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以讀代講”遇到“朗讀”時】 譚培霞 內蒙古包頭市東河區(qū)教研室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充分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边@字字句句充分體現(xiàn)了小學各個階段都要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的原則?!耙宰x代講”耳熟能詳,倡導多年,但至目前,還是被束之高閣。是“曲”高和寡?還是理論與實踐難以對接?我也想以己之愚見,漸次地認識它,逐漸撩開她的面紗:
什么是以讀代講?
顧名思義,就是用讀來代替講,這里的“讀”應該是指讀的形式,當然既包括朗讀,亦包括默讀、誦讀等多種讀的形式。鑒于目前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以讀代講的提出主要是為有效遏制課堂上的無效問題,實現(xiàn)以讀代問的效果。
讓我們先從“狹義”的角度,將“讀”定位于“朗讀”來詮釋以讀代講。為什么這樣來思考,我以為:“以讀代講”是一個教學理念,不同的讀法都可以以此為指導來設計。當我們還不能夠對一個理念融會貫通時,不妨先從一個小的切入口,將理念與教學行為對接,就相當于將概念進行了具化,有了直觀形象的認識,對以讀代講的認知才會有所依托,繼而推而廣之,得以深化。
那么,如果將“讀”聚焦到“朗讀”來詮釋以讀代講,就應該是教師將教學內容寓于以指導朗讀、提高朗讀能力為目標的教學過程中。課堂要以學生的實踐和活動為主,教師只做點撥和指導。
如何實現(xiàn)以讀代講──之一:以朗讀指導代替瑣碎問答
一、以讀代講的根本在于對讀的定位
在小學低年級尤其要積極推行以讀代講的策略,將閱讀課上成朗讀指導課。否則,“十萬個為什么”的課堂會削弱孩子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二年級下冊《我為你驕傲》一課,兩位教師的處理各不相同,從中我們會思有所得:
【案例一】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1-3自然段,畫出描寫小男孩心情變化的句子,讀一讀。
2.學生逐句匯報,教師逐句點撥。
A第一句“我們看著石頭像子彈一樣射出,又像流星一樣從天而降,覺得很開心、很有趣?!苯處熞龑w會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引導練說學用句式:“像,又像”接著,體會小男孩的心情(很快樂),最后,指導朗讀。
B第二個比喻句“我們聽到玻璃破碎的聲音,就像兔子一樣逃走了”。體會到不敢承認錯誤,然后指導朗讀。
C第三段抓住“不自在”體會人物心理,進行朗讀指導,然后練說:
上個星期五,學校舉行了跳繩比賽,輪到我們班上場了,選手的心里(),場下小觀眾的心里()。
【案例二】
1.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小朋友們是怎么玩的呢?誰為我們讀一讀第1自然段?
·評價:同學們,從他的朗讀中,我們聽出了一種心情,你聽出來了嗎?(生:開心)請小朋友把這個詞圈起來。
·聯(lián)系學生生活:你們有過這樣的經歷嗎?(生談略)
·指導讀:誰能用朗讀來表現(xiàn)你的開心呢?
·體會表達:誰能加著動作來讀一讀這個句子?(出示比喻句)
點撥:小朋友玩得開心極了,手中的石子在他的眼里也變成了──(生:流星),變成了──(生:炮彈)。多形象??!誰再讀一讀?
2.突然,事情發(fā)生了變化,小作者的心情也發(fā)生了變化,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呢?你能讀出這一變化嗎?請練讀第2自然段。
·評價:事情發(fā)生了變化,小男孩的心情由開心變得──(生:害怕)朗讀的時候,語氣也一定發(fā)生了變化。誰再讀?
·這一段中有一個句子寫出了他的害怕,誰讀一讀?
──“我們聽到玻璃破碎的聲音,就像兔子一樣逃走了?!?div style="height:15px;">
·此時,你想對小男孩說點什么?
3.逃走就意味著逃避責任。那他怎么面對老奶奶呢?誰讀一讀第3自然段?
·讀出問題: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嗎?(預設:不自在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會不自在?等)
·讀出體會:不自在就是不好意思,他面對老奶奶時心里會想什么呢?
【反思】兩個案例的最大區(qū)別在于──將朗讀作為一種手段,一個目標,還是作為一個結果。第一位教師的設計思路是引導學生先理解語言,然后再指導朗讀。那么,朗讀就是理解后呈現(xiàn)的結果。為了讓學生的理解到位,教師需要設計一些小問題輔助理解。學生在朗讀之前的主要任務是理解內容。這樣,課堂教學立足的層面還是進行著內容的分析。課堂呈現(xiàn)依然是理解為主要目標。
第二位教師是引導學生先讀起來,通過聯(lián)系生活指導讀、加入動作指導讀、進行評價指導讀等方式,讓朗讀體會逐漸由感受到語言,朗讀的指導也有了層次性。雖然教學的重難點確定是一致的,但是,第二位教師是引導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完成了教學任務,突破了重難點,將內容寓于讀的過程中。教師是將朗讀作為手段,也作為教學的目標,這樣,課堂教學立足的層面是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課堂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如何讀好課文的指導過程,是學生朗讀實踐的習得過程。這樣,學生在朗讀中感受著小男孩的心情變化,同時,也提升著朗讀的能力,二者同步,融為一體。課堂呈現(xiàn)是以朗讀指導為主線推進教學的。
故,實現(xiàn)以讀代講的根本在于對讀的定位!
二、以讀代講力求整體感知,有效避免了肢解。
小學低年級是如此,那么,中高年級又如何呢?以四年級下冊《觸摸春天》為例,看以讀代講:
課文中有一段作者的遐想,“許久,她張開手指,蝴蝶撲閃著翅膀飛走了,安靜仰起頭來張望。此刻安靜的心上,一定劃過一條美麗的弧線,蝴蝶在她八歲的人生,劃過一道極其優(yōu)美的曲線,述說著飛翔的概念?!边@段文字很優(yōu)美,但也有些詞語也不容易有確切的定義,如“飛翔的概念是什么?”“心上怎么能劃過一條魅力的弧線?”等,教學中深究理解與朗讀感悟如何處理?且看一位教師的設計:
【案例】
師:讀著這一段話,多像在讀一首小詩??!老師把它改寫成了小詩,讓我們配著音樂一起讀一讀。出示:
許久,
她張開手指,
蝴蝶撲閃著翅膀飛走了,
安靜仰起頭來
張望。
此刻安靜的心上,
一定
劃過一條美麗的弧線,
蝴蝶
在她八歲的人生
劃過一道極其優(yōu)美的曲線,
述說著
飛翔的概念。
(生在悠揚的樂曲聲中美美地讀著,想象著,享受著)
師:誰能為這首小詩配個題目?
生:飛翔的概念;安靜的心愿;安靜的人生……
師:你讀出了安靜有一顆怎樣的心?
生:柔美的心;善良的心;純真的心;渴望光明的心;熱愛春天的心;熱愛生命的心……
師:這就是安靜那──神奇的靈性!讓我們背誦這首小詩……
【反思】面對這樣一篇近乎唯美的文章,讀來感動,但教學后多數(shù)會索然無味。如果立足于理解深究,學生會對文本中關于意象的文字產生質疑,如此,教學就會陷入解決問題之中,教學效果一定與本文的特點相悖。如果立足于讓學生談感受、寫感悟呢?試想,多數(shù)學生的感悟會比較淺白,過分地交流無異于讓學生用白話詮釋文學的語言,稀釋課文中優(yōu)美的語言,其價值和意義何在?那么,不妨就以讀代講,來實現(xiàn)最大化、最優(yōu)化的綜合效果。
學生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整體感知著這部分文字,對文字組合所蘊含著的意象和情感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這種美不能肢解,只有在朗讀中品味它帶來的遐想,帶來的對心靈的震撼!朗讀幫助學生領悟了文本,在讀中對字、詞、句都有了理解,詮釋著文字的含意;朗讀幫助學生領悟了人物的情感,朗讀幫助學生領悟著文章中蘊藏著的道理。這些都依憑朗讀,都在朗讀的指導中潤物無聲地、不著痕跡地實現(xiàn)了。
三、以讀代講能將內容理解和形式的體會二者結合,有機統(tǒng)一。
《威尼斯的小艇》一課中第六自然段動靜結合,文字靈動。以其為例,反思如何通過朗讀來代替教師的講解?
設身處地地讀課文第6段,你會感覺到這部分文字如同樂曲一般,小艇醒來時,威尼斯就──熱鬧、繁忙、喧嘩。這部分文字活潑明快,富有動感;小艇入睡時,威尼斯就──沉寂、寧靜、安詳。這部分文字靜謐柔和的部分。
我們不妨以讀代講,讓文字與樂曲實現(xiàn)通感,從而體會情趣。
師:請選擇你最有感受的部分體會著讀一讀,你覺得該給這部分文字配一段怎樣的樂曲?
1.“入夜”部分:(富有靜謐感的)
出示:水面上漸漸沉寂,只見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搖晃。高大的石頭建筑聳立在河邊,古老的橋梁橫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碼頭上。靜寂籠罩著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指導讀:·以薩克斯曲《永恒的愛》配樂來讀。
·改變?yōu)樵娦衼碜x。
2.“戲院”部分:(富有動感的)
出示:半夜,戲院散場了,一大群人擁出來,走上了各自雇定的小艇。簇擁在一起的小艇一會兒就散開了,消失在彎曲的河道中,傳來一片嘩笑和告別的聲音。
指導讀:這部分的音樂應該是極富動感,因為作者描寫時,運用了幾個連續(xù)性的詞語,“簇擁──散開──消失──嘩笑──告別”師讀詞,引導學生想象、朗讀。抓住動詞,體會文字節(jié)奏的變化,讀出畫面感。
3.整合讀:一動一靜中提升感受
讓我們聚焦于文章第6自然段,男生讀動感的部分,女生讀寧靜的部分。這一動一靜中,我們讀出了一份情趣,看到了一種不一樣的生活!
【反思】朗讀本身就是朗讀者用自己的聲音傳達自己對作品的理解,但是,現(xiàn)實的課堂中,學生的這種再創(chuàng)造能力(其實,也是學生的語感)是需要教師來激發(fā)和培養(yǎng)的,需要教師喚醒學生的感知覺,主動對作品進行豐富。而這也恰恰是以讀代講時,教師需要琢磨之處。
當然,以讀代講還不僅僅是讀的形式問題,更需對文字內容和表達方法的深入揣摩。此設計,之所以學生很感興趣。究其原因是教師在備課之時,首先深入文字,悉心感受著文字后面那空靈的意境和作者的寫作方法;然后教師運用變式的朗讀為學生的學習注入了活力,讓學生的學習有了創(chuàng)意;通過變化行文的格式為詩行,再配以抒情樂曲,課堂上詩意頓生。學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讀中,不僅感受到威尼斯人的生活和那里的風情,而且領悟著作者“動靜結合”的寫法。這樣以讀代講,不也實現(xiàn)了一石二鳥的效果了嗎?
之二:以讀中發(fā)現(xiàn)代替分析講解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僅僅理解為讓學生一遍又一遍地讀就貫徹落實了以讀代講。而是在讀的過程中,讀出發(fā)現(xiàn),讀出思考,讀出層次……
【案例】《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學生對生命的概念是很抽象的,許多課堂讓學生談感悟,不過是讓文學語言白話了。課文是“例子”,本課重在作者的選材。
教學時,可以板塊式進行設計:
第一板塊:自讀課文,概括小標題。學生概括時會以事例為主,忽略境遇,教師先不要忙著否定,可以結合后面學習補充豐富。
第二板塊:再讀課文,發(fā)現(xiàn)選材共性。在概括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再讀課文,拋出一個話題:作者為什么選用這樣的三個事例?你發(fā)現(xiàn)了嗎,它們有什么共同點?有什么共同的境遇嗎?你是通過哪些文字發(fā)現(xiàn)的?
要求:讀著讀著,哪些字眼能讓你有感受,圈出來,寫下自己的感受。
第三板塊:朗讀交流,深化認識。引導時,讓我們先來聚焦前兩個事例: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你的理解,然后再和大家交流體會和感悟。
然后再結合杏林子的自強不屈的事實,引導學生體會第三個事例,以及作者勉勵自己和讀者如何對待生命的感悟。
【反思】教師運用板塊式的設計,以讀代講的方式,引導學生在讀中發(fā)現(xiàn):作者所選用的“飛蛾求生”“瓜苗生長”與“靜聽心跳”三個事例的主人公都是在逆境中、絕境中、困境中不屈不撓,頑強求生的,這才是生命奏出的最強音。從而,為下文中“有限的生命”“無限的價值”等關鍵句子的理解做了鋪墊。整個的過程,學生讀書有層次,從內容到選材,從理解到感悟,都是在讀中完成。讀是一切學習活動的載體!
【案例】《西門豹》是三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體會西門豹的辦法妙在哪里?多數(shù)教師會抓住西門豹的語言體會其話中有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但是,教學效果是糾纏于一句又一句的語言中難以自拔。一位教師這樣處理11──15自然段的:
1.指名讀11段:梳理:這一段前半部是看新娘,后半部是懲治巫婆。讀懲治部分。發(fā)現(xiàn)段落結構:一說一做。
2.指名讀12段,發(fā)現(xiàn)相同的構段:一說一做。
3.指名讀13.14段: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懲治官紳時,與懲治巫婆和官紳頭子不一樣。西門豹沒有投進漳河里。
生:他還等了一會兒呢。
師:將西門豹的語言找出來讀一讀。聯(lián)系著想一想,他為什么不一樣對待呢?(揭示妙處一:區(qū)別對待,給以警示)
4.找找課文中描寫官紳的句子,畫下來。交流:
抓住“提心吊膽”“面如土色”“磕頭求饒”等句子體會。理解詞語,想象官紳的樣子;依詞猜想“求饒”時,會說些什么?老百姓明白了什么?
(由此得出:妙處2:借官紳之口教育百姓:既讓百姓知道了真相,也讓官紳知道了錯誤,一舉兩得?。?div style="height:15px;">
【反思】這位教師的處理舉重若輕,很巧妙地找到了文本與設計的最佳切入點。引導學生在讀中發(fā)現(xiàn)了文章11.12段的寫法與13.14段有所不同,從而打開了文本的切入點,也引起了學生在發(fā)現(xiàn)中學習,在發(fā)現(xiàn)中體會妙處的快樂。教學中,學生不是被動地等待,而是在教師的引領之下,從文字中發(fā)現(xiàn)了語言的密碼,水到渠成地感受到巧妙。更為巧妙的是,體會“借官紳之口教育百姓”這一巧妙之處時,也是通過詞語“磕頭求饒”的畫面還原自然而然地表現(xiàn)出來的。我們在為西門豹叫絕的同時,也為這位教師叫好!
教師的導學功力了得!教師引導學生體會時,幾乎沒有多么拔高的問題,緊緊抓住了課文中的語言──從結構中發(fā)現(xiàn)、從詞語中發(fā)現(xiàn)、從語言中發(fā)現(xiàn),引導學生經歷了這樣的一個曼妙的過程!學生居然從熟悉的文字中發(fā)現(xiàn)了陌生的內容,這樣恰到好處的“熟悉中的陌生”恰恰為課堂注入了鮮活!
2011修訂版《課程標準》中道:語文課程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平素教學中,幾乎每一篇課文的教學方法都是如出一轍。如果選擇適當?shù)恼n文讓學生以編課本劇、寫頒獎詞等稍有挑戰(zhàn)性的實踐活動來學習,想來,必會產生椰殼效應的。
《將相和》是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巴觇禋w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很多教師雖不會平均用力,但也是個個不舍放手。其實,我們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來學習:“完璧歸趙”可以師引導學習,然后鏈接部分《史記》原文?!皾瞥刂畷笨梢苑攀?,鏈接原文對照,讓學生嘗試自己閱讀;然后有不懂的問題互相交流學習?!柏撉G請罪”則可以讓孩子們合作編演課本劇……
以讀代講──讓教學從“繁復”走向“簡單”;讓教學從“問題”走向“能力”;讓教學從“被讀”走向“建構”。一言以蔽之,當我們厘清了教學時“讀什么?怎么讀?為什么這么讀?”等問題,以讀代講離我們就不會太遙遠了!
理念決定行為,行為決定效果。以讀代講中的“讀”是語文教學的基本途徑,抓住了讀就抓住了語文教學的根本。我們還需對其進行格物致知式的思考,感其益,受其利,在實踐中針對諸多的疑問,繼續(xù)摸索有效的方法策略,不斷深入思考,不斷與實際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