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最后一批科舉的參與者,孫中山身邊最為親信的書法家
譚延闿像
在清末民初,一批仁人志士跟隨孫中山推翻了腐朽的滿清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在政界領(lǐng)域,涌現(xiàn)出許多書法高手,盡管他們不是以書法家自稱,但是若以書法家標(biāo)準衡量,恐怕是綽綽有余,其中書法造詣最高,影響最大的當(dāng)推吳稚暉、胡漢民、于右任、譚延闿 。
《醉倚來尋七言聯(lián)》紙本行書 202×43.5cm×2
他們在民國書法界有“民國四大書家”之譽,也有“真草篆隸四大家”之稱。這四位書法家中吳稚暉、胡漢民、于右任、譚延闿。其中吳稚暉精于篆書,胡漢民工于隸書,于右任長于草書,譚延闿善于楷書,他們四位在當(dāng)時可謂各領(lǐng)風(fēng)騷,是名副其實的“民國四大書家”。但就在當(dāng)時以及對后世的影響力中,最著名的莫過于譚延闿、于右任兩個人。
譚延闿《草書臨十七帖四條屏》紙本草書 173×41.8cm×4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期我們來了解的重點人物就是這位與吳稚暉、胡漢民、于右任并稱為“民國四大書法家”的譚延闿。
譚延闿《綺蔥白石七言聯(lián)》紙本行書 202.8×42.8cm×2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譚延闿,字祖安、祖庵,名號有無畏、切齋。譚延闿事湖南茶陵人。譚延闿五歲的時候便開始讀書、寫字。在譚延闿十一歲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遇到了曾為一代帝師的翁同龢,并被翁同龢成為百年不遇的奇才。1904年清政府的最后一次科舉考試,年紀輕輕的譚延闿就中得進士,并授予翰林院編修的職務(wù)。
譚延闿《行書十載三軍七言聯(lián)》紙本行書 177×46cm×2 南京市博物館藏
辛亥革命爆發(fā)以后,譚延闿殺死了當(dāng)時的湖南部督,自己奪去了都督的職位,之后加入了國民黨,開始響應(yīng)孫中山的號召。1922年后追隨孫中山,歷任大元帥府內(nèi)政部部長、秘書長。譚延闿一直是國民黨政府里的高官,歷任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可謂是孫中山十分信賴的人物。
譚延闿《散盡老來七言聯(lián)》紙本行書 176.2×45.7cm×2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關(guān)于譚延闿的書法,就如譚延闿的為人一樣,十分的典雅,譚延闿的書法取法來自唐代的著名書法家顏真卿,這也是他一生中一直在堅持的風(fēng)格??芍^是清代錢灃之后又一個寫顏字的大家。
譚延闿《行書得計風(fēng)流七言聯(lián)》紙本行書 147x49cm×2 浙江省余杭博物院藏
譚延闿學(xué)顏不僅全面,還非常勤奮,在魯公諸多碑帖中尤其以《麻姑仙壇記》臨習(xí)最多?!堵楣谩吠ㄆё?,他從 1914 年記載始臨《麻姑仙壇記》凡二十通至 1919 年第一百五通畢。時隔不過五年,臨《麻姑》卻有一百多通,且據(jù)統(tǒng)計譚延闿一生通臨竟達 220 通。
譚延闿《行書風(fēng)流罨畫七言聯(lián)》紙本行書 147x49cm×2 浙江省余杭博物院藏
另外譚延闿也學(xué)習(xí)米、蘇、黃來豐富自己的書法面貌。如他在 1925 年的日記中就說:“看顏(真卿)、米(芾)墨跡印本久之,若有得?!陛佪娪?930 年 1 月 23 號的日記中似乎對自己的練習(xí)并不滿意:“臨《洞庭春色賦》,筆殊拖沓”輥輯訛,在同年 7 月 1 日的日記中表示:“臨山谷,有一、二字佳耳。”輥輰訛譚延闿主張學(xué)書當(dāng)“以學(xué)古人為第一”輥輱訛,至學(xué)成則“泛濫自無不可”輥輲訛,他在書風(fēng)形成晚期廣臨古代碑帖,篆隸兼寫,集眾之所長,最后終成大家之風(fēng)貌。
譚延闿《行書臨米芾詩四條屏》紙本行書 165×36cm×4 常州博物館藏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南京中山陵半山腰碑亭內(nèi)巨幅石碑上“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于此”兩行擘窠金字,即為譚氏原大手書。
譚延闿《行書錄蘇軾豆粥詩》紙本行書 33.2×129.7cm 1928年作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譚延闿《行書論書中堂》紙本行書 147.6x7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譚延闿《行書題畫七言詩中堂》紙本行書 137×66.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譚延闿《勛勞議論七言聯(lián)》描畫蠟箋本行書 166.2×40.9cm×2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