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草瀉心湯來源及組成
甘草(炙)四兩、黃芩三兩、干姜三兩、半夏(洗)半升、大棗(擘)十二枚、黃連一兩。
原文
傷寒中風,醫(y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shù)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醫(y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甘草瀉心湯在《傷寒論》中是治療傷寒中風誤下后心下痞硬而滿的方劑,在《金匱要略》中是治療狐惑的方劑。該方在《傷寒論》中取其益氣和胃,消痞止嘔作用;在《金匱要略》中則取其清熱燥濕解毒作用,一方兩用,何其妙也。
次方臨床上用的比例很大,甘草瀉心湯治病的范圍,從頭到腳。這個方其實就是半夏瀉心湯加了一兩甘草,就是加重了甘草,變成甘草四兩。
有人問用炙甘草還是生甘草?
其實仲景時代沒有用蜜糖來炙的甘草,《傷寒論》里全部都是干的甘草,用小火烤干了就叫炙甘草。所以用的基本上都是生甘草。
二、甘草瀉心湯方解
1
此乃理中湯衍化而來
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各9克
從組方結構去理解,此方可以理解是理中湯的一半,從理中湯衍化而來。
林億在《傷寒論》里面注解,“半夏、生姜、甘草瀉心三方,皆本于理中湯”。這是有一定道理的。理中湯是甘草、人參、白術、干姜,可以治脾胃虛弱,水谷不化,“自利不渴屬太陰”。甘草瀉心湯寒熱并用,有干姜、人參、甘草,是理中湯的一半。
2
脾胃證
01
此方證屬太陽,脾胃虛弱之證,若以脾胃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時,如腸鳴、腹瀉等癥狀。
人體之氣,肝左升而肺右降,中氣為氣機升降之樞軸。脾胃虛弱,源于降胃瀉肺升降機能失常。
在五氣可屬于土運不及,如甲子、甲午年上為少陰君火司天;中為太宮土運太過;下為陽明燥金在泉。甲乃陽干,歲土太過,土太過,水受乘,木來復,故肝風偏勝,脾腎陽虛寒濕。同時心火燔熱,肝風肺燥偏勝,脾腎寒濕,脾腎肝肺心易受邪感病,發(fā)病后易出現(xiàn)上風火燥中濕下寒的疾病病機特點,其中脾濕偏勝是病機關鍵。
“甲子、甲午歲,上少陰火,中太宮土運,下陽明金,熱化二,雨化五,燥化四,所謂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苦熱,下酸熱,所謂藥食宜也?!保ā端貑枴ちo大論》)
若土運太過,則濕邪太過,苦能燥濕,以苦熱燥之溫之。
方中甘草為君藥,入脾胃,以補中緩急,使胃虛得補,急利得緩,余藥仍和胃消痞。黃連、黃芩清熱燥濕除煩,使心火下消,痞證得除。
如下圖
心證
02
以心證,如心下痞為主時,病人常感心悸,胸悶憋氣,誤以心臟疾患就診,其實核心還是脾胃虛弱為主要病機,參照甲子、甲午年體質特點,脾胃虛寒體質的患者,常為上熱下寒證,此種體質的患者遇上火運太過之年如戊年時,心下痞的癥狀突出,故仍以甘草瀉心湯為主方治療,不能單瀉心火。
皮膚病
03
在《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主治是狐惑病。
原文
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于上部則聲喝(一作嗄),甘草瀉心湯主之。
證屬脾虛濕熱下注?!督饏T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 在《金匱要略》中則取其清熱燥濕解毒作用 甘草瀉心湯既可益胃氣,又可清熱燥濕解毒,加土茯苓、白鮮皮、地膚子,可以增強清熱止癢作用,外陰肛周濕疹潰瘍,三病相類,屬于《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的“陰中乃瘍”,尤近“狐惑”,屬于《素問·五常政大論》中的“瘡瘍燔灼”
《金匱要略》稱“狐惑之為病……蝕于陰為狐”,可見該病發(fā)于陰部,且與熱毒有關?!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吩唬骸爸T痛癢瘡,皆屬于心”,此言癢與瘡均發(fā)于心火過盛,而癢常為瘡之始者,故癢之所治亦當清火瀉熱。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根據(jù)丑未之紀年六氣所致,提出“宜以苦燥之、溫之,甚者發(fā)之、泄之”,可以預防“濕氣外溢,肉潰皮拆,而水血交流”的疾病,而甘草瀉心湯本身就是一張“以苦燥之、溫之”的方劑,以這樣的方劑作為基本方治療濕熱引起的潰瘍流膿性疾病,當然會有效的。
3.從仲景用藥規(guī)律看
第一,甘草瀉心湯核心組成部分之一是甘草干姜湯。此方是理中湯的一半,而理中湯的一半就是甘草干姜湯。所以甘草瀉心湯的基本方就是甘草干姜湯。
《內經》病機十九條謂:“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于寒”,而甘草干姜湯是治寒的水液的病,或者是有水的癥狀,所以仲景凡是治療澄澈清冷的涉及到涎、沫、便、溺、膿液等排泄物、分泌物、滲出物都用甘草干姜湯。
? 凡是有甘草、干姜的,都是吐瀉或者分泌物、排泄物清稀的。
? 小青龍湯,痰是清稀的;
? 腎著湯治療遺尿、小便多、小便清長。
這是仲景的基本用藥規(guī)律。學《傷寒》、學經方,把握了仲景的用藥規(guī)律,那么方子及其變化就都可以看出來了。清代的《經方例釋》,就是說仲景方的變化及其用藥的規(guī)律。而甘草瀉心湯的基本方是甘草干姜湯,所有的分泌物、排泄物、滲出物凡是清稀的都可以用甘草干姜湯,不論是吐、瀉或皮膚病。比如小青龍湯治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鼻流清涕,這就是《金匱》原來的一個用法,不是小青龍湯就光治喘,凡是鼻涕清稀都可以用。
4.藥物
1
甘草
甘草瀉心湯是以甘草干姜湯為核心,是從半夏瀉心湯重用甘草衍化過來的,所以甘草瀉心湯治狐惑病的關鍵藥物就是甘草,重用甘草。甘草用于外科潰瘍、滲出性的疾病,在后世的醫(yī)方、醫(yī)案中也不難見到,比如四妙勇安湯就有大量的甘草。甘草是一種很安全的藥,被稱之為國老,也是修復粘膜的藥,所以凡是粘膜病都可以用甘草。
有些人說甘草不能重用,不能長期用,怕會引起水鈉的潴留。確實是有這種情況,但是不是很多。
干姜可能可以調節(jié)免疫功能,很多有干姜的方,都可以對免疫功能有幫助。我們把握滲出物是清稀的這一點來用干姜。如果滲出物不一定清稀,也可以用,不過用少一點,用到6g。如果滲出物是清稀的,就用多一點。廣州人你就用少一點,他不吃辣,如果是四川的,就大膽地用,他不怕辣。干姜少用的時候也有火郁發(fā)之的道理,所以有時候我用甘草干姜湯治暗瘡,吃了一到三副,可能發(fā)的更厲害,火郁發(fā)之,但是繼續(xù)用就能奏效。
甘草瀉心湯的用量(參考)
大家對經方的用藥有多種看法,有的用原方原量,有的是參考,有些是受后世醫(yī)家的影響用得過輕了。比如李時珍說,古之一兩就是現(xiàn)在的一錢,就是3g,那就太少了,是沒根據(jù)的。
因此用仲景原方原量,我們可以作為一個標兵,是用藥安全的一個量。當然仲景的量相對我們現(xiàn)在的用量是比較大,但可以作為我們的參考。結合個人經驗在內,我這個方一般用黃連5g,黃芩5g,人參可以用黨參代15g,干姜5g,半夏15g,甘草20g~30g,看具體情況調整比例。比如黃連,它在瀉心湯中用量是很輕的,1兩,仲景用黃連最重的方就是黃連阿膠湯,4兩。如果病人煩的癥狀比較明顯,或者熱的癥狀比較明顯,黃連可以加重,用到10g、15g。干姜一般用5g就可以了,如果病人分泌物是比較清的,那就可以加重一點。
2
黃芩黃連
甘草瀉心湯中黃芩、黃連是核心組成的另一重要部分。瀉心湯以芩、連為核心無可異議,所以大黃黃連瀉心湯也有黃芩,《傷寒論》有些版本里沒有黃芩,其實應該有。
甘草瀉心湯的黃連、黃芩主要是針對什么呢?
? 第一,二者是消痞的。
? 第二,這是兩味清熱燥濕的藥。《金匱要略》里浸淫瘡,就用黃連粉,黃連解毒湯也是瀉心湯的演變。
? 第三,除煩。瀉心湯本身就可以除煩,在狐惑病的原文里其實有一部分是精神癥狀,“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當然除煩最經典的方就是黃連阿膠湯。
3
半夏
半夏是消痞、止嘔的常規(guī)用藥,如小半夏湯、小柴胡湯。半夏除消痞之外,還可以安眠,對于“臥起不安”是可以治療的?!饵S帝內經》有十三首方,其中一首叫半夏秫米湯,就是治失眠的一個方,“覆杯則臥”,說得有點夸張。
仲景用半夏都是生半夏,沒有我們現(xiàn)在的制半夏,包括旱半夏、姜半夏還有法半夏。仲景用生半夏時,水的比例大體都比較大,所以煎煮可以了??嗑茰?,半夏散及湯都是生半夏,用于使局部粘膜迅速增生,所以治咽喉的,咽中生瘡。兩個方都是“煮三沸”,不是跟小柴胡湯一樣煎的,煮三沸”基本上就相當于是生的,就有刺激粘膜的作用。因此在粘膜的病,用苦酒湯“少少含咽之”,半夏散及湯“少少咽之”,將藥接觸到患部。
半夏用于安眠,一定要重用,這是內經里的經驗,常用10g。仲景不一定有參考內經,但仲景的方里有巧合。用半夏的方,比如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小柴胡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都可以治失眠。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