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膽?zhàn)鎏禂_證:臨床表現(xiàn)為驚悸不眠、煩躁不寧,舌苔黃膩,脈弦滑,多因情志不遂,或伴隨口苦、嘔惡、胸悶、脅脹、頭昏目眩等癥狀,多因精神受刺激或各種壓力所致。病因病機(jī)見于痰熱內(nèi)擾,膽失疏泄。膽?zhàn)鎏禂_證很多都與情志因素有關(guān),如情志抑郁,氣郁化火,灼津為痰,痰熱互結(jié),內(nèi)擾心膽,導(dǎo)致膽氣不寧,心神不安。另外膽氣被擾,還可以引起人之勇怯情緒失衡,而出現(xiàn)膽戰(zhàn)心驚的情況。也就是說膽郁痰擾證在臨床癥狀上比較多見的,一個是失眠多夢,另一個是心悸膽怯,膽怯易驚。代表方劑為溫膽湯,有疏肝利膽、清熱化痰之功。全方主要由半夏、竹茹、枳實、陳皮、甘草、茯苓組成。在煎煮的時候加生姜五片、大棗一枚。如膽郁痰擾化熱,可以加黃連,稱黃連溫膽湯。
穴位可取膽俞、太沖、期門、日月、陰陵泉、豐隆、大陵、神門、內(nèi)關(guān)、百會、四神聰?shù)?,如有化熱,取曲池、?nèi)庭以瀉熱。
對于膽腑病可再延伸幾個:肝膽濕熱與肝膽實火上炎,它們的代表方劑都是龍膽瀉肝湯,但二者臨床表現(xiàn)是有差異的。
肝膽濕熱證的病機(jī)是濕熱郁積肝膽,疏泄失司,肝氣郁滯,所以表現(xiàn)為右脅部脹痛,如肝氣橫逆,犯了脾胃,脾失健運,就會出現(xiàn)腹部脹滿,胃失和降,甚至惡心、厭食,如果膽氣上溢,可以出現(xiàn)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滑數(shù)。如果肝膽濕熱下注,可以引起陰囊潮濕、或濕熱帶下,或皮膚病,如帶狀皰疹都可以用龍膽瀉肝湯,清熱利濕,清肝利膽。組成是:龍車通黃山,當(dāng)?shù)匦恫癫荨?/span>龍(龍膽草)車(車前子)通(木通)黃(黃芩)山(山梔子),當(dāng)(當(dāng)歸)地(生地)卸(澤瀉)柴(柴胡)草(甘草)。
常用穴位:太沖、膽俞、期門、日月、陰陵泉、豐隆、內(nèi)庭、曲池。如果是熱重于濕的情況下用龍膽瀉肝湯,如果是濕重于熱的情況可以用茵陳五苓散。
心膽氣虛證,或由于稟賦不足,或突然受到驚嚇,導(dǎo)致心虛膽怯,心神失養(yǎng),神魂不安,進(jìn)而出現(xiàn)的不寐、虛煩、膽怯易驚、舌淡、脈弦的情況。其病機(jī):膽虛則少陽之氣失于升發(fā),決斷無權(quán),產(chǎn)生肝郁脾虛而失健運,痰多內(nèi)生,擾動神明,心虛而神不內(nèi)守,遇事易驚,神魂不安,多夢或不寐,易于驚醒,膽怯恐懼,心悸氣短,怠倦、小便清長,或虛煩不寐,或疲勞,或頭昏目眩,脈弦或脈弦細(xì),或弱。代表方劑是安神定志丸。如果以不寐、虛煩為主,可用安神定志丸和酸棗仁湯進(jìn)行加減化裁。
取穴:照海、申脈、百會、四神聰、安眠穴、印堂、神門、內(nèi)關(guān)、心俞、丘墟,來益氣定驚、安神定志。特別要強(qiáng)調(diào),要補照海、瀉申脈,甚至僅僅用補照海和瀉申脈就能對某些頑固的失眠多夢、不寐有很好的療效。照海和申脈屬于八脈交會穴的一組穴對,在靈龜八法里面亦有非常廣泛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