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進道若退
夷道若颣(lèi)
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
廣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質真若渝
大方無隅
大器晚①(miǎn)成
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
夫(fú)唯道
善貸且成
注:
①晚,通“免”,讀miǎn。
【講解】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上士聞道,勤快去行。
上士:對大道悟性高,根基好。聞道:聽之不聞名曰希??梢姶蟮啦皇怯枚淠苈牭降模怯檬裁茨??用心、用神,可以聞道。朝聞道夕死可矣。14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推而廣之,道可以聞,自然也可以見,也可以得。行之:照著去做,知行合一。意思是有悟性的人聞道,就去執(zhí)行。注意勤和行。我們經常講: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嗎?一開始是這樣的,先保持一個自己能接受的節(jié)奏,習慣這個節(jié)奏,咬牙堅持;慢慢之后,生活和家庭工作都進入一個良性循環(huán)的軌道,開始上道了,安排得比較妥當了,精氣神和時間都開始有了富余,可以做些有益于他人的事情,開始有余以奉天下。
這個時候,節(jié)奏在別人看起來開始比較快了,即勤而行之。但是,對他而言,還是一個可以接受的節(jié)奏。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中士聽到了道,將信將疑。
中士,悟性根基差些的人;若存若亡,有時候覺得道存在,有時又不存在。將信將疑,左右搖擺,當然也就不會去行。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下士聽到了道,哈哈大笑;要是不笑,那就不是道了
下士聞道,覺得好奇怪啊,大笑。這世界上肯定會有一些人對道一點也不理解,聽你講道就會大笑,古人有種質樸?,F在人涵養(yǎng)高了,他未必大笑,但是內心會有種不以為然。這是社會進步的標志,我覺得也是好事。
故建言有之:所以古人說的好。
為什么下士聞道會大笑呢?這里有些原因,所以建言有之,建言早就講到了。建言,就是有建設性的言論,比如我們給國家提些建議,這就是建言。也說明這些立言是前人傳下來的,不是老子的原創(chuàng)?!兜赖陆洝坊旧线€是老子的立言、原創(chuàng),但是有些內容也看得出來是閱讀典籍或者口傳而得到。
后面就比較長,所以根據內容和文風,分成三段,各354句。以下主體均為上士。
明道若昧:光明的道,好像很暗昧。
大道,其實是很光明的,有光,有明。大道其中有光,如惚恍。內心感覺有光,且這個光能讓我們心里明亮,所以用其光復歸其明。但是這個明是內明,別人感受不到的,他看你似乎前途暗淡啊,前途無亮啊,所以是明道若昧。
進道若退:前進的道,好像在后退。
修道人,行于大道,愈深愈遠,一直在前進;但是別人看你似乎在向后退,可能是感覺好像是退回到傳統(tǒng)吧。其實是一直與時俱進。
夷道若纇:平坦的道,好像很崎嶇。
纇,就是絲打結,所以就有種不直、不平。夷,就是大道甚夷而民好徑的夷,表示平坦筆直。大道是很直很平坦,但是別人看你好像是走了一條崎嶇的道路。他們不明白這個結,往往是一種必然,前進道路上必須要克服的各種困難。
這三句,是行道的一種現象。所以合為一段。下面是5種德。
上德若谷:很崇高的德,卻好像很空曠。
這個上德,很高上的德,就好似山谷一樣,表現為一種空曠低下。
大白若辱:很光彩的德,卻好像是屈辱。
大白,就是很光彩,但是別人覺得你沒有光彩,似乎事業(yè)也沒有什么成就。辱,有種默默無聞的感覺,辱沒。
辱在道德經出現多次,如44章知足不辱,28章知其白守其辱,13章寵辱若驚等。漢字還是很微妙的。其實這個辱,在這三句話的象,都是差不多,但是因為語境不同,所以現代漢語上意義就不同。
說文解字:辱,恥也。從寸在辰下。失耕時,於封畺上戮之也。辰者,農之時也。意思是,應該耕田的時候沒有耕田,所以是因而受到損失,也是恥辱的意思。說文解字注:以白造緇為辱。所以,白和辱對;所以大白若辱,知其白守其辱,而不是白與黑對。
白,顯得光彩;所以,辱,有種降低、降級、不顯眼、暗淡的感覺。這里理解寵辱若驚。寵辱在內心的感受,其實就是或者覺得自己受益了,或者覺得自己損失了;且這種寵辱的感受直接來自內心,而不是思維、邏輯推理而得。我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
所以知其白守其辱,也有安于平淡,安于窮日子的感覺。因為對物質的追求必然會有多余的物質,對大道的追求必然沒有多余的物質,抱樸子曰:道與世事不并興啊。所以20章老子慨嘆: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深層含義是形而下與形而上的追求的不同所致。
形而上是無法看到的,視之不見,所以也是一種辱。然而這種對大道的追求,形而上的追求,其實是最光彩的,只不過是無形的,所以是大白,非一般的光彩,大家不明而已。大白若辱,看上去很暗淡的人生,其實是大白。
廣德若不足:最廣大的德,卻好像有不足。
行于大道,德已經很廣大了,但是俗人看你似乎還有不足,大成若缺。這也是常情,因一般人都是在用審查的眼光在看別人的不足,俗人察察。
建德若偷:很勤奮的德,卻好像很懈怠。
建:通健,指勤奮;如天行健。也可以理解為有建樹。偷:懈怠,如偷懶、偷閑、偷空,這樣的用法。
雖然很有建樹,但是他卻看上去無所事事,別人看他好像是偷懶。為無為,事無事,所以他的為一般人也不知,看上去沒有做啥。所以,真正好的領導人也沒有看上去那么忙,因為內心有種靈明,對未來有種正確的預判,善數不用籌策,所以能未雨綢繆;且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將一切危險的征兆都能化解掉。當然這是步入正道的時候的表現。內心至少是這樣的,有種從容。
質真若渝:很質真的德,卻好像易改變。
本質很真,但是看上去似乎一直在變化。成語是質真不渝嘛,所以,渝就是變化。這個怎么理解呢?我理解為:道行愈深,自然在不斷感通大道,所以一直在進步之中;那么,他對事物的理解,會一直在深沉地變化,其實是更加本真,接觸到更深的本質,認知在深化。所以雖然他越來越本真,但是也一直有種微微的調整。
這個5,我編了個口訣幫助記憶:上白廣建質。啥意思呢?就是上海人白白的,去廣州做建設資質。相信大家馬上就都記住了。
大方無隅:最大的方,沒有棱角。
隅:角落;如向隅而泣,就是一個小朋友躲在角落背向大家默默哭泣。方,至少有8個角。大方無隅,即最大的方,反而沒有棱角。怎么理解?
方,表示內心有原則、底線,自然也有堅定、堅持。我們?yōu)槿颂幨乱械拙€,這樣就不會無原則;但是,言行溫和,氣質柔弱,所以雖然有原則底線,但是與人無傷,兩不相傷。類似我們經常講的外圓內方。我們知道,四四方方的形狀,一定有個三邊構成的角落,這個就是隅,如成語向隅而泣。大方無隅,是柔弱氣質和內心的底線原則結合在一起的表現,方而不割。
大器晚成:最大的器,自然而成。
這個是成語了。根據上下文的風格,實際上是大器免成。帛書乙本也是大器免成。從語義上看,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方無隅,前面都是否定詞,故,原文應該為免。不過王弼通行本是大器晚成,且作為成語也已經深入人心,故,從文本上不做修改,從讀音上修改,做通假字處理。當然讀成大器晚成也無妨,知道《道德經》有這樣的一個問題存在即可??蓞⒏呙鳌恫瘯献有Wⅰ贰?/span>
大器免成,就是這個大器,本來如此,無須外在的雕琢。應該說,在老子和上古年代還是很有道理。你看王弼他就是大器免成,活了23歲就去世了,但是他對《道德經》和《易經》的解讀始終是后世解讀的重要依據。就我們現在的現實看,大器晚成更合于實際。我們現在人,染著厲害,也有很多的社會責任要完成。即使入道了,逐漸現出素,逐漸抱住樸,但是也有個自然的時間規(guī)律。就算是孔子也要到70歲才能做到隨心所欲不逾矩,所以理解為大器晚成也很好。也許古人早就看到了未來,所以故意整個通假字來讓后人知道他的預知。從我個人看我相信未來人一定會早些步入這個境界。比如我的《道德經》的繹讀就是站在很多前輩如任老、陳老等的成就上,且是我從師學習實踐的總結,那么我相信后來人會稍微加快那么一點進度。
大音希聲:最大的音,無法聽到。
希:聽之不聞名曰希。所以大音希聲,這個音不是我們耳朵能聽到的聲。一般講,音聲相和,就好像是我們打字一樣,似乎內心也在默念,雖然這個心中的音耳朵聽不到,但是生活之中因為時常感覺到有種巧合,似乎心里也能聽到。
大象無形:最大的象,無法看到。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象帝之先。執(zhí)大象天下往,往而無害,安平泰。這個大象,看來也是能觀到的。如有 ·2時候我們講大道的時候就會帶出一種無形的象。所以行道愈深愈遠,也就能有很多一般人沒有的感受,如大音、大象。
什么是大象?就是社會未來的發(fā)展趨勢,還在無形之中孕育而沒有形成可見的現象。執(zhí)大象,就是把握未來的發(fā)展趨勢,理解為只有上士才能在行之中理解、把握,在內心呈現大象。
3講行道,5講玄德,4講行道中的一些微妙。
道隱無名:有道之士隱藏著,默默無名。
有道之士雖然把握住大象,但是愿意隱藏起來,默默無聞,如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雖然在無形之中提挈天地,但是不為人所知,從而不被干擾。
夫唯道善貸且成:唯有道者,善于作用于萬物并取得成功。
貸:施加影響、作用。
道者因為有一種柔弱的氣質,所以能善于施加作用于萬物,且都能滲透進去取得成功。功成身退,天之道,成功了就隱退,所以也是道隱無名。
開始是“介然有知行于大道”,最后是“勤而行之,道隱無名,功成身退”。
(以上講解著述:黃曉明)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