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ü?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歷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唐朝河南府東都洛陽(今河南洛陽)人,著名詩人、文學(xué)家、宰相,父元寬,母鄭氏,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世孫。
《詠廿四氣詩》共有二十四首詩,均采用格律謹(jǐn)嚴(yán)的五言律詩格式,構(gòu)成一副大型組詩。組詩中每首詩對應(yīng)一個節(jié)氣,其內(nèi)容主要反映了我國中原地區(qū)的氣候,并與物候、農(nóng)事活動相結(jié)合,輔以生活與民俗等內(nèi)容。由于其豐富多彩的內(nèi)容、別樣的構(gòu)思手法和質(zhì)樸清新的語言,加之畫面交替、情景交融、音韻轉(zhuǎn)換,讀其詩有如觀有聲之畫,使《詠廿四氣詩》成為此后同類題材中的上乘之作。
【春季】:
立春正月節(jié)(唐·元?。?/p>
春冬移律呂,天地?fù)Q星霜。間泮游魚躍,和風(fēng)待柳芳。
早梅迎雨水,殘雪怯朝陽。萬物含新意,同歡圣日長。
立春是二十四節(jié)氣的頭一個,意味冬季結(jié)束,開始進入春天了。'東風(fēng)解凍、魚兒上冰'等物候,預(yù)示著萬物開始復(fù)蘇,人們都在慶賀立春節(jié)日。
雨水正月中(唐·元稹)
雨水洗春容,平田已見龍。祭魚盈浦嶼,歸雁過山峰。
云色輕還重,風(fēng)光淡又濃。向春入二月,花色影重重。
詩中開篇直接點明雨水節(jié)氣。'平田已見龍'是'見龍在田'之意。我國古代將二十八星宿以七個為一組分為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南方朱雀,每年春季東方星宿青龍從田間地平線升起,稱之為'見龍在田'。'祭魚'是'獺祭魚'之略,春天獺常捕魚陳列水邊,如同祭祀?!抖Y記·月令》中說:'(孟春之月)獺祭魚、鴻雁來、草木萌動。'詩中的'歸雁迴山峰''花色影重重'正應(yīng)了'鴻雁來、草木萌動'的物候。
驚蟄二月節(jié)(唐·元?。?/strong>
陽氣初驚蟄,韶光大地周。桃花開蜀錦,鷹老化春鳩。
時候爭催迫,萌芽矩修。人間務(wù)生事,耕種滿田疇。
驚蟄節(jié)氣時天氣開始轉(zhuǎn)暖,春雷震響,蟄伏的動物們紛紛蘇醒、活動起來。'鷹老化春鳩'一句,根據(jù)《逸周書·時訓(xùn)》記載,'驚蟄十日,鷹化為鳩。至秋,則鳩化為鷹。'此處當(dāng)是指物候變化。'矩脩'為巨大修長之意,驚蟄時節(jié),溫暖的氣候爭催著萬物急迫地生長
春分二月中(唐·元稹)
二氣莫交爭,春分雨處行。雨來看電影,云過聽雷聲。
山色連天碧,林花向日明。梁間玄鳥語,欲似解人情。
此時冷暖空氣正是進退頻繁的時候,春季強對流天氣活躍,雨來云過時,常伴隨著電閃雷鳴。'玄鳥'即燕子,《禮記·月令》說:'(仲春之月),玄鳥至',燕子北歸正是春季典型的物候特征。
清明三月節(jié)(唐·元?。?/strong>
清明來向晚,山淥正光華。楊柳先飛絮,梧桐續(xù)放花。
鴽聲知化鼠,虹影指天涯。已識風(fēng)云意,寧愁雨谷賒。
清明節(jié)氣正是山清水秀的好時光??罩邢扔辛蹼S風(fēng)飛舞,路邊的梧桐花隨后又陸續(xù)開放,喜陰的田鼠鉆回地洞中,一場清明雨過后,天空掛著彩虹。看這樣的天氣狀況,不用擔(dān)心谷雨時缺少雨水了?!抖Y記·月令》說:'(季春之月),桐始華,田鼠化鴽,虹始見。'這與'梧桐續(xù)放花''鴽聲知化鼠'和'虹影指天涯',相互呼應(yīng)。
谷雨春光曉(唐·元?。?/strong>
谷雨春光曉,山川黛色青。葉間鳴戴勝,澤水長浮萍。
暖屋生蠶蟻,喧風(fēng)引麥葶。鳴鳩徒拂羽,信矣不堪聽。
雨水滋潤大地,五谷得以生長,所以'谷雨'有'雨生百谷'的意思。'戴勝'是一種頭頂五彩羽毛的小鳥,這種被視作吉祥象征的鳥兒正在桑樹上鳴叫,桑林間的池塘中長滿了浮萍。溫暖的屋中蠶蟻啃食桑葉的聲音沙沙作響;溫暖的春風(fēng)拂過,麥類和葶藶植物在節(jié)節(jié)拔高。布谷鳥們一邊振翅飛翔,一邊'布谷、布谷'地鳴叫著,反復(fù)地提醒人們要播種啦!
【夏季】
立夏四月節(jié)(唐·元?。?/strong>
欲知春與夏,仲呂啟朱明。蚯蚓誰教出,王菰自合生。
簾蠶呈繭樣,林鳥哺雛聲。漸覺云峰好,徐徐帶雨行。
'仲呂'是古代音律名,古人認(rèn)為天體運行、季節(jié)變化與音律有關(guān)系,有'孟夏之月,律中仲呂'的說法,所以'仲呂'成了四月的代稱。而'朱明'則是夏季的別稱,所以'仲呂啟朱明'即'四月開啟了夏季'。'蚯蚓誰教出,王瓜自合生'出自《逸周書》:'立夏之日,螻蛄鳴。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小滿四月中(唐·元稹)
小滿氣全時,如何靡草衰。田家私黍稷,方伯問蠶絲。
杏麥修鐮釤,錋豎棘籬。向來看苦菜,獨秀也何為?
小滿時節(jié)何止'苦菜秀',很多植物都開始秀穗了!小滿四月在一年里正是陽氣最充足的時候(下一個中氣'夏至',陽氣到頂,已開始'一陰生'了),靡草(播娘蒿)怎么會'衰'呢?'麥秋至'似乎也早了點,因為麥粒只是'小滿',農(nóng)民只是在修理鐮刀和打麥用具,準(zhǔn)備迎接收割而已
芒種五月節(jié)(唐·元?。?/strong>
芒種看今日,螳螂應(yīng)節(jié)生。彤云高下影,鴳鳥往來聲。
淥沼蓮花放,炎風(fēng)暑雨情。相逢問蠶麥,幸得稱人情。
芒種時節(jié)人們對農(nóng)事的關(guān)注。按農(nóng)歷,芒種屬于五月的節(jié)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稱:'五月節(jié),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意指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已經(jīng)成熟,需要馬上收割。因此,芒種也可以理解為'忙種'。白居易的詩《觀刈麥》開頭說:'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fēng)起,小麥覆隴黃',即是說這時小麥一壟接一壟的黃熟,搶收十分急迫。
夏至五月中(唐·元?。?/strong>
處處聞蟬響,須知五月中。龍潛淥水穴,火助太陽宮。
過雨頻飛電,行云屢?guī)Ш纭^ㄙe移去后,二氣各西東。
這里寫的是夏至五月時炎熱在加劇,以及蟬鳴、雷電、彩虹等物候和天氣現(xiàn)象。夏至過后,陽氣開始衰落,陰氣開始生長,所以詩中說'二氣各西東'。
小暑六月節(jié)(唐·元?。?/strong>
倏忽溫風(fēng)至,因循小暑來。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
戶牖深青靄,階庭長綠苔。鷹鹯新習(xí)學(xué),蟋蟀莫相催。
突然暖暖的熱風(fēng)到了,原來是循著小暑的節(jié)氣而來。竹子的喧嘩聲已經(jīng)表明大雨即將來臨,山色灰暗仿佛已經(jīng)聽到了隆隆的雷聲。正因為炎熱季節(jié)的一場場雨,才有了門戶上潮濕的青靄和院落里蔓生的小綠苔。鷹感陰氣,乃生殺心,學(xué)習(xí)擊搏之事;蟋蟀至七月則遠飛而在野矣,肅殺之氣初生,則在穴感之深則在野而斗。
大暑六月中(唐·元稹)
大暑三秋近,林鐘九夏移。桂輪開子夜,螢火照空時。
菰果邀儒客,菰蒲長墨池。絳紗渾卷上,經(jīng)史待風(fēng)吹。
'三秋'指秋季的三個月,'九夏'指夏天的四、五、六月,三個月共90天,'林鐘'是六月的音律。'桂輪'指月亮,'螢火''菰蒲''瓜果'都是熱天生長或享用的東西。最后兩句則有點'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的意思。'
【秋季】
立秋七月節(jié)(唐·元?。?/strong>
不期朱夏盡,涼吹暗迎秋。天漢成橋鵲,星娥會玉樓。
寒聲喧耳外,白露滴林頭。一葉驚心緒,如何得不愁。
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fēng)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即立秋頭5天刮風(fēng)時人們會感覺到?jīng)鏊驗檫@時的風(fēng)已不同于暑天的熱風(fēng)了;中5天,大地上早晨會有白色露水產(chǎn)生;后5天,蟬也開始鳴叫了(古人認(rèn)為蟬感陰而鳴,故稱寒蟬,其聲為寒聲)。
元稹的詩把這三種物象都寫了進去,還寫到了七夕的牛郎織女。至于'一葉驚心緒',古人認(rèn)為,一到立秋,梧桐樹就開始落葉,甚至這還成了立秋的象征。據(jù)記載,宋朝時國家有'迎立秋'儀式:立秋這天,皇宮里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nèi),百官到場等候,立秋的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這時,梧桐會應(yīng)聲落下一片葉子。因此還留下了'一葉落知天下秋'的成語。
處暑七月中(唐·元?。?/strong>
向來鷹祭鳥,漸覺白藏深。葉下空驚吹,天高不見心。
氣收禾黍熟,風(fēng)靜草蟲吟。緩酌樽中酒,容調(diào)膝上琴。
'鷹乃祭鳥'指老鷹開始大量捕獵小鳥;'天地始肅'指萬物開始凋零,即'天高不見心'詩意;'禾乃登'指農(nóng)作物成熟,即詩中說的'禾黍熟'。另外,詩中的'白藏'指'秋',古人把四季配以四種顏色,稱'春為青陽,夏為朱明,秋為白藏,冬為玄英'。
白露八月節(jié)(唐·元?。?/strong>
露沾蔬草白,天氣轉(zhuǎn)青高。葉下和秋吹,驚看兩鬢毛。
養(yǎng)羞因野鳥,為客訝蓬蒿?;鸺笔仗锓N,晨昏莫辭勞。
詩先寫'白露'名稱的由來'露沾蔬草白',再寫秋季的特色天藍云稀,接著寫樹葉飄落以及由此引發(fā)的人們的垂暮之感。'養(yǎng)羞'句,我國古代將白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燕子)歸,三候群鳥養(yǎng)羞。'這里'來'當(dāng)是往南飛的意思,羞即'饈',即三候到來時,百鳥開始貯存干果、糧食準(zhǔn)備過冬了。'為客'句,是在感嘆自己的不為所用和虛度年華。后兩句則是說的農(nóng)事活動:白露時節(jié)作物相繼成熟,必須開始搶收了
秋分八月中(唐·元?。?/strong>
琴彈南呂調(diào),風(fēng)色已高清。云散飄飖影,雷收振怒聲。
乾坤能靜肅,寒暑喜均平。忽見新來雁,人心敢不驚?
首句說按音律八月屬于十二律的'南呂'。'雷收'句,源自古代將秋分分為三候:'一候雷始收聲(古人認(rèn)為雷是天地陽氣過盛引起的,秋分后陽氣衰落,所以不打雷了);二候蟄蟲坯戶(冬眠的動物做繭、封窩門);三候水始涸(河流進入枯水期)'。'寒暑合均平',指秋分是從暑到寒的盛衰轉(zhuǎn)折點,不但晝夜平分,也是氣溫處于全年平均值的日子。最后二句則也有'悲哉秋之為氣也'的意味。
寒露九月節(jié)(唐·元?。?/strong>
寒露驚秋晚,朝看菊漸黃。千家風(fēng)掃葉,萬里雁隨陽。
化蛤悲群鳥,收田畏早霜。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蒼蒼。
古代將寒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始黃華。''鴻雁來賓',指鴻雁大舉南遷('隨陽')、中途休息('賓'即住宿);'雀入大水為蛤',指雀鳥進入海中變成蛤蜊(深秋天寒,很多雀鳥都不見了,古人看到海水里出現(xiàn)大量蛤蜊,貝殼條紋和鳥的很相似,便以為它們是鳥變成的);'菊始黃華',是說此時菊花已普遍開放。詩中把這三件事都寫到了。
霜降九月中(唐·元?。?/strong>
風(fēng)卷清云盡,空天萬里霜。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陽。
秋色悲疏木,鴻鳴憶故鄉(xiāng)。誰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
詩中寫了霜降時節(jié)云盡天高、木落雁飛的景象,也寫到了豺祭獸的典故。霜降節(jié)氣離九九重陽節(jié)很近(今年重陽節(jié)在10月21日),所以詩中特別強調(diào)了重陽,包括重陽賞菊花、飲菊花酒等習(xí)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做是祛災(zāi)祈福的吉祥酒)。
【冬季】
立冬十月節(jié)(唐·元稹)
霜降向人寒,輕冰淥水漫。蟾將纖影出,雁帶幾行殘。
田種收藏了,衣裘制造看。野雞投水日,化蜃不將難。
前幾句寫天寒水凍,月影瘦、雁南飛,作物收獲,寒衣制成。后兩句則是典故,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所謂'雉入大水為蜃'即指野雞一類的鳥鉆入水里,變成大蛤(河蚌類)了。
小雪十月中(唐·元稹)
莫怪虹無影,如今小雪時。陰陽依上下,寒暑喜分離。
滿月光天漢,長風(fēng)響樹枝。橫琴對淥醑,猶自斂愁眉。
古書上說,小雪的三候為'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三候閉塞而成冬'。詩的前二句即是說'虹藏不見',三、四句指'天氣上升地氣下降',由于陽氣上升,陰氣下降,導(dǎo)致天地閉塞不通,所以到三候萬物失去生機而進入冬天。所謂'小雪十月中',即小雪為'十月中氣',是農(nóng)歷十月的標(biāo)志。十月是冬季的第一個月,又叫'孟冬'。冬天是閉藏的季節(jié),按易卦的解釋,十月為'坤',是個全陰的月份,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不孤立看待這個'全陰',古人認(rèn)為,十月雖然全是陰,但暗含一點純陽,所以反稱十月為'陽月'。
大雪十一月節(jié)(唐·元?。?/strong>
積陰成大雪,看處亂霏霏。玉管鳴寒夜,披書曉絳帷。
黃鐘隨氣改,鴳鳥不鳴時。何限蒼生類,依依惜暮暉。
在詩人的眼里,'大雪'時節(jié)陰氣集聚,到處白雪霏霏。雪夜里,有人吹樂消遣,有人伏案讀書。臨近冬至節(jié),鷃鳥已不再鳴叫,冬末就如同一天中的暮色,令人珍惜不已。
冬至十一月中 (唐·元?。?/strong>
二氣俱生處,周家正立年。歲星瞻北極,舜日照南天。
拜慶朝金殿,歡娛列綺筵。萬邦歌有道,誰敢動征邊?
'二氣'指大自然的陰陽二氣,'周家'句指周歷以冬至月為正月(夏歷以雨水月為正月),'景日照南天'即冬至這天太陽緯度最南。冬至一陽生,從此白晝一天比一天長,所以古人認(rèn)為冬至是個吉日,必須隆重慶賀,歷代皇帝都會在冬至這天,在天壇舉行隆重的祭天大典(這也就是元稹后幾句詩的意思)。本來,按一般的思維方式,夏至的時候,陽氣最旺,應(yīng)該最被看好,但古人不這么看,他們認(rèn)為夏至'一陰生',君道開始衰了,自然萬物的氣運也開始衰落,所以反而不慶賀。
小寒十二月節(jié)(唐·元?。?/strong>
小寒連大呂,歡鵲壘新巢。拾食尋河曲,銜紫繞樹梢。
霜鷹近北首,雊雉隱叢茅。莫怪嚴(yán)凝切,春冬正月交。
我們平時說的'黃鐘大呂',是中國古代十二律中的頭兩個音律,黃鐘是對應(yīng)子月即十一月,大呂對應(yīng)十二月,所以詩中說'小寒連大呂'。后五句說的是古代將小寒分為三候:'一候雁北鄉(xiāng)(向),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鴝',都說的是陽氣發(fā)動后鳥類的活動:大雁開始北遷了,喜鵲開始筑巢了,野雞開始鳴叫了。'莫怪嚴(yán)凝切,春冬正月交'兩句說,雖然仍是嚴(yán)冬,但離春天正月已經(jīng)不遠了。
大寒十二月中(唐·元稹)
臘酒自盈樽,金爐獸炭溫。大寒宜近火,無事莫開門。
冬與春交替,星周月詎存?明朝換新律,梅柳待陽春。
'臘酒'乃臘月所釀,岑參詩'玉瓶素蟻臘酒香。''獸炭'泛指炭火,張南史詩'千門萬戶皆靜,獸炭皮裘自熱。''星周'指《禮記月令》說臘月的'星回于天,數(shù)將幾終,歲且更始。''星'是指北斗周回運鄉(xiāng),又起于東,一年又將開始。'詎'是副詞,相當(dāng)于'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