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王冕(1287年一1359年),字元章,一字元肅,別號很多,有煮石山農(nóng)、竹齋生、會稽山農(nóng)、會稽外史、梅花屋主、九里先生、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陰野人、浮萍軒子、竹冠草人、梅叟、飯牛翁、煮石道者、閑散大夫、老龍、老村等。諸暨(今屬浙江)人。出身農(nóng)家,幼年喪父,在秦家放牛,每竊入學(xué)舍聽諸生讀書,暮乃返,忘其牛。秦老怒撻之,已而復(fù)然。因往依僧寺,每晚坐佛膝上,映長明燈讀書。后從會稽學(xué)者韓性學(xué)習(xí),終成通儒。但屢應(yīng)試不第,遂將舉業(yè)文章付之一炬。行事異于常人,時戴高帽,身披綠蓑衣,足穿木齒屐,手提木制劍,引吭高歌,往返于市中?;蝌T黃牛,持《漢書》誦讀,人以狂生視之。著作郎李孝光欲薦作府吏,冕宣稱:“我有田可耕,有書可讀,奈何朝夕抱案立于庭下,以供奴役之使!”遂下東吳,入淮楚,歷覽名山大川。游大都,老友秘書卿泰不華欲薦以官職,力辭不就,南回故鄉(xiāng)。隱居會稽九里山,種梅千枝,筑茅廬三間,題為“梅花屋”,自號梅花屋主,以賣畫為生,制小舟名之曰“浮萍軒”,放于鑒湖之阿,聽其所止。又廣栽梅竹,彈琴賦詩,飲酒長嘯。朱元璋攻取越州,屯兵九里山,聞其名,欲授以諮議參軍置于幕府,不就。元惠宗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派兵丁請冕為官。冕以出家相拒,并將居所該為白云寺。旋卒于蘭亭天章寺。
王冕是元代著名畫家。他寫詩作畫自然與一般士大夫吟風(fēng)弄月、消愁遣恨有所不同。由于他“耕無寸田,牧無風(fēng)芻”,生活困難到冬天無棉絮過冬,草屋破漏無力修補,家中破甑無糧,妻子忍饑挨餓,不得已只好采野菜充饑。他不能像倪瓚、王蒙等可以隱居山中,優(yōu)游歲月,不得不直接參加體力勞動,蓬頭赤腳,下田耕種,栽植竹、茶、桑、麻及雜糧等來維持生活。對這種貧苦生活的描述,在他的詩文中隨處可見,如“九里先生兩鬢皤,今年貧勝去年多。敝衣無絮愁風(fēng)勁,破屋牽蘿奈雨何。數(shù)畝豆苗當夏死,一畦蘆穄入秋瘥。相知相見無他語,笑看生前白鳥過”,“我窮衣袖露兩肘,回視囊中無一有”(《九里山中》);“白日力作夜讀書,鄰家鄙我迂而愚。破甑無粟妻子悶,更采黃精作朝頓?!保ā哆^山家》);“江南古客無寸田,半尺破硯輸租錢。好山好水難夤緣,荃房日薄蒙荒煙”(《有感》)。但詩人的可貴之處在于,盡管生活境遇如此貧困,但他寧愿耕作賣畫度日,不愿奔走豪門乞食,充分表現(xiàn)了一個藝術(shù)家的堅貞不屈的性格。在《鐵網(wǎng)珊瑚》里他曾作這樣表白:“今年老異于上年,須發(fā)皆白,腳病行不得,不會奔趨,不能諂佞,不會詭詐,不能干祿仕,終日忍饑過”。王冕詩作可貴之處還在于,他的詩里充滿了反抗精神,揭露當時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表現(xiàn)了對祖國命運和對勞動人民災(zāi)難的深切關(guān)懷,如《江南民》:“江南民,誠可憐,疫癘更兼烽火然。軍旅屯駐數(shù)百萬,米粟斗值三十千。去年奔走不種田,今年選丁差戍邊。老羸饑餓轉(zhuǎn)溝壑,貧窮徭役窮熬煎?!薄侗嘈小罚骸扒澳赍鞔笈?,去年賣小兒。皆因官稅迫,非以饑所為。布衣磨盡草衣折,一冬幸喜無霜雪。今年老小不成群,賦稅未知何所出?!北憩F(xiàn)出對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揭露元朝統(tǒng)治階級的暴政的,如《喜雨歌贈姚煉師》:“今年大旱值丙子,赤土不止一萬里。米珠薪桂水如汞,天下蒼生半游鬼。南山北山云不生,白田如紙無人耕。吾生正坐溝壑嘆,況有狼虎白日行”;“胡兒凍死長城下,始信江南別有春”,“不要人夸顏色好,但留正氣滿乾坤”更是不畏強暴的正氣歌。明初三大詩人之一的劉基對王冕詩作表示“大敬”說:“觀元章所為詩,直而不絞,質(zhì)而不俚,豪而不誕,奇而不怪,博而不濫,有忠君愛民之情,去惡拔邪之志,懇懇悃悃見于詞意之表,非徒作也,因大敬焉?!保ā吨颀S詩集?原序》”。明初三大詩人中的另一位宋濂為王冕作傳,在“傳”中贊頌王冕詩作說:“當風(fēng)日佳時,操觚賦詩,千百不休,皆鵬騫海怒,讀者毛發(fā)為聳?!保ㄋ五ァ锻趺醾鳌罚?/p>
王冕兼能刻印,用花乳石作印材,相傳是他始創(chuàng)。繪畫上工畫墨梅,亦善寫竹石。畫梅學(xué)楊無咎,花密枝繁,行草健勁,生意盎然,尤善于用胭脂作梅骨體,簡練灑脫,別具—格。其《墨梅圖卷》畫橫向折枝墨梅,筆意簡逸,枝干挺秀,穿插得勢,構(gòu)圖清新悅目。用墨濃淡相宜,花朵的盛開、漸開、含苞都顯得清潤灑脫,生氣盎然。其筆力挺勁,勾花創(chuàng)獨特的頓挫方法,雖不設(shè)色,卻能把梅花含笑盈枝,生動地刻畫出來。不僅表現(xiàn)了梅花的天然神韻,而且寄寓了畫家那種高標孤潔的思想感情。加上作者那首膾炙人口的七言題畫詩,詩情畫意交相輝映,使這幅畫成為不朽的傳世名作。自北宋以降,歷代畫家以梅花為題材的繪畫作品不可勝數(shù),但大多數(shù)只是在描繪梅花的形貌,很難有人能夠人木三分地表現(xiàn)出梅花那種傲骨崢嶸、清雅高逸的內(nèi)在精神,這是和畫家自身條件分不開的,也就是所謂“畫梅須高人,非人梅則俗”(清朱方靄《畫梅題記》)的道理。元代王冕之所以能夠在畫梅上取得如此高超的成就,不僅依賴于他純熟的技法,同時也有賴于他對高尚人格精神的追求。王冕的作品帶有強烈的思想性,他往往是借助筆下的梅花抒寫自我的胸懷。清代吳仲倫說:“王元章喜寫野梅,不畫宮梅?!边@是因為官梅經(jīng)過了人工雕琢,失去了自然本性,而野梅則是一派天真,沒有任何的粉飾與虛偽,它更適合表現(xiàn)王冕孤傲純真的本性。王冕的這種本性正是為后人所稱頌的。王冕的墨梅對明代畫梅高手如劉世儒、陳憲章、王牧之、盛行之等影響甚大。
王冕流傳至今作品共十五幅,除《三君子圖》外,其余均為各種情態(tài)的梅花圖。上海博物館藏三幅《墨梅圖》、北京故宮藏一幅《墨梅圖》卷(此幅在趙雍、王冕、朱德潤、張觀、方從義合裝圖五段卷中),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兩幅《南枝春早圖》、《幽谷先春圖》一頁(集古名繪冊之一)、《梅竹雙清》一卷。兩幅流入日本,三幅藏于美國各大博物館中,僅有一幅珍藏在海外私人藏家手上。
墨梅圖 紙本、水墨,縱31.9厘米,橫50.9厘米?,F(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圖是他晚年畫梅藝術(shù)臻于化境的杰作,時年六十八歲,深為后人珍重。
此圖有兩大特色:一是詩畫并重,上面有作者的一首七絕:“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這不僅繼承了文人水墨畫詩畫結(jié)合的傳統(tǒng)特征,而且個性突出,寄寓極深,畫意臻于至境,詩亦足流傳千古。至今仍被選入各種詩文選本乃至中小學(xué)課本之中。第二是體現(xiàn)了王冕墨梅繁花密枝的典型風(fēng)格。王冕墨梅出于北宋揚無咎派。但宋人畫梅大都疏枝淺蕊,此幅則寫繁花密枝,別開生面。清代朱方藹曾說:“宋人畫梅,大都疏枝淺蕊。至元煮石山農(nóng)(王冕)始易以繁花,千叢萬簇,倍覺風(fēng)神綽約,珠胎隱現(xiàn),為此花別開生面?!边@幅《墨梅圖》即是繁花密枝的代表作。此圖作倒掛梅。枝條茂密,前后錯落。枝頭綴滿繁密的梅花,或含苞欲放,或綻瓣盛開,或殘英點點。正側(cè)偃仰,千姿百態(tài),猶如萬斛玉珠撒落在銀枝上。白潔的花朵與鐵骨錚錚的干枝相映照,清氣襲人,深得梅花清韻。干枝描繪得如彎弓秋月,挺勁有力。梅花的分布富有韻律感。長枝處疏,短枝處密,交枝處尤其花蕊累累。勾瓣點蕊簡潔灑脫。王冕畫梅在對花朵與末梢枝干的處理上,摒棄釋仲仁與揚補之的遺法,自成新意,形成枝繁花盛的特色,是對畫梅藝術(shù)的一大貢獻,對后世畫壇影響很大。
畫幅中有作者題詩署款: “乙未年春正月朔寫于草堂”。詩塘及裱邊四周,相繼有名人文徵明、薛章憲、鄧小平、徐霖、王韋、唐寅、陳沂等人題詩。
王冕《墨梅圖》
南枝早春圖 水墨、絹本、縱141.3厘米,橫53.9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幅《南枝春早圖》亦是王冕的代表作,畫面上,一枝老梅虬枝如鐵,從左上方以s型直插向右下角,粗壯的主干以書法的筆意奮力寫出,挺勁灑脫,渾樸自然,沒有絲毫的拖泥帶水。枝干的末梢長短粗細各有不同:“有如斗柄者;有如鐵鞭者;有如鶴膝者;有如龍角者;有如麟角者;有如弓梢者;有如釣竿者?!保珗嫛懂嬭b》)雖種種不一,但俱是神完氣足,勁力充彌,有的末梢雖有繞指之柔,也如百煉精鋼,彈扣之間仿佛錚然有聲。在花瓣的畫法上,王冕更是別出心裁,他把揚補之“筆分三趯攢成瓣”的一筆三頓的畫法演化成為一筆兩頓挫,又以“破蕊法”畫出花蕊,使花瓣能夠分出上下高低、陰陽向背,與自然法理相吻合,這種方法是繪畫史上的一個開創(chuàng)。所以,明代的徐渭在看到王冕畫的梅花后也發(fā)出了“吾圈花少讓元章筆”的慨嘆。
構(gòu)圖上古人主張的“疏可走馬,密不透風(fēng)”構(gòu)圖觀念在這幅作品中體現(xiàn)得尤其明顯。在枝干交錯中,繁花簇簇點綴其間,疏密有序,聚散得當。茂密處雖花枝滿目卻絲毫不顯塞滯,疏朗處氣息通暢又能夠給人以水天無盡的遐思,更襯托出梅花的清雅高逸。
王冕《南枝春早圖》
31、陳立善,生卒年不詳。黃巖(今浙江黃巖)人。元至正(1341-1368)中為慶元路(今浙江寧波市)照磨,工畫墨梅,兼工竹石、水仙,與王冕(1287-1359)齊名。所畫梅花枝干用飛白筆法寫出,幾如拗鐵,蒼老多姿,嫩蕊疏花,瀟灑幽致;畫竹用筆挺拔流暢,枝葉清灑,逗雨舞風(fēng),饒有情趣。傳世作品有至正十一年(1351)作《墨梅圖》軸,左方署款“至正辛卯人日,黃巖陳立善寫”。畫中有明嘉靖十七年(1538)王同祖(字繩武,號前峰,文徵明甥)題“探梅四絕”詩;至正二十五年(1365)作《梅花水仙竹石圖》軸,現(xiàn)均藏故宮博物院。子處亨,號方山,畫梅妙得其傳。至正中期任慶元路照磨①。善畫梅竹,與王冕齊名。畫梅用飛白筆法,枝干蒼勁多姿;畫竹運筆迅猛,一氣呵成。有《墨梅圖》軸、《梅花水仙竹石圖》傳世,《故宮書畫集》收錄。
32、王繹(1333-?)字思善,號癡絕生,嚴州(今浙江建德)人,居浙江杭州,系曲藝人王曄之子,元末的著名肖像畫家。王繹少年時“篤志好學(xué),雅有才思”,喜繪畫,十二三歲“已能丹青,亦能寫真”,畫小像精細逼真,后經(jīng)吳中山水、人物畫家顧逵指授,技藝精進,所畫多線條素描,少顏色暈染。繹畫像往往在與對方談笑之間,默記其音容情態(tài),待胸有成竹,手才落筆描寫。所畫既能貌似,亦復(fù)傳神,“非惟貌人之形似,抑且得人之神氣”(夏文彥《圖繪寶鑒》)。擅長人物寫像,曾為李五峰作一光頭小像,面部僅大如錢,而形神與真人無毫發(fā)之差。曾自云:“凡寫像,須通曉相法。善人之面貌部位,與夫五岳四瀆,各各不侔,自有相對照處,而四時氣色亦異”,“彼方叫嘯談話之間,本真性情發(fā)現(xiàn),我則靜而求之,默識于心,閉目如在目前,放筆如在筆底?!逼鋫魇雷髌贰稐钪裎餍∠駡D》卷(與倪瓚合作),是其僅存世作品,小像面部全用細筆 勾勒,略施淡墨烘染,結(jié)構(gòu)比例準確,頗具神彩。藏于故宮博物院。
王繹亦是位繪畫理論家,著有《寫像秘訣》,為其畫肖像的經(jīng)驗之談。其中《彩繪法》《寫真古訣》《收放用九宮格法》等內(nèi)容,為現(xiàn)存較古之畫像著述,有較高的理論價值。
楊竹西小像 紙本,水墨,縱27.7厘米,橫86.8厘米,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這是一幅元代人物肖像畫的經(jīng)典作品,由王繹與著名山水畫家倪瓚共同繪制。此此圖所繪應(yīng)為楊謙歸老林泉后的晚年肖像,倪瓚補畫松石平坡。楊謙號平山,別號竹西居士,又號青溪道士,松江人。世居赤松溪上,讀書不仕。日與文士尊酒聲伎唱酬,王繹所畫肖像著力表現(xiàn)楊竹。西心胸豁達,怡然自得之態(tài)。圖中楊謙頭戴烏巾,右手執(zhí)杖,衣袍寬松,面相清癯、磊落而有神。人物面部均以淡墨為之,以線為主,略事烘染,著墨不多而神情畢肖,較好地表現(xiàn)了楊竹西“清謙謹慎”的性格。畫像后襯以小石、弧松,更加烘托了楊竹亡在宋亡后不仕朝遷的氣節(jié)。倪瓚所補松石,筆墨枯淡、松秀,與人物相得益彰,共同構(gòu)成了一幅精美的肖像畫作品。畫中倪瓚題云:“楊竹西高士小像,嚴陵王繹寫,句吳倪瓚補作松石。癸卯二月。”癸卯為至正二十三年,即公元1363年。卷后有元人鄧元祜、楊維禎等十一家題記。鈐有明、清收藏家項元汴、伍元蕙、宋犖、賀逢錫、裴景福等藏印48方,又半印5方。
王繹、倪瓚《楊竹西小像圖》
33、陸廣,生卒年不詳,元末畫家,字季弘,號天游生,吳(今江蘇蘇州)人。畫山水取法黃公望、王蒙,落筆蒼古,用墨不凡。其寫樹枝有鸞舞蛇驚之勢。其畫風(fēng)格輕淡蒼潤,蕭散有致,后人評其格調(diào)在曹知白、徐賁之間。能詩,工小楷。至正二十二年(1362)嘗作《雪山圖》,存世作品有《五瑞圖》。
五瑞圖 紙本、著色,縱126.1公分,橫60.6公分,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該幅畫芝、蘭、萱草、朱竹、大樁,足以坡石。芝蘭芳草喻人家佳子弟,大樁長年,萱草忘憂,竹報平安,故名之日五瑞。鑒藏印有“乾隆御覽之寶”、“宣統(tǒng)御覽之寶” 石渠寶笈三編延春閣著錄。
陸廣《五瑞圖》
34、馬琬,元末畫家,約卒于明洪武年間。字文璧,號魯鈍生,秦淮(今江蘇南京)人,元末客居松江(今屬上海市)。少年時曾就學(xué)于楊維楨。楊極推重他的畫,因此名望甚高,“三吳人以重金購之”。
至正九年(1349),楊維楨到松江呂良佐所辦潢溪義塾講授《春秋》,馬琬前往就讀。亦工詩文、書法,人稱三絕,頗負時譽?!段骱裰υ~》稱他“自少有志節(jié),詩工古歌行,尤工畫,然皆其天姿之所出也”。元至正八年(1348),顧瑛在昆山界溪的玉山草堂與江浙一帶文人宴游唱和,馬琬與楊維楨、張雨、倪瓚、郯韶等經(jīng)常赴約。當年編印的兩本詩集《玉山草堂詩》和《西湖竹枝詞》中,都有馬琬的詩作。著有《灌園集》。至正十年(1350)結(jié)交黃公望,受到更深影響。至正二十五年(1365),結(jié)交王蒙。王蒙作《長林話古圖》,畫楊維楨和他本人,馬琬為之題贊:“草樹離離落照間,清言輸與兩翁閑。就中消受無人會,滿耳清泉滿眼山。”次年(1366年)作《春山清霽圖》卷,豐滿清秀,有董源、黃公望筆意,現(xiàn)(藏臺灣故宮博物院)。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官撫州知府。
馬琬擅畫山水人物,遠法董源、巨然和米芾,近師黃公望,畫法多作淺絳,筆墨清潤,構(gòu)圖密茂。頗負時譽。善畫山水,工詩能書。平時和貝瓊等遍游當?shù)厣剿?,寫生作畫。貝瓊曾題詩道:“長憶青溪馬文璧,能詩能畫最風(fēng)流。酒酣落筆皆天趣,剪斷巴江萬里秋?!辈⒄f他的畫“三吳人以重價購之”。他為楊謙所作《喬岫幽居圖》軸(藏臺灣故宮博物院),結(jié)構(gòu)復(fù)雜嚴謹,用黃公望筆法,但稍嫌板滯。
傳世作品有至正二十六年(1366)作《春山清霽圖》卷,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至正九年(1349)作《暮云詩意圖》軸,藏上海博物館;《雪岡渡關(guān)圖》藏故宮博物院;《青山紅杏圖》冊頁,藏天津市藝術(shù)博物館;《夏山欲雨圖》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shù)館;《溪山行旅圖》軸,藏美國高居翰先生景元齋?!肚锪轴炌D》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春山清霽圖 紙本/墨筆,縱27厘米,橫102.5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春山清霽圖》為《元人集錦卷》之一。圖中山脈蜿蜒,溪流曲折,有人蕩舟其間。沙洲上樹木成林,山間叢樹蓊郁,構(gòu)境優(yōu)美深曲。山石用長披麻皴繁皴密點,書風(fēng)近董源、巨然。
馬琬《春山清霽圖》
棘竹幽禽圖 紙本,墨色,縱63.8厘米,橫50.7厘米?,F(xiàn)藏(美)納爾遜?艾京斯藝術(shù)博物藏。
此圖繪秀石旁兩株修竹交柯而立,棘條屈曲上揚,兩雙禽鳥棲于棘上。構(gòu)圖疏朗,秀石用筆直皴,以水墨略染,修竹、棘條筆墨清勁,雙禽略加色染,意在工鳥之間,畫格疏勁清幽。無款識,僅鈐“彥輔圖書游戲清玩”、“西宇道人”二印。圖左有隸書題記“子昭偕周正已過太乙宮,彥輔為作棘竹幽禽圖以贈之,時至正癸未三月十七日也,濮人吳孟思書”。可知此圖作于至正三年(1343)吳孟思即當時名書家吳叡。圖中另有杜本、凌翰、鞠菴、邵弘遠、雅虎、林泉生、潘純等人題跋。圖中鈐有明項元汴,清初梁清標,近人譚敬、張珩等鑒藏印。
張彥輔《棘竹幽禽圖》
36、方從義(約1302-1393)元代“放逸”派畫家。字無隅,號方壺、不芒道人、金門羽客、鬼谷山人,貴溪(今江西貴溪)人。上清宮道士。奉正一道。工詩文,善古隸、章草。擅長畫水墨云山,師法董源、巨然、米芾、米友仁,但能突破成法,發(fā)揮自己的獨特創(chuàng)造。所作大筆水墨云山,峰巒高聳,樹木槎枒,支橫嶺岫,舟泊莎汀,蒼潤渾厚,富于變化,筆法簡潔奔放,善潑墨寫意,自成一體。善于寫生,平生游歷所見真山水實景,如武夷、匡廬、恒、岱、華不注等名山勝景,常常攝入畫面。墨氣冉冉,非常放逸。筆致跌宕,意境蒼茫,頗得董(源)、巨(然)、二米(米芾、米友仁)遺韻,在“元四家”外,與高克恭齊名。傳世之作不多,人以禮求之,方出其一二。嘗言:“太行、居庸天下之巖險,其雄杰奇麗,皆古之名畫,余所顧見者今皆見之,而有以慊吾志,充吾操,吾非若世俗者區(qū)區(qū)而至也?!敝猎哪辏?338)嘗為危太樸作《云林圖》,明洪武十年(1377)作《云林鐘秀圖》。其《林屋幽居圖》繪林木蔥郁,溪水繞屋,小橋橫架,茅舍中士人憑窗而坐,小童于堂中灑掃。景致幽美,生活清逸,表現(xiàn)出文人隱逸幽居的情趣。筆致率意,多用染法,用墨濃淡相間,焦墨橫筆點輟,樹木枝干用筆枯澀,可視為其畫風(fēng)代表之作。
今存世之作有《神岳瓊林圖》、《林屋幽居圖》(藏北京故宮博物院),《高亭圖》、《崇岡獨眺圖》(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山陰云雪圖》、《云林鐘秀圖》、《武夷放棹圖》《太白龍湫圖》(流入日本)等。
神岳瓊林圖 紙本、淺設(shè)色??v120.3厘米,橫55.7厘米。是傳世作品中較大的一幅。作于元亡前兩年的元順帝至正二十六年(1366)。圖的上方群峰高聳,山下則溪流委婉,小橋連岸,雜樹茂密,村舍隱現(xiàn)。層疊而上的山峰,皴以長披麻皴,圓厚流暢,猶董、巨法,而山石的密集的苔點及叢樹的密密點葉,則透現(xiàn)米氏遺韻,但已見干筆,點中帶擦,更現(xiàn)蒼莽。與同時代的王蒙晚年的連勾帶皴、帶點、帶擦,異曲而同工。圖中山石用淡墨層層積染,墨氣厚重而質(zhì)感極強。元畫的紙本“干筆皴擦”的筆墨特色,在圖中得以酣暢淋漓的展現(xiàn)。而方從義用筆之暢快,點染之灑脫,如其善于章草,畫面充滿了跌宕的動感,明顯地區(qū)別于“元四家”之從容靜穆。
圖中有作者的章草題款:“歲在旃蒙大荒落三月十一日,鬼谷山人方方壺為南溟真人作神岳瓊林圖”。存世的方從義的作品,常見他分別以隸書題畫名于畫幅的右邊,而以章草或隸書題款識于畫幅的左邊,遙相對應(yīng),如其《山陰云雪圖》、《武夷放棹圖》及《高高亭圖》均如此,這在中國繪畫史中也可謂獨樹一幟。
方從義《神岳瓊林圖》
崇岡獨眺圖 水墨、絹本,縱23.2公分,橫23.5公分。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圖上繪兩山環(huán)抱,巖穴洞開。下作平沙數(shù)抹,片葦蕭蕭,見其深邃。近處岸石一角,高士凝然遠眺。全圖遠近皆以淡墨暈漬,中景則簡略數(shù)筆,而神完意足。有馬、夏之風(fēng)規(guī),而造意似過之。
圖上有作者題款:“方壺道人作于上清宮中”,另有“方壺書”印一。清帝嘉慶楷書題五言律詩一首:“景欲窮千里,崇岡獨振衣;心凌碧宇回,目送白云飛。舒嘯含清籟,導(dǎo)和納遠暉;超然六合外,灝氣結(jié)三微”。
方從義《崇岡獨眺圖》
《圖繪寶鑒》夏文彥編著,5卷。夏文彥,字士良,號蘭渚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曾官余姚州事,富收藏,善書畫,精鑒賞,至正二十五年(1365)著成此書。該書以《歷代名畫記》、《圖畫見聞志》、《畫繼》等為本,加以《宣和畫譜》、《南渡七朝畫史》,以及齊、梁、魏、陳、唐、宋以來諸家畫錄,和傳記雜說百氏之書,廣為網(wǎng)羅,結(jié)合所藏,輯集而成。全書兩編五卷,上編(卷一)為對于前人有關(guān)論畫與鑒賞的編錄,下編(卷二至卷五)是從古史傳說時代到元代畫家的傳記,其中1300余人有傳,近200人只列姓名。明韓昂有《圖繪寶鑒續(xù)編》一卷,補錄明洪武至正德十四年(1368-1519)的畫家一百余人。明清之際,坊間又將上述二書刻成《增補圖繪寶鑒》八卷。該書搜羅廣博,刪節(jié)取舍前人著作,不失梗概,是中國最早的一部繪畫通史簡編。明清兩代迭經(jīng)翻刻,影響甚大。但因疏于考辨,有錯漏及觀點彼此矛盾等缺點。
《畫鑒》又名《古今畫鑒》、《畫吟》,湯垕著。湯垕字君載,號采真子,山陽(今江蘇淮安)人。曾官紹興路蘭亭書院山長,終幫護府官屬。其父湯炳龍,字子文,號北村,學(xué)問淵博,詩有盛名。湯垕幼承家學(xué),熟讀經(jīng)史,妙于考古,尤精于書畫鑒賞,是元代著名的美術(shù)鑒賞家。天歷元年(1328)在京師與著名的畫家和書畫鑒定家柯九思論畫,在此基礎(chǔ)上寫成《畫鑒》?!懂嬭b》上自三國畫家曹不興,下至元代龔開、陳琳,專論鑒藏名畫之方法與得失,又多從畫法立論,尤得要領(lǐng)。全書一卷,書中論述分為吳畫、晉畫、六朝畫、唐畫、五代畫、宋畫、金畫、元畫等,元畫僅列龔開、陳琳,外國有高昌,高麗。評論各家畫跡,列舉筆墨特點,辨別真?zhèn)巍:蟾健峨s論》(一作《畫論》)1卷,有略述。
作者另有《畫論》一卷、23則,專論鑒賞收藏等問題,其中尤以賞畫之論為最多,亦最精。。書中就其中一部分作品,以氣韻、筆墨技巧等方面指出真?zhèn)蝺?yōu)劣,開辟了以藝術(shù)風(fēng)格鑒別藝術(shù)真?zhèn)蔚男路椒āH绻f《畫鑒》是其鑒賞繪畫的實踐,那么《畫論》便是其從實踐中總結(jié)抽繹出來的鑒賞繪畫之方法,兩者相輔相成,不妨將二書視作一部《中國繪畫鑒賞概要》?!爱嬚摗笔巧暇恚C論賞鑒之法;“畫鑒”是下卷,分陳賞鑒之例。
《寫山水訣》黃公望的山水畫理論著作。黃公望介紹見畫家部分。該書取語錄形式,每條論述一個問題,言簡意賅。大體可分為繪畫理論和繪畫技巧兩大類。繪畫理論上強調(diào)要有寄寓比興,體現(xiàn)蘇軾以來的文人畫理論,如“松樹不見根,喻君子在野,雜樹為小人崢嶸之意”;“作畫只是個理字最緊要。吳融詩云:‘良工善得丹青理’”;“古人作畫胸次寬闊,布景自然,令古人意趣,畫法盡矣”;“作畫大要,去邪、甜、俗、賴四個字”皆很大程度地反映了黃公望的審美理想。繪畫技巧則涉及如何布局,如何用墨,如何皴染,以及山、水、草木的具體畫法,如畫樹:“樹要四面俱有干與枝,蓋取其園潤”,“樹要有身分,畫家謂之紐子,要折搭得中,樹身各要有發(fā)生”,“樹要偃仰疏密相間,有葉樹枝軟,面后皆有仰枝”,“大概樹要填空。小樹大樹,一偃一仰,向背濃淡,各不可相犯。繁處間疏處,須要得中?!保蝗绾萎嬍骸爱嬍?,先從淡墨起,可改可救,漸用濃墨者為上”“石無十步真,石看三面,用方園之法,須方多園少”,“畫石之妙,用藤黃水侵入墨筆,自然潤色,不可用多,多則要滯筆。間用螺青入墨亦妙,吳裝容易入眼,使墨士氣”;如何畫山:“山論三遠:從下相連不斷謂之平遠,從近隔開相對謂之闊遠,從山外遠景謂之高遠”,“山頭要折搭轉(zhuǎn)換,山脈皆順,此活法也。眾峰如相揖遜。萬樹相從如大軍領(lǐng)卒,森然有不可犯之色,此寫真山之形也”;如何畫水:“山水中惟水口最難畫”,“遠水無痕,遠人無目”,“水出高源,自上而下,切不可斷脈,要取活之源”;如何用墨:“作畫用墨最難,但先用淡墨,積至可觀處。然后用焦墨,濃墨,分出畦徑遠近。故在生紙上有許多滋潤處,李成惜墨如金是也”,“山水中用筆法謂之筋骨相連。有筆有墨之分。用描處糊突其筆,謂之有墨。水筆不動描法,謂之有筆。此畫家緊要處,山石樹木皆用此。若畫得純熟,自然筆法出現(xiàn)”;如何皴染:“董石謂之麻皮皴,披腳先向筆劃邊皴起,然后用淡墨破其深凹處,著色不離乎此”,“著色螺青拂石上,藤黃入墨樹,甚色潤好看”,“山水之法在乎隨機應(yīng)變,先記皴法不雜。布置遠近相映,大概與寫字一般,以熟為妙。紙上難畫,絹上礬了好著筆,好用顏色,易入眼,先命題目,此請之上品。”
除上述繪畫理論和技法的通論外,元代還有一些專論某一題材繪畫理論和技巧的專著,如王繹所著的《寫像秘訣》,關(guān)于肖像畫的理論和技巧不分卷,共4段。首段談肖像畫秘訣,其中介紹了一種在與描繪對象談話中默寫的方法,而反對“正襟危坐”致使所繪如“泥塑人”?!安衫L法”講如何施色,以及顏色的性能和調(diào)配。“寫像古訣”記述了前代肖像畫的經(jīng)驗和方法。李衍的《竹譜錄》和王冕的《梅譜》是關(guān)于梅、竹的繪畫技法理論,反映了文人花鳥畫的技法和審美要求。
參考資料:梁白泉主編《國寶大觀》,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中國繪畫史》,王伯敏著,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82;葛路《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fā)展史》,臺北?丹青圖書公司1987;鄭午昌《中國美術(shù)史》、《中國畫學(xué)全史》,何恭上《隋唐五代繪畫》、《兩宋名畫精華》、《元朝名畫精華》,臺北?藝術(shù)圖書公司1995;馮作民《中國美術(shù)史》,臺北?藝術(shù)圖書公司1992,互聯(lián)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