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學術大爆炸
讀博士的目的是什么?
一是搞到一個博士學位
二是學到有用的東西
三是做出一些研究成果
當然了,這三點也是相輔相成、交織在一起的……
主要原因:
1、想搞個博士學位、自己學到有用的東西,為今后出去混打下好的基礎、準備一個好名頭;
2、對科研感興趣,夢想進入科學的殿堂,像前輩高人那樣發(fā)現(xiàn)世界、解釋世界、發(fā)展世界。
當然了, 還有別的一些考慮, 例如家人的看法、 現(xiàn)在找工作或工作的不如意等等,但總的來說,是離不開上面兩點——當然,有的人只是因為其中某一點,有的人是兩點交織在一起。
至于俺,那主要還是第一點,第二點原因也有、但不像第一點那樣占主要地位——因為俺這人比較現(xiàn)實, 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 也知道夢想是不能當飯吃的。
讀博士的目的是什么?
搞到一個博士學位;學到有用的東西;并做出一些研究成果。
當然了,這三點也是相輔相成、交織在一起的。
老套路——先是在老板的指點下選擇一個科研領域的大門, 在這大門的高門檻前碼上幾塊磚(最好碼牢實一點) ,踩在磚上跨進去,然后在門內(nèi)的路上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問題的本質(zhì),這套路俺是相信大伙都知道的,俺就不詳說了, 只是仔細說說俺在具體細節(jié)上怎么做的或者俺的一些看法。
入學后,老板肯定會給你定一個研究方向(或大或小、或粗或細) ,那你就把相關的課程選好、相關的文獻找好,前者好辦,后者對初學者來說確實有點困難,那么怎么對付文獻這一關呢?俺當初也是費了半天勁,現(xiàn)在想想,覺得應該這么辦——
1
首先,如果你實驗室里有師兄、師姐干過相關領域的研究,那就向他們要他們寫過的文獻綜述、報告、 ppt 文件等等,先看這些中文的資料墊墊底,也可以去找相關中文書籍來墊墊底,但對于比較前沿的研究就不一定有了。
當然了,這就有個首要前提——要先摸透實驗室的人員情況及他們的科研方向和進展, 具體做法就是多問他們,不要怕生、 怕不好意思, 俺當初剛進實驗室時也是怯生生的、半天不敢放半個屁,不過,俺們實驗室有個特點,就是大型設備多,每個新手都得經(jīng)過長期培訓才能使用, 培訓過程中自然會碰到很多問題, 但又不能時時跑去問老師,俺沒轍、只好厚著臉皮拉到一個師兄/師姐就問,這樣就熟了起來——以及多聽 seminar。
當然了,大伙一定要注意保密原則,別把師兄/師姐們的一些未發(fā)表的原創(chuàng)性東西給漏了出去。如果實驗室里沒有前輩搞過相關研究, 怎么辦?那就向定方向的老板要幾份文獻或關鍵詞。老板既然給你定了這個方向, 那他肯定是事先曾從某個地方了解的, 然后根據(jù)這些線索先到中國期刊網(wǎng)上去查,國內(nèi)經(jīng)常發(fā)些對國外新進展的綜述性文章, 雖說國際上一般是由期刊向大牛約綜述性文章的稿, 而國內(nèi)不大規(guī)范、 常常由一些學生為了畢業(yè)而湊出來,但實在也是很有用的。
這些也沒轍的話,可以試著向別的系、別的實驗室的師兄/師姐們求教,或者通過網(wǎng)絡向一些牛人們請教。當然了,這些方法可以同時進行的。墊了中文的底,那咱們就要上 web of science 查 SCI 收錄的英文文獻,畢竟,英文的國際期刊最全、最新,即使實在沒法墊中文的底,也得上。
至于查英文文獻的方法,無非是以下三種——通過關鍵詞、通過有名的研究組、通過權威期刊。如何知道這些?請參見前面尋找中文資料的辦法。
查英文文獻,標題和摘要是一定要看的,即使再多也要都看,看到感興趣的才去看全文。在通過課程、 文獻來碼磚準備跨門檻的同時,還得碼實驗技術的磚,咱們剛進實驗室最好立即開始接受某些設備儀器的培訓、幫師兄/師姐們打打下手,學會必要的實驗手段(對于搞計算的,就要熟悉程序等等),同時,通過這些明白自己實驗室和相關合作實驗室所能達到、能被自己使用的實驗手段。
2
碼完磚后, 咱們就能跨進大門了,但進大門后咱們該干什么呢?這就要看看咱們在碼磚時的收獲了——比如,看文獻多看了幾篇后就能大概知道現(xiàn)在大伙在干什么、干得怎么樣、哪些還沒干好、哪些還沒干,這些沒干好、還沒干的地方就是咱們能干和應該干的,但還要結合周圍自己所能利用的實驗條件, 看哪些是自己條件能做的或者是雖然不具備條件但在短期內(nèi)能解決的,這樣,自己要做什么就呼之欲出了。
當然,這個過程要經(jīng)常跟別人——老板、前輩、同學、工程師等等討論,不能光自己拍腦袋想。接下來就是你根據(jù)自己想做什么定一個初步的研究路線或理論模型, 根據(jù)這些你設計實驗、做實驗前的準備,這前面的上述階段既要做好、也要做快、決不能耗時間過多,更不能長期陷入文獻的汪洋大海和清談討論之中,一定要找到突破點來動手做,哪怕是特別小的突破點,因為只要你一開始動手做了,就會有各種問題和收獲撲面而來,這樣就有機會發(fā)現(xiàn)更多的可做之物,但要記住,是突破點,不是重復別人的實驗,重復別人的實驗有時也是很重要的,但那是拿別人的東西來做自己的與眾不同的東西。
設計實驗時,咱們不能想著一蹴而就,要把實驗分階段設計,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出成果,每個階段的成果都能成文,這就慢慢積累了文章,也不能想著這實驗就一定能成功。當然, 咱們得抱著一定要使它成功的勁頭去做, 要多設計幾個,其中的幾個要和主實驗同時開始, 另外幾個做備案,這是為了東邊不亮、西邊亮。
設計實驗時,也要查很多資料,例如原材料的一些性能參數(shù)、實驗參數(shù)的設置等等,但有時你就是費了老鼻子勁,有的資料也就是查不著,那就不能在這準備工作上耗時間太多,這是因為,只有動手做了,才會有更多的科研體驗和發(fā)現(xiàn),而且,科研上沒有第二、只有第一,你自己獨立想出來的新東西說不定有人也在做, 萬一他先報道了, 你就是白做了。
因此,只要主要資料查到了,一些次要資料實在在短期內(nèi)查不出來,那就趕快去做。做實驗的過程也要快,還是因為上一段所說的原因,而且大家想想,這實驗可是自己設計的、 作出來的東西可是屬于自己的,自己設計的東西在自己的手里從原材料逐漸變成最后有價值、 有美感的東西是多么爽?。?nbsp;
打個比方——哪個父母不盼著自己的孩子早日出生?俺雖然沒有老婆、沒有孩子,但每次想到這些,就坐不住了,只有早日做出來(當然不是老婆和孩子了,指的是實驗)、心里才踏實,因此,俺經(jīng)常在實驗進行階段連續(xù)作戰(zhàn)。
其實,大家也可以想想,以后咱們寫文章、評獎學金、甚至以后到科研院所找工作也是靠它們的,能不盡心做嗎?做實驗的過程既要快, 也要恰當?shù)耐R煌#?什么時候停呢?無外乎實驗總是成功不了和有了重大結果的時候。一個實驗重復了四五次,總是達不到預期結果, 怎么辦?
其實, '達不到預期結果'有兩種情況,一是沒有任何有意義的結果出現(xiàn)、實驗做完后樣品就是一團糟, 一是有了結果出現(xiàn)、 但跟預期不一樣——這一種實際是你很可能中了大獎、 遇到了新東西, 碰到這兩種情況, 都要去跟老板、 前輩、同學、其他老師討論,看如何解決——一般說來,就是回頭檢查實驗各步、根據(jù)檢查和討論分析結果重新設計實驗, 或者通過新的角度解釋跟預期不同的實驗結果。
解決好了,自然休提、接著做就是——特別是中大獎的那種,解決不好, 怎么辦?解決不好其實也有兩種情況,一是怎么做都沒轍、就是不行、也沒辦法摸出頭腦; 二是估計自己換個花樣做可能解決, 但或者是因為實驗條件在短期內(nèi)達不到, 或者是因為科研動態(tài)或自己的考慮對實驗設計有了新的變動, 從而覺得即使解決了也沒多大意義。
碰到這種情況,俺的個人建議是,干脆放棄,趕緊轉做別的,或者不完全放棄、利用原有實驗基礎改作別的。其實,真正做科學研究,是要碰到問題就要把它完全弄清楚, 但咱們畢竟有個人精力的限制, 更重要的是有畢業(yè)的壓力、不能老被一個問題絆住, 否則的話,即使你費九牛二虎之力最后解決了,說不定黃花菜都涼了。
就像一個老師曾經(jīng)說過,搞科研是要坐冷板凳,但是坐冷板凳首先你要坐得起,否則,冷板凳還沒坐出結果,你倒先凍死了, 那就不對了。咱們還是把這些沒解決的問題放到以后解決吧。當然了,咱們也不能一碰到障礙就扭頭不干了、轉到別的,總得經(jīng)過一定的努力,權衡利弊后再考慮是否放棄。有一定的結果后也要停一停實驗, 對這些結果進行分析, 其實這是最重要的階段。
如果用預先設計實驗的理論、模型能很好解釋結果,那沒什么說的,接著做下一階段的研究, 把這個理論、 模型完善。 如果不行的話, 就試試改換角度或模型,這跟上面說的碰到跟預期不一樣的結果情形差不多。
這個階段值得注意的是, 一定要小心謹慎,一方面,對實驗數(shù)據(jù)的分析討論要多跟他人交流交流、不要局限于自己的知識結構。俺當初分析一個自己不大懂的拉曼光譜時就出了錯誤, 周圍的老師也不大懂、沒發(fā)現(xiàn),后來還是化學系的老師指出了;一方面,對于多么小、 不起眼的結果也要進行分析。俺有一次做了一個預備性的實驗, 只是打算把它的結果用于后來的階段、為其服務,做完之后,就想攢篇小文章了事,趕緊做后面的重要實驗,但老板不干,一定讓俺把這個實驗的結果說出個為什么, 這樣,俺就被逼出了一篇比較重要的論文,但俺最佩服的還是王中林大牛,你看人家能把 ZnO 的那些環(huán)、圈、波浪、彎折等蹊蹺八怪的結構解釋得這么清楚,而且,這種結構往往在產(chǎn)品中只占一小部分,常常被俺們忽略了。
3
實驗一階段一階段地做完了,理論模型被逐步完善、能跟實驗結果相解釋,這就算是一個實驗課題的成功,但要記住,咱們博士生的培養(yǎng)是要有系統(tǒng)性的,這些實驗應該是從基層到上層逐步來的, 同類實驗要多做幾次、 以驗證每一階段的理論,但不能只著重于換湯不換藥、在同一階段倒騰來倒騰去,一定要向高里做。
俺目前正在往高里做,還沒到完善理論模型的地步,那就不多說了。另,在做實驗、分析結果的同時,咱們也不要忘了調(diào)研文獻,一方面是為了跟蹤國際動態(tài),一方面是為了吸取知識,說不定你百思不得其解的東西,別人新發(fā)表的論文涉及到了,可以用來指導自己。
好了,俺就談這些,實際上,俺覺得自個講的這些大伙都應該早已知道不少,而且俺目前主要在做實驗,對于博士培訓的系統(tǒng)化和講究理論深度,俺也在想辦法進行中、正在試圖摸出個頭腦、很有不足,建議大家注意。
感謝每位閱讀到這里的讀者,您的分享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