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陳軍帆,男,浙江溫州人,中醫(yī)學碩士,執(zhí)業(yè)中醫(yī)師,出生于五代中醫(yī)世家,方證學者,主要研究《傷寒論》、《金匱要略》,講學與臨床一致,不喜故弄玄虛,只求客觀療效,另對日本漢方醫(yī)學及腹診亦微有涉略。風濕痹痛是臨床很常見的一類疾病,其多表現(xiàn)為全身關節(jié)、肌肉疼痛腫脹,在《金匱要略》的濕痹病大概列舉了三類方。
麻黃和桂枝類方在痹癥中用得很多,而今天筆者主要探討的是黃芪劑的應用。一般來講,麻黃桂枝劑屬于發(fā)表開泄的,對人體的正氣強度有一定的要求,倘若患者出現(xiàn)倦怠乏力、少氣懶言、四肢無力、勞累后則身痛加重、易出汗怕風、脈弱者,屬于虛痹,這種情況下麻黃肯定是用不了的,桂枝可以保留,但其扶正力量還不夠,一定要配伍黃芪,那么基本方就確定下來了,就是黃芪桂枝五物湯。黃芪桂枝五物湯如果原方劑量使用的話,治療麻木到還可以,但如果是痹證這種疼痛劇烈的病癥,力氣就小了點,要對各個藥物做一定調整。首先是黃芪,必須是生黃芪,而且需要重用,起手則為30g,因為然后根據(jù)患者的自覺癥狀逐漸加量,最后穩(wěn)定住。黃芪補氣力量強,但溫通偏弱,所以需要借助辛溫的桂枝來幫忙,在使用桂枝的時候,可以摻一部分肉桂進去,大概桂枝15-20g,肉桂10-15g左右的劑量。如果要問哪位醫(yī)家運用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痹證用的最好,首推張錫純,他有一張經(jīng)驗方,名字叫加味黃芪五物湯,劑量如下:黃芪30-150g,桂枝15-30g,白芍15-30g,生姜20g,當歸15g,白術15g,秦艽15g,陳皮15g可以看到,張錫純去掉了大棗,加了四味藥。其中當歸是活血化瘀藥里的止痛代表,經(jīng)方中當歸芍藥散、當歸建中湯、當歸四逆湯都是止痛。白術也是止痛的要藥,一般苔偏膩者,就需要重用白術30-60g,秦艽不必多說,是風濕痹痛的萬金油。最后的陳皮用的很好,因為臨床發(fā)現(xiàn),黃芪在大劑量使用時,很多人會出現(xiàn)胃脹的感覺,此時陳皮的作用就體現(xiàn)出來了,量不要太小,至少也是15g。1.熱者加知母。因為使用黃芪桂枝五物湯時,長期的使用辛溫藥物,人體很自然會出現(xiàn)一些熱像,比如輕微的口干咽干、胃部的灼熱等,這時候主方保持住不動,加知母就行了。經(jīng)方桂枝芍藥知母湯也是做法,筆者認為可以再加偏涼的生薏苡仁,與知母配合,起到消除化熱副作用的作用,又能消腫止痛。2.寒者加附子。如果患者手足發(fā)涼,遇寒加重,需要用附子,加進去之后,就是和白術配合了,張仲景經(jīng)常用二藥配合治療痛證,比如越婢加術附湯、桂枝加術附湯、葛根加術附湯等。附子用量也可以從10g起步。一般來說加到30g左右,就可以解決大部分的寒性反應了。3.脈滑有痰者,加半夏。很明顯,這是針對痰濕偏重的情況考慮的加減,一般用量是30g左右。王士福老先生有一招絕活,就是擅長使用半夏、天南星各60g治療劇烈的關節(jié)痹痛,當然要建立在苔厚膩、身體困重、脈滑的前提下才可以使用。要安全使用此方,必須掌握黃芪的藥證,《50味藥證》講黃芪治療汗出而腫,肌無力,那么體現(xiàn)在痹癥上就是四肢疼痛,但無力且有發(fā)麻感,勞累后加重,或者稍微活動后減輕一點,但動久了更加痛,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全身狀態(tài)的黃芪證,比如講話很沒有中氣,講幾句就停一下,甚至喘一下,皮膚肌表很容易出汗,而且怕風吹,脈象也偏弱,在形體上來說,患者多胖大,肌肉松軟,但有時候也不一定就是這樣的,關鍵還是看癥狀。只有把握住了這種狀態(tài),才能安全的加大黃芪的劑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