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961—1023年),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陜西渭南市)人。19歲進士及第,由于政績卓著,處理政事果斷干練,深得宋太宗趙炅的器重,被調入朝廷為官。后因剛直不阿,遭到同僚的詆毀,又被排斥出朝廷。宋真宗趙恒即位后,召寇準回朝。景德元年(1004年),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當年冬天,遼軍大舉入侵,直逼澶州(今河南濮陽附近),大臣們多數主張遷都以避敵鋒,唯獨寇準力排眾議,勸真宗親臨澶州前線。真宗采納了寇準的建議,御駕親征鼓舞了宋軍的士氣,取得輝煌的戰(zhàn)果。促使遼宋定立澶淵之盟,罷兵休戰(zhàn)。由于王欽若的挑撥,寇準于景德三年罷相,到陜西等地任地方官。天禧三年(1019年)再度被起用,不久罷為太子太傅,封于萊,故世稱寇萊公。后來遭到奸相丁謂的誣陷,被一再貶逐,死于衡州任上。
一、少年英達 家境貧寒
寇準的父親寇相約生于五代后唐時期,在石敬瑭建立的后晉,考取了進士。當時的中國,政治上四分五裂,烽煙四起,人口流散,外族虎視眈眈。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中記載,石敬瑭“推誠棄怨以撫藩鎮(zhèn),卑辭厚禮以奉契丹,訓卒繕兵以修武備,務農桑以實倉廩,通商賈以豐貨財。數年之間,中國稍安。”從這里可以看出,當時內有軍閥紛爭,外有強敵犯境,統(tǒng)治者積極備戰(zhàn),以防不測。在這種軍閥相互威脅、表面安定的形勢下,人們生活貧困,寇相的家庭就是生活在貧困線上的家庭之一。雖然寇相學問很好,在五代后晉開運年間(944—948年)中過進士,做過魏王府記室參軍,掌管文秘一類的工作,但是好景不長,其后僅僅一年左右的時間,后晉就滅亡了。國之不存,功名安在?他和妻子依然過著清貧的生活。又經歷了后漢、后周兩代,進入大宋朝。眼看就要過上安定的生活,寇相也一病不起了。就在大宋建立的第二年,寇準出生了??軠实某錾o這個貧困的家庭帶來了歡樂,寇相看著出生的孩子,二目有神,面帶聰慧之相,非常欣慰。他感到自己恐怕沒有多少時間了,就把妻子叫到床前,囑咐妻子說:“你一定要把孩子培養(yǎng)成才,教孩子求取功名,也好光宗耀祖。這樣,我在九泉之下也就瞑目了。”妻子哭著說道:“你放心吧,再苦再累,我也要把他培養(yǎng)成才。”聽了妻子的話,寇相放心的閉上了眼睛,走完了他飽經戰(zhàn)亂、顛沛流離的一生。
寇相的去世,使寇家的生活雪上加霜,生活極度的清貧,全靠寇準的母親織布度日。她用織的布換柴換米,自己節(jié)衣縮食,從牙縫里省出一些錢,好讓小寇準吃得好一些。孩子也很爭氣,從小就聰明伶俐,非常招人喜歡。另外,深受書香世家影響的寇準的母親十分重視寇準的學習??苣赋3S谏钜挂贿吋徏喴贿吔o寇準講故事,種田織布的閑暇之余,教他讀書識字。當時,戰(zhàn)亂不斷,哪里能買到筆墨紙硯啊??苣妇驮跇渖险坌渲?,在外面取來些沙子鋪在地上,用木板刮平,用樹枝畫字來教寇準。寇準學得特別快,只要一兩遍就記住了。于是,平時寇準就幫助母親干活,料理家務,干完活以后,就在地上練字。在他六歲的時候,就能自己看古書了,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母親請教。對于古代的典籍,只要自己知道的,都講給少年寇準聽,同時母親還教他做人的道理,講孔子的“仁者愛人”,講孟子的“舍生取義”,要寇準堂堂正正做人,做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有一天,母親給寇準講“苛政猛于虎”的故事。母親說:“從前啊,孔子從泰山腳下經過,看到一個婦人在路邊的墳前哭泣,就過去和藹的問道:‘你怎么啦?為什么在這里哭?。?#8217;婦人說:‘我的丈夫被老虎吃掉了,我的兄弟也被老虎吃掉了。’孔子說:‘既然這里有老虎,問什么不離開這里,搬到別的地方去呀?’那婦人說:‘因為這里沒有苛酷的統(tǒng)治啊。’孔子感慨萬千,教導學生說:‘苛酷的統(tǒng)治比老虎還厲害呀!’”講完這個故事之后,寇母撫摸著小寇準的頭,親切地說:“你長大以后,一定要爭口氣,了卻你父親的心愿,求取功名,光宗耀祖。如果能當官,要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千萬不要奢侈浪費,作萬民唾罵的貪官。”母親的這些教誨,寇準一一記在心中,對他后來走上仕途,愛民如子,剛正不阿,有著深遠的影響。據說后來寇準進京應試,得中進士。喜訊傳到家里,寇準母親正身患重病,將不久于人世了,臨終時她將親手畫的一幅畫交給身邊的劉媽說:“寇準日后必定做官,如果他有錯處,你就把這幅畫給他!”寇準做了宰相以后,為慶賀自己的生日,請來了兩臺戲班,準備宴請群僚,劉媽認為時機已到,便把寇母的畫交給他。寇準展開一看,見是一幅《寒窗課子圖》,畫上寫著一首詩:“孤燈課讀苦含辛,望爾修身為萬民。勤儉家風慈母訓,他年富貴莫忘貧。”這顯然是母親的遺訓??軠试偃葑x,不覺淚如泉涌。于是立即撤去壽宴。此后專心料理政事,成為深得民心的一代名相。
少年時期的寇準,也很懂事,知道母親持家教子很不容易,因而也更加勤奮好學,從書本上學到許多知識和道理,尤其對《春秋》三傳,讀得爛熟,理解得很透徹,任意抽出一段都能背誦下來,而且講得頭頭是道。鄰居們聽說寇家出了一個神童,能夠背誦講解《左傳》,都來看寇準。有一個秀才自己覺得有點墨水,就向寇準問起《左傳》第一篇——《鄭伯克段于鄢》??軠什换挪幻Ω呗暠痴b,一字不差,眾人無不稱奇。秀才不服氣,以為這是第一篇,可能是寇準經常誦讀的緣故,就提問別的篇目,只要秀才讀出篇目,寇準無不熟誦,從此更是聞名鄉(xiāng)里。
寇準少年早慧,才思敏捷,六歲就能做對子,人們都稱他為神童。有一天 ,小寇準跟隨母親從地里干活回家,路上遇到一位老先生跟著他的學生正在談論一副對子。上聯(lián)是:鸚鵡能言難似鳳。他的學生都開始試對,可是,過了好半天,也沒有人能對出來。又過了一會兒,有幾個衣著光鮮的富家子弟,對出了幾個不倫不類的對子。老先生聽了,頻頻搖頭,感到不滿意。這時,寇準在旁邊聽得真真切切,早已成竹在胸。就趕緊上前幾步,走到老先生的近前,有禮貌的說:“老先生,我可以對嗎?”老先生一驚,見是一個小孩,外表清秀,二目有神,挺招人喜愛。于是就和藹的說:“好啊,只要你能對出來,我就收你為徒。”小寇準看著老先生,知道他在當地很有名望,只是由于家里貧窮,上不起私塾。聽老先生這么一說,小寇準半信半疑的問:“此話當真?”老先生哈哈大笑:“我什么時候騙過人啊。”于是寇準朗聲答道:“蜘蛛雖巧不如蠶”,眾人無不露出羨慕的神情。老先生又驚又喜。連忙說:“好好好,我今天就收你為徒,這孩子才思敏捷,將來必成大器。”寇準的母親過來千恩萬謝。從此,小寇準的學業(yè)更是如虎添翼,神童的名聲不脛而走。
寇準不僅才華出眾,而且還有不同于常人的胸襟。據說他7歲的時候,老師帶著他登上華山,面對著遠山紅日,白云從腳下飄過,他詩興大發(fā),即興吟誦了一首詩:“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詩歌既有意境,同時又氣勢不凡,有登高臨遠、壓倒一切的氣勢。老師聽了,大加贊賞。自己教過這么多的學生,還沒有一個像寇準這樣作詩如此大氣,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耸聜鞯洁l(xiāng)里,人們更是對寇準刮目相看。人們都說這孩子遲早必成大器,是宰輔之材。
二、步入仕途 初試鋒芒
寇準十九歲的時候,也就是公元979年,參加了科舉考試,以優(yōu)異的成績贏得了殿試的機會。
宋代的科舉考試為三級考試制。在原唐代解試、省試兩級考試外,增設殿試,由皇帝親自主考。殿試合格者,按五等三甲授予本科及第、出身、同出身等身分,前三名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另外,唐代重詩賦,宋代則重策論、經義。策就是針對現(xiàn)實,結合朝政,提出問題并作回答;論則從經史中出題,展開議論;經義則是以經書中的句、段為題,闡發(fā)其精神義理。目的是為了尋找真正的能夠治國安邦的人。
按以往的經驗,宋太宗面試的時候,往往要把年齡較小的考生黜落。年齡較小的考生可能只有才華而缺少社會經驗,不能委以重任。這時候,有人給寇準出主意,讓他把年齡報的大一些,這樣就有更大的考取的把握。誰知寇準卻正色說道:“我剛剛踏上仕進之路,讀的是圣賢之書,怎能欺君呢?這不是明知故犯,大逆不道嗎?”那個人慚愧的無地自容,知趣的走開了。
殿試那一天終于來了。在那些參加殿試的舉子中,寇準是年齡最小的,但他如實通報了自己的年齡。太宗聽了就是一驚,小小年紀就能過關斬將,來參加殿試,我倒要看看他到底有沒有真才實學。于是就讓他做一詩、一賦、一論共三題,沒想到寇準當場作論竟然從容不迫,侃侃而談,聯(lián)系現(xiàn)實,引經據典,切中時弊,頗有見地。吟詩作賦揮筆而就,真可謂有“七步之才”,太宗不由得暗暗稱奇,于是就破例錄取了寇準。
從此,寇準走上了仕途。先是被授予大理評事之職,一年后在歸州巴東縣做了縣令。這一干就是三年,巴東向來以地處荒遠著稱。酈道元的《水經注》上說: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足可見邊地的荒涼。當時,巴東地處峽中,偏僻閉塞,經濟十分落后。據以后來此游玩的陸游的記載,此地“江山雄麗,大勝秭歸。但井邑極于蕭條,邑中才百余戶”,縣衙以下全是茅草屋,“了無片瓦”。在追逐官爵的當時,竟沒多少人愿意來此做官,縣令的職位常??杖眱伞⑷甓紵o人肯來補上(見陸游《入蜀記》)??軠蚀喝盏菗h,舉目四顧,但見峽江幽遠,野水孤舟,荒村炊煙,古寺鶯啼,寫下“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的詩句,暗示了當時民生凋敝,百業(yè)蕭條的境況。有時他也動搖過。“舊業(yè)遙清渭,沉思忽自驚”(《春日登樓懷歸》)。鄉(xiāng)思觸動,懷念起那遙遠的渭河邊的家鄉(xiāng)來。在一個秋日的傍晚,他獨自登臨一個小驛亭遠望,景色雖然秀麗,卻勾起他對往事的回憶。他想起死去的父親,想起含辛茹苦把自己拉扯大的母親。自己身處異鄉(xiāng),宦游在外,家鄉(xiāng)的母親可好。他久久地凝望,直到峽谷被夜氣所暗淡,“遲遲未回首,深谷暗寒煙”(《巴東縣秋日晚望》),描寫了寇準獨自遙望家鄉(xiāng)的情景。
在這遠離家鄉(xiāng)的巴東,雖然在詩歌中有意無意流露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時不時的有一種落寞的情緒縈繞心頭,但是,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寇準在現(xiàn)實中還是有一番作為的。新上任的年輕人,躊躇滿志。自己學的治國安邦之道終于可以派上用場了。他勤奮工作,愛民如子,經常下鄉(xiāng)視察,注重民風教化,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在很短的時間內,直把巴東縣治理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民風淳樸。寇準取得了良好的政績,也為自己贏得了清官的美名。據《巴東縣志》記載:“(寇準)在縣日,人皆以寇巴東呼之”。堂堂縣令,竟被人們親切地叫做“寇巴東”,由此可見,他與當地老百姓的親密關系。這在封建社會的官吏中是少見的。
寇準治理巴東的時候,主要講究“恩”和“信”。遇到家庭困難的人,寇準總是從自己的俸祿里拿一些錢接濟他們,而自己卻過著節(jié)儉的生活。有一次,上司派來的差官來到寇準的縣衙,竟然連個像樣的茶壺都沒有,桌凳也都是破破爛爛。差官們以前都是接受了本地官員款待之后才離開,見寇準工作的巴東縣竟然是這種情景,辦完事就立刻返回了?,F(xiàn)在,人們發(fā)現(xiàn)了巴東寇準工作過地方的遺址,確實條件很差。另外,寇準還注重“信”字。如果說那一天收賦稅,誰也不準拖延,違者必然追究責任。辦事一絲不茍,從不馬虎。當然,寇準知道當地人們生活貧困,不容易,經常上奏災情,要求減免賦稅。他從不為了自己的政績而謊報收成,置百姓生活于不顧。所以,每到征收稅賦、征發(fā)徭役的時候,根本不用貼出公告和命令,當然更不用挨家挨戶地去征去搶了,只要把該交賦稅的名單和數量貼在縣衙門口,百姓們沒有敢超過期限的。
當寇準離任進京的時候,百姓們依依不舍,灑淚相送,當時的情景真是萬人空巷。寇準在人們心目中就是觀音在世,就是救苦救難的菩薩??軠试谧约旱淖√幵粤藘煽冒貥?,他離開巴東以后,人們想念他的時候,常來這里看看柏樹。人們后來為這兩棵柏樹取了個名字,叫做“萊公柏” 。
他不但政績卓著,而且自編《巴東集》,錄詩一百五十六首。在巴東縣城背后的金字山下,有一座造型古樸的亭子,為雙層飛檐閣摟,內外有四根兩人合抱的紅柱支撐。飛檐的四角,精雕細刻四條金龍,這就是秋風亭,寇準所建。佇立亭中向周圍望去,但見山川野云,蒼遠遼闊;江水奔騰,滾滾濤濤;遠處的群山,近處的梯田,盡收眼底??軠市藿ㄇ镲L亭,表達了他對巴東鄉(xiāng)土的熱愛,同時這亭子也是他接觸百姓、了解民情和吟詩作賦的地方。由于古亭掩映于萬綠叢中,故而顯得格外突出。游客到了巴東港,一眼即可看見??軠试谶@里做了一首《春日登樓懷歸》,其詩曰:“高樓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拇迳鷶嗵@,古寺語留鶯?;具b清渭,沉思忽有驚。”一句“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使其名揚天下。這是他化用的韋應物的句子,有人據此推斷說:“寇準將來必是經國之才”。后來蘇軾曾到過這里,他有詩說:“萊公昔未遇,寂寞在巴東。聞道山中樹,獨余手種松。”感慨寇準被大材小用,惋惜之情,溢于言表。由于寇準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文學才能,受到太宗的賞識,官職屢屢升遷。
三、直言敢諫 忠智兩全
寇準做人講究“直”,做事講究“智”,事君講究“忠”。有一次,太宗召集百官議論朝政,議論關于抗擊契丹的事,大多數發(fā)言平庸,無關痛癢。有的認為現(xiàn)在沒有戰(zhàn)事,不必到邊境多派軍隊。有的說大宋兵多將廣,威名遠鎮(zhèn),契丹不敢輕易出兵。唯有寇準,慷慨陳詞,痛陳厲害,深深打動了太宗。他說:“契丹之所以按兵不動,與我們相安無事,并不是因為契丹沒有南下之心,而是他們現(xiàn)在剛剛統(tǒng)一北方,立足未穩(wěn),力量不足。不久以后,等到時機成熟,定會率軍南下,爭我大宋江山。為今之計,只有擴軍備戰(zhàn),派精兵良將駐守要塞,才是上策。”寇準深謀遠慮,未雨綢繆,太宗深為感佩。從此,太宗對寇準就更加器重了。但是,并不是每一次寇準的講話都能讓皇帝滿意,言聽計從。有一次,太宗召他上殿議事,他說話過于坦率,不講分寸。太宗想在京城北部修一處宮殿,事情剛剛提出來,準備議一下??軠什挥蓜e人講話,出班上奏:“以前,紂王修建露臺而亡國;秦始皇修建阿旁宮傳二世而亡國;隋煬帝開鑿運河游玩而亡國。希望您收回成命,不做亡國之君。”他把宋太宗比作歷代的昏君、亡國之君,不留一點面子。這一下可激怒了太宗。太宗忍著怒氣拂袖而起,這就要下朝回宮,寇準竟緊跑幾步,上前拉住皇帝的衣襟,再次請皇帝歸坐,對皇帝說:“您讓我把話說完,再回宮也不遲。不然陛下就沒有機會聽到臣的忠言了,就會貽誤大事啊!”太宗皇帝被寇準的忠直精神和膽識所感動,就放棄了修建宮殿的計劃。他感慨地說:“朕得到你寇準,就好像唐太宗李世民得到魏征一樣??!”魏征原是李建成的部下,曾建議李建成早除秦王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召見魏征,責問他:“你為什么離間我們兄弟?”魏征面無懼色,神態(tài)自若,回答說:“先太子早聽我的話,一定沒有今日的災禍。”李世民并未發(fā)怒治罪于他,而是改為笑容。原因就是他欣賞魏征的直言敢諫。他曾評價魏征說:“魏征以前是我的冤家對頭,但他無論干什么事都很盡心,這一點值得稱道。我之所以用他,就因為他敢于犯顏直諫,指出我的短處。”唐太宗把魏征當作自己的一面鏡子,股肱之臣,地位之高,人君之看重,前無古人。他說: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如今,宋太宗給了寇準這樣高的評價,也預示著寇準在太宗心目中的地位已是舉足輕重。
寇準性格剛直,但并不魯莽,辦事講究策略,足智多謀。太宗有一些自己遲疑不決的事總要找寇準商量。楚王趙元佐是宋太宗的嫡長子,性情暴躁,武藝高強?!端问贰份d:楚王趙元佐自幼聰明機警,有王者風范,深得太宗歡心。太宗曾經說:“我死之后,大宋就靠這孩子了。”趙元佐長大以后,練就了一身好本領,做事果斷,智勇雙全,無人能比。太宗認為,元佐實在是接替自己帝位的理想人選,于是就立為太子。但是,后來元佐因為援救趙廷美(太宗的弟弟)失敗,精神受了刺激,性情變得很殘忍。左右的人稍有過失,就用箭射殺或者其他種種酷刑。太宗屢次教訓他都不悔改,并且有時故意抗旨。重陽節(jié)時,太宗宴請諸王,趙元佐借口生病才好而不參加,半夜又忽然發(fā)怒,把侍妾關閉在宮中,并縱火焚宮。太宗很生氣,打算廢除他太子的身份,但太子有自己的軍隊,又驍勇善戰(zhàn),打起仗來,恐怕引起內亂,傷及無辜。寇準那時正在鄆州任通判,太宗特別從鄆州把他找來,對他說:“找你來和朕一起商議一件大事,太子所作所為讓朕太失望了,他將來如果登上帝位不是禍國殃民、斷送江山嗎?朕想廢掉他,又怕他有兵,而且它武藝強,擅長帶兵打仗。他如果趁機作亂,怕局面不好收拾?,F(xiàn)在廢他又沒有理由,你說如何是好?”寇準思索了片刻,想了一個主意,說:“您選一個日子,命令太子代替您去祭祀,太子的左右侍從也都讓跟著去。陛下再趁機派人去搜查東宮,若果真有不法的證物,等太子回來再當著他的面公布出來。如此罪證確鑿,要廢太子,只須派個黃門侍郎宣布一下就行了,您還擔心什么呢?”太宗說:“太好了,真是妙計。”于是,太宗就采用寇準的計策。等太子離去后,派人進入東宮。果然搜得一些殘酷的刑具,包括有挖眼、挑筋、割舌等刑具。太子回來后,太宗命人當場展示出來,宣布廢除太子和廢除的理由。太子無話可說,于是就被廢了。
淳化二年(991年)春天發(fā)生了一次大旱災,宋太宗召集近臣詢問時政得失。群臣多是明哲保身之徒,立刻把災害的原因全推到天數上,這樣,皇帝就完全沒有責任了,皇帝聽了自然不會反感。而寇準則借用當時十分流行的天人感應說,指出旱災是上天對朝廷刑罰不平的警告。其實,寇準早就掌握了一樁受賄案,想借此機會奏上一本。宋太宗在處理贓官王淮時,其受賄的贓款至千萬兩,本當殺頭,但因為他是參知政事王沔的弟弟,只作了杖一百、降職的處分。而另外一個犯官,祖吉卻被殺掉了。
王沔是太平興國初年(976年)中的進士。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親征北漢,王沔得到宋太宗的召見,因政績顯著,屢屢升遷。太平興國八年(783年)春,與宋白、賈黃中同知貢舉,主持科舉考試,每次在太宗面前讀所試進士辭賦,皆“音吐明暢”,所以被他讀了卷子的人多中高第。后來,又歷任樞密副使等職,深得太宗賞識。當初,王沔罷官回到老家,朝廷中有事牽連到王沔,有人在太宗面前奏了一本。太宗說:“王沔做事明斷敏杰,此事與他無關。”奏本的人自知沒趣,慚愧地退到一旁。由此看來,太宗對王沔有些偏愛。他的弟弟東窗事發(fā)以后,王沔百般袒護、上下疏通,終于救了弟弟一命。太宗知道了,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假裝不知道,好讓王沔蒙混過關。寇準知道了以后,知道這是皇帝礙于王沔的面子,不好意思做得太絕??軠视X得這太不公平,并且堂堂朝廷這樣做事,豈不是壞了法度。
本來,從建隆二年(961年)起,至開寶六年(973年),宋太祖處決貪官贓吏,僅明載《宋史·太祖本紀》的就有十五人之多,手腕還比較強硬。到了太宗,對貪官仍然采取高壓政策,繼續(xù)斬殺貪官贓吏。但后來這樁案子,由于涉及到自己的親近大臣王沔,太宗想放他一馬??軠蕮模@么大一個國家,如果這樣下去,就會縱容貪污受賄,對江山社稷不利。
今天寇準借此機會奏上一本,說天有災害是由于賞罰不公,這是上天的震怒與警示。其實寇準才不信那一套呢,他不過想借這個話題引出那樁受賄案。宋太宗聽后,非常生氣,轉身走入內室。但皇帝畢竟是皇帝,還沒有糊涂到家。當他氣消了以后,覺得寇準用意是好的,也是為了趙家江山著想。于是就把寇準一個人召進來,問朝廷的刑罰怎么不平?寇準回答說:“請將二府大臣都叫來,我當面解釋。”當王沔等人上殿后,寇準就把王淮、祖吉二案述說了一遍,最后說:“王淮、祖吉身為朝廷命官,不思報效朝廷,吃著朝廷俸祿尚不滿足,又貪得無厭,一年貪污受賄超過一百萬兩,按律當斬。但是,只斬了祖吉一人,眾人不服。王淮是王沔的兄弟。王沔竟然為私情而置國家大義于不顧,為他的兄弟說情,最后只打了一百杖,官職也只是降了一級。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然后看了王沔一眼問道:“這難道不是刑罰不公嗎?”宋太宗當即責問王沔。王沔嚇得魂不附體,連連謝罪。從此寇準更加受到太宗的賞識,被任命為左諫議大夫,樞密副使又改為同知樞密院事,開始直接參預北宋朝廷的軍國大事。
寇準雖然只是個左諫議大夫,但它可以參知政事,因此也參與高層決策。太宗雖然有時也不滿寇準的直率,但很欣賞他的精明能干。太宗曾對宰相呂蒙正說:“寇準遇到大事的時候敏捷明斷,現(xiàn)在再提拔他,想必更加盡心。”于是被提拔為樞密副使。不過,當時的權力斗爭也很激烈,個個老謀深算,宦海沉浮,你升我降。當時呂端為右諫議大夫,有功也不居功。在皇帝面前說話,首先檢討自己的錯誤,深得太宗的信任。呂端作為右諫議大夫本來跟寇準平級,卻請求在寇準之下。后來,太宗命呂端為左諫議大夫,居于寇準之上。
四、賢能見妒 宦海沉浮
人在官場,身不由己。太過出色了,也會招來別人眼紅。處在官場之中,也難免有是非紛爭。寇準是一代治國能臣,立朝有本末,做事有原則。而他的同事樞密院副使張遜工于心計、做事小心謹慎,他的升遷完全是靠攀附權貴、玩弄權術,沒有什么真才實學。因此寇準很討厭他,看不慣他的所作所為。只要他在太宗面前說一句話,寇準就駁斥他,弄得他很沒面子,便因此而懷恨在心。有一天,寇準和溫仲舒在一起騎馬并行,不知道是有人故意安排,還是偶然的巧合。突然,一個瘋瘋癲癲的人,蓬頭垢面,大呼小叫的從道旁跑過來,迎著寇準的馬頭高喊“萬歲”。這下可壞了,在封建時代,朝廷最忌諱這個,這可是謀反哪!就是玩笑也開不得,輕則入獄,重則殺頭。這時張遜正在回家的路上,親眼目睹了這一幕。他暗自高興,心想:這一下我可要置你于死地了,出我心中的這口惡氣。他正好有一個好朋友叫王賓,官至左金吾,專管皇城的安全。張遜就唆使王賓奏寇準一本。王賓是個武人,就爽快地答應了。在大殿上,王賓花言巧語,添油加醋地把事情的經過說了一遍,攻擊寇準不遺余力??軠蚀蠛粼┩?,就讓溫仲舒為自己作證,請萬歲明斷。張遜哪里能容,他憑著事實已經發(fā)生,證據確鑿,厲聲質問寇準,不準他有發(fā)言的機會。寇準據理力爭,說張遜栽贓陷害。于是兩個人就在朝堂之上,你一言我一語,爭吵了起來,互不相讓。一時難以分清誰是誰非,場面非常尷尬。太宗大怒,認為有失體統(tǒng)。既然分不清誰是誰非,干脆就各打五十。把兩個人全都貶官降職。寇準被貶到青州做知州,張遜也被降為右領軍衛(wèi)將軍。
其實,太宗心里很明白寇準的為人,決不會犯下忤逆之事。但是,事情到了這種地步,也是覆水難收,只好如此了??軠首吡艘院?,朝堂之上缺了一個直言敢諫的大臣,剩下的多是唯唯諾諾之輩?;实凵倭?#8220;一面鏡子”,經常長吁短嘆,悶悶不樂。經常在大臣面前提起寇準:“你們知道寇準的消息嗎?他在青州高興不高興?。克^得怎么樣???”過了幾天,就再問幾遍,時時如此。左右大臣揣摩圣意,知道太宗有再次起用寇準的意思。但他們可不想讓寇準回來,于是就說道:“您天天思念寇準,我們聽說寇準可是每天縱情喝酒,不知道他是不是在思念陛下。”太宗知道寇準剛直的個性得罪了不少人,于是就沉默不語,只是對寇準的思念日益加深。到了第二年,找了一個理由,召寇準回京,官拜參知政事。
寇準是太宗的智囊,遇大事總要找寇準商量。太子趙元佐被廢以后,一直未立皇儲,這件事也一直是令太宗頭疼的事情。因為太祖趙匡胤死后,其子德昭未能繼位;太宗趙光義以皇弟身分繼承皇位,并且太宗有殺兄奪位之嫌。因此太宗傳位,就面臨兩個選擇:立自己的兒子,還是立太祖的兒子。當時太宗的長子元佐被廢,次子元僖暴死,儲位空缺,朝野上下議論紛紛。至道元年(995年),馮拯、黃裳和王世則等上疏,請立許王元僖為太子。太宗晚年多疑忌,容不得臣下談立儲這樣的大事。再說立元僖也不是太宗的本意,不立他吧,長子廢后,按次序該是次子。太宗正舉棋不定,心中煩悶,大臣參奏,說立也不是,不立也不是,就非常惱火,太宗一怒之下,馮拯被貶知端州。從此,朝廷內外沒有人再敢提立皇儲的事??軠蕜倧那嘀葸€朝,入見太宗。太宗當時正患腳病,讓寇準看過病情之后,深情地問道:“你怎么現(xiàn)在才回來?”寇準回答說:“我是被貶之人,不待召見是不能回京的。”太宗覺得有點過意不去,接著便向寇準問起立皇儲的事??軠室巡碌教谶@次召見他的目的,他早已成竹在胸,但他并沒有直接回答太宗的問題。他告訴太宗:為天下選擇國君,不能與后妃、中官(太監(jiān))商量;也不能與近臣謀劃;應選擇眾望所歸者立為太子。太宗低頭想了好久,屏退左右的人,輕聲問道:“襄王如何?” 襄王趙恒,是太宗的第三個兒子??軠市闹杏袛?,揣摩圣意,知道太宗始終想立趙恒為太子,只是顧慮到朝野的議論,才不便開口,遲疑未決。便順水推舟地說:“知子莫若父。陛下既然認為襄王可以,就請決定吧。”第二天,太宗便宣布襄王趙恒為開封尹,改封壽王,立為皇太子。
太宗與太子拜謁祖廟回來,京城的人們擁擠在道路兩旁喜氣洋洋,爭著看皇太子。這時人群中有人喊了聲“少年天子”。太宗聽后很不高興,問寇準:“人心歸向太子,將把我放在什么位置?”寇準連連拜賀說:“陛下選擇的太子深得人心,這是國家的福氣。”太宗恍然大悟,于是轉憂為喜。回宮以后,立刻擺宴慶賀,賞寇準對飲,寇準也不推辭,喝了個盡興才回府。此后太宗更加倚重寇準。有人給太宗獻了個寶物——通天犀,太宗命人加工成兩條犀帶,一條自用,另一條賜給了寇準。至此,寇準得到的榮耀可謂是人臣之極。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盛極必衰也是千古不變的道理??軠嗜绱耸芴谄髦兀耸挚蔁?,怎能不引起別人的眼紅,招來非議呢?一年,太宗在南郊立祠祭祀。無論在中央為官,還是在地方為官,依次進用。恰好是寇準平時喜歡的人大多得到了臺省級的要職,寇準厭惡的或寇準不認識的就很少升遷。這給想攻擊他的人留下了口實,彭惟節(jié)與寇準關系好,但官位一直都在虞部員外郎馮拯之下,后來寇準提拔他任屯田員外郎。有一次馮拯寫奏章時,還像以前一樣把彭惟節(jié)列在了自己的后面,寇準看后大怒,當眾遣責他擾亂朝制,致使馮拯惱羞成怒,在朝堂之上指責寇準專權攬政,結黨營私,官員的升降,全憑自己的好惡。其他的一些平時對寇準有意見的人,也乘機上奏,說目前把持朝政的要員呂端、張洎、李昌齡都是寇準所薦。呂端屬于有德而應該晉升,張洎則屬于能曲意逢迎寇準,李昌齡膽小怕事,不敢與寇準對抗。所以寇準任意進退官員,獨霸朝綱,亂了朝廷的規(guī)矩。太宗聽說以后大怒,把呂端等人召來訓話。呂端解釋說:“寇準性情剛愎自用,聽不得不同意見,我如果跟他爭執(zhí),怕有失體統(tǒng)。臣懦弱無能,望皇上降罪。”太宗聽后,大怒,又把寇準召來,問馮拯的事是怎么回事。還沒責備他幾句,他就自辯不止。太宗說:“如此在朝堂上辯論不止,有失你作為一個宰相的身份。”寇準不聽,還是反復辯解,堅持己見。太宗嘆道:“鼠雀尚知人意,而你怎么這樣不識大體呢!”于是又罷去寇準的宰相之職,貶到鄧州去了。
轉眼到了宋真宗即位的時候。新皇登基,必然要大赦天下,以安撫收買民心。同時也選拔一部分有能力的官吏充實朝綱??軠逝c真宗素無怨懟,真宗當初立為太子的時候得到寇準的支持,并表示祝賀,與先皇痛飲,大醉而歸。所以,真宗即位以后,寇準不久即得到了升遷,任尚書工部侍郎。后來,又出任地方官,去鳳翔做知府,治理一方百姓。當然,寇準又以出眾的才能,剛直的個性,方正的為人,贏得了當地民眾的一致稱贊。有一年,真宗巡察民情來到大名府,聽說寇準在民間聲望很高,愛民如子,斷案如神。就把寇準召到行在,也就是真宗臨時辦公下榻的地方,真宗問及當地的政事民情,寇準如數家珍,對答如流,而且很有政治眼光。真宗很滿意,就調寇準進京并且權知開封府。開封府掌管京師的民政、司法、捕盜捉賊、賦役、戶口等政務。歷來以公正無私聞名。宋太宗趙光義、宋真宗趙恒、宋欽宗趙桓三位皇帝登基前均曾執(zhí)政于開封府;寇準、歐陽修、范仲淹、蘇軾、司馬光、蘇頌、蔡襄、宗澤等一批杰出的宋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及軍事家均曾先后主事開封府。他們公正廉潔、不畏權貴,給后人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和傳說。在宋代,平民有冤無處申的時候,往往想到開封府。因此,這次讓寇準權知開封府,既是對寇準的磨練,以期有更大的作為,更是對寇準的信任。寇準到任以后繼續(xù)發(fā)揚自己的長處,捕盜抓賊,辦案如神,公正廉明,被人譽為“寇青天”。咸平六年(1003年),又升遷到兵部做三司使。
對三司制度的改革,又一次顯示了寇準的經世才能。當初,三司中每司設置一名使官,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協(xié)調,彼此自成體系,各不相干。主要工作是催促上交稅務。但是作為朝廷,它是一個整體,是一盤棋,常常是這兒缺那兒余,或者這兒出那兒進,就是財務體系不協(xié)調。因此,各自為政,動輒相矛盾。有時實在沒法解決了,還得麻煩皇帝親自解決。有時,兩個單位發(fā)的文件不一致,讓下屬機構無所適從。他們各執(zhí)一詞,皇帝也無法解決。吏部侍郎陳恕為尚書左丞、開封知府。曾經在三司工作十幾年,對于其中的不妥之處,也進行了不少的改革,當他離任的時候,向皇帝舉薦寇準做三司使。當寇準做了三司使以后,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自己統(tǒng)領全局,其余三司鹽鐵、度支、戶部各設一名副使。并且把所有的規(guī)章制度,從新審核修訂,報請皇帝批準。從此以后,三司事務井井有條,這個制度和體例就一直沿用了下來。
真宗看到,寇準確實是個人才,無論放到哪里,都做得很出色。從縣令到知府,從刑部到三司,每到一處,都頗有政績。問起國家大事,總有獨到的見解,此人可以大用。其實真宗早就有讓寇準做參知政事的想法,只是有一點讓真宗不放心,那就是寇準太過剛直,恐怕難以獨自擔當這樣的重任。不做參知政事吧,又可惜了這個人才。景德元年(1004年),真宗終于讓畢士安作了參知政事,一個月以后,寇準做了集賢殿大學士,職位在畢士安之下。
五、澶淵退敵 青史留名
趙宋王朝是在兵變的情況下建立的。他怕有朝一日,大臣們也用同樣的方法取得政權。北宋的前兩個皇帝太祖、太宗均把外族入侵視為“盱腋之患”,而把人民“謀反”和軍事政變,看作“心腹之患”。就千方百計的鞏固自己的政權。宋太祖趙匡胤在“杯酒釋兵權”時說得很清楚,大意是說如果有一天黃袍加在你們身上,你們也會做皇帝的。于是為這些開國功臣多買良田美宅,讓他們交出兵權,永絕后患。另外,還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如重用文人,抑制武夫。派兵駐守主要城市,交通要道以鎮(zhèn)壓內亂等等。但是,邊境駐兵卻很少。因此,邊患不斷,宋朝皇帝也一味的求和茍安,對外表現(xiàn)得非常軟弱。
公元1004年,契丹老是騷擾北宋邊境。經常以小股部隊往返試探,受到輕微的阻擊就馬上縮回去,沒有擺開決戰(zhàn)的架勢。消息傳到京成里,群臣議論紛紛,揣摸不透契丹的用意。唯有寇準胸有成竹地說:“這是在挑釁,也是在試探,他們虎視中原,一直想過來掠奪,可又擔心力量達不到,所以用小股人馬試探虛實,看看大宋的反映。所以,請積極備戰(zhàn),以精銳部隊守住邊塞要隘。以防萬一。”公元1004年冬天,契丹人果然大舉進犯,遼朝蕭太后、遼圣宗親自率領二十萬大軍南下,前鋒已經到了澶州(今河南濮陽)。告急文書急如星火,報道了京城。眾人慌做一團,不知如何是好。就連真宗皇帝也六神無主,苦無退敵之策。只有寇準像什么事也沒發(fā)生似的,飲酒喝茶、談笑風生。這事很快就傳到真宗的耳朵里。真宗問他,契丹人大舉進犯,你怎么一點也不驚慌?難道你有退敵之策嗎?寇準卻輕描淡寫地說:“陛下您要解決這件事情,只需要五天就夠了。只要您能御駕親征,必然能鼓舞士氣,敵兵固然聞風喪膽,這樣大事可成,敵兵可退。”真宗感到為難,就想進入內室。當時,不是真宗不想以武力抗擊大遼,實在是國力空虛,心里沒有底氣。契丹人善于騎射,作戰(zhàn)勇猛,經過這幾年的休養(yǎng)生息,統(tǒng)一北方,建立大遼。如今兵強馬壯,就揮師南下,要滅大宋。真宗舉棋不定,心中煩悶,就想回到后宮,以后再說。這時寇準跪下苦諫:“如果陛下進入內室,臣就見不到你了,就會耽誤國家大事,請留步。”于是寇準痛陳利害:“現(xiàn)在,大宋地處中原,國富兵強,有足夠的實力抗擊遼人。遼人殺我子民,掠我財物,宋人恨之入骨,同仇敵愾。出兵抗遼,是民心所向。遼兵雖然彪悍善戰(zhàn),然而勞師遠征,必然人困馬乏,我軍以逸待勞,這是我們的優(yōu)勢。如果陛下御駕親征,上合天意,下順民心,必會一戰(zhàn)告捷。如果陛下遠避東南,則失去民心,軍心渙散。遼人乘虛而入,大宋江山岌岌可危。望陛下以江山社稷為重,御駕親征,則敵兵可退,大宋無危矣。”真宗聽了,很受觸動。于是第二天就把御駕親征的事提到朝堂上進行庭議。哪里知道,除寇準之外,基本沒有贊成御駕親征的。參知政事王欽若,是江南人,就請真宗到金陵暫避。陳堯叟,是蜀人,就請真宗到成都暫避。真宗問寇準,寇準心知二人心中的小算盤,他們不想讓真宗冒險,到自己的家鄉(xiāng)躲避,是在獻媚邀功。但他假裝不知道。繼續(xù)說道:“誰讓陛下躲避退縮,應該處斬。如今陛下神武蓋世,文臣武將團結一心。如果您能御駕親征,敵兵必然聞風喪膽,一戰(zhàn)即潰。就算不御駕親征的話,既可以出奇兵以制勝,也可以以逸待勞。那里用得著逃跑???”寇準的一番慷慨陳詞,讓真宗下定了親征的決心。
到了南城,群臣請真宗留步,在這里坐鎮(zhèn)就可以了。理由是,皇帝是萬乘之尊,作臣子的應該在前敵效命,不能讓皇帝冒險,不然就是不忠??軠柿ε疟娮h,堅持要讓真宗過河與敵兵直接對陣,說:“陛下如果不渡河,就不能助長我們的士氣,也不能威懾敵人的士氣,這不是取勝之道。況且王超領勁兵駐扎在中山守著要道,李繼隆、石保吉在兩翼威脅其左右,我們四方的援兵正在加緊趕來,為什么還遲疑不進兵呢?”眾人爭執(zhí)不下、議論紛紛,久久不能決定下來??軠市闹袩?,正在這時,遇到了太尉高瓊。在宋朝,太尉主管軍事。于是就問:“您世受皇恩,現(xiàn)在準備怎樣報效朝廷?”高瓊鄭重的回答道:“我乃一介武夫,當效命疆場,馬革裹尸而歸,雖赴湯蹈火,萬死不辭!”寇準聽了很受感動,有此忠臣良將,何愁敵兵不退呀。就和高瓊計議道:“現(xiàn)在皇上怕敵強我弱,我軍士氣不振,冒然過河,會帶來殺身之禍,因此遲疑不決。高太尉既然能有以死報國的決心,何不與我進見皇上,當面表明你的決心,讓皇上了解屬下的士氣,堅定他的必勝的信心呢。”高瓊說:“就依丞相。”于是寇準帶領高瓊進見真宗??軠室簧碚龤?,厲聲說道:“前者,我力主陛下過河,是因為陛下親征,鼓舞了士氣,我軍必勝。陛下如果覺得我說的不對,何不問武將,看他們士氣如何。”真宗問高瓊,高瓊上奏:“高瓊深受皇恩,如今國家有難,愿以死相報。”真宗看到有這樣的大臣,心中很是寬慰,于是決定起駕渡河。寇準說:“這時候,士氣正盛,應該馬上起駕。”高瓊指揮武士推輦進帳,請皇帝登上龍輦,浩浩蕩蕩護駕過河。這時,遠遠近近的士兵、平民,看到黃色的御蓋,全部歡呼雀躍,像海嘯一般,在幾十里之外都能聽到歡呼聲,士氣空前的高漲。契丹士兵耳聞目見這種聲勢,嚇得目瞪口呆,亂了陣腳。當時,真宗把所有的軍事指揮權交給了寇準,準其臨機專斷。這時,約有數千敵軍向城門逼近??軠氏铝?,全力出擊。就見士兵人人奮勇、個個爭先,勢如猛虎,撲向敵軍。就在城門前面,雙方展開了激戰(zhàn)。直殺了個天昏地暗,血流成河。敵軍傷亡慘重,大半被斬或被捕,其余的狼狽逃竄。宋軍大獲全勝。
真宗得勝回宮休息,留寇準在城上鎮(zhèn)守。這一仗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他也見識了遼兵的兇猛?,F(xiàn)在,他們一定在調整兵力,組織力量反撲。因此真宗有些憂心忡忡。他暗地派人探察寇準的動向,看他做些什么。有人回報,寇準正在和楊億喝酒取樂,相互逗笑,歌唱歡呼,全然不像大敵當前的樣子。真宗大喜,心中稍稍有了些安慰:“寇準能這樣臨危不亂,我還擔心什么呢。”后來又相持了十來天。這一天,契丹統(tǒng)帥撻覽督戰(zhàn),被宋軍射死。這一下,遼國軍中好幾天沒有動靜。這一天,敵軍中秘密派出人來,要求講和??軠蕯嗳痪芙^:“遼人屢次犯我邊境,殺人掠貨,無惡不作。現(xiàn)在作戰(zhàn)失利了,就要講和,決不能答應。”真宗實在不愿意再打了,如果不是主帥被射死,鹿死誰手還不知道呢,還是見好就收吧??軠室娬孀诙紵o心戀戰(zhàn)了,自己也不再堅持。他對真宗說,講和可以,不過契丹要割地、稱臣。真宗覺得我們勉強勝了一次,這樣的條件遼國哪能答應啊。對寇準的堅持有點惱火。后來有些人誣陷寇準擁兵自重,對抗朝廷??軠什坏靡?,只好放棄自己的意見。真宗派曹利用前去議和,并告訴他議和的底線:“一百萬兩銀子以下,都可以答應他們。”寇準雖然放棄堅持,總感到于心不甘。他把曹利用召到自己的帳中,警告他說:“雖然真宗有旨意,你如果答應它們超過三十萬兩,我一定要斬你的人頭。”曹利用到敵軍中,果然以三十萬兩盟約而還。曹利用被寇準這樣訓斥,雖不敢頂撞,卻在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平時,寇準也看不起武將出身的曹利用。曾經公開表示對曹利的輕蔑:“你只是一個武夫,你那里了解國家的大體?”弄得曹利用很沒面子。后來他和丁謂一起,同流合污,陷害寇準,恐怕也是為了報今日之仇。
六、泰極否來 名高見妒
自從澶淵退敵以后,寇準頗為得意,以為自己立下了首功一件。即使是真宗也因寇準退敵有功而另眼看待。為此,也引起了一些大臣的妒嫉。尤其是參知政事王欽若,澶淵之盟時,王欽若向真宗進言避禍江南,被寇準嚴詞拒絕,并說:“誰為陛下劃此策者,罪可誅也。”王欽若知道此時真宗信任寇準,自己斗不過他,此時留在朝廷恐怕會對自己不利,就主動要求出知大名府。待時機成熟,以圖東山再起。景德二年(1005年),真宗將王欽若調回朝廷,寇準卻另設了資政殿學士的頭銜給王欽若,實際上是剝奪了他參政的機會。王欽若原來的權力被剝奪,對寇準結怨更深?,F(xiàn)在,自己的冤家對頭春風得意,更使王欽若心理不平衡,總想尋找機會說一些寇準的壞話。
有一天,朝臣又在一起合議軍國大事,寇準有事先行告退,真宗以敬佩的目光目送寇準遠去。王欽若看在眼里,再也壓抑不住對寇準的妒意,他穩(wěn)定了一下情緒以平靜的語調說:“您對寇準如此的敬重,是因為他對國家有功嗎?”真宗說:“對呀,難道不是嗎?”王若欽說:“臣不這么認為,澶淵那一仗,陛下不以為是恥辱嗎,而認為寇準有社稷之功,這是為什么呢?”真宗聽了一驚,急忙問:“為什么打了勝仗倒是恥辱呢?”王欽若說:“澶淵的盟約,是城下之盟。城下之盟,在《春秋》中,是恥辱的代名詞。您以一國的萬乘之尊倒與敵人有城下之盟,再沒有比這更恥辱的了!”真宗聽了,有些沮喪。宋朝的皇帝一直以正統(tǒng)自居,信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契丹則是野蠻的、未開化的民族。沒有想過跟他們平起平坐,骨子里是想著一統(tǒng)華夏。太平興國四年(979年)統(tǒng)一南方之后,曾出兵北方,于六月滅北漢,其后繼續(xù)北上,是其明證。王欽若用《春秋》中的“城下之盟”比喻“澶淵之盟”,又勾起了真宗皇帝的尊嚴,真的以為那是恥辱了。王欽若見真宗有所動心,乘機接著說道:“陛下您聽說過賭博嗎?那個快要輸光的賭徒,把所有的錢都壓在一把上,這叫孤注。陛下您就是寇準的孤注啊!那也太危險了。”真宗想想當時的情景,也有點后怕,如果不是偶然把敵人的主帥射死,這仗不定打到什么時候呢。自己也冒著生命危險啊。從此以后,對寇準的態(tài)度也慢慢冷淡了下來。景德三年(1006年),寇準被排擠出京到陜州做知州,接替寇準的是王旦。真宗對王旦說:“寇準經常封官許愿,收買人心,你應該多加注意啊。”從這里可以看出,真宗對寇準的態(tài)度急轉直下。如果不是奸佞小人經常挑撥,怎么會這樣啊。
王旦與寇準過從甚密,與王欽若也是勢不兩立。他的上臺自然使王欽若在還沒有高興完的時候又被潑了一盆冷水。王欽若這個時候是參知政事,一直想登上相位,但是因為王旦一派的堅決阻止與斗爭。王欽若一直未能如愿。直到王旦死去,王欽若才登上相位。
王旦為人坦蕩,但很謹慎。從來不敢像寇準一樣違逆皇帝的意思。他知道真宗已經對寇準有偏見,有時也順著真宗的意思批評寇準。他說:“寇準喜歡別人記著他的恩惠,又要別人畏懼他,這都是大臣所避諱的,寇準卻唯獨喜歡這樣,這是他的短處。”從史書上看,王旦的老好人主義太嚴重,不該唯心的批評好友。但他的批評都是表面的皮毛,權宜之計。后來終于借天書事件把寇準拉回朝中。
當初澶淵會戰(zhàn)時,初戰(zhàn)告捷,真宗無心再戰(zhàn),于是與遼言和,簽訂了和約,每年輸銀10萬兩、絹20萬匹。為此,朝野上下一片嘩然。打了勝仗倒要賠款賠物,天下哪有這個道理。真宗為了平息朝野人士不平的情緒,接受副宰相王欽若的建議,決定偽造“天書”,欺騙視聽。
為了防止別人戳穿這件事,真宗找了一個內庭侍衛(wèi)名叫周懷政,來詐言天書降臨。周懷政,是一個見識短淺、凡俗平庸的人。他酷信妖魔邪術這一套。是真宗的親信,而且有很多人追隨。當初,有一個叫硃能的人,本是單州團練使田敏的家奴,性情兇殘狡猾,他賄賂懷政的親信,求見上懷政一面。用神怪事嚇唬懷政。懷政既害怕又迷惑不解。就幫助硃能當上了御藥使、階州刺史。不久,硃能在終南山修道觀,與劉益等人偽造天書,托神靈之口說國家興衰禍福,或評價大臣的得失功過。當時寇準被貶出京,鎮(zhèn)守永興,硃能當上了巡檢。真宗指使懷政聯(lián)合硃能詐言天書降臨。說:“與遼和好是上天的旨意。”然后再找一人上奏朝廷,真宗再封禪泰山,以謝天恩。
找誰上奏呢?真宗苦苦思索,永興一帶,寇準最合適。一是寇準在那里鎮(zhèn)守,二是寇準很有威望,由他上奏民眾信服。不過寇準那個直脾氣,他肯上奏嗎。于是真宗召來親信大臣王欽若商量此事。王欽若說:“寇準向來不信天書,如果能讓他上奏,老百姓必然信服。”于是,真宗就讓周使懷政通知寇準。起初,寇準不肯。他的女婿王曙給寇準寫信做寇準的思想工作,寇準才勉強答應。當月,寇準啟奏有天書降臨在乾祐山中。
寇準上奏以后,朝野上下半信半疑。真宗也顧不了許多了,就命起駕去泰山封禪。這時也有正直的大臣向皇帝上疏:“天道是不會說話的,君主做得好了,直接就有福報;君主做得不好,則有災異發(fā)生。哪里有什么天書啊。”河陽知府孫奭也上疏說:“硃能是奸巧的小人,陛下卻相信他,全國上下無不痛心疾首,天連話都不會說,哪有什么書???天下人都知道硃能的所作所為,難道唯獨陛下一個人不知道嗎?請斬硃能,以謝天下。”真宗明知道怎么回事,哪能斬硃能呢。不過,他心里有鬼,也沒有加罪于孫奭。
天書事件是否已經瞞過了朝野上下呢,宋真宗對此內心十分不安。宰相王旦心如明鏡,也不好意思當面揭穿。過了幾天,真宗請王旦喝酒,真宗問王旦:“天降祥瑞,朝廷上下議論紛紛,丞相怎么看呢?”聰明的王旦含糊其辭:“或許是有吧,這事誰能說得清呢。” 他又借機向真宗提起了寇準的事:“寇準在澶淵退敵,威望很高。陛下應再把他調進朝廷才是啊。”真宗這時也想起了寇準的種種好處,再說這么倔強的寇準在天書事件上也比較配合,還真給面子。況且,要想王旦在這個問題上妥協(xié),就得給他點好處,答應他的要求。就這樣,寇準入京。天禧二年(1018年),官拜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同平章事、景靈宮使。天禧三年,升至尚書右仆射、集賢殿大學士。
七、泄密遭貶 客死異鄉(xiāng)
天禧三年(1019年)真宗已經病重,大權實際落在了劉太后手中。劉太后派人以看護真宗為名,實際上已經把后宮控制了起來,到處是劉太后的親信和眼線。任何探視真宗的大臣,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劉太后都掌握得一清二楚。寇準在探視真宗病情的時候,看到真宗時而昏迷時而清醒、面容憔悴,不由得掉下淚來。雖然以前幾次被貶,但真宗對寇準始終是信任的,寇準也清楚這一點。當真宗清醒的時候,看到寇準在這里,強打精神,用虛弱的聲音說道:“寇愛卿啊,你終于看我來了,你不會記恨我吧。”寇準趕緊跪倒施禮:“陛下,臣身受皇恩,蒙皇上信任,才有今天,就是叫臣去死也沒有半句怨言,哪里敢記恨陛下。”“我知道你的忠心,也知道你雖然倔強了一點,但每遇到大事,你總是能為朕分憂?,F(xiàn)在,我恐怕不行了,我放心不下的就是今后的江山社稷呀。”寇準向上叩頭:“皇太子是眾望所歸,希望您傳位于太子。并且選擇品行方正的大臣輔佐他。”真宗說:“這個我已經想好了,你說誰可以做輔政大臣呢?”寇準說:“丁謂、錢惟演是奸佞的小人,不可以輔佐少主。楊億、李迪等人品行端正,有經國之才,可當此大任。”真宗認為寇準說的有道理,是為國家社稷著想,就示意他可以照此行事。于是寇準密令楊億草擬奏章,請?zhí)颖O(jiān)國,而且讓楊億輔政。誰知道,他們密謀的事不久就傳到劉太后的耳朵里。劉太后一聽火冒三丈:“什么?寇準說怎辦就怎么辦,也不征求我的意見。太子是我的親生兒子,太子監(jiān)國我沒有意見,由誰輔政可得我說了算??軠恃劾锞垢覜]有本宮,明天上朝就罷了他的官。”于是寇準被罷為太子太傅,封萊國公。所以后人又稱寇準為“寇萊公”。后來,丁謂利用天書事件追究責任,殺周懷政,由于寇準參與其中,也被連連降職。當初寇準上奏天書降臨也是順從了皇上的旨意,現(xiàn)在成了丁謂整治寇準的把柄。先是降為太常卿、相州知州,又轉為安州知州,再貶為道州司馬。當初,丁謂由寇準提拔才官至參政,那時候丁謂事奉寇準非常謹慎。曾經有一次,寇準和中書在一起吃飯,菜湯弄臟了寇準的胡須,丁謂趕忙站起來,慢慢的把湯擦掉??軠市χf:“參政是國家的大臣,哪能為官長溜須呀?”丁謂非常慚愧,寇準當著這么多人的面羞辱他,使他懷恨在心,從此就和寇準產生了隔閡?,F(xiàn)在丁渭緊靠劉太后,掌握著朝政大權,當然要報被辱之仇。這些事情真宗并不知情,他當時已經病糊涂了。有一天,他清醒了一些,就問左右的侍女:“我好久不見寇準了,這是為什么?他在哪里呀?”左右的人懾于劉太后、丁謂的淫威,誰也不敢說話??梢姡軠试谡孀诘难壑?,始終是值得信任的。真宗駕崩之前也相信只有寇準和李迪可以托付國家大事??上Ъ槌籍數?,忠臣被貶,真宗在臨死前也不知實情??軠孰x開京城的那一天,大臣們由于害怕丁謂,都不敢去送行,只有王曙以“朋友之義”為寇準餞行。另外,李迪對寇準罷相十分憤懣,公然宣布自己與丁謂不共戴天,甚至持手板擊打丁謂,并且在皇帝面前痛斥丁謂的奸邪,訴說寇準蒙冤被貶??上М敃r真宗已經糊涂,局面已被丁謂控制。李迪也是無力回天,只能眼睜睜看著奸臣橫行,好友蒙冤。乾興元年(1022年),寇準被再次貶為雷州司戶參軍。雷州就是今天的雷州半島,對于當時的交通條件,簡直就是天涯海角。
天圣元年(1023年),太子登基執(zhí)政,是為仁宗。等到寇準被貶不久,丁謂也在政治斗爭中被挫敗,被貶瓊州。瓊州就是今天的海南島。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報應,丁謂被貶之前,皇帝又咨詢宰相們的意見,這時的宰相馮拯毫不猶豫的寫上瓊州兩個字,貶得比寇準還要遠,算是為寇準報了仇。在去瓊州的路上要經過雷州。路上,寇準派人帶著一只蒸羊送給丁謂。丁謂想見寇準,敘說為官的感慨和自己的苦衷,被寇準拒絕了。家童們都說像這種忘恩負義的東西,讓我們殺了他??軠收f:“算了,人在官場,身不由己,我們也曾經在朝共事一場,就由他去吧。”家童們還是不解氣,非要殺了丁謂不可,寇準就把它們鎖在屋子里,直到丁謂走遠了,才放他們出來。丁謂到了崖州后,由于經歷了宮廷紛爭、宦海沉浮,他好像看破紅塵,變得處亂不驚。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難道這是上天對我的報應嗎?他從容面對一切,直到他臨終前的一刻。這在當地傳為美談。丁謂剛認識寇準的時候,寇準本來很欣賞他的才干。但是,丁謂在天書事件中的投機表現(xiàn)使寇準認識到了他的真面目。后來,在天禧三年(1019年),王欽若終因貪污有據而罷相,接替的是寇準和丁謂。于是王旦與王欽若的斗爭由寇準和丁謂繼承下來。寇準看丁謂不順眼,丁謂自然也知道寇準看他不順眼。于是,丁謂聯(lián)合曹利用一起對付寇準。
天圣元年(1023年),寇準再次轉為衡州司馬。此時的寇準,由于幾經轉徙,灰心失望,已經失去了往日的風采,變得蒼老了許多。想起一幕幕往事,寇準常常獨自嘆息。他想到了在巴州的風風雨雨,身為進士卻當了縣令,秋風亭上雖有蒼涼卻躊躇滿志。想到了澶淵城上臨風觀戰(zhàn),指揮千軍萬馬,是何等的威風。想到了立廢太子,樁樁件件由自己策劃的事。也想到了象征著信任與榮耀的玉帶。當初,太宗曾經得一通天犀,命工匠做成了兩只玉帶,其中一條賜予了寇準。而現(xiàn)在,山川依舊,人事已非。往日的榮耀已經如微風飄散了,往日的君主也已經駕鶴西去了,往日叱咤風云的一代名相如今也變成了一個糟老頭?,F(xiàn)在,他決定派人把玉帶從京城取來,作為永久的留念。
家人把玉帶取來了,寇手收撫玉帶,深深的嘆息,老淚縱橫。這一天,他預感到自己將不久于人世,于是全身沐浴,穿上往日的朝服,束好心愛的玉帶,命家人排擺香案,寇準緩緩地走到香案之前,神色凝重。然后,手執(zhí)香火舉過頭頂,緩緩跪倒,望北一拜、再拜……然后對家人說:“我的心愿已了,我要休息了。”就讓讓左右的人擺好臥具,躺在上面緩緩地說:“我累了。”就永遠的閉上了眼睛。
寇準死了以后,衡州來了公文,允許寇準歸葬西京。走到荊南公安縣的時候,人們都在路邊擺上祭品,哭拜寇準。人們把竹枝插在地上,掛上紙錢。過了一個月以后,枯竹都活了,開始生筍。眾人都以為寇準在天有靈,于是大家為他立廟,每年定時祭拜供養(yǎng)。時有民謠:“欲得天下寧,拔得眼前丁,欲得天下好,無如召寇老”,這一“丁”說的是權相丁謂,“寇老”自然就是寇準寇平仲了。這時,仁宗才認識到寇準在民間的聲望。想起寇準為了自己能立為太子所作的努力,也是為了激勵朝臣們盡忠報國,寇準死后十一年,仁宗傳旨,讓寇準官復太子太傅,贈中書令、萊國公,后又賜謚號“忠愍“?;实v四年(1053年),詔翰林學士孫抃撰寫神道碑,仁宗親自在碑的上部撰寫“旌忠”兩個大字。
學士孫抃的碑文,對寇準的功績、人品作了較為公允的評價。澶淵退敵,乃是寇準頂著重重壓力,力排眾議,一手促成??軠实男愿駝傊保矣诋斆嬷赋鐾碌腻e誤,這在今天也是難能可貴的。但是他聽不得別人的意見,缺少包容的胸襟和涵養(yǎng),致使黨爭愈演愈烈。最后,把寇準的被貶歸因為:“不慎”,則是太片面,沒有看到斗爭的復雜性。
今天,讓我們重新審視歷史上的寇準。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他身上的可貴之處:他有政治家的胸懷,在忠君的同時有著強烈的國家意識,它不是絕對的服從皇帝個人,而是從國家、民族大局出發(fā)考慮問題,皇帝做的不對也敢于當面反駁。他有軍事家的氣魄,面對契丹強敵,有蔑視敵人的勇氣,面對反對的洪流,有執(zhí)著到底的精神。他有坦蕩正直的人格美,幾經宦海沉浮,始終不改剛直磊落的個性。面對政敵的攻擊,始終具有百折不撓的斗爭精神。恰似于謙的一首詩所描繪的那樣: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