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楊軍
⊙單位 / 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健康管理中心
正文共:1322 字 5 圖
預計閱讀時間: 4 分鐘
患者男,36 歲,既往體健,無吸煙、飲酒史,無不適,今單位組織健康體檢。
超聲檢查發(fā)現(xiàn)左側頸總動脈分叉處見一長約 1.7 mm 短片狀膜樣結構(圖 1),凸向管腔內,與后壁內膜相連,該處未見血栓及斑塊形成。CDFI 示頸動脈管腔內血流信號充盈可(圖 2)。椎動脈和腹主動脈均未見異常。超聲提示:左側頸總動脈蹼。
圖 1 左側頸總動脈分叉處見一膜樣凸起(白箭頭示)
圖 2 左側頸總動脈血流信號顯示
討論
頸動脈蹼(Carotid Web)是指從頸動脈后壁突出并延伸至動脈腔內的薄膜樣片狀物,最早于 1968 年作為頸內動脈充盈缺損病變報道。
將「管腔內的薄膜樣片狀物」取名「蹼」,系因為 Web 本意為「腳趾中間的薄膜,洑水時撥水之用」(圖 3)。
圖 3 自然界動物足蹼
頸動脈蹼就是指頸動脈腔內出現(xiàn)薄膜樣片狀物(圖 4)。作為一種病理狀態(tài),其出現(xiàn)原因仍不太清楚,有人認為是肌纖維發(fā)育不良的一種少見表現(xiàn)形式,也有人認為是一種發(fā)育異常。
圖 4 頸動脈蹼術后觀察圖
近年來有研究發(fā)現(xiàn),各動脈內均可見發(fā)生動脈蹼,可單發(fā)也可多發(fā),可順向血流方向,也可逆向血流方向。
臨床的多樣性導致了不同的超聲表現(xiàn),最常表現(xiàn)為:動脈管腔內膜樣小片狀凸起,可單發(fā)或多發(fā),可隨血管搏動而活動。若膜樣結構過于細小,可局部放大,仔細觀察形態(tài)及膜下與管壁間有無血栓形成。
頸動脈蹼主要與動脈夾層和動脈粥樣斑塊相鑒別。
動脈夾層為血管內膜撕裂所致,血液沿內膜和中膜之間流動,形成真腔與假腔并存的雙腔結構,其內均有血液流動。真腔內血流信號明亮,而假腔暗淡。撕裂的內膜活瓣質地柔軟,可隨血流不斷波動。頸動脈蹼相對較局限固定,質地堅韌,不隨血流波動,不隨時間及病情變化增長,狹窄程度固定不變。
頸動脈蹼較薄,不能呈現(xiàn)明顯的立體三維結構,主要測量蹼的長度,所引起的狹窄多為輕度狹窄,不引起明顯的血流動力學改變。動脈硬化斑塊有明顯的立體三維結構,并由纖維帽、上肩部、下肩部、核心部及基底部組成,主要測量斑塊的長度和厚度,并由斑塊的大小決定狹窄的程度以及血流動力學的改變。結合臨床病史不難鑒別。
圖 5 正常頸動脈、頸動脈蹼和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示意圖
頸動脈蹼是缺血性卒中的危險因素之一。有研究顯示,頸動脈蹼患者有更高的腦卒中復發(fā)(29%)和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的風險。
頸動脈蹼通常并不導致管腔狹窄或僅有輕度狹窄(<50%),很少直接引起腦供血不足,而是作為一種隱源性卒中原因存在。因為血管腔內「蹼」的存在,血流在局部形成渦流,容易形成血栓,最后導致卒中。
頸動脈蹼相比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看似無害而被臨床醫(yī)生所忽視,但問題是這看似無害的頸動脈蹼是血栓栓塞的來源,對于隱源性卒中患者,應警惕頸動脈蹼可能性,應進行常規(guī)頸動脈超聲檢查,必要時要行 CTA 及 DSA 檢查,一旦證實,應積極處理。
參考文獻
[1]于朕楠, 張金靈. 頸動脈蹼與缺血性腦卒中[J]. 國際神經(jīng)病學神經(jīng)外科學雜志, 2018, 45(2).
[2]佚名. 腦梗死伴發(fā)頸動脈蹼一例報道并文獻復習[J]. 中華神經(jīng)醫(yī)學雜志, 2018, 17(11):1154-1156.
[3]薛勤, 陳則君, 董愉, et al. 頸動脈蹼一例[J]. 中華解剖與臨床雜志, 2018, 23(5):382-383.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