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唱段 名家訪談 梨園動態(tài)
票友互動論壇——《梨園好聲音 》正在進行
關(guān)注,即可參加,全球票友,在等您亮嗓子
“芍藥開牡丹放花紅一片,艷陽天春光好百鳥聲喧”。熟悉和熱愛我國戲曲藝術(shù)——京劇的朋友都知道,這是京劇傳統(tǒng)劇目的經(jīng)典作品《四郎探母》里,女主人公鐵鏡公主第一次出場時,最開始的兩句唱詞。雖然它遠不如唐詩宋詞那般意境深遠、富于文學(xué)性;但它對春光的描寫、對于人物心情的烘托,卻是恰到好處。二百多年來,京劇藝術(shù)以它的博大精深而受到全國人民的喜愛,產(chǎn)生了一代又一代京劇戲迷,造就了燦若群星的表演藝術(shù)家。人們對“西皮”,“二黃”的旋律充滿了深情,以至把它稱為“國劇”。如果把祖國戲曲藝術(shù)比做一個百花園的話,那么,號稱“國粹”的京劇,就應(yīng)當(dāng)是百花里的花王——牡丹。
“牡丹真國色”,是千百年來,人們對牡丹最好的稱頌。這是因為這種落葉灌木,以它那碩大的花朵、鮮艷的顏色、豐富的品種和端莊的姿態(tài)呈現(xiàn)出無比的美麗,受到人們的喜愛。不僅文人墨客對這種觀賞植物進行歌頌和贊美,而且由于過去長期生活在饑寒貧困下的勞動人民,出自對幸福的渴望,也喜歡華麗、高貴的象征,牡丹那雍容華貴、富麗端莊的姿態(tài),絢麗多彩的顏色,都給予我們以高尚、高貴的感覺。所以它被視為我國的國花,成了崇高二字的象征。牡丹正是以它的天姿國色奠定了其在百花之中至高無上的地位。
京劇藝術(shù)在整個戲曲界的位置,和百花中的牡丹是很相似的。這種由徽漢合流形成的藝術(shù)形式,在1790年以后,逐步取帶了當(dāng)時非常盛行的梆子體系的秦腔和曲牌體系的昆曲,從而登峰造極,步入了大雅之堂。100多年前,它又成為宮廷藝術(shù)。如今的京劇藝術(shù),在經(jīng)過了老生老三鼎甲、新三鼎甲、通天教主、四大名旦、四大須生的不斷改革之后,以它完美的、程式化的表演體系,而上升到我國古典藝術(shù)的頂峰。那些我國各地大大小小的地方戲曲和劇種,則象百花園里的其他花卉,或濃郁豪放,或清新淡雅;有的象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花小草,有的則是價值連城的名貴花木。就說那有500多年歷史的昆曲藝術(shù)吧,它確實比京劇更加源遠流長,但是它那嚴格的曲牌,深奧的文學(xué)性,決定了只有士大夫階層才能欣賞和掌握它。因此我們稱它為戲曲中的蘭花:雖然幽雅,卻非常高深。而京劇藝術(shù)則不然,無論王公大臣,還是販夫走卒,都能唱一唱“西皮”、“二黃”。君不見,當(dāng)年馬連良的“未曾開言淚汪汪”、梅蘭芳的“蘇三離了洪洞縣”、裘盛戎的“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乃至30多年前的“樣板戲”,不都膾炙人口、婦孺皆知嗎?這就象牡丹一樣,有著廣闊的地域性和廣泛的群眾性:河南洛陽的牡丹名冠天下,山東荷澤的牡丹也聞名遐邇,即使我們在北京也能每年都看到牡丹。它高尚,但不孤傲;它美麗,但不孤立。我們以牡丹為國花而驕傲,同樣以京劇為國劇而自豪:它們都是美麗和崇高的象征,也都是我們民族精神和民族靈魂的體現(xiàn)。
至于說到京劇的國際地位,那就更可以稱之為我國戲劇之首了。京劇藝術(shù)表演體系,被國際上視之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斯特之外的第三大表演體系——梅蘭芳表演體系。外國人到中國,首先都是要看一看京劇表演,它們說京劇是中國的國劇。我們的京劇藝術(shù)家在國際比賽中獲得大獎的記錄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京劇給國際的影響就象牡丹花朵一樣,使人感到充滿了雍容華貴、嬌艷美麗。
有意思的是,我們的許多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喜歡用花卉的名字來做藝名,以表示自己追求的藝術(shù)風(fēng)格,例如水仙花、芙蓉草、小翠花等等。最有意義的是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惠生,他的藝名是白牡丹。這是京劇和牡丹接緣的一個最好例子。
愿我們的國粹藝術(shù)——京劇,能象國花——牡丹一樣,永遠放射出美麗的光芒。
京劇人——定制版國粹京戲機
希望能滿足您
喜愛國粹弘揚國粹的崇高精神
(終生免費提供最新京劇唱段)
有需要的戲迷朋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