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這首《獨坐敬亭山》作于天寶十二載(753)秋在宣州游時。這時,已經(jīng)是詩人李白離開長安整整十年時間了。長期飄泊的生活,使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特別是感受到了世態(tài)炎涼,從而加深了對現(xiàn)實的不滿,也自然增添了孤寂之感。因而,詩人李白在無奈之中,只好寄情于山水,感受到只有大自然才能給他撫慰,內(nèi)心才能得到一時的安寧。這首詩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和心態(tài)下寫成。當(dāng)然,形象地反映了這時李白的心態(tài)極其處境。
此時,鳥飛了,云也去了。詩人在孤獨中感覺無望,在寂寞中傷感。而這種無望與傷感,總的有抒發(fā)的對象?。∫蚨?,詩人只好寄情于山水啊。因而詩人寫道:“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边@時,在詩人的眼前只只有那一動不動的“敬亭山”才是有情感的,是自己的知己,那些“眾鳥”,“孤云”都是無情之物,就是生活中那些是勢利者。此時,在孤獨的詩人心里,在寂寞的詩人眼中,“敬亭山”也好像和自己一樣,也那么是孤獨,也是那么寂寞。“只有”明白了人生得一知己就夠了。因此,詩人與“敬亭山”心心相映,誰也不厭惡誰,也不放棄誰,似有“心有靈犀一點通”一樣。此時此刻,詩人與敬亭山彼此相望,也彼此感受??梢哉f,在詩人的內(nèi)心深處,此時的敬亭山是自己唯一的“伙伴”,自己也是“敬亭山”唯一的“伙伴”了。“兩不厭”中的“兩”,當(dāng)然一是指詩人自己,二是指敬亭山。這樣,在詩人的筆下,物我合一,物我一體,山本無情而寄情于山。這樣寫來,詩人內(nèi)心的孤獨與寂寞不但表現(xiàn)得更加含蓄,引人深思,而且也更加深刻,孤獨與寂寞之情也更加凄切。
在欣賞這首詩歌時,特別要注意“移情”手法的運用極其所產(chǎn)生的審美效果。所謂移情,就是把描寫的對象視為與自己有同樣的情感、思想的外物,“物”在作者的心中不是“物”,而是“人”,也就是移“個人”當(dāng)下情感或思想于對象上,這種情感或者思想是當(dāng)下的、個人的。在這首詩中,詩人用“不厭”把自己與敬亭山緊緊地聯(lián)在一起,“只有”表明“山”不離去,詩人也沒有離開,好像此時的“敬亭山”懂得詩人的“孤寂”,詩人也感到“敬亭山”的“孤寂”。“山”似乎就是詩人,詩人似乎就是“山”了。這種藝術(shù)手法如果按照西方藝術(shù)理論來說,就是人與物的“異質(zhì)同構(gòu)”。從中國文學(xué)理論來說,就是“物我同一”了。這就如中國古代思想家莊子說的:“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痹娙死畎自谠姼柚屑那橛凇熬赐ど健?,可以說,不但含蓄地表達(dá)了情感,也深化了情感,提高了詩歌的藝術(shù)感染力。同時,讀者在閱讀中,透過“敬亭山”,也能更好地感受到詩人此時內(nèi)心的孤獨、寂寞之情,也感受到詩人的處境和世人的無情與爾虞我詐的險惡,真有“憂從中來,不可斷絕”之勢。
總之,由于李白的生活動蕩不定,生活歷程坎坷曲折,因而有著豐富的人生,從而造就了李白詩歌藝術(shù)的超然,成為中國詩歌史上不可超越的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我們從這短短的五言絕句中,可以感受到深沉的情感、高遠(yuǎn)的境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