爭,就是遵守自然法則,不偏不易不離。
這三章開篇就出來了“爭”字:不上賢,使民不爭。
今天,我們解讀第三章,重點(diǎn)放在最后一句話: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這是帛書版,通用版本是:為無為,則無不治。
普偏解讀
1、圣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yīng)自然,那么,天下就不會不太平了。
2、實(shí)行不用政治手段干預(yù),只用道德引導(dǎo),那么天下沒有不能治理的。
3、用無所作為的原則,則沒有處理不好的事情。
無為而治也是平時我們使用比較多的詞,有的人理解為:不做,自然而來;
有的人理解為:為之,但不刻意為之,則達(dá)到治理效果。
我的解讀
先來看看全文:
不上賢,使民不爭。
上賢,通“尚賢”。
尚賢,其實(shí)就是在區(qū)分賢與不賢,區(qū)分的過程本身就偏離了道。
如何尚賢,評價標(biāo)準(zhǔn)是什么?
這個標(biāo)準(zhǔn)就有了分別和利益,因此不上賢就是要最守自然法則,以道行事,不改變自然法則。
使民不爭:尊守自然法則,以道行事,人與人之間就能和平行處,沒有利益糾紛。
這里的不上賢絕對不是消積的態(tài)度。
圣人之言曰:我無為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天下沒有貴重的物品,就不會有人去取之占為已有。
如果說“不上賢,使民不爭”是在講'名'。
那么“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則是在講“利”。
普通人生活中,離不開“名”和“利”,要么是才之名,要么是財之利。
這里,貨可理解為實(shí)物、錢財,如衣服、房子等物品。
天下萬物,本沒有貴賤之分,只因人的欲,物品才被有了“價值”。
盜,如果理解成偷盜,那就太狹隘了,古代的盜就是取或占的意思。
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這句話,可以看作是對上面兩句話的總結(jié),無名無利,以自然行事,則不現(xiàn)欲望。
見,通“現(xiàn)”。
如果每個人都無名利之心,無私無欲,自然而然,則人民就能生活安樂。
圣人都是無私無欲的。
亂:改變自然法則。
南懷槿老師曾經(jīng)在《老子他說》中是這么解釋這一句話的:
反正人類總是一個很矛盾的生物,在道理上,都是要求別人能做到無欲無私,以符合圣人的標(biāo)準(zhǔn)。在行為上,自己總難免在私欲的纏縛中打轉(zhuǎn)。不過,自己都有另一套理由可為自己辯白。如果老子的本意,真要人們做到“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虛其心,實(shí)其腹,弱其志,強(qiáng)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事實(shí)上,在人世間的現(xiàn)實(shí)社會里,是絕不可能的事。除非天地再來一次混飩,人類重返原始的時代,如道家所說的“葛天氏之民,無懷氏之民”的初古時期,或者可以如此。
我不太同意南老的這個觀點(diǎn)。
無私無欲,不是說沒有私欲,用老子的話說:是以圣人 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xué)“不學(xué)”,復(fù)眾人之所過。
欲:可以用《中庸》里的一個字來解釋,就是“易”。
《中庸》云:不偏謂之中,不易謂之庸。
不見可欲的“欲”不是指狹義的欲望,這里指的是有改變自然法則的想法。
不見可欲:不出現(xiàn)改變自然法則的想法,不上賢,不貴貨。
無私無欲,圣人可以做到,我們也一樣可以做到。
是以圣人之治也,虛其心,實(shí)其腹,弱其志,強(qiáng)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也。
什么是圣人?
如果看過我前幾篇的解讀,相信大家都知道《道德經(jīng)》中“圣人”的意思。
圣人能遵守自然法則,保持自然平衡,可以做到虛心實(shí)腹,弱志強(qiáng)骨。
虛心實(shí)腹,弱志強(qiáng)骨,也是道家的修煉方法,在這里不詳細(xì)展開講。
如果能做到道法自然,自然能虛心(心里空虛寧靜),自然能弱志(無為)。
人民無知無欲,尊守自然法則,無為而為,虛心實(shí)腹,弱志強(qiáng)骨。
“欲”,上面講過了,那么什么是“知”?
這里的“知”可通“智”。
知:了解自然法則,以自然法則行事。
知者:遵守自然法則的人。
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通用版中,不是這么斷句的,使夫知不敢為和使民無知無欲斷成了一句,帛書中是分開的,不管怎么斷,意思是一樣的,我們不糾結(jié)。
知者敬畏自然,遵守自然法則,不改變自然法則。
即:弗為。
這里的“敢”字,如果不理解為勇氣的“敢”,即行為動詞。
而理解成:能或?yàn)?,更為貼切。
“敢”一詞在《道德經(jīng)》出現(xiàn)頻率其實(shí)還不少,共出現(xiàn)了九次,這里摘抄幾句,可以做個對比。
● 我恒有三,葆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事長。
●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吾不進(jìn)寸而退尺。
● 勇于敢者則殺,勇于不敢則活。
● 道恒無名,樸雖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守之,萬物將自賓。
弗為,不能理解成什么都不去做,更不能認(rèn)為“弗為”是消極的態(tài)度。
“弗為”就是要去掉那些人為增加的相對屬性,從而使天下萬物保持自然平衡。
使天下萬物符合自然法則之道,可以稱為“治”。
圣人告訴我們:人民遵守自然法則,每個人都在道德的生活中,既不尚賢,又無知無欲,天下自然太平,人民安居樂業(yè)。
反思
這一章節(jié),要比想象中難解讀,古代很多詞的意思,與現(xiàn)代的意思差別比較大。
理解本章,如果不能理解何為“不爭”,就很難理解全文。
“圣人”一詞也是一樣,我們往往知道儒家的“圣人”之意,卻不能正確理解《道德經(jīng)》中的“圣人”之意。
“敢”字也是,如果理解成勇敢的敢,那么就強(qiáng)加入了很多人的行為意識在里面,圣人不會這么說,也不會這么做的。這更是與老子的思想相差甚遠(yuǎn)。
治理一個國家:弗為,而無不治。
管理一個企業(yè),經(jīng)營一個家庭,也是同樣的道理。
萬物可自生,讓生者自生,遵守自然法則,不去強(qiáng)加改變,就是:弗為。
做一個企業(yè),作為管理者首先要懂得放權(quán),讓員工具有參與經(jīng)營企業(yè)的自主意識,并自我發(fā)展。
自己定目標(biāo),自己總結(jié),自我反思,自我激勵,自我進(jìn)步,做到每個部門,每個人都能自負(fù)盈虧。
這樣的企業(yè)是符合大道的。
那領(lǐng)導(dǎo)者做什么?
領(lǐng)導(dǎo)者最要關(guān)心的不是戰(zhàn)略,而是人,你的員工的自我成長,員工自我認(rèn)知的成長。
作為家庭成員,每個人都應(yīng)該相互尊重,不僅僅尊重老人和孩子,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成長軌跡,家人與家人的相處,只要學(xué)會尊重和幫助,那么這個家庭就一定是充滿愛和幸福的。
對于兒女的教育,不能是簡單的上令下達(dá),要了解孩子的特長和愛好,他喜歡什么,想成為什么,作為家長,我們只是侍者,而不是領(lǐng)路人,帶出門,往哪兒走,一切應(yīng)該由他們自己確定。
看似簡單,做起來并不容易,難就難在“為”字上,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有一個“我”,有了這個“我”,就會試圖改變自然法則,以“我”的法則要求他人。
弗為,則無不治。
道老先生解讀《道德經(jīng)》
有問題,歡迎留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