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保護區(qū),作為國寶的家園,原來還有狗跑來跑去?有一篇論文,專門研究了這個問題。
散養(yǎng)的狗在保護區(qū)里“閑逛”,對其他動物有多大影響?人與自然隔絕的模式未必行得通,但看上去“和諧相處”的模式,有什么需要我們警惕的問題?我們和論文的第一作者翁悅聊了聊。
科學真好嗑:大熊貓保護區(qū)對許多人而言,也許透著些神秘的感覺,能不能先說說你對秦嶺保護區(qū)的第一印象?
翁悅:我第一次去秦嶺是我大四的時候,去的第一個秦嶺的保護區(qū)是平河梁保護區(qū),我記得我上山的第一天就在路上偶遇了野豬,還聽到了有蹄類動物在林子里奔跑的聲音,打開綁在樹上的紅外相機時,在里面看到了一群羚牛、豹貓、黃喉貂……
當時感到很震驚,覺得這真是一片很遼闊,滋養(yǎng)無數物種的土地,同時也意識到秦嶺生物多樣性非常高,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區(qū)域。作為保護生物學的工作者,對秦嶺多多少少都會存在敬佩之情,不過我猜很多人覺得秦嶺很神秘,大概是源自《盜墓筆記》中對那里的描寫吧。
科學真好嗑:當地人家養(yǎng)狗多嗎?這些狗的“生活狀態(tài)”是怎樣的?文中提到過6月到9月,它們會離家活動,那么其他月份呢?
翁悅:當地養(yǎng)狗的人還是非常多的,這也是農村比較普遍的現象吧,因為家犬在農村家庭中承擔了很重要的責任,比如看家護院、跟隨主人外出等等。
6-9月是收苞米的季節(jié),家犬會和主人一起外出。因為收割的苞米會放在院子里,或者很多家庭會在自己的院子里種苞米,9月后就需要把家犬拴在院子里來防野豬。但其他時間幾乎都是半散養(yǎng)狀態(tài)。
科學真好嗑:一般它們“離家”一次會持續(xù)多久?它們出去主要都做些什么?
翁悅:家犬離家可能是半天到半個月,我們的紅外相機記錄到他們離家后一般都會去山上,可能是在捕食(很多文獻中也有照片記錄到)。
科學真好嗑:有純粹的“野狗”嗎?
翁悅:純粹的野狗是有的,但非常的少,而且一般都是主人外出打工遺棄了,從家犬變成了野狗。
科學真好嗑:你們主要通過GPS項圈了解狗的活動范圍,還通過攝像頭觀察了狗以及其他動物的出現時間。但你們只在一個位點拍到了大熊貓,在你看來那里有什么特殊之處嗎?離居民點的距離、海拔、植被等等?那個位點有狗嗎?
翁悅:這個位點是在海拔比較高,離居民點比較遠的地方,還是比較符合大熊貓常見棲息地的特點,這個位點是沒有家犬出現的。
科學真好嗑:你覺得只拍到一次大熊貓的原因是什么?狗和居民點是否可能直接影響到大熊貓的分布,讓它們都躲得遠遠的?
翁悅:因為我們布設的紅外相機主要是為了了解家犬在做什么,所以很多紅外相機布設的位點都是在居民點附近,拍攝到大熊貓的概率會低一些,也可以理解為家犬和居民點可能直接影響大熊貓的活動范圍(也有文獻證明過居民點對其的影響)。
科學真好嗑:大熊貓保護區(qū)的建設目的,本來也不僅僅限于大熊貓,而是針對整個生態(tài)環(huán)境。但能否具體談談,狗對其他物種的影響,會怎樣干擾到大熊貓的保護?有什么“傳導”的路徑?
翁悅:家養(yǎng)動物的存在,在保護區(qū)通常代表著保護問題,家犬也是這樣的,它是世界上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犬科食肉物種。由于狗是被人類引入到保護區(qū)周圍的居民點的,因此在許多情況下可以作為一種入侵的外來物種去破壞當地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我們之前的研究發(fā)現,至少19.8%的自然保護區(qū)網絡受到自由放養(yǎng)犬的潛在負面影響,受影響的物種包括有蹄動物、哺乳類和雉類。
除了家犬與野生動物之間的負面聯系外,家犬還可能通過更復雜和微妙的方式影響野生動物,例如狂犬病、犬細小病毒(CPV)和犬瘟熱病毒(CDV)的傳播。作為狂犬病、CPV和CDV的宿主,家犬也被報道是非洲野狗(Lycaon pictus)滅絕的部分原因,也被認為是獅子(panthera leo)犬瘟熱的來源。
2015年,也有報道秦嶺大熊貓因為犬瘟熱病毒而死亡的案例。之前金藝鵬老師的文章也提到在秦嶺自然保護區(qū)的家犬中存在CDV,對保護區(qū)的野生動物(包括大熊貓)都是具有負面影響的。
科學真好嗑:研究的主要結論之一是,狗平均會離家10千米,最遠的17.4千米。從你們據此模擬的地圖看,保護區(qū)扣去狗出現的地區(qū),確實有支離破碎的感覺。不過從地圖上看,區(qū)內本來也有一些道路和居民點。你在實地感覺保護區(qū)的連通性怎樣?狗的高概率出現會有什么進一步的負面影響?
翁悅:秦嶺的保護區(qū)連通性還是比較好的,保護區(qū)內的道路和居民點可能會讓家犬更加深入到保護區(qū)內,比如說進入核心區(qū),就會放大它們對野生動物的影響,同時由于家犬是人類飼養(yǎng)的,人類會持續(xù)提供食物,可能會增強家犬在野外的競爭力。
科學真好嗑:你們選擇觀察的其他動物包括,紅腹錦雞、豹貓、野豬、小麂、毛冠鹿、豬獾、黃鼬、黃喉貂。為什么選擇這些動物來研究?以前也看到過野貓可能影響鳥類的報道,有沒有想過研究狗直接捕食小型動物的可能性?
翁悅:因為這些動物都是保護區(qū)內最常見的物種,也是紅外相機能記錄到的探測次數最多的物種,有大量的數據,同時它們也是大熊貓關鍵的同域物種,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非常重要。
家犬可能捕食鳥類,但我們的紅外相機并沒有記錄到家犬捕食鳥類的照片,這也是我們之后的一個關注點。
科學真好嗑:論文中倒也提到了貓,不過是說沒有證據證明當地有貓的存在,你們猜測可能是貓在當地的捕食者面前比較易受攻擊。這是不是也能證明當地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比較完整,就能有效抑制貓的威脅?你能評價下貓和狗的“野外生存能力”嗎?
翁悅:家貓除了在野外容易捕食以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家貓一般不離開自己主人的房屋,只會在房子周圍活動,所以一般不會深入保護區(qū),家犬的活動范圍就更大一些,所以一般家犬的生存能力更強,但也要考慮個體差異性。
科學真好嗑:你們布置相機有什么講究嗎?比如偽裝、設置的高度?
翁悅:為了保證數據的有效性,我們一般都是先把研究區(qū)劃分為一千米×一千米的網格,然后網格里隨機布設紅外相機。一般都是布設在離地面高度0.5-1米視野廣闊的位置,可能為了增加拍攝率會使用氣味劑或者用小室陷阱等等。
圖:翁悅
科學真好嗑:上下山路甚至沒有路的地方,有些什么困難?當地向導應該很有幫助吧。
翁悅:在所劃的網格內都需要布設到相機,但要上山到那些地方還是有些困難的,大部分野生動物出沒的區(qū)域都是沒有路的,所以當地保護站的員工就非常重要,他們長期巡山走樣線對這片區(qū)域非常熟悉,我們的很多工作也是在他們的幫助下完成的。
圖:翁悅
科學真好嗑:文中提到從71個相機位點得到了11829個“拍照日”的數據,雖然是有動物出現才會拍照,但也拍了1000多次。如何識別、統(tǒng)計這些拍下的動物?是不是也挺花力氣?
翁悅:這些動物都需要一張一張地人工識別,辨認后匯總到一個表里,需要挺長時間的,如果有大量空拍的話會增加工作難度,所以在拍攝的時候我們盡量除掉相機周圍的雜草防止大量空拍。
科學真好嗑:動物30分鐘內在攝像頭前出現,都只算一次,這是如何考慮的?有沒有可能一個物種30分鐘內出現幾個個體?在統(tǒng)計上,和只出現一個個體一樣嗎?
翁悅:這是一個通用的有效探測的標準:單個位點上拍攝到某物種記為該物種的一次有效探測,30 分內同一位點拍攝到的相同物種算作同一次有效探測。最早應該是李晟老師提出來的,主要是為了防止數據被夸大。
科學真好嗑:具體到對動物的影響,文中提出了空間回避、時間回避,大部分動物都會避開狗,但也有些例外,比如黃喉貂就在空間上沒有回避,豹貓在時間上沒有回避。
有趣的是,你們也觀察到豹貓更容易出現在臨近居民區(qū)的地方。是不是可以猜測,是方便豹貓捕食家鼠之類的?有沒有聽說過捕食家禽的事情?感覺豹貓是一種很聰明的動物,既懂得如何利用人類創(chuàng)造的小環(huán)境,又知道如何避免與狗競爭,它的種群規(guī)模有表現出什么優(yōu)勢嗎?
翁悅:豹貓是一個非常有優(yōu)勢的捕食物種,它們一般不會像黃喉貂那樣群居,我們紅外相機通常只會記錄到一只或者兩只豹貓。它主要是夜行動物,離居民點近是很有可能方便捕食家鼠或者家禽的,之前在村里聽說過豹貓偷雞的事件。
科學真好嗑:一個連你們都比較意外的結果是,野豬居然也回避狗。從體型上來說,狗不會構成什么威脅,也不大可能主動挑釁野豬吧。有沒有一種狐假虎威的可能?野豬只是在避開與人類有關的事物?
翁悅:野豬比較膽小謹慎,一般動靜大一些都會嚇得倉皇而逃,帶崽的野豬可能會更加警惕一些,我覺得野豬回避家犬還是比較正常的,因為能在山上活躍的家犬一般都是稍微大型的中華田園犬。之前甚至有村民反映,家犬帶回來小麂的頭顱。家犬作為捕食者競爭力還是相當強,也說明散養(yǎng)家犬對野生動物的影響可能遠超想象。
科學真好嗑:你們還觀察到有些動物在狗存在的時候,晝夜習性也會發(fā)生一定變化。比如活動時間從白晝往黃昏推移,這對動物的生理影響會有多大?
翁悅:我覺得會有一些影響,但是影響并不是特別大,因為在野外生存的野生動物回避捕食者而改變時間或者空間上的節(jié)律是非常常見的狀態(tài),活動時間從白晝往黃昏推移主要是指在這個位點的活動時間。
科學真好嗑:最后還是要聽聽你們對保護區(qū)的建議,比如怎樣管理狗,怎樣與當地民眾在這方面有效溝通。居民點是遷移好還是加強管理好呢?
翁悅:在山里有的狗會享受到家人般的待遇,如果貿然殺狗,無疑會極大地打擊當地居民支持保護工作的熱情。所以我們才根據無線項圈所記錄的狗的距離,建議在自然保護區(qū)10公里以內的居民應全年把他們的狗限制在住宅內。
與居民溝通的時候科普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需要當地林業(yè)局廣泛開展宣傳動員和疫源疫病防控知識的普及教育,大熊貓保護區(qū)必須高度認識犬瘟熱病毒對野生大熊貓生存安全的重大威脅,以及家犬規(guī)范化養(yǎng)殖管理對大熊貓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意義。
我覺得保護區(qū)周圍的居民點離保護區(qū)越遠越好,但這是不太現實的,強制搬遷也不道德。因此,我們也在探索新的解決方案,對周邊社區(qū)犬只進行建檔登記,接種免疫(犬瘟熱、狂犬病、細小病毒),定期組織流行病學調查和犬瘟熱病毒檢測等等。
我們也期待探索替代家犬的其他方式,逐步減少犬只養(yǎng)殖規(guī)模,所以我們需要知道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影響家犬數量、疫苗接種率、活動范圍的驅動因子是什么。我們在秦嶺進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圍繞家犬的社會經濟問卷調查,并期待利用結構方程模型去找到答案。
【本文轉載自“科學真好嗑”微信公眾號。】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