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緬懷二月河先生!
看到頭條《清朝人物志》的征文活動,腦海中在那一剎那蹦出了一個人:周培公。
我想和朋友們來聊一聊這個叫做周培公的人,從正史記載,文字留存,影視作品以及周培公留下的一些詩詞作品中來品味一下這個漢人跌宕起伏的一生。
早年的周培公窮困潦倒,雖有一身博古通今,經(jīng)天緯地的大學問,奈何懷才不遇,空有報國之心,卻無報國之門。
在《康熙王朝》這部電視劇中,周培公遇到了貴人,康熙老師伍次友的推介。本可就此飛黃騰達,以抒胸中抱負,奈何周培公卻是選擇了撇開那封重達千金的推薦信,想要通過科舉考試的路來博取功名,結果是周培公的雄才偉略淹沒在了那些權臣的弄權陰謀之中。
雖然影視劇中的這一橋段是虛構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周培公確實是一個有著君子之氣的人,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君子愛權,更要取之有道。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當然,有詩云:疾風知勁草,是金子,放在哪都是發(fā)光的。
周培公步入官場后,深得康熙喜愛,一度成為康熙重臣,并在三藩叛亂時期立下了不世之功。
據(jù)史料記載:康熙十三年(1674年)臘月,吳三桂發(fā)動三藩之亂,策動陜西提督王輔臣在北方反叛呼應。在耿精忠、王輔臣先后發(fā)動叛變后,吳三桂曾試圖應援、打通與耿、王的聯(lián)絡,使叛亂地區(qū)聯(lián)成一片,迅速壓縮對清軍的包圍圈。康熙帝看清了吳三桂的戰(zhàn)略意圖,派出署兵部事的東閣大學士黃錫袞,與周培公一道毫不遲緩地調(diào)遣大軍,從江西、浙江、陜西、甘肅等地阻擊吳軍,圍剿耿、王叛軍。當時的西部戰(zhàn)場-陜甘地區(qū),為西北邊防重地,又近京師,而對朝廷構成直接威脅的主要是王輔臣的叛軍,因此,康熙帝把注意力集中放在西部戰(zhàn)場,以恩威并用、剿撫結合的手段,力圖盡快撲滅王輔臣的叛亂。
在這段歷史記載中,結合《康熙王朝》這部影視劇中的劇情,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周培公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胸中謀略萬千,兵法如云。在影視劇中有一個小小的橋段,當時征討叛軍王輔臣的圖海大將軍準備用最新式的紅衣大炮炮轟叛軍所據(jù)城池,但被周培公攔下了,因為周培公看到城中炊煙裊裊,判斷出那里定住著大量的平民百姓,一旦炮轟,將死傷無數(shù)無辜百姓,于是力薦和叛軍王輔臣和談。這就有了正史和影視作品中都有的一段周培公勸降王輔臣,避免一次萬人大戰(zhàn)和挽救無數(shù)百姓的不世之功。
周培公在陜西軍旅時寫過一首詩:
老去辭家事遠游,幽年何故久淹留,燕關秦塞長為客,露竹蟬風早報秋。半壁燈昏人破夢,一聲雞唱月當樓。此時離愁添多少,不見歸鞍到郢州。
從這首詩中,我們不難感覺到,在建立了豐功偉業(yè)后的周培公生出了隱退之意。
歷史上有太多的能人異士在幫助君主建立了萬世基業(yè)后都會選擇隱退,看著眼前的高官厚祿,金銀財寶,急流勇退需要太大的勇氣,,因為周培公深深的知道,伴君如伴虎。
正史記載中,大功之后的周培公選擇回家守孝三年,在影視作品中,周培公卻是明升暗降,被發(fā)配到了苦寒之地的滿人老家:盛京,就是今天的沈陽。
我個人更相信歷史的真相是周培公被發(fā)配到了盛京。就像影視劇中演繹的那樣,一個漢人,做到了康熙重臣的位置,又建立了不世之功,就憑這兩點,周培公還能活著,這也許已經(jīng)是康熙對周培公心存君臣之情的緣故了。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為什么我會這么說?
清朝,康熙,滿人,滿朝的文武重臣全是滿人,為什么?因為滿人對漢人是非常的不信任,滿人的天下,滿人的朝廷,怎么可能會讓一個漢人權柄滔天,左右朝廷,這是眾多滿人,甚至是康熙內(nèi)心都不允許的。
滿人認為漢人陰險狡詐,毫無信用。這個可以從當年清世祖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頒布七大恨詔書,以此為由,提兵入關覆滅明朝中可以看出。
我們來看看七大恨詔書是怎么寫明朝,寫漢人的:
我之祖父,未嘗損明邊一草寸土,明無端起釁邊陲,害我祖父,此恨一也;
明雖起釁,我尚修好,設碑立誓,凡滿漢人等,無越疆土,敢有越者,見即誅之,見而顧縱,殃及縱者,詎明復渝誓言,逞兵越界,衛(wèi)助葉赫,此恨二也;
明人于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歲竊逾疆場,肆其攘奪,我遵誓行誅,明負前盟,責我擅殺,拘我廣寧使臣綱古里方吉納,脅取十人,殺之邊境,此恨三也
;明越境以兵助葉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適蒙古,此恨四也;
柴河三岔撫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眾,耕田藝谷,明不容留獲,遣兵驅(qū)逐,此恨五也;邊外葉赫,獲罪于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遺書詬言,肆行凌辱,此恨六也;
昔哈達助葉赫二次來侵,我自報之,天既授我哈達之人矣,明又擋之,脅我還其國,己以哈達之人,數(shù)被葉赫侵掠,夫列國之相征伐也,順天心者勝而存,逆天意者敗而亡,豈能使死于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還乎?天建大國之君,即為天下共主,何獨構怨于我國也?今助天譴之葉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為剖斷,此恨七也!
七大恨,滿含了對明軍,對漢人背信棄義,陰險狡詐的控訴,努爾哈赤利用這七大恨,讓滿人上下一心,同仇敵愾,建立了清朝。所以說,對漢人的不信任,對周培公的不信任已經(jīng)融入了康熙的血液里,融入了滿朝文武滿人的骨頭里,因為他們怕周培公擁兵自重,成為下一個吳三桂。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于是,周培公被貶到了那個苦寒之地的盛京,一個南方人,在北方的風雪中,心中懷著天大的怨,依舊對這個由滿人統(tǒng)治的國家散發(fā)著自己最后的余熱。
被貶入盛京的周培公并沒有因此對這個國家,對康熙失去報效之心。
我們可以從周培公的另一首詩中感受一下他內(nèi)心的憤悶:
青山作障水環(huán)洲,遙念名園花事稠。別后孤舟對明月,歸來臥病又新秋。門無剝啄皆因懶,邑有流亡徒抱愁。何會與君重會面,晚風同上仲宣樓。
在影視劇中,康熙回到盛京見到周培公的時候,周培公已經(jīng)被饑寒之地的風雪折磨的只剩下一絲性命,在那幾場戲中,康熙終于說出了自己為何要貶周培公:因為周培公是漢人,周培公不能有不世之功,不能擁兵自重,決不能成為下一個吳三桂,哪怕康熙知道周培公對大清朝永無二心,對自己忠貞不二,但為了滿朝文武的穩(wěn)定,康熙還是決定放棄這個擁有經(jīng)天緯地之能的重臣,愛臣。同時,康熙也告訴周培公,之所以將周培公放到盛京,是因為盛京是滿人的老家,放在盛京,也是為了監(jiān)視周培公。不難看出,康熙對周培公,心底還是存著懷疑的。
周培公心里早就明白,可聽到康熙親口告訴自己,也許心里好受了一些。被貶入盛京的這些年,周培公查閱古今史料,翻遍文字記載,遍閱古今各族圖譜,繪制出了在康熙王朝中最為精確的《皇輿全覽圖》,是大清最精最全的地圖,也是中國自古以來最精最全之圖(清朝時期)。周培公說,他死也瞑目了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周培公死了,康熙這時才知道,自己的懷疑,真的錯了,自己的這個愛臣,能臣,重臣,真的一心只為大清朝,只為黎民百姓。
永遠也忘不掉,康熙看見那張最全最精地圖時的震驚神色和那有些慌亂的腳步。(感謝陳道明老師精彩絕倫的表演)
雖然這是影視劇中的劇情,這是小說中的橋段,但我依舊更喜歡這個結局。正史是勝利者書寫的,也許小說才更靠近真相。
腦海中無限回響著康熙的那句話:周培公死了,朕停朝一次,為亡靈守夜。
這篇文章寫于2018.12.14夜22點,設定了定時發(fā)表,在2018.12.15日上午得知一代文學巨匠二月河先生離世。二月河先生一生筆耕不倦,作品眾多,尤其是以《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部作品,被海內(nèi)外讀者熟知,本文中提到多次《康熙王朝》影視作品就是根據(jù)二月河先生的大作改編而成。
一代耀星墜落,吾輩身心俱悲,大師,一路走好。
喜歡的點個關注吧 ,謝謝
歡迎轉(zhuǎn)發(fā),評論,點贊,贊賞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