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會太原市,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簡稱“晉”,又稱“三晉”。山西東依太行山,西、南依呂梁山、黃河,北依長城,與河北、河南、陜西、內(nèi)蒙古等省區(qū)為界,柳宗元稱之為“表里山河”。山西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dá)三千年,被譽(yù)為“華夏文明搖籃”。目前,山西省共轄11個地級市。其中,就運城市下轄的聞喜縣,歷史非常悠久,名字是漢武帝劉徹親賜。
一
首先,從地理位置上來看,聞喜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東與絳縣、垣曲相接,北與侯馬、新絳相連,西與稷山、萬榮、鹽湖區(qū)接壤,南與夏縣相鄰。聞喜縣古稱桐鄉(xiāng),歷史非常悠久,自改左邑桐鄉(xiāng)為聞喜至今,已有2100余年歷史,名人輩出,古跡頗多。具體來說,早在春秋時期,今聞喜縣地區(qū)屬于晉國的疆域,晉國被一分為三后,該地區(qū)屬于魏國的版圖。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剪滅齊楚燕魏趙韓六國,建立秦朝。在郡縣制下,秦始皇在該地區(qū)置左邑,屬河?xùn)|郡。
二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劉徹北征匈奴至此,聞南越大捷,始改縣名為聞喜,距今已有2100年的歷史了。值得注意的是,和聞喜縣比較類似的是,今河南省新鄉(xiāng)市的獲嘉縣,也是漢武帝獲得喜訊后賜名的縣。到了北魏時期,聞喜縣屬于正平郡。北周武帝時正平郡及聞喜縣徙治今新絳縣境。魏晉南北朝這一歷史階段,聞喜地區(qū)名人輩出,比如河?xùn)|聞喜(今山西省聞喜縣)人裴秀,為東漢尚書令裴茂之孫,曹魏光祿大夫裴潛之子,是魏晉時期著名地圖學(xué)家。
三
而河?xùn)|聞喜(今山西聞喜)人裴松之,為南朝宋著名史學(xué)家,為《三國志》作注。與兒子裴骃、曾孫裴子野被稱為史學(xué)三裴。在此基礎(chǔ)上,今聞喜縣下轄的裴柏村,素有“中華宰相村”之稱,是裴氏宗祠所在地,出自這里的聲名顯赫、威震華夏,以59位宰相、59位大將軍著稱于世的裴氏家族,自周秦綿延兩千余年。到了公元590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后,聞喜縣治徙今城關(guān)東北14千米東鎮(zhèn),屬絳郡。楊廣即位后,曾將聞喜縣改桐鄉(xiāng)縣。
四
最后,公元618年,唐朝將該地區(qū)復(fù)名聞喜,屬絳州。公元815年,也即唐朝后期時,聞喜縣治徙今城關(guān)西南4千米,屬河中府。五代到宋朝時期,聞喜縣屬解州。清朝建立后,聞喜縣改屬平陽府。公元1729年,也即雍正皇帝在位時,聞喜縣屬絳州。清朝滅亡后,聞喜縣直屬山西省。2000年,聞喜縣屬地級運城市。至2014年,聞喜縣轄7個鎮(zhèn)、6個鄉(xiāng),面積達(dá)到1164平方公里,人口約為42萬人。
文/情懷歷史
微信公眾號:情懷歷史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