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時念叨“你還是學生不能戀愛”。
畢業(yè)了立刻“趕緊結婚生孩子”。
無限壓縮戀愛過程。
這樣的家庭作風,不知已經、正在、即將摧毀多少段好感情。
上一輩人會追求“快點結婚生孩子”,既是習俗使然,希望快點安定下來。
過早地結婚,情感上勢必缺少深度交流。
許多長輩會大談“結了婚慢慢就有感情了”,因為在他們看來,利益才是結婚最關鍵的所在嘛,感情算啥?
話說,婚姻制度最初,的確是以保障利益為主的。
上古最初的婚姻,本就是為了在紛擾亂世中,建立社會盟約,規(guī)范彼此的經濟與子女。
不然,生的孩子找不著爹,女人拿了新裁的獸皮不管男人了,男人送給伴侶的獵叉被伴侶的前男友拿走了,找誰說理去?
至于風俗倫理之類,都是后續(xù)的了。
但后來,人類有了法律保護私有財產,有了思想解放追求個性自由,婚姻里才越來越多談論精神屬性。
世界考慮婚姻時,越來越在意真愛——除了追求經濟和資源的平等與安全,也開始考慮情感的舒適程度。
這本是文明進步的歷程。
但并不是每一代人都跟得上節(jié)拍。
對許多家長而言,他們對婚姻的理解,還停留在“組建家庭,開枝散葉”的階段,又習慣將兒女作為私產。
所以于他們而言,兒女戀愛,簡直像寵物離家。
被從小控制、視戀愛如洪水猛獸的少年男女,后果很容易變成:
普遍缺乏談戀愛的能力。
表白、相處、猜對方心思之類,都很容易誤解。
不僅如此,許多父母草木皆兵,連男女正常來往都限制,于是許多被父母管控嚴格的少年男女,大學畢業(yè)進入社會,都不太懂得如何與異性正常相處。
哪怕正常跟異性在一起,也會局促不安,手腳放得不是地方。
那其實不是情商低,而是沒經歷過類似訓練。
如此,許多少年男女,并不懂得為對方設身處地著想。
而親密關系的一個很重要作用,是加強彼此的同理心——為對方設身處地著想的能力。
以及,一個我們這里特有的現(xiàn)象:
獨生子女,相對于多子女家庭,更容易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的少年男女相處,更容易談崩。
最后,就還有戀愛知識的奇怪來源。
我大學時有幾位男同學,性愛知識并不匱乏,但大多來自夸張的二次元作品。
他們后來跟女生接觸后,都覺得哪里不對勁。
許多女孩子,因為少年時被父母壓抑,所以并沒有接受過正確的親密關系體驗——于是或者將這玩意當做毒蛇猛獸,或者當做刺激,走了極端。
我見過不止一對,是伴侶間一個相信了日本小電影,一個相信了偶像劇,導致在一起沖突不斷。
總之,就是如此:
許多少年男女,沒在學校里談過戀愛,又早早被逼著結婚,于是:
——不懂得與情侶的正確相處。
——缺乏同理心導致自我中心。
——缺乏正確健康的相處知識。
許多年輕人,會因此走一個極端:
先覺得戀愛很神圣(通過各類虛構作品對愛情產生了純精神系想法)。
覺得失望后,走了另一個極端(哼戀愛結婚就那么回事)。
最后的親密關系,也處理得很是不好。
有些極端的,還會自小陷入一種念想:
“談戀愛其實不是好事,會影響學業(yè)/事業(yè);還是折騰點利益算了。感情都是假的,有了利益,啥都有?!?/span>
以至于,不少人直到完成一系列為人父母的責任后,還來不及感受到,愛情是如此美好的。
一來二去,許多男女就此都不相信日常的愛情,不相信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了。多少婚姻最后,變成了不交流的搭伴過日子。
父輩們還痛心疾首,覺得小一代怎么彼此都沒啥感情,怎么都不開心呢?
——還不是被父輩們逼的?
不準早戀,催著結婚。
談情說愛的時間被壓榨到干癟——真把人當機器使喚么?
一切違背人類天性的禁錮扭曲,最后都會帶來反噬,隨即扭曲此后的人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