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小灶 2022-11-20 00:34 發(fā)表于廣東
《報任安書》是司馬遷給朋友任安的一封復(fù)信。司馬遷因李陵之禍,被捕下獄,慘遭宮刑。出獄后,任中書令;表面上看,這是宮中的機要職務(wù),實際上卻是以一個宦者的身份在內(nèi)廷侍候,為一般士大夫所鄙視。在這期間,任安寫信給他,希望他利用中書令的地位“推賢進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訓(xùn)和對黑暗現(xiàn)實的深刻認識,司馬遷覺得實在難以按任安的話去做,所以一直沒有復(fù)信。后來,任安以重罪入獄,司馬遷擔心任安一旦被處死,就會永遠失去給他回信的機會,使他抱憾終生,同時自己也無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積憤,于是寫下了這篇《報任安書》。
李陵之禍:李陵是漢初名將李廣的孫子,天漢二年,漢武帝派李廣利和李陵去攻打匈奴,在糧絕、寡不敵眾的情況下,投降了匈奴,漢武帝因此大發(fā)雷霆。司馬遷認為李陵的行為確實“不當”,但他不滿朝廷眾人趨炎附勢、見風(fēng)使舵、對李陵落井下石的態(tài)度,于是就向漢武帝贊揚李陵獨擋匈奴之功,沒想到漢武帝認為司馬遷這是在為李陵辯護,因此司馬遷被判入獄,慘遭宮刑。
“百家講壇”王立群:整個《報任安書》就寫了一個字,恥辱的“辱”。這一個“辱”字貫穿全文,作者著重寫了三點。第一是受辱之因,就是為什么受到宮刑。第二是遭辱之痛,就是受了這場奇恥大辱之后,內(nèi)心痛苦。第三是忍辱之由,就是為什么受了這么個奇恥大辱,自己能夠忍下來,堅持活下來,為什么?
一、課文原文標注
1.寫一寫:原文標亮色部分為易錯字,注意加強書寫??梢栽谝族e本子上一筆一劃對著書寫5遍,強化記憶。
①記住生僻難寫字;②區(qū)分同義異形字;③區(qū)分同音異義字;④區(qū)分形近異義字;⑤留心語句順序;⑥留意具體語境;⑦留意句中通假字;⑧注意不遺漏虛詞。
2.記一記:批注為翻譯或者相關(guān)內(nèi)容闡釋,邊理解邊背誦,疏通理順文句內(nèi)容,注意文言重點字詞理解和掌握。
(1)附重點字詞積累,畫曲線的為特殊句式,請注意加以判斷。(答案參照書本注釋)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jié)( ),不得通其道( ),故述( )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 )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略( )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于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chuàng)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 )刑而無慍色( )。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zé),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參考答案】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磨滅),不可勝(盡)記,唯(只有)倜儻(豪邁不受拘束)非常(不同尋常)之人稱(被稱道)焉。蓋(句首發(fā)語詞)文王拘(被拘禁)而演(推演)《周易》;仲尼厄(困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被放逐),乃賦(創(chuàng)作)《離騷》;左丘失明,厥(才)有《國語》;孫子臏腳(被臏腳),《兵法》修列(著述);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被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大抵)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jié)(內(nèi)心抑郁不舒暢),不得通(實現(xiàn))其道(主張),故(所以)述(追述)往事、思(期望)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終究)不可用(被任用),退(退隱)而(表承接)論書策(著書立說),以(來)舒(抒發(fā))其憤,思(想)垂(使……流傳)空文以(用來)自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
古代擁有財富、地位尊貴而姓名已被磨滅的人,數(shù)也數(shù)不盡,只有卓異超群、灑脫不拘的特殊人物才能被后世稱道(名揚后世)。周文王被拘禁在羑里而推演出《周易》;孔子在困窘的境遇中編寫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才創(chuàng)作了《離騷》;左丘明失明,才寫出了《國語》;孫子被砍去膝蓋骨,就編著了《兵法》;呂不韋被貶謫到蜀地,才在世上流傳《呂氏春秋》;韓非子被囚禁在秦國,寫下了《說難》、《孤憤》;至于《詩經(jīng)》三百多篇,也大都是圣人賢者抒發(fā)郁憤之情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這些人都是內(nèi)心抑郁不舒暢,不能實現(xiàn)自己的主張,所以才記述以往的史事,期望將來有理解他們的人。就像左丘明眼睛失明,孫子被砍掉膝蓋骨,終歸不被當權(quán)者重用,(于是他們就)回家著書立說,用來抒發(fā)他們的憤懣之情,想使自己的著作留傳后世來表現(xiàn)自己的理想志趣。
段意:效法古人忍辱負重,退而論書。
仆竊(私下)不遜(謙遜),近(近來)自托(依托)于無能之辭(文辭),網(wǎng)羅(搜集)天下放失(散落)舊聞,略(大略)考(考證)其行事(事跡),綜(綜合)其終始(前后始末),稽(考察)其成敗興壞之紀(歷史記錄),上計軒轅,下至于茲(現(xiàn)在),為(創(chuàng)作)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探究)天人之際(關(guān)系),通(通曉)古今之(的)變(變化),成(成就)一家之言。草創(chuàng)(起草稿)未就(完成),會(適逢)遭此禍,惜(痛惜)其不成,是以(因此)就(承受)極(嚴酷的)刑而無慍(生氣)色(臉色)。仆誠(確實)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補償)前辱之責(zé)(通“債”),雖(即使)萬(多次)被戮,豈(難道)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我私下里不自量力,近年來,寄托于自己粗劣的文筆,搜集天下散亂失傳的史籍文獻,大體考證前人的所作所為,統(tǒng)觀事情的始末,考察他們成功失敗振興衰亡的規(guī)律。上起黃帝軒轅,下至當今,寫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紀,八篇書,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傳,總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憑借此來探究天地自然與人類政治社會的關(guān)系,通曉古今歷史變革的進程,成就自己一家的學(xué)說。此書剛剛起草,尚未完成,適逢遭遇這場災(zāi)禍,我十分痛惜書還沒寫成,因此接受最殘酷的宮刑也沒有露出怨怒的臉色。我現(xiàn)在真的已經(jīng)寫完了這本書,我打算把它珍藏到名山之中,傳給志同道合之人,以至廣泛流傳到四通八達的大城市,這樣我就補償了以前下獄受刑的侮辱,即使一萬次遭到殺戮,難道還有悔恨嗎!然而我這番苦心,只能說給有見識的人聽,難以對一般人說啊。
段意:介紹《史記》的體例內(nèi)容,說明自己的著書的宗旨和意愿。
(2)文章架構(gòu)
《報任安書》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向任安說明未能及時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說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賢進士”的原因。
第三段:列舉為后世所傳頌的古代“倜儻非常之人”的事跡。
第四段:介紹《史記》的體例內(nèi)容,說明自己著書的宗旨和意愿。
第五段:書信結(jié)尾,再次傾訴自己的憤懣的心情。
(本思維導(dǎo)圖為他人創(chuàng)作,如有侵權(quán),聯(lián)系刪除)
二、易錯字挖空訓(xùn)練
古者富貴而名( )滅,不可勝記,唯( )( )非常之人稱( )。( )文王( )而演《周易》;仲尼( )而作《春秋》;屈原放( ),( )賦《離騷》;左丘失明,( )有《國語》;孫子( )腳,《兵法》修列;不韋遷( ),世傳《呂覽》;韓非( )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 )圣賢發(fā)( )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 )結(jié),不得( )其道,故( )往事、思來者。乃如左( )無目,孫子( )足,( )不可用,退而論書( ),以( )其憤,思( )空文以自( )。
仆( )不( ),近自托于無能之( ),網(wǎng)羅天下放( )舊聞,( )考其行事,( )其終始,( )其成敗興壞之( ),上計( )( ),下至于( ),為十表,本( )十二,書八( ),世家三十,列( )七十,( )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 )古今之變,成一家之( )。草創(chuàng)未就,會( )此禍,( )其不成,是以就( )刑而無( )色。( )誠以著此書,( )之名山,傳之其人,通( )大都,則仆( )前辱之( ),雖萬被( ),豈有悔哉!然此可為( )者道,難為( )人言也!
三、情景式默寫訓(xùn)練
【真題再現(xiàn)】新加入全國卷,尚未考查。
【考題演練】
1.在《報任安書(節(jié)選)》中,司馬遷舉屈原的例子來論述自己的觀點從而為后文解釋自己忍辱負重、著書立說作鋪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報任安書(節(jié)選)》中,司馬遷舉韓非子的例子來說明自己人生失意,可以通過著書立說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這一觀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pan>
3.在《報任安書(節(jié)選)》中,司馬遷認為《詩經(jīng)》大部分都是一些圣賢們?yōu)槭惆l(fā)憤懣而寫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pan>
4.在《報任安書(節(jié)選)》中,司馬遷向任安解釋自己收集史料、分門別類編撰《史記》的初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pan>
5.在《報任安書(節(jié)選)》中,司馬遷向任安透露自己忍辱負重堅持完成《史記》是希望有朝一日這部書能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樣自己也沒有什么遺憾了。
6.在《報任安書(節(jié)選)》中,司馬遷提到自己編撰的這本史書的取材范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pan>
7.在《報任安書(節(jié)選)》中,概括《史記》記載的年代起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薄?/span>
8.在《報任安書(節(jié)選)》中,司馬遷提到自己編撰的這本史書的取材范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pan>
9.《報任書(節(jié)選)》中,太史公寫作《史記》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pan>
10.《報任安書(節(jié)選)》中,指出古往今來富貴之人湮滅在人世間的人不計其數(sh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真題再現(xiàn)】無
【考題演練】
1.屈原放逐 乃賦《離騷》
2.韓非囚秦 《說難》《孤憤》
3.《詩》三百篇 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
4.亦欲以究天人之際 通古今之變 成一家之言
5.藏之名山 傳之其人 通邑大都
6.上計軒轅 下至于茲。
7.上計軒轅,下至于茲
8.上計軒轅,下至于茲。
9.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10.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
四、文化常識
1.足下:對人的敬稱。下稱上或同輩相稱的敬詞。戰(zhàn)國時多用以稱君主。
2.縲紲:泛指束縛侵犯的刑具??w,大繩。紲,小繩。
3.臧獲:泛指奴隸。男奴為臧,女奴為獲。
4.太史公,是西漢武帝時期設(shè)立的官職名稱。位在丞相上,是我國古代官方史料的專職記錄者。天下計書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序事如古春秋。漢宣帝時期把太史公降為太史令,太史令的職權(quán)也大大削弱,僅僅行文書而已。
補充古時敬稱
1.對于對方或?qū)Ψ接H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
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guān)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
賢,用于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
2.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后,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后,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
3.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jīng)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
4.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后,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
5.對尊長者和用于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6.萬歲、圣上、圣駕、天子、陛下:對帝王的敬稱。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quán)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臺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
殿下: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
7.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于是用“駕”代稱皇帝。
8.麾下:對將軍的敬稱。
9.節(jié)下:對使節(jié)稱
10.卿或愛卿:君對臣的敬稱
11.閣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多用于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
12.《周易》:即《易經(jīng)》,傳統(tǒng)經(jīng)典著作之一,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內(nèi)容包括《經(jīng)》和《傳》兩個部分?!督?jīng)》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秱鳌钒忉屫赞o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tǒng)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
13.《春秋》:“五經(jīng)”之一,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也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 年)的歷史。
14.《左傳》:亦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書,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蹲髠鳌放c《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15.《國語》: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共21 卷。相傳為左丘明所著。全書按不同國家記載了從周穆王到魯?shù)抗昂蠹s 500年的史事。《國語》和《左傳》明顯的區(qū)別是《國語》分別寫不同國家,以記言見勝;《左傳》則按年代編寫,長于記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