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說,知青的歲月是苦樂年華,那是因為他們以苦為樂,苦中作樂;人們說,知青的生活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那是是因為他們面對種種考驗泰然自若,不畏艱險。漫長的知青歲月里那一件件往事,記載著他們的成長歷程,看似平凡普通的樁樁小事都滲透著知青之間、知青與村民之間的樸實、真摯的情感。這暖暖的情誼始終溫暖著我們的身心,激勵我們戰(zhàn)勝種種挑戰(zhàn),昂首挺身,度過那段特殊的經(jīng)歷。
下鄉(xiāng)時我才十六七歲,到農(nóng)村大家輪班做飯,我硬著頭皮做飯,開始笑話百出,不是飯煮夾生了就是把菜炒糊了或者鹽放多了,最嚴重是水沒開就貼大餅子,把餅子哧溜到鍋底水里了。我不懂就問,虛心向做飯好的同學學習,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廚藝,飯菜做得越來越好,大伙夸我做飯有滋有味,我的心里美滋滋的。
下鄉(xiāng)頭年我們在農(nóng)村過的,農(nóng)村過年年味十足,家家戶戶張燈結彩,殺豬宰雞,喜氣洋洋。尤其講究拜年習俗,從初一到十五拜年的勢頭熱情不減,有家族晚輩給長輩拜年,有村民互相拜年,也有我們知青給社員拜年,村里到處都是“過年好”的拜年聲,最吸引人的是村與村之間的秧歌隊拜年,將拜年推向高潮。
下鄉(xiāng)第二年夏天,公社部署防汛任務,要求各隊組織民兵充實防汛一線,隨時做好防汛準備工作。我們十一名男同學都是隊里基干民兵,積極參加防汛責無旁貸,所以那陣子真辛苦,白天我們要出工,晚上還要隨時在隊部待命,不能睡安穩(wěn)覺??墒俏覀儧]有一個人埋怨,更沒有人退縮,一直堅持戰(zhàn)斗到防汛任務結束。
下鄉(xiāng)前每當夏天我們都用折疊扇子消暑,下鄉(xiāng)后看社員乘涼都用大蒲扇,這東西用起來一舉多得,可以扇風乘涼,可以驅趕蚊蟲,可以權當坐墊,雖然沒有折疊扇文雅,但是扇起風來呼呼作響,分外涼爽。于是我們也像社員每人買一把大蒲扇,晚飯后手持蒲扇,悠哉悠哉到外面轉,跨欄背心大褲衩,與社員別無二致。
?
我們頭年下鄉(xiāng)住的青年點由于是在羊圈基礎上匆匆翻修的土坯房,四下漏風,冬季里把我們凍壞了,夜晚都穿棉衣戴棉帽睡覺。隊長內(nèi)疚的和我們說明年一定重新抹抹。第二年夏鋤結束農(nóng)閑時,隊里拉來土坯又派瓦工來抹墻,我們積極配合,將漏風處全部堵上,給南北墻體又厚厚加了層衣服,到了冬季室內(nèi)溫暖如春。
我們下鄉(xiāng)時不管環(huán)境怎么艱苦,也從來沒有叫過苦喊過累。下雨天干農(nóng)活很不得勁,打傘不方便,我們大都是身披塑料布,從頭到腳一遮擋完活,任憑雨水順著面頰和下面小腿流淌,又涼又潮,干起活來汗水與雨水流淌在一起,也就不覺得涼了。雨天干活穿鞋不舒服,大家都赤腳上陣,社員夸我們知青能吃苦不怕累!
農(nóng)村冬天也沒消閑時候,除了倒糞就是打井,挑著裝滿土塊的籃子從井坑里晃晃悠悠往土坡上走,扁擔壓得肩頭生疼的。晚上回去睡覺翻身挑籃子的肩膀都不敢著炕,可是我們沒有叫苦喊痛,沒有一個打退堂鼓,第二天又早早來到打井工地,挑起土籃快步如飛。我們的青春在磨礪中成長,知青的意志在勞動中更堅!
下鄉(xiāng)時文化生活匱乏,好在農(nóng)村十天半月就能放映一次露天電影,成為我們生活中最大樂趣,有時候常常這個村演完又攆到下個村看。像“鐵道游擊隊”“平原游擊隊”“上甘嶺”“小兵張嘎”等影片我們都看了好多遍,還余興未盡。每當村里放映電影,我們就派胖墩提前去用石頭占位置,到外村看走多遠也不嫌累。
青春如火,熊熊燃燒,點燃了知青火一樣的摯情;青春如歌,音符跳動,奏響了時代的最強音。我們是知青,我們與共和國同時代,與祖國同呼吸,共命,休戚與共。共和國一聲令下,我們毫不猶豫,義無反顧奔赴農(nóng)村、邊疆、山寨,哪里最艱苦,哪里就有我們知青戰(zhàn)斗的身影!
我驕傲,我曾經(jīng)是知青這支隊伍的一員,我自豪,我曾經(jīng)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埋頭苦干,揮灑汗水,歷經(jīng)艱難,玉汝于成。五十年過去,回首往事,我起碼沒有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沒有因碌碌無為而羞愧,因為我們的青春已經(jīng)毫無保留地獻給祖國奮進崛起的進軍之中!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