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ethoven - Symphony No. 9 : Herbert von Karajan -- 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歡樂頌》(德語為Ode an die Freude),是在1785年由德國詩人席勒所寫的詩歌。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為之譜曲,成為他的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的主要部分,包含四獨立聲部、合唱、樂團。而這由貝多芬所譜曲的音樂(不包含文字)成為了現(xiàn)今歐洲聯(lián)盟的盟歌、歐洲委員會會歌。
這是一部無論如何形容其偉大都不過分的作品,是貝多芬全部音樂創(chuàng)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jié)。早在1795年貝多芬就草擬了這部交響曲最后樂章的主題,經(jīng)過多年的探索,貝多芬決定破天荒地在交響中加入人聲,用席勒的《歡樂頌》詩句,來表達他畢生的夙愿:歌頌英雄和美德,歌頌神的普世光耀。
這部交響樂思想深刻,結(jié)構(gòu)廣闊,它擴大了交響樂的規(guī)模和范圍,超出了當時的體裁和規(guī)范。加入了人聲的合唱,譜寫了齊唱、合唱、四重唱和獨唱。這些聲樂曲和管弦樂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個莊嚴崇高、雄偉瑰麗的交響樂章,一部宏偉而充滿哲理性的壯麗頌歌。
1792年,貝多芬22歲時就有把席勒的《歡樂頌》這首長詩全部加以譜曲的想法。 1793年1月,德國詩人席勒的朋友、波恩大學法學教授菲舍尼希寫信給席勒夫人夏洛蒂說:有一位青年抱著偉大而崇高的志向,要把席勒的《歡樂頌》一節(jié)一節(jié)地譜成音樂,這個青年就是貝多芬。在1798年和1812年,貝多芬曾多次為《歡樂頌》的音樂起過稿。前后琢磨30年,作品最終于1824年春當他54歲才最后得以完成,同年五月七日晚首演于維也納。
首演取得了驚人的成功。當激動人心的大合唱結(jié)束時,聽眾沸騰了,不顧一切地鼓掌,歡呼、相互擁抱,不能自己, 許多人禁不住失聲痛哭。起初貝多芬在指揮臺旁,背向聽眾,因耳朵早已失去聽覺,對身后沸騰的場面毫無察覺,當女中音獨唱演員把他扶轉(zhuǎn)過來時,他才發(fā)現(xiàn)這激動人心的場面,大受感動,頻頻致意。在維也納這個講究禮儀的城市,皇族出場不過鼓三次掌,但貝多芬謝幕五次仍掌聲如雷,激動的人們不能平靜。
《歡樂頌》這首樂曲,每每聽到,都令人感到無限的光明,想像著在華麗明亮的教堂里, 高貴的人們用吐詞婉轉(zhuǎn)的德語, 全身心的向神唱頌內(nèi)心的歡樂。她莊嚴宏偉,充滿了神圣的體驗,苦難中掙扎的人們突然獲得拯救,陽光像圣母慈悲的目光一樣, 灑向天地萬物。這是被寬恕的喜樂,這是被最偉大的神所護佑時的歡樂, 這是世間萬物共同歡歌的時刻,傾聽她時, 神蕩滌著人們的心靈。
法國作家雨果曾說:“貝多芬的音樂中,存在著一顆人類的心;它寬廣崇高,教人們?nèi)绾稳邸!边@句話在《第九交響曲》中展現(xiàn)無遺。貝多芬把他崇高的個性、獨特的生活感受轉(zhuǎn)化成音樂,撫慰蕓蕓眾生,并激發(fā)全人類的共鳴。貝多芬的音樂正如他自己所言,是“出自人心而直抵人心”的音樂。
貝多芬出生于1770年,是維也納樂派最后一位,也是最偉大的代表人物。他出生于波恩,父親是個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個女仆。父親四歲即開始讓他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希望把他培養(yǎng)成莫扎特第二。貝多芬十一歲便輟學,專心在家學習音樂。十三歲貝多芬已受雇于波恩劇場擔任大鍵琴演奏者,正式成為一名職業(yè)音樂家。
1787年,貝多芬動身去當時的音樂之都維也納,并拜見了莫扎特。當時十七歲的貝多芬默默無聞,而莫扎特早已名滿歐洲。莫扎特起初對這個年經(jīng)人并沒有太大的興趣。他給了一段音樂讓他用鋼琴即興發(fā)揮,自己卻到隔壁屋子和別人聊天。然而鄰屋充滿靈感和氣勢的音樂使得莫扎特不由自主地又跑回鋼琴旁。
演奏完畢,莫扎特便對屋內(nèi)的人說:注意這個年經(jīng)人!有朝一日,他會震驚世界!
作為偉大的音樂家,莫扎特對于音樂的感悟力是非凡的。他從這個年經(jīng)人的琴聲中聽到了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和靈感,因此才有了這段千里馬遇伯樂的傳世美談。
此后,貝多芬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小提琴奏鳴曲《克羅采》和《第三鋼琴協(xié)奏曲》等。從1796年開始,貝多芬發(fā)現(xiàn)自己的聽力急劇下降,對于一位26歲風華正茂,躊躇滿志的鋼琴家和音樂家來說,這不啻于世界末日。在耳聾和失戀的雙重打擊下,1802年他寫下了一封絕筆信,即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 遺書》。在信中他淋漓盡致地表達內(nèi)心深處的痛苦。但對藝術(shù)的理想和追求,最終使貝多芬重新振作了起來。貝多芬寫道:是藝術(shù),就只是藝術(shù)留住了我,??!在我尚未感到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覺得我是不能離開這個世界的。
此后的貝多芬仿佛浴火重生,煥發(fā)出巨大的創(chuàng)作熱情,開創(chuàng)了他的創(chuàng)作時代的輝煌業(yè)績,作品包括第三到第八交響曲,第四,第五鋼琴協(xié)奏曲,《D大調(diào)小提琴協(xié)奏曲》,《黎明》,《熱情》鋼琴奏鳴曲,歌劇《菲德里奧》等。
巨大成功后,貝多芬的命運里又開始經(jīng)歷磨難。首先,他的經(jīng)濟陷入困境,沒有固定的收入,沒有稿約,沒有起碼的經(jīng)濟保障。貝多芬曾寫道:我差不多到了行乞的地步,而我還得裝著日常生活并不艱難的神氣。
與此同時,他的耳朵完全失聰,還經(jīng)受著家人離別的苦難折磨。在生活的艱難中,貝多芬憑借著驚人的意志使自己達到平靜和歡樂,專心致志于自己的作品創(chuàng)作。1824年,《第九交響曲》在維也納首演,從此人類歷史上一部偉大的音樂作品誕生了。
這真是激動人心、催人振奮的旋律。此時此刻,當我們聆聽這氣勢磅礡的交響作品時,你能相信這是貝多芬在完全失去聽力、兩耳全聾的情況下創(chuàng)作出來的嗎?值此圣誕來臨之際,讓我們向這位偉大音樂家致意,感謝他為人類留下了這不朽的音樂杰作。
貝多芬一生坎坷,二十六歲開始耳聾,晚年全聾,1827年3月26日于奧地利維也納去世,享年58歲。貝多芬一生的作品雖然不太多,但他卻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
阿基米德說,如果給他一個支點,他就能撬動地球。上帝給了貝多芬音符和旋律,他用此震撼了世界。貝多芬成就了一條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道路。
貝多芬通過音樂把他的意志,激情和精神,傳遞給了千百萬人,把他自己人生種種的苦難和磨礪換來的生命歡樂給予了千百萬人。
貝多芬說: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誰能參透我的音樂的意義,便能超脫尋常人無法振拔的苦難。
快閃族演奏: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 歡樂頌
當一個小女孩出于愛心和信心給街頭表演者投幣之后,一場精彩的接頭快閃音樂會拉開了序幕。
有的時候,愛心和信心會給我們帶來奇跡!
編輯:三月河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