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之一。中醫(yī)稱之為眩暈、風頭眩、頭痛等。《黃帝內(nèi)經(jīng)》稱為“眩仆”“掉?!薄把C啊?。其臨床表現(xiàn)是:多數(shù)患者為隱約緩慢發(fā)病,雖也有急性發(fā)病者,但為數(shù)較少,本篇只描述緩者之表現(xiàn)。病發(fā)之始則見后頭部疼痛,活動后可消失。久則頭痛、頭暈、頭脹,項部較強,繼而呈現(xiàn)耳鳴、目眩、心煩少寐、胸悶、心悸、口苦、肢麻、尿赤、顏面紅赤、舌紅多有疲斑,脈多沉弦有力之象。病程長,甚者終生為患,不易治愈。本病以腎、肝、心、腦失調(diào)為發(fā)病之本,氣血逆亂、水精代謝失常為成病之源。
筆者有幸跟師國醫(yī)大師任繼學臨床近30載,受益終生,現(xiàn)僅將任繼學治療高血壓病經(jīng)驗介紹如下。
任繼學認為眩暈病的形成,多由先天與后天生理功能失調(diào)所致。先天之因始于父母,后天之因來自外邪、內(nèi)傷而發(fā)。望聞問切,知其虛實。診治此病,須先察其因,問其病源,握其病機,定其病位。明其癥候,觀其色脈,知其虛實,是治此病之要。所以,問診、望診、聞診、切診對該病的診斷和用藥有著重要的意義。
其發(fā)生之由是先天腎水有虧,水精少不能生髓養(yǎng)肝,木少滋營,導致肝氣逆變,陽郁為風,風動血涌,上沖而犯心浸腦則病成,或因情志失調(diào)而發(fā),但以喜怒為多。喜是心志,喜則氣緩,血脈軟緩則引發(fā)君火不寧于心,相火不安于肝,相火之毒為火毒,火毒人血,由于上炎之力,其血必上沖腦為病。亦有暴怒不平,或盛怒不息,致使肝氣內(nèi)逆,逆則氣不順為郁、為熱、為風。風有上升之性,熱具蒸騰之能,血因風升熱騰而上沖于腦髓。
此等食物,入胃則易燥,入脾則助濕,胃燥不降,脾濕不升,中軸升降之樞機呆滯,致使肥甘之物化脂液而成痰濁之毒,經(jīng)由脾胃之絡,內(nèi)淫臟腑,外侵經(jīng)絡,其脂液痰濁之毒沉積于脈絡內(nèi),造成氣血隧道疲窄,氣不宣通,血逆于上,不得下行,滯疲腦髓,清氣受阻,腦乏清陽而病生?;蜷L期咸食,咸傷腎,腎不化氣行水,且《素問·宣明五氣篇》有“咸走血”之說,過咸使血脈凝滯,氣血運行不暢,使命火有虧,脾胃乏此火之溫。
命火有虧,脾胃乏此火之溫煦,升降有礙致使清氣不升,濁氣不降;肝乏此火之溫煦,肝陽不足,疏泄無力,調(diào)血功能阻滯;心乏此火之溫煦,心火不足,心陽不振,血行阻滯;腦乏此火溫化之能,腦之血脈血絡循行受阻,清氣必虧,濁氣蓄而不降,腦髓不安,動而少靜為病。另外,頸椎病引起此病者,亦不少見。總之,腎命之真陰真陽有虧,水火有偏,生化功能不全,是生病的根本。肝、脾、心三維功能失調(diào),氣血循行不暢,是生病之源。腦髓元神、神機、神經(jīng),神經(jīng)三維失統(tǒng),氣滯血疲逆沖于腦,痰飲蓄積于髓海是病成之基礎。
主癥:頭暈目眩,心煩善怒,口干,咽干,胸中煩熱,胸悶,失眠多夢,腰酸軟,心中不快,汗出,惡心,舌紅少津,苔薄黃,脈多虛弦而數(shù)。
治法:育陰潛陽,鎮(zhèn)逆平?jīng)_。
方劑:育陰平逆湯(任繼學方)。
藥用:生地、麥冬、黃精、沉香、羚羊角、玳瑁、草決明、萊菔子、車前子、玄參、白芍,水煎服。
主癥:頭暈頭脹,目脹,頭圍如帶束緊感,肢麻,手震顫,睡臥口角流涎,顏面蒼紅,步履踏地如在地毯上行,時有烘熱狀,舌赤,苔白,脈多見虛弦或沉弦無力。
治法:滋陰斂陽,息風降逆。
方劑:息風斂陽湯(任繼學方)。
藥用:熟地、砂仁、白蒺藜、羚羊角、天麻、鉤藤、懷牛膝、龜甲、麥冬、白芍、女貞子,水煎服。
主癥:頭痛頭暈,兩目肉輪青黯,胸悶惡心,頸部強,肩背不適,肢體沉重,語言前清后澀,善忘,性情易激動,心區(qū)時刺痛,尿有頻意,舌赤有瘀斑,苔白,脈多弦澀之象。
治法:活絡化瘀,理氣豁痰。
方劑:理氣通瘀湯(任繼學方)。
藥用:太子參、烏藥、香附、片姜黃、紅花、桃仁、赤芍、清半夏、草決明、羚羊角、刺蒺藜,水煎服。
主癥:頭暈,耳鳴,乏力,畏寒背冷,喜呵欠伸腰,易臥喜睡,四肢欠溫,尿頻,夜尿多,納呆,惡心,痰多,顏面白黃不光澤,喜暖,舌體肥胖有齒痕,苔薄白,脈多沉弦無力。
治法:益火之源,溫陽消陰。
方劑:右歸丸。
藥用:熟地、山藥、山芋肉、杜仲、枸杞子、菟絲子、肉桂、附子、鹿角膠、當歸。
任繼學曰:鹿角膠補督脈之血,鹿角霜補督脈之氣,鹿角補督脈之陽。
注: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yī)囑!
本文轉(zhuǎn)自:中國中醫(yī)藥報5版 作者:鄭大為 孫曉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