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書憤
【教學內(nèi)容分析】
《書憤》是南宋詩人陸游的代表作之一。這首詩詩人通過追述早年報國壯志和抗金斗爭的豪邁生活,抒發(fā)了自己年華空老、壯志難酬的悲憤,批判了主和派投降誤國,表現(xiàn)了詩人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本單元的教學目標中規(guī)定運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探究詩歌的主旨。這兩種方法是相輔相成的,聯(lián)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時代,可以更好地認識作品的價值和意義。
【學情分析】
進入高中階段,語文教學的難度越來越大。在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高中學生對古典詩詞的學習興趣和教師想象的相差甚遠。大部分學生對學習古典詩詞已提不起太大的興趣。這就要求老師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指導學生在了解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的基礎(chǔ)上,從誦讀入手,大聲朗讀,帶著感情朗讀,在反復的朗讀中體會詩人的豐富情感。
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鑒賞詩歌,了解詩中運用的表現(xiàn)手法,理解詩歌主旨,理解詩人壯志難酬、年華空老的悲憤情懷和壯心不已的愛國熱情。針對教師的提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討論回答,更深入地理解詩歌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理解詩歌主旨,了解詩中運用的表現(xiàn)手法。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運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鑒賞詩歌。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理解詩人壯志難酬、年華空老的悲憤情懷和壯心不已的愛國熱情。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書憤》主旨的理解
2.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指導
二、教學難點
詩歌鑒賞從意象到情感、從形式到內(nèi)容的賞析方法。
【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什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
——梁啟超《讀陸放翁集》
2.陸游詩作
(1)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68歲)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2)訴衷情(70歲)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guān)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3)示兒 (85歲)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二、知人論世
1.陸游簡介
陸游,字務(wù)觀,號放翁。南宋山陰人(浙江紹興),著名的愛國詩人,詩集有《劍南詩稿》。陸游的詩今存9300首。他是我國文學史上存詩最多的詩人之一。“六十年來萬首詩”,陸詩的突出特點是“多豪麗語,言征伐恢復事”,這首詩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少年時陸游就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銳、國勢危迫的時代,一貫堅持抗金主張,但在政治斗爭中,屢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擠、打擊,可是,他始終不渝地堅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歲的老詩人,抱著“死前恨不見中原”的遺恨,離開人世。臨終作詩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復失地。
2.寫作背景
《書憤》寫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此時他已是61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在家鄉(xiāng)山陰(今浙江紹興)賦閑了5年,直到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為朝奉大夫、權(quán)知嚴州軍州事,這首七律即寫于此時。陸游一生“寄意恢復”,但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此志始終未能如愿。因而悲憤異常。
三、整體感知
1.解題
書:動詞,寫,抒發(fā)。
憤:憤懣、悲憤。
“書憤”者,抒發(fā)胸中郁憤之情也。
2. 朗讀詩歌,疏通大意
(1)一讀:讀順
①初讀感知,字準句清,把握節(jié)奏
②展示朗讀,聆聽訂正,集體評價
③教師朗誦指導
書憤
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guān)。(快速)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Ⅰ“早歲那知世事艱”中的“那”讀上聲調(diào),“那知”重讀?!爸性蓖麣馊缟健敝小吧健弊x升調(diào),讀出高山巍巍聳立之勢。
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guān)”語速稍快,語調(diào)激昂,顯其豪壯。
Ⅲ“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讀,“已先斑”處讀降調(diào),整句語調(diào)低沉,顯其沉郁。
Ⅳ“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中“真名世”“誰堪”重讀,結(jié)句降調(diào)。
④學生朗讀。
(2)二讀,讀懂
讀懂詩文是關(guān)鍵,理解詩意,小組合作完成。
譯文:
?年輕時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艱難。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熱血沸騰啊怨氣如山啊。
?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 雪夜里飛奔著樓船戰(zhàn)艦。秋風中跨戰(zhàn)馬縱橫馳騁, 收復了大散關(guān)捷報頻傳。
?想當初我自比萬里長城, 立壯志為祖國掃除邊患。到如今垂垂老鬢發(fā)如霜, 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
?不由人緬懷那諸葛孔明, 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有誰像諸葛亮鞠躬盡瘁, 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
3.這首詩題目為“書憤”,就全詩來看,作者因哪些事而“憤” ?(找詩中詞語回答)
所憤之一:世事艱;所憤之二:空自許;
所憤之三:鬢先斑; 所憤之四:誰堪伯仲間
(1)所憤之一:世事艱
聯(lián)系時代背景,回答:“世事艱” 具體指什么?在詩中起什么作用?
①知人論世
知人:
二十九歲,進士考試,被黜落第
三十四歲,任寧德縣主簿,后調(diào)臨安
三十九歲,上書收復,外放隆興府通判
四十二歲,被解除職務(wù),在家閑居
四十六歲,被調(diào)任夔州通判
五十二歲,被訕謗“燕飲頹放”,免除職務(wù)
五十六歲,江西賑災(zāi),被削去職務(wù)
六十五歲,“力圖大計”,再遭罷黜
論世:
1127年,北宋滅亡
1141年,宋金簽訂“紹興和議”
1164年,宋金簽訂“隆興和議”
“世事艱”具體指:
一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投降派壓抑抗金力量并破壞收復失地的社會現(xiàn)實;
二是自己欲收復中原,理想志向受到朝廷投降派重重阻礙的步履維艱事實。
②“世事艱”作用:
為下文“空自許”作鋪墊。從章法上說,呼應(yīng)詩題中的“憤”字。
(2)所憤之二:空自許
①典故:六朝時南朝宋的大將檀道濟屢立戰(zhàn)功,后來被朝廷疑忌而殺害,檀在臨死前憤怒地說:“乃壞汝萬里長城!” (《南史·檀道濟傳》)自比為萬里長城,認為皇上懷疑自己的忠心而殺了自己就是毀壞了皇上自己的防守。
②作用:作者以檀道濟自喻,以“塞上長城”自比,表達了詩人捍衛(wèi)國家,揚威邊地,舍我其誰的決心。同時,“空自許”跟“世事艱”照應(yīng),既是對自己壯志難酬的感嘆,又是對投降派的憤怒指責。
(3)所憤之三:鬢先斑
大志落空而年華已老,何等悲愴?
我有心,天不予,能不憤乎?
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guān)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身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萬里覓封侯:奔赴萬里外的疆場,尋找建功立業(yè)的機會。
暗用了《后漢書·班超傳》記載的班超投筆從戎的典故。班超投筆“以取封侯”,后來在西域立了大功,被封為“定遠侯”?!逗鬂h書·班超傳》載:班超少有大志,嘗曰,大丈夫應(yīng)當“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4)所憤之四:誰堪伯仲間
這里又采用了哪一個典故?用意何在?
①用了諸葛亮上表后主劉禪,出師北伐的典故。
用典使詩文含蓄,曲折,不直露。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說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話,詩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
② “誰堪伯仲間”,含蓄地譴責了南宋朝廷畏敵如虎、茍且偷安,以致收復大業(yè)無人領(lǐng)軍,抒發(fā)壯志難酬的憤懣。
③《出師表》所說的“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這正是陸游的畢生心愿;
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陸游所要發(fā)揚的精神;
諸葛亮的“親賢臣,遠小人”的告誡,正是陸游認為南宋當權(quán)者應(yīng)該吸取的。
小結(jié):憤
世事艱——報國無門
空自許——壯志未酬
鬢先斑——年華空老
誰堪伯仲間——無人領(lǐng)軍
主旨:這首詩借北望中原,回顧了陸游青年時的凌云壯志和火熱的戰(zhàn)斗生活。抒發(fā)了自己報國無門、壯志難酬、虛度年華的滿腔激憤。沉雄渾厚,感慨蒼茫,真有英雄暮年之嘆。被稱為是陸游“一生愛國熱情的藝術(shù)概括”。
數(shù)篇零落從軍作,一寸凄涼報國心?!懹巍兑孤勄镲L感懷》
四、研討探究
1. 作者運用了哪些藝術(shù)手法來抒發(fā)其“憤”情?
提示:可從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進行鑒賞。
(1)意象: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guān)。
列錦:全部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經(jīng)過選擇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構(gòu)成生動可感的圖像,用以烘托氣氛、創(chuàng)造意境、表達情感的一種修辭。
①不用動詞,不用虛詞,純意象的組合。
運用了六個名詞組接,戰(zhàn)船、戰(zhàn)馬、酷烈的戰(zhàn)爭壞境(夜雪、秋風)、險要的軍事?lián)c(瓜洲渡、大散關(guān)),組成了兩幅氣勢宏大的戰(zhàn)爭場面,將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
②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溫庭筠《商山早行》)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北宋邵雍所作《山村詠懷》
(2)用典:這首詩一共用了兩個典故。
第一個是用南朝名將檀道濟自許為“萬里長城”的典故,寫出了詩人以身許國但壯志未酬的感慨和悲憤。
第二個是“出師表”的典故,表明了詩人對諸葛孔明的欽佩,對南宋朝廷茍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憤恨和諷刺。
(3)對比:北望中原、塞上長城——空自許;氣如山——鬢先斑
一是理想和現(xiàn)實的對比。詩人,豪氣如山。以塞上長城自許,然而世事多艱。理想被現(xiàn)實擊得粉碎。
二是詩人早年形象與晚年形象的對比。早年氣壯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guān)”,何等豪邁,如今對鏡自照,衰鬢蒼顏,歲月不居,年華空老!而這一切的根源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詩人心中之“憤”焉得不涌上筆端?
三是諸葛亮積極進取和投降派茍且偷安對比。
2.對比閱讀一
臨安春雨初霽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近來世態(tài)人情淡薄如紗,誰讓我又騎馬客居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昨夜在小樓里聽到春雨聲,深巷中明早定會有人叫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閑來無事,在短紙上歪歪斜斜地練習草書,晴天在窗下坐著品味那名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莫感嘆潔白的衣服會被風塵染,來得及清明時節(jié)回到家。
鑒賞要點:諷喻手法
(1)寫作背景:陸游自淳熙七年(1180年)罷官閑居山陰到寫這首詩時,已有六年多了。這次奉召到臨安,宋孝宗任命他權(quán)(代理)知嚴州(現(xiàn)在浙江建德)軍州事,并對他說:“嚴陵山水勝處,職事之暇,可以賦詠自適?!憋@然不想重用他。他對這個職位不感興趣,但迫于“圣命”,又為了維持生計,也只好接受下來。這首詩就是在這種心情支配下寫的。
(2)賞析:
詩一開始就流露出不得已而來京的意思:“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世味薄則直道窮,南宋朝廷不圖恢復,得過且過,官場上的習氣一天比一天地壞下去,哪里還有什么直道呢?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做官,的確沒有什么意思,因此詩人不提受職一事,而只說誰讓我到京城來做客呢!這正是諷喻的筆法。
中間兩聯(lián)寫客居生活,“小樓一夜聽春雨”,寫詩人徹夜不眠,表現(xiàn)他心情不安,雖然是短期離家,卻也動了羈旅之愁。“深巷明朝賣杏花”,達官貴人多居深巷,那里自然有人去叫賣杏花,這不經(jīng)意的一筆,點染了臨安城中的“太平盛世”氣象,似乎全然忘記了亡國的危險。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詩人到了京城,不去結(jié)交權(quán)貴,卻獨自呆在客邸里以“作草”“分茶”消磨時光,也反映了他對官場生活感到厭倦。這一來似乎是嘲笑自己百無聊賴,其實是從側(cè)面揭露當時政治的黑暗。
到尾聯(lián)詩人才將他的諷喻意圖明朗化,因為“素衣莫起風塵嘆”里,已經(jīng)包含了“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緇”的內(nèi)容;詩人告訴家人“莫起風塵嘆”,也是自己不會受到京城壞風氣影響的意思。這樣來結(jié)住全詩,跟開頭的“世味年來薄似紗”是緊緊呼應(yīng)的,真是絕妙的章法。
(3)小結(jié):
這首詩是《書憤》的同期作,但風格不同:《書憤》嚴肅而激憤,這一首則不乏詼諧意味。這種詼諧其實是以輕松的形式來表達內(nèi)心的憂憤。詩的主旨是寫作者對官場生活的冷淡心情,這是現(xiàn)實政治的黑暗在作者心上的曲折反映。
3.對比閱讀二
比較陸游的《書憤》和杜甫的《蜀相》,他們在歌頌諸葛亮功績抒發(fā)個人情感和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相同點:1.背景:都作于動亂年代 2.都借用諸葛亮事跡表達情感。
同樣寫諸葛亮,角度不同,意境迥異。
(1)在歌詠諸葛亮功績方面
《蜀相》:著重諸葛亮的“功蓋三分國”,“天下計”和“老臣心”
《書憤》:著重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表現(xiàn)出的精神品格,“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2)在抒發(fā)個人情感方面
《蜀相》:杜甫主要表達對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壯志未酬的痛苦
《書憤》:陸游則以諸葛亮自況,渴望北征復國,建立功業(yè)
(3)在表現(xiàn)手法方面
《蜀相》:先寫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發(fā)感慨,全詩寫祠堂和寫人和諧結(jié)合,寫景與 抒情融合無間,憑吊古人與悲嘆自己渾然一體,內(nèi)涵豐富,感情真摯,格調(diào)沉雄。【借樂景抒哀情】
《書憤》:先回憶自己過去,然后寫自己現(xiàn)在,最后以諸葛亮自況,全詩著重寫自己的“憤”,寫得大氣磅礴,筆力雄健?!玖绣\、用典、對比】
【板書設(shè)計】
書憤
世事艱——報國無門
空自許——壯志未酬
鬢先斑——年華空老
誰堪伯仲間——無人領(lǐng)軍
【課后作業(yè)】
【教學后記】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