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堂鑒古:
金銀器從古至今都是全世界各國人民喜好的珍寶。瓷器可以撿漏,玉器可以撿漏,金銀器無漏可撿,俗稱硬貨,就是硬通貨的意思。我國發(fā)現(xiàn)和使用黃金比較早,甘肅省玉門縣火燒溝出土的金耳墜是夏代的遺物,應(yīng)該是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黃金制品了。著名的四川商代金沙遺址也出土30多件金器。堪稱早期金器文物中的瑰寶。
古代的金,不單指黃金。金,銀,銅,鐵,錫被稱為五金。而青銅,就是銅錫合金或銅錫鉛合金,不但外觀像黃金,而且硬度高,易加工。青銅冶煉技術(shù)自從傳入中原,中國歷史就進入了長達上千年的青銅時代。青銅,相比于剛冶煉出來的粗銅,被稱為吉金。
早在戰(zhàn)國時期成書的《考工記》里古人就知道了青銅的不同配比,硬度就不一樣,(“金有六劑,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劑,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劑,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劑,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劑,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削殺矢之劑,金錫半,謂之鑒燧之劑')不同的銅錫配比用來生產(chǎn)不同種類的青銅器,非常的科學和嚴謹。
早在堯舜禹時期和夏朝,黃金白銀赤銅就已經(jīng)成為了貨幣。司馬遷曰:“禹夏之幣,金有三等,或黃或白或赤?!?/strong>說的就是這件事。春秋時期管仲則曰:“黃金,刀幣,民之通貨也?!?/strong>所以,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金多指銅,而銀被稱為白金,金被稱為黃金,這個是喜歡歷史的朋友必須得知道的事。
由于黃金的天然礦藏量遠低于銅鐵一類金屬,自古以來就是貴金屬。所以哪怕富可敵國的天子和諸侯,春秋戰(zhàn)國時期也很少用純金器,而用鎏金器或錯金銀器。今天為大家介紹的就是河北省博物館收藏的戰(zhàn)漢錯金銀青銅車馬器。
錯金銀,又稱金銀錯,是春秋時期興起的一種貴金屬加工工藝。金銀錯工藝,先用陶范雕刻內(nèi)范,再鑄造出表明有凹槽圖案的青銅器,然后把金銀或紫銅切割成條狀或片狀鑲嵌進銅器表面,再用小錘錘牒平整,接著用磨石錯平,最后用細沙磨光而成。
由于青銅器本身顏色不同于金銀和紫銅,所以加工成型后的金銀錯青銅器,改變了原有青銅器顏色單一的狀態(tài),變得富麗堂皇,更顯高貴。對于只錯紫銅的青銅器,學界一般不稱為金銀錯,而稱為錯紫銅。
早期的青銅器都比較粗陋,到了商代晚期帝辛時代,由于金屬礦藏開發(fā)遠超過前代,青銅器的發(fā)展到達了頂峰。目前,最精美和最大型的青銅器都是那個時代的。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重達850多公斤,還不是祭祀商王所用的鼎,這樣的大鼎整個兩周時期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了。商晚期的經(jīng)濟文化之繁榮,可能遠超過我們的想象。
商末到周初,青銅器發(fā)展到了頂峰,當時以紋飾繁縟為美,工藝相當復雜。青銅器多為天子之器或天子賜器,主要在京畿地區(qū)鑄造。而春秋戰(zhàn)國之際,青銅器都為諸侯之器,各國都有自己的青銅作坊,制作水平也有高下之分。紋飾變得越來越簡單,甚至出現(xiàn)了素面器。單純的青銅器已經(jīng)不足以炫耀財富和地位,錯金銀就是在這個大環(huán)境下出現(xiàn)的新工藝。
春秋時期的錯金銀主要用于鑲嵌銘文,欒書缶是此時期晉國的青銅器,被視為最早的錯金銘文器。 此器鑄成于魯成公十二年(公元前579年),是一件具有重大研究價值的青銅名器。著名的鄂君啟節(jié)和吳越青銅劍上鑲嵌的錯金銀銘文更是精美異常,可以說任何一件到代的東周到漢的錯金銀銘文器,都是國之瑰寶,具有非常大的藝術(shù)和文化價值。
今天我們一般把這種工藝稱為錯金銀,古代則稱為金錯,銀錯。
膾炙人口的詩句:“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玉瓊瑤”說的就是以金錯工藝加工的寶刀。有朋友以為此處的金錯刀應(yīng)當是新朝王莽時期的重幣“一刀平五千”,其實是不對的。且不說五千就是五貫錢,漢代一把普通的三十煉刀都要數(shù)十貫錢,五千前前根本買不到一把百煉寶刀。更何況此詩乃是西漢張衡所作的《四愁詩》,當時寫這首詩的時候,“一刀平五千”還沒有出世呢。不過,“一刀平五千”采用的也是金錯工藝,稱為金錯刀倒也無誤。
《漢書 食貨志》記載:“錯刀,以黃金錯其文”。曹操《上雜物疏》還記載有:“御物有尺二寸金錯鐵鏡一枚,皇后。。。銀錯鐵鏡四枚。?!?/strong>的記載,可見古代的金錯,銀錯器不但有青銅材質(zhì)的還有鐵質(zhì)的。鐵質(zhì)的金銀錯器一般出現(xiàn)的比較晚,漢代及以后較為多見,相比青銅錯金銀器,顯出一種不凡的品味來。
古代的金銀錯,目前主要發(fā)現(xiàn)有兩種工藝,一種是鑲嵌法,還有一種是涂畫法。鑲嵌法的工藝前文已經(jīng)解說過,涂畫法則是漢代金銀錯器物多見的方法,相比鑲嵌法更簡單,節(jié)省了人工和材料,因而整個漢代基本上多用這種工藝。
東漢人許慎編寫的《說文解字》中曰:“錯,金涂也,從金昔聲”。他應(yīng)該是沒有見過春秋戰(zhàn)國時期錯金銀的寶物的,所以才按照當時流行的方式解說“錯”。
漢代的錯金,多指金涂。其工藝和鑲嵌法相比,省去了鑄造青銅器時繁復的制模雕刻過程,變滿身凹槽的滿工器為素器,一下子就省去了大量的工時,達到了大批量生產(chǎn)的目的。
再者,用金涂的方式,不需要大量的金條金絲金塊,相比鑲嵌法省料。
第三,金涂之后的器物不需要錯平和磨光,也減少了金銀材料的浪費節(jié)約了工時。
所以,這種新工藝一經(jīng)出現(xiàn),立馬代替了原有的錯金銀工藝,在漢代諸侯國廣泛流行起來。一時間,誰家沒有幾件像樣的金銀錯青銅器都不好意思請客吃飯了。。。
但其實這種工藝,和今天說的鎏金工藝相吻合,稱為金銀涂可能更為合適。古代藝術(shù)品,就是因為工藝復雜制作難度極大才很難仿制,所以才異常珍貴的。漢代發(fā)明的金銀涂烤的錯金銀工藝,相比春秋戰(zhàn)國時期錯金銀器,所需要付出的材料成本和人類勞動成本低得多,所以,其文物和歷史價值和真正的錯金銀器有相當大的差距。
漢代的錯金,先把黃金金箔剪成碎片,放在坩堝里加溫,再放入七倍于黃金的汞(水銀)使黃金溶解于汞,就成了泥金。第二步,把泥金用筆涂抹于青銅器圖案上。第三步,用炭火烘烤青銅器使汞蒸發(fā),黃金紋飾就固定在銅器表面了。錯銀的方法和錯金類似。
這種工藝,漢代又叫做“金銀涂章文”,漢代金銀錯青銅器上常有“金銀涂章文工”“黃涂工”或“涂工”的銘文,意思就是做這道涂金工藝的工匠。漢代以來講究“物勒工名”,是繼承了秦代在兵器上鑄造工匠銘文保證品質(zhì)的傳統(tǒng),流傳至今的秦漢文字自身也成了文物,自己的名字可以流芳后世,這是當時的工匠們根本想不到的事情。
河北省博物館收藏的這些車馬器是非常珍貴的錯金銀文物。相比我們今天的豪車勞斯萊斯,賓利,邁巴赫動輒數(shù)百萬人民幣的售價,古代的王侯乘坐的車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天子駕六,還講究用六匹毛色同樣的馬。這樣一匹純種馬在今天就價值數(shù)十萬(不是汗血馬),車子上的每一個配件,都是金銀錯工藝,馬身上披掛的配件也是金銀涂抹的青銅件。
這樣一座馬車,以今天的物價來看,十輛勞斯萊斯都不夠換一輛古代的錯金銀四駕馬車的。如果是歷代帝王所乘坐的那種六駕豪車,估計數(shù)十輛勞斯萊斯才夠換。古代車馬的豪華程度,真不是今天所能企及的。
馬車由于主要材質(zhì)都是木頭,所以無法保存到今天,但這些車馬上的配件,卻完好無損的留在土壤中,讓后人得以管窺當年的奢華。偉大的中國先民,創(chuàng)造了數(shù)不清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這些精美的錯金銀器就是先人智慧和藝術(shù)的心血結(jié)晶。再過個幾千年,它依然還是文物瑰寶,能夠很好的保存在博物館里,受到后人的觀賞和景仰。
河北,古稱燕趙之地。自古以來文物古跡眾多,從殷商時代開始,洪水退去之后的河北平原,創(chuàng)造了數(shù)不清的物質(zhì)財富,也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英雄故事。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最為著名的勇士,莫過于戰(zhàn)國時代的荊軻。
當年,“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歌聲,至今依然余音繞梁,讓人思之,唏噓不已。我們可以想象,身負重任,獨身赴虎狼之秦的荊軻,當時就是乘坐這樣一輛富麗堂皇的馬車,從河北一路前往秦都咸陽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