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結的教育
一個說不清道不白的沉重話題
新中國的第一屆大學少年班。“神童”們在1978年的合影。
當時曾被譽為“第一神童”的寧鉑回憶說,自己是時代需求的產物,如果青春可以重來,他決不會再讀少年班。
科大老師說“人際關系這一課,心理健康這一課,整個班級的孩子都落下了,”“他們在上學時沒能養(yǎng)成好的心態(tài),沒有平常心,這種缺陷不是一時的,而是終生的。”
教育,本身就不平等,很難說誰是教育者,誰是被教育者。誰教誰呀。我喜歡平等,喜歡交流,喜歡溝通。
記得魯迅和劉小楓都說過,不讀中國的書或少讀。中國的教育何時成功過。
中國出不了大家,肯定與教育有關。
傅雷先生、童話大王鄭淵潔就沒有把孩子送進學校。他們諳熟中國的教育。
小鞋的教育,辮子的教育,八股的教育能走向世界嗎?
多年父子成兄弟。子女成人了,跟父母是朋友關系。子女一直跟你說真心話,撫養(yǎng)就成功了。
少跟孩子說“必須”,多給孩子說“建議”。
多問孩子“你今天開心嗎”,不開心,就找癥結。
不要把自己未實現(xiàn)的理想投射到孩子身上。
千萬不要拿別人的孩子來打擊自己的孩子。那種傷痛會給孩子留下終生的陰影。
青春期的正常就是表現(xiàn)為不正常。
交流和對話是有前提的,要互相熟悉,你什么都不懂或不知道,如何與孩子交流,如何與孩子對話。
嚴格地說孩子是一天天進步,家長是一天天退步,這是自然規(guī)律。
心靈缺失是終身的。心靈撫養(yǎng)很重要。
孩子童心,父母糾結。孩子清醒,父母糊涂。
學業(yè)固然重要,健全的人格更重要。
炒股要止盈止損,孩子要進退自如。競爭力、后退力和規(guī)避風險的能力都要培養(yǎng)。
變態(tài)的競爭:農村包圍城市。
陪讀,中國特色。抱大的一代。
人是可以打造的,但不是絕對的。我們的身體和精神一定程度上決定于我們的基因。武大郎永遠不能成為優(yōu)秀的芭蕾舞演員。
求生的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比學歷重要。很多學歷高的人都體制化了。記得文革后第一批科大少年班的人,很多天才都被廢了。心絞痛。
孩子看到的這個社會有很多是虛假的現(xiàn)象,但又擺脫不了攀比,一攀比,心態(tài)就會失衡。
意義教育很重要。人在絕境中,對人生還抱有意義,就永遠不會絕望。
弱化家長的權威,弱化教師的權威,教育的效果可能更好些。
家長和老師不是總有理,總正確。
社會浮躁。不官不商有書香。唯利是圖無書香。少有凈土的校園,少有心凈的家長,少有書香的老師。
教育的最大難度在于,孩子與家庭,與學校,與社會的互動中,難以保持平衡,難以保持心靈的純潔。強大的外力使孩子心靈扭曲。
我覺得中國的家長表面上處于關心的角色,其實質是處于干涉的角色,干涉孩子的學習,干涉孩子的婚戀,干涉孩子的職業(yè)。。。一生的干涉,干涉得自食其果。真是病態(tài)呀。有多少悲劇的發(fā)生,都是因為干涉。
藥家鑫事件是個案,是極端,但孩子人格的健全和心理健康至關重要。童年的陰影會殃及一生。
一個家庭,人多了,不好教育,一個國家,人多了,更不好教育。
(在讀書中放飛心靈,等待開啟未來的大門)
孩子努力了,就無怨無悔。給孩子減壓,讓他快樂。有理不在年高,每個孩子都有很多優(yōu)秀的地方,別太在意中考、高考。人的本事不在讀書,在求生的能力。病態(tài)的教育會帶來病態(tài)的孩子,讓孩子忠于自己內心的生活,讓孩子自己選擇,讓孩子快樂成長。
轉載:空靈日記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