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東西均》“時”論解析
userphoto

2022.08.02 內(nèi)蒙古

關(guān)注

《東西均》“時”論解析

作者:周勤勤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研究生院學(xué)報》2019年第6期

 

內(nèi)容提要:方以智非常重視從“時”的角度探討哲學(xué)問題,在《東西均》中也對“時”從多個視角進行了論述,賦予“時”相應(yīng)的含義,如時間性概念、時代性概念、與相關(guān)詞合成的哲學(xué)性概念等。方以智還在許多地方使用了在現(xiàn)代意義上與其含義相同的“同時”概念,并且往往把相反特性的事物、行為對舉,闡發(fā)“存泯同時”的觀點?!皶r中”是變變不變、不變而隨變者。方以智如此重視“時”,與他所處的時代和人生抱負(fù)有關(guān),也與他需要闡發(fā)的哲學(xué)思想有關(guān)。

 

關(guān)鍵詞:方以智/《東西均》/“時”論

 

標(biāo)題注釋:本文系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大學(xué)(研究生院)卓越學(xué)者研究項目“闡釋與創(chuàng)新——方以智哲學(xué)的特質(zhì)”的階段性成果。

 

一、引言

 

梁啟超由于所見材料有限,對方以智的評價主要針對其《通雅》一書:“密之學(xué)風(fēng),確與明季之空疏武斷相反,而為清代考證學(xué)開其先河,則無可疑……他雖極博古而亦不賤今,他不肯盲從古人,全書千數(shù)百條,每條都有自己獨創(chuàng)的見解。依我看,《通雅》這一部書,總算近代聲音訓(xùn)詁學(xué)第一流作品?!雹?957年,侯外廬先生對方以智進行了全方位研究,稱方以智是中國的百科全書派大哲學(xué)家。②但對方以智的研究并沒有持續(xù)下來,直到1980年代才有任道斌和蔣國保的著作出版,一是為進一步研究提供幫助的《方以智年譜》,③二是《方以智哲學(xué)思想研究》。④后者對方以智哲學(xué)思想進行了全面探討。該書討論了《東西均》的篇章問題和方以智的辯證法思想等,但沒有涉及《東西均》中“時”的問題。由于方以智的著作一直沒有完整出版,學(xué)者大多通過有限的出版物和館藏的抄本進行研究,使其在一段時間內(nèi)并沒有深入下去。近幾年,方以智著作的陸續(xù)出版,尤其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方以智全書》于2019年7月的出版,⑤將有助于學(xué)者們更方便地進行研究?!斗揭灾侨珪饭?0冊,收錄方以智著述35種,涵蓋哲學(xué)、天文、物理、醫(yī)學(xué)、語言、文學(xué)等諸多領(lǐng)域。近年來,對方以智的研究可稱為熱點之一,學(xué)者們陸續(xù)出版了一些學(xué)術(shù)著作,發(fā)表了多篇學(xué)術(shù)論文。有學(xué)者以《東西均》《藥地炮莊》為主,兼及《易余》《冬灰錄》《一貫問答》和《青原志略》等,對方以智莊學(xué)思想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⑥有學(xué)者以明末清初“天崩地陷”的社會大動蕩作為時代背景,以方氏易學(xué)中的“憂患意識”作為切入點,探討方以智“貫通中西,炮鼎百家”的學(xué)術(shù)理路,著重分析方以智“寓義理于象數(shù)”,“質(zhì)測”與“通幾”,“資格”,“自由”與“共由”等重要觀念;⑦有學(xué)者對方以智心性論進行研究,⑧但都沒有涉及《東西均》中“時”的問題。有位學(xué)者只是在討論方以智父親——方孔炤的易學(xué)思想時,才涉及“時”的問題——“時”與“三理”,但也是在《周易時論合編》的范圍內(nèi)探討的。⑨就目前來看,沒有學(xué)術(shù)論文對《東西均》“時”論進行探討。時間問題已經(jīng)引起了學(xué)者的關(guān)注,有學(xué)者對馬克思時間觀與儒家時間觀進行了比較,認(rèn)為馬克思把時間區(qū)分為感性時間、活的時間和自由時間,認(rèn)為人的感性就是形體化的時間,人類勞動時間是“活的時間”,自由時間是個體可以自由支配的實現(xiàn)個人全面發(fā)展的時間,是人類發(fā)展的空間。儒家時間屬于內(nèi)在于生命的時間,要求生命把握宇宙時間的節(jié)拍,“與時偕行”,實現(xiàn)生命的永恒,即在辯證時間的體驗中獲取超驗時間。由于中西文化的差異,二者又表現(xiàn)為外在時間與內(nèi)在時間、現(xiàn)實時間與超驗時間、線性時間與循環(huán)時間的差異,屬于兩種異質(zhì)的時間觀。二者存在互補性。⑩

 

方以智非常重視從“時”的角度探討哲學(xué)問題,方以智與其父合著的《周易時論合編》從“時”的角度對《周易》進行了大量論述,(11)在《東西均》中,也從多個視角對“時”進行了論述,賦予“時”相應(yīng)的含義,包含時間性概念、時代性概念、與相關(guān)詞合成的哲學(xué)性概念如“時中”等。本文側(cè)重對《東西均》及方以智“時”論進行解析。

 

方以智對“時”有自己的定義。方以智在解釋“代錯”時說:“本無代錯,隨其代錯。月代量而錯以星也,紀(jì)日、月、星之差而錯成時也。天何道乎?時而已矣。時何道乎?差錯而已矣。圣人知之,以差為步,以逆為學(xué)。日差于天,月差于日,星互差于日。合差而時顯,積差而天顯……《易》,逆數(shù)也;學(xué),逆幾也。以順用逆,逆以為順。天差而不差,學(xué)天者過而無過矣?!抖Y運》曰:'日星以為紀(jì),月以為量’,其代錯之所以不息乎?其不息之所以代錯乎?”(12)“月代量”,即方以智自引《禮記·禮運》之“月以為量”,指以月為計時單位?!昂喜疃鴷r顯”,通過利用日、月、星之差,便可使“時”顯現(xiàn)出來,即形成歷法。方以智據(jù)此認(rèn)為“時”是“天”演繹出來的?!按e”一詞出自《中庸》:“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13)“代”,指相繼、交替;“錯”,指更迭。在《東西均開章》中,方以智對“代錯”和“時”做了更進一步的解釋:“代而錯者,莫均于東西赤白二丸。白本于赤,二而一也。赤者平起赤,而高、中白;白者能白、能黑而滿輪出地之時本赤。因其所行,錯成生死。明而暗,暗而明,晝夜之生死也;生明死魄,一月之生死也;日一北而萬物生,日一南而萬物死,一歲之生死也,時在其中矣?!?14)“赤白二丸”指日月,并明確說月亮的光來自于太陽(“白本于赤”),兩者相反又相因。太陽、月亮有規(guī)律地移動形成了“時間”——日(晝夜)、月、歲。

 

方以智對“時”有高度評價,他說:“子思贊天地之所以大,孟子稱之以時”。(15)“子思贊天地之所以大”,指《中庸》稱“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有如“天地之所以為大也”??鬃幼裱瓐蛩粗?,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之制,猶如天那樣偉大?!懊献臃Q之以時”,指孟子稱孔子為集文化大成的時代的圣賢。

 

對于“時”,方以智在《東西均》中有很多表述,分別表示時間點、時間段、時代、時辰、季節(jié)等含義,和“中”、“義”、“宜”等結(jié)合形成具有哲學(xué)意義的概念。

 

二、以“時”指時間點或時間段、時候

 

以“時”指時間點或時間段、時候,《東西均》對此的表述很多,如“時已推移,而不知變”,(16)講不能因時而變?!笆ト送〞円苟庩栔畮祝郯胍?,合大因焉。猶十二時而用其半為六爻,橢輪正變,可例推矣……當(dāng)陰含陽之時,亦重陽也;當(dāng)陽沖陰而包之之時,亦重陽也?!?17)“十二時”指的是12個時辰,后面兩個“時”就是指時候。指時辰的還有:“新率測中國申時,歐邏巴方子時”等,(18)可以看出,方以智不僅說有12個時辰,而且說,中國和歐邏巴有不同的時辰,透顯出時區(qū)的概念。方以智對“十二時”也有說明:“日、月并照,而天、地之內(nèi),惟日為主,月與星漢皆借日為光。以日行成歲,以日成晝夜,以日成寒暑,月豈敢并日哉?日東而月西,東升而西降,東生而西殺,故四時以春生統(tǒng)秋殺。十二時用九,自寅至戌,以三屬夜,亦貴晝也?!?19)“十二時”中的亥、子、丑屬夜,寅至戌屬晝?!叭铡本佑诮y(tǒng)治地位,歲、晝夜、寒暑都是由“日”形成的。這里也講到了“四時”,“四時”就是春、夏、秋、冬四季,而且“春生統(tǒng)秋殺”。以“四時”指代春、夏、秋、冬四季的表述還有:“則天地未分前者,即貫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中;冬至子之半者,即貫四時二十四節(jié)中”。(20)“陰風(fēng)忍陽氣于亥、子、丑,而出于九會,以長養(yǎng)收藏,故風(fēng)轉(zhuǎn)四時?!?21)春、夏、秋、冬四季以及二十四個節(jié)氣有長養(yǎng)和收藏的區(qū)分。

 

“溯之天地未分前,則位亥、子之間,不得已而狀之圖之,實十二時皆子午、無子午也?!?22)古人認(rèn)為子時為一日之始,亥時為一日之終。方以智認(rèn)為追溯到天地未分之前的“先天”也應(yīng)該位于亥、子之間。由于晝夜是循環(huán)的,所以說皆子午、無子午。人們不得已而這樣描述及區(qū)分亥、子等時間點。方以智進而推論時間的無窮性:“莊子曰:'有未始有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夫未始有者’,是三層也。今日之始者,子時也;子之先,即亥之后也。一層而一層,一層而又一層,以為深乎?”(23)“今日之子時前,即昨日之亥時后;而天地之大生死,即一日之十二時也……巧歷善算,法且數(shù)變,而必以三十年為一世、十二世為一運、三十運為一會、十二會為一元,足準(zhǔn)者,以年月日時為確征也?!?24)方以智認(rèn)識到晝夜的連續(xù)和更替,世、運、會、元,都要以年、月、日、時為基礎(chǔ)進行計算和確定。“如此而原始要終,三世之故莫明于此。曰過去者,昨日而已;曰未來者,明日而已。更元其元,猶時其時也?!?25)“原始要終”,就是指探究天地萬物的始終?!叭馈保高^去、現(xiàn)在、未來,如同昨日、今日、明日。開始之前有開始,今時對于未來來說是彼時。方以智認(rèn)識到了時間的連續(xù)性和永恒性。

 

將“時”用作時候的表述還有:“赤者平起赤而高中白,白者能白、能黑而滿輪出地之時本赤?!?26)“下地之時,善在惡中,理在欲中,前喻素彩是也?!?27)這敘述了性善論和理欲觀。至善是與生俱來的,“人自下地,動而有為,即是惡矣。劫初善,劫末惡;赤子善,長而惡。謂之良知、能者,其未生前之至善,生時與來,相繼不失也”。(28)這一觀點接近于孟子的性善論和王陽明的致良知說。

 

還有以“無時”、“時時”連用,代表經(jīng)常、不停地、不間斷地。如“自古及今,無時不存,無處不有,即天也,即性也,即命也,即心也”。(29)天、性、命、心,方以智認(rèn)為是永恒存在、無處不有的?!懊砷L者有獨子,聰明,負(fù)直氣,使才,顛狂,不事事,破長者之家。長者旦夕經(jīng)紀(jì),怒子不孝,閉而縛之,時時逸出,逾月不返”,(30)描述了聰明、任性、使才、顛狂、不事事的不孝之子被長者用繩子捆綁、關(guān)在家里卻經(jīng)常逃出、逾月不回的情況。“所謂集大成者,能收古今之利器,以集成一大棘栗蓬也;而使萬劫高者時時化而用之,卑者時時畏而奉之,黠者時時竊而假之,賢者時時以死守之,盡天下人時時衣而食之,故萬劫為其所毒,而人不知也……無外無間,時時光明”。(31)集大成的人,能收古今之利器,使高者、卑者、黠者、賢者為其所用,天下所有人常常衣食無憂。

 

方以智還把“時時”用于對氣本論和象數(shù)的描述。“聲為氣之用,出入相生,器世色籠,時時輪轉(zhuǎn)?!?32)聲是氣之發(fā)用,器世的色界和色籠的無色界不斷輪轉(zhuǎn)。“聲音象數(shù)之微,天地鬼神生死利害之幾,時時橐籥于心,觸處便可以知晝夜、通古今。”(33)“橐籥”出自《老子》:“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34)“橐籥”,指的是古代冶煉時用以鼓風(fēng)吹火的裝置。方以智認(rèn)為,聲音象數(shù)、天地鬼神生死利害變化之幾微,如果時時在心中思考,那么陰陽變化之道可以隨遇而知。還有“于時”連用,表示根據(jù)時間或情況,如“皆備之我,即無我之我;克己之己,即由己之己。于時空盡,于時不空;于時解脫,于時擔(dān)荷”。(35)方以智指出:孟子有“萬物皆備于我”的有我說,孔子有“毋我”的無我說。所以,有我之我即無我之我??鬃右环矫嬷v“克己復(fù)禮”,另一方面講“為仁由己”。方以智據(jù)此強調(diào):不可拘泥,要根據(jù)具體情況來決定或空或不空,或解脫或承擔(dān)。(36)

 

方以智還在許多地方用了在現(xiàn)代意義上含義相同的“同時”概念,并且往往把相反特性的事物、行為對舉,多次闡發(fā)“存泯同時”的觀點。如“所以為均者,不落有、無之公均也;何以均者,無攝有之隱均也;可以均者,有藏?zé)o之費均也。相奪互通,止有一實,即費是隱,存、泯同時?!?37)公均、隱均、費均既相互否定,又互相貫通。公均不落有、無,是所以為均者;隱均以無攝有,回答何以為均,二者皆虛。費均表現(xiàn)為有藏?zé)o,是可以均者,只有它是實的。事物的本質(zhì)和現(xiàn)象離不開事物本身,二虛都藏在一實中,即費是隱、存(有)泯(無)同時。關(guān)于存、泯同時的表述還有“開頂門背面之目,破不落有、無之鏡,而覆存、泯同時之幬,一罄欬,三教畢矣”。(38)“隨流見得,不落有、無,吾何妨以貫虛于實;即有是無,遮照存泯,同時俱镕此一味之中道法界耶?”(39)虛與實、有與無、存與泯既同時存在,又可以相互打通?!按?、泯同時,舍存豈有泯乎?而侗(籠統(tǒng))首上首者,且執(zhí)其隱語名字之坯瓶而不知歸實,豈不大可悲耶?”(40)存、泯同時,沒有存就沒有泯。離實言虛,是很可悲的?!褒埾獙V?四無’,學(xué)單提耳。抑知無所得仍屬方便,而舍存無泯為同時六相乎?”(41)方以智認(rèn)為,王陽明大弟子龍溪(即王畿)提出的“四無”說,是對王陽明四句教即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的一種理解。王畿認(rèn)為,既然心無善無惡,那么心的發(fā)用意、知、物,也應(yīng)是無善惡的。這是效仿禪宗,只圖方便。舍存則無泯,圣眼能夠在一一事相中,同時見到佛教所說的六相圓融?!坝∧?、印水、印空,三印且破,又何嫌于刻銷乎?存、泯同時,各不相壞。形既無形,聲亦無聲,何不可乎游形而戲聲?”(42)印泥、印水、印空,是佛教宗門的三種譬喻,可以打破三印的界限,不必拘泥。因為存、泯可以同時,而不相破壞。

 

用“一時”、“無時”講完整性、不間斷性,“不落有、無又莫妙于《易》矣。'太極’者,先天地萬物,后天地萬物,終之始之,而實泯天地萬物,不分先后、終始者也;生兩而四、八,蓋一時具足者也。自古及今,無時不存,無處不有,即天也,即性也,即命也,即心也”。(43)方以智把“大一”作為無極,陰陽作為有極,太極先于天地萬物,又在天地萬物之中,與天地萬物相始終。兩、四、八,分別指兩儀、四象、八卦。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非歷時次第生成,而是一時具足的。

 

以“時”指時代,如“開辟七萬七千年而有達巷之大成均,同時有混成均;后有鄒均尊大成;蒙均尊混成,而實以尊大成為天宗也”。(44)即指出與孔子(以《論語·子罕》所指孔子封號大成指代孔子)同時代的有老子(以《老子》“有物混成”借指老子)?!懊献颖婵鬃訒r之楊、墨,而不辨同時之莊子,謂孔子留楊、墨以相勝,孟子留莊子以相救,不亦可乎?”(45)方以智認(rèn)為,孟子對孔子同時代的楊朱和墨子進行辨別,正是為了戰(zhàn)勝楊、墨;對孔子同時代的莊子則不進行辨別,是為了不同的表述方式和主張可以相互補救?!睹献印分杏涊d了孟子對楊朱及墨翟的批判。戰(zhàn)國中期,楊朱、墨翟的學(xué)說非常流行,與儒家鼎峙而立?!睹献印る墓隆酚小皸钪?、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之說。(46)儒、墨同為顯學(xué)。為了維護孔子的儒家學(xué)說,《孟子·盡心上》對楊、墨的主張進行了批判:“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47)孟子認(rèn)為,“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孟子·滕文公下》)?!盀槲摇睂⒅苯觿訐u統(tǒng)治階級政權(quán),破壞儒家的“仁義”之道;而“愛無差等”思想,則破壞了“忠孝”觀念。無君、無父,不合人道和儒家倫理,與禽獸無異。孟子認(rèn)為楊、墨學(xué)說危害很大,因而特別擔(dān)心,“楊墨之道不息”,則“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48)一旦“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人將相食,吾為此懼”(《孟子·滕文公下》)。(49)孟子對楊朱、墨翟進行批判,目的是發(fā)揚儒家學(xué)說,維護君權(quán)與封建綱常、孝道。

 

三、組成“時中”等哲學(xué)概念

 

儒家稱立身行事,合乎時宜,無過與不及為“時中”。《易·蒙》:“蒙亨,以亨行,時中也?!笨追f達疏:“謂居蒙之時,人皆愿亨,若以亨道行之,于時則得中也。”《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朱熹認(rèn)為,“君子之所以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隨時以處中也”。(50)

 

“時中”是方以智重要的哲學(xué)概念,在《東西均》中多有論述。方以智“時中”思想來自《周易》和《中庸》?!吨芤住窐O富“時”的智慧,立身行事,以“時中”為原則,在合適的時機行動,或待時而動,或與時偕行,或時窮則變。

 

方以智有很深的文字學(xué)、音韻學(xué)功底,而且有懷疑的精神。對名詞、概念有疑問的,他都會進行考訂?!稏|西均》有《譯諸名》篇,專門探究“諸名”之由來。對“時中”等概念方以智也進行了論述。他說:“通言之,則遍滿者性,即遍滿者心,未有天地,先有此心;邈邈言之,則可曰'太極’,可曰'太一’,可曰'太無’,可曰'妙有’,可曰'虛滿’,可曰'實父’,可曰'時中’,可曰'環(huán)中’,可曰'神氣’,可曰'煙煴’(氤氳),可曰'混成’,可曰'玄同’。”(51)籠統(tǒng)地講,“心”在天地之前就存在,太極、太一、太無、妙有、虛滿、實父、神氣、煙煴(氤氳)、混成、玄同,和時中、環(huán)中可以通稱或互稱。

 

“通圓中,秉正中,而措其時中,是以寓罕于雅,無行不與,但系好學(xué)之鐸,而道不容聲矣?!?52)關(guān)于“時中”,方以智《易余·中告》說:“因言時中:時者,變變不變;中者,不變而隨變者也……言時中者,合調(diào)適節(jié)之均鐘也”。(53)“時中”是變變不變、不變而隨變者。關(guān)于“均鐘”方以智在《東西均開章》說:“樂有均鐘木,長七尺,系弦,以均鐘大小、清濁者,七調(diào)十二均,八十四調(diào)因之。均固合形、聲兩端之物也?!?54)《國語·周語下》說“律所以立均出度也”,(55)要用律管來定出音的高低。由于造瓦之均和均鐘之均分別主形、主聲;兩相對立,但在均這里得到合一:均是合形聲兩端之物?!皶r中”恰恰是“合調(diào)適節(jié)之均鐘”,“時中”具備均鐘的特性。

 

“《詩》《書》《禮》《樂》,雅符也;《易》《春秋》,陰陽之合符也?!兑住芬越y(tǒng)之,《春秋》以終之,六觚之公準(zhǔn)成矣?!兑住芬砸u準(zhǔn)律,《春秋》以律準(zhǔn)襲。權(quán)時中之幾,游公是之矩?!?56)方以智按照《論語·述而》之“子所雅言,詩、書、執(zhí)禮,皆雅言也”,把《詩》《書》《禮》《樂》稱為雅符。雅言,指以周王朝的京畿之地的陜西語音為標(biāo)準(zhǔn)音的周王朝的官話,也被稱作“正言”。關(guān)于《易》與《春秋》,方以智認(rèn)為《易》《春秋》一言天道,一言人事,人事符合天道,那么陰陽就合符了。《易》在六經(jīng)中居統(tǒng)領(lǐng)地位;《春秋》成書,則六經(jīng)成矣。律,指規(guī)則,有遵守義,按律處置;襲,指因循、繼承。要使人事符合天道,用天道指導(dǎo)人事,這樣才能運用權(quán)衡“時中”、掌握“公是”的方法。這也說明權(quán)衡“時中”、掌握“公是”的方法來自《易》《春秋》。

 

“子思劈天荒以千古相傳不可言之中,恐墮滉洋,忽創(chuàng)'喜怒哀樂之未發(fā)’一語當(dāng)之,而又創(chuàng)出中和之節(jié),則明示未發(fā)之中即和合于已發(fā)中矣。中非無過不及之說也,前后俱非,前后相續(xù);時時此中,乃庸其中;適得而幾,成毀通一中。非無過不及之說,而又豈廢無過不及之中乎?”(57)方以智認(rèn)為,子思破天荒地對號稱相傳為堯舜所創(chuàng)“千古相傳不可言之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之“中”進行了闡釋,在《中庸》中創(chuàng)發(fā)了“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之思想。中和,“明示未發(fā)之中即和合于已發(fā)中”,未發(fā)之中與已發(fā)之中相和合。中與過、不及是變動的,過、不及因中而起,中又因過、不及而來,只有“時時此中”,掌握“時中”的方法,才能用中?!吨杏埂酚小熬又杏挂玻佣鴷r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58)“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59)是舜成為舜的重要原因之一。這說明了“時中”方法的重要性。

 

方以智從“時中”的角度對人進行評論?!白谝还唬?愚不肖庸而不中,嗜欲而已;賢智中而不庸,意見而已。兩皆不合中庸之道,皆不足壞中庸之道。何也?便嗜欲則不敢立意見,立意見則不敢縱嗜欲,以有忌憚也。惟以意見縱嗜欲,則無忌憚之小人,最善匿影,惟時中者乃能決破之。然則如何?以天下萬世為心,毋自欺而好學(xué),則在藥病中,風(fēng)吹不著矣?!?60)方以智在引述宗一公所言愚、不肖與賢、智之人“不合中庸之道,皆不足壞中庸之道”后提出,有嗜欲則不敢立意見,立意見則不敢縱嗜欲,因為有所忌憚、有所求。以意見縱嗜欲的人,是無忌憚之小人,最善于偽裝和隱匿,只有“時中者”能夠決破以意見縱嗜欲的無忌憚的小人。因為,“時中者”以天下為心,且好學(xué),所以具備這個能力?!皶r中者游我,從我之所欲,即實即虛,無可不可;無上者尊我,不使人加我之上,我遂無事?!?61)這是說能夠做到“時中”的人,與我交往,能夠從我的需要出發(fā),虛虛實實,無可不可,左右逢源。

 

方以智對冬、夏不同區(qū)分的觀點進行了辨析,他說:“人多不知冬即夏、夏即冬之故;知之矣,則掃人之言冬、夏者。愚為釋曰:自太歲視之,謂無冬、夏;自冬、夏用之,謂無太歲,此可相奪而相融也。須知冬即夏、夏即冬之故,即在冬而夏、夏而冬之中,則人之冬而夏、夏而冬者,固無礙于冬即夏、夏即冬,尤無礙于冬自冬、夏自夏也。此謂存、泯同時之時中?!?62)即從“時中”的角度看,主張冬去夏來、夏去冬來的觀點。這并不妨礙別人持冬即是夏、夏即是冬的觀點,更不妨礙持冬只是冬、夏只是夏的觀點。因為從太歲的角度看,沒有冬、夏之別?!扒芸v自如,谷響鑒肖,無首無尾,無古無今,前后不相謀,易位而適可,時乘其中,應(yīng)節(jié)如環(huán),是真無死、生而隨死、生矣”。(63)方以智認(rèn)為時間像輪那樣運轉(zhuǎn),沒有止息。能夠做到“時中”者,就能夠看淡生死,自由自在,猶如《莊子·齊物論》之“得其環(huán)中,以應(yīng)無窮”。

 

還有專門與“時”結(jié)合在一起的具有哲學(xué)意味的術(shù)語,如時乘者、因時盡變、因時變變、時學(xué)、時宜、時之等。“全均者曰:名教者寄聲托形之場也,時乘者太極陰陽匋也,輪回者消息也,迦延獄者名教場之杵也?!?64)“時乘者”借指易學(xué)派,這一提法源自《易·乾·彖》之“時乘六龍以御天”?!稏|西均》還有一處說到“時乘”:“潛之潛,圣人勿用,惟以見惕立教,而以潛復(fù)之體,時乘六爻”。(65)

 

因時盡變觀念與《周易》“時中”原則相符,或待時而動,或與時偕行,或時窮則變?!笆胫钟泻夏嵘?、鷲峰、苦、蒙、嵩少之制,而粗則烙之、熏之,精則析之、片之,不廢燂湯飲谷者乎?因時盡變,何事不然?何故不信?”(66)尼山、鷲峰、苦、蒙、嵩少,指儒、佛、老、莊、禪。燂湯,指溫水。人和事情都會根據(jù)時間發(fā)生變化,人們應(yīng)該根據(jù)“時中”原則行動。

 

因時變變與因時盡變意義相近,“匋則盡古今是匋也,獄則盡古今是獄也。因時變變,可全可偏,必知其全,偏乃合權(quán)”。(67)做到因時變而變,則可全提或可偏至。因時變變也可以簡略為時變?!罢l其直天地之氣,見天地之心,心盡自知,五至三無,慎和其中,以勞天下,通乎時變,厚載以不息,是謂天符,是謂神化,是謂真宗?!?68)精通時變,不斷地厚德載物,可以稱得上天符、神化和真宗了。

 

“壞天地、開天地者,皆風(fēng)輪也。皇、帝、王集于孔,而佛入中國,以次救世,宗、教、理學(xué),各相盛衰,皆為風(fēng)力所輪,不得不然,而皆不知其所以然,安得知時變之圣人出,而重轉(zhuǎn)風(fēng)力,以全提哉?”(69)孔子是集皇、帝、王大成并知時變之圣人,盡管佛、宗、教、理學(xué),各相盛衰,都有一定的必然性,都由風(fēng)力所輪。知時變之圣人出后,能夠重轉(zhuǎn)風(fēng)力,完全提起宗門之綱要。

 

“有因、無因,何為?又安知有因、無因之為大因、公因耶?有質(zhì)論者,有推論者,偏重而廢一論乎?不通天地人之公因,即不知三圣人之因,即不知百家學(xué)問異同之因,而各護其門庭者各習(xí)其藥語,各不知其時變,何尤乎執(zhí)名字之拘拘也?吾折衷之而變其號曰'所以’,此非開天辟地之質(zhì)論而新語也耶?”(70)不通曉天地人之公因,就不知儒道釋之始祖三圣人之因,就不知百家學(xué)問異同之因。百家各護其門庭之見,從自身的歷程出發(fā),而且各說各話,都不知因時變變,實在是太拘泥了。方以智因時變變,不受一家之言局限,折衷氣、理、太極、自然、心宗等名字,變通稱之為“所以”。

 

時乎與時變有所不同,不是講變,而是講先后、次第?!坝闻c(輿)之輻,遺遺其徹(轍)。不先不后,時乎先后;不次不第,時乎次第?!?71)時乎就是適應(yīng)情況之不同而成其先后、次第。時學(xué)就是經(jīng)常學(xué)習(xí),“私己者,以不知有公心耳。圣人知私心橫行之弊,而表其空空之公心以天之,故不專標(biāo)性命而以時學(xué)”。(72)圣人知道私心橫行的弊端,所以,不專標(biāo)性命之學(xué),提倡學(xué)而時習(xí)之?!帮L(fēng)雨露雷,時行物生”,(73)“若悟無言無隱之時行物生,即悟精義入神之何思何慮”。(74)風(fēng)雨露雷,時行物生,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方以智還進一步說如果悟到時行物生的自然現(xiàn)象,就能夠悟到精義入神的一多、有無之辯證關(guān)系?!兑住は缔o下》亦有“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句。(75)

 

“大”、“時”對用,如“鑿大鑿時者曰:尼山中和平庸,聰明之士皆恨其無快人意處”。(76)鑿大鑿時,指鑿破贊大稱時,孔子(即尼山)中和平庸?!捌拼笥么?,破時用時,相悖相害,無不相容,豈與爭駕乎?”(77)即指我自能破大而用大、破時而用時,所破所用雖相反相害,實則相容。

 

四、方以智重視“時”的原因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方以智如此重視“時”,與他所處的時代和人生抱負(fù)有關(guān),也與他需要闡發(fā)的哲學(xué)思想有關(guān)?!胺揭灾堑膶W(xué)問修養(yǎng)和政治活動自然要受家世和朋輩的影響,他的先生王宣(號虛舟子,著有《物理所》)對他的影響也很大,但決定他的思想的還是他所處的時代?!?78)方以智生活在一個“天崩地解”、矛盾復(fù)雜的時代,歷盡人生坎坷,其政治和學(xué)術(shù)深受時代的影響,同時其思想形成又有淵源。方以智在晚年概括他坎坷的一生為:“角丱鼓篋,即好曠覽而湛思之。長博學(xué),治文辭已,好考究已,好物理已,乃讀《易》,九閎八埏,無不極也。非知《易》也。中覯大難,瀕死十九,忽以嗒然,遂儻然矣?!?79)“小子半生虛過,中年歷諸患難,淬礪刀頭,乃始悟三世之易、虛舟子之河洛、宗一公之疑信。”(80)方以智一方面悲嘆時代的艱辛和人生的無奈說:“欸斯世之難處兮,又奚之而可適?夜耿耿兮雞不鳴,睇東方兮何時明。獨儲與兮不寐,長太息兮人生?!?81)這表達了方以智青年時期在黎明前的黑暗時代期盼出現(xiàn)光明的無奈,因為他處在“不能自強,又不能逃”的亂世。如方以智所說之“吾處此世,而不能自勝,又不能逃”。(82)另一方面,方以智有“以天下為己任”的人生抱負(fù),不管是年少之時還是經(jīng)歷挫折以后,始終有自己的堅守和追求。少年時期,方以智耕讀于龍眠山下,出入“稽古堂”中,既培養(yǎng)注重實踐的風(fēng)氣,又博覽群書,打下扎實的文化基礎(chǔ)。家庭環(huán)境培養(yǎng)了方以智廣泛的學(xué)習(xí)興趣和經(jīng)世致用的學(xué)風(fēng);《易》學(xué)的家學(xué)淵源,給了他認(rèn)識世界的武器。方以智少年時還受學(xué)于王宣、白瑜,對自然科學(xué)、考據(jù)學(xué)有濃厚的興趣,有豐富的經(jīng)史知識和良好的文學(xué)修養(yǎng)。方以智的座師余飏治學(xué)以謹(jǐn)嚴(yán)、尊實為長,“不以信者為無疑”,對方以智具備懷疑精神也有一定作用。

 

方以智盡管處在艱難多變的逆境中,仍然奮發(fā)有為,自認(rèn)為“實無救時之略……其罪一也”。(83)尤其流離于湘粵山區(qū)時,在“僦居敝廬,上漏下濕,雞豕雜處,槁等山農(nóng)。舊疾時發(fā),舉室顛連”的困境中,(84)他仍整理《通雅》《物理小識》。方以智晚年禪游江西,定居吉安青原山,放情山水,專研學(xué)問。他說:“吾將聚千圣之薪,燒三世之鼎,炮之以陽符,咀之以神藥,彌縫之以象數(shù),妙葉之以中和,裁成之以公因反因,范圍之以貞一用二,時當(dāng)午運,秩序大集,使天下萬世曉然于環(huán)中之旨、三一之宗。謂方氏之學(xué)繼濂、洛、關(guān)、閩而興,集曇聃歸涂(筆者認(rèn)為'涂’為'途’之誤)之成,克盡子職,所以報也”。(85)其社會活動的基本內(nèi)容是弘揚曹洞宗風(fēng),宣揚平和,認(rèn)為“人人有安生奉法之樂,天下固以太平矣”。(86)他提倡釋、道、儒三教合一,“藥地大醫(yī)惟均,使緇流安本來之衣缽,書生奉中和之俎豆”。(87)“惟愿神明代出。時集大成,乃使正法久住于世,以答天地君親師,普供人天賢圣佛”。(88)可以說,伴其一生的人生抱負(fù),才使他不畏時艱,發(fā)憤有為。方以智《東西均》要探討日月和物質(zhì)、人事在時空中的運動、變化,也不能脫離“時”。

 

注釋:
 
①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xué)術(shù)史》,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版,第160頁。
 
②侯外廬:《方以智——中國的百科全書派大哲學(xué)家(上篇)——論啟蒙學(xué)者方以智的悲劇生平及其唯物主義思想》,《歷史研究》1957年第6期,第1~21頁;侯外廬:《方以智——中國的百科全書派大哲學(xué)家(下篇)》,《歷史研究》1957年第7期,第1~25頁。
 
③任道斌編著:《方以智年譜》,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④蔣國保:《方以智哲學(xué)思想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⑤黃德寬編:《方以智全書》,黃山書社2019年版。
 
⑥邢益海:《方以智莊學(xué)研究》,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5年版。
 
⑦劉偉:《天下歸仁:方以智易學(xué)思想研究》,知識產(chǎn)權(quán)出版社2016年版。
 
⑧劉元青:《方以智心性論研究》,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4年版。
 
⑨彭戰(zhàn)果:《無執(zhí)與圓融:方以智三教會通觀研究》,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
 
⑩參見朱人求、王玲莉:《自由時間與辯證時間——馬克思時間觀與儒家時間觀之比較》,《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3年第5期,第34~40頁。
 
(11)彭迎喜指出:“本文根據(jù)《周易時論合編》本身所含材料及其他文獻,證明《周易時論合編》一書為方孔炤、方以智父子二人合著,并且不能簡單地認(rèn)為是由方以智的《圖象幾表》與方孔炤的《周易時論》拼合而成,事實上,全書自始至終都是方氏父子合著?!眳⒁娕碛玻骸丁粗芤讜r論合編〉的作者問題》,《清華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98年第4期,第66頁。
 
(12)方以智:《東西均》,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54~155頁。
 
(13)《中庸章句集注》,《四書五經(jīng)(全三冊)》上冊,中國書店1985年版,第15頁。
 
(14)《東西均》,第4頁。
 
(15)《東西均》,第147頁。
 
(16)《東西均》,第2頁。
 
(17)《東西均》,第43~44頁。
 
(18)《東西均》,第12頁。
 
(19)《東西均》,第44頁。
 
(20)《東西均》,第24頁。
 
(21)《東西均》,第111頁。
 
(22)《東西均》,第20頁。
 
(23)《東西均》,第20~21頁。
 
(24)《東西均》,第21~22頁。
 
(25)《東西均》,第22頁。
 
(26)《東西均》,第2頁。
 
(27)《東西均》,第45頁。
 
(28)《東西均》,第46頁。
 
(29)《東西均》,第19頁。
 
(30)《東西均》,第48頁。
 
(31)《東西均》,第147頁。
 
(32)《東西均》,第110頁。
 
(33)《東西均》,第102頁。
 
(34)馮國超主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讀本——老子》,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頁。
 
(35)《東西均》,第40頁。
 
(36)參見方以智著,龐樸注釋:《東西均注釋》,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93頁。
 
(37)《東西均》,第1頁。
 
(38)《東西均》,第16頁。
 
(39)《東西均》,第107~108頁。
 
(40)《東西均》,第109頁。
 
(41)《東西均》,第43頁。
 
(42)《東西均》,第8頁。
 
(43)《東西均》,第19頁。
 
(44)《東西均》,第3頁。
 
(45)《東西均》,第116頁。
 
(46)《孟子章句集注》,《四書五經(jīng)(全三冊)》上冊,第48頁。
 
(47)《孟子章句集注》,《四書五經(jīng)(全三冊)》上冊,第105頁。
 
(48)《孟子章句集注》,《四書五經(jīng)(全三冊)》上冊,第48頁。
 
(49)《孟子章句集注》,《四書五經(jīng)(全三冊)》上冊,第48頁。
 
(50)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19頁。
 
(51)《東西均》,第78頁。
 
(52)《東西均》,第82頁。
 
(53)方以智著,張昭煒整理:《易余(外一種)》,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46~49頁。
 
(54)《東西均》,第1頁。
 
(55)來可泓:《國語直解》,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10年版,第174頁。
 
(56)《東西均》,第42頁。
 
(57)《東西均》,第19頁。
 
(58)《中庸章句集注》,《四書五經(jīng)(全三冊)》上冊,第2頁。
 
(59)《中庸章句集注》,《四書五經(jīng)(全三冊)》上冊,第3頁。
 
(60)《東西均》,第64~65頁。
 
(61)《東西均》,第100頁。
 
(62)《東西均》,第49頁。
 
(63)《東西均》,第26頁。
 
(64)《東西均》,第3~4頁。
 
(65)《東西均》,第53頁。
 
(66)《東西均》,第13頁。
 
(67)《東西均》,第4頁。
 
(68)《東西均》,第74頁。
 
(69)《東西均》,第111頁。
 
(70)《東西均》,第106頁。
 
(71)《東西均》,第34頁。
 
(72)《東西均》,第79頁。
 
(73)《東西均》,第131頁。
 
(74)《東西均》,第85頁。
 
(75)《周易本義》,《四書五經(jīng)(全三冊)》上冊,第65頁。
 
(76)《東西均》,第147頁。
 
(77)《東西均》,第148頁。
 
(78)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第4卷下冊,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122頁。
 
(79)《易余(外一種)》,第1頁。
 
(80)方以智著,邢益海校注:《冬灰錄——外一種〈青原愚者智禪師語錄〉》,華夏出版社2014年版,第70頁。
 
(81)方以智著,張永義校注:《浮山文集》,華夏出版社2017年版,第50頁。
 
(82)《浮山文集》,第60頁。
 
(83)《浮山文集》,第325頁。
 
(84)《浮山文集》,第326頁。
 
(85)余飏:《報親庵序》,吳道新纂輯:《浮山志》,黃山書社2007年版,第52頁。
 
(86)《東西均》,第83頁。
 
(87)王辰:《青原志序》,方以智編、張永義校注:《青原志略》,華夏出版社2012年版,第8頁。
 
(88)《冬灰錄——外一種〈青原愚者智禪師語錄〉》,第282頁。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四書五經(jīng)
淺談“四書五經(jīng)”
四書章句集注原文及翻譯(四書章句集注pdf)
知識改變命運
文言名句集錦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