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原因,仍需減少肢體接觸。握手不便,一些地方轉(zhuǎn)而以作揖代替。
作揖,古代漢民族相見禮的一種,頗有古風(fēng),那它真的適合當(dāng)下嗎?有什么講究呢?
先了解作揖的正確姿勢:雙手互握合于胸前。右手握拳在內(nèi),左手成掌在外,對右拳或包或蓋。兩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彎,表示向人敬禮。
需要說明的是,左右手位置不能搞反,因為喪事中行禮就是反的——右手在外、左手在內(nèi)。
要加深記憶的話,一般來說,人們攻擊他人出的是右手,敬禮的時候?qū)⒂沂址旁趦?nèi)側(cè),也就代表了真誠與尊敬。
以上說的是男性。因古代的女性,一般是行萬福禮。
唐宋以來婦女行禮,往往口稱“萬福”,同時兩手松松抱拳重疊,右手覆左手,在胸前右下側(cè)上下移動,同時略作鞠躬的姿勢。
據(jù)說這種萬福禮,上世紀(jì)五六十年代在京津地區(qū)還保留著,在年節(jié)、祝壽等莊重場合使用。
說起來,我們看古裝片,除了武俠女子拱手抱拳,確實不??吹脚幼饕?。那當(dāng)今女子如何行禮呢?
自然,男子行的禮,女子都可行,只需掌握一個核心——和男性手勢相反即可。
在古代的思想體系中,吉事為陽,兇喪之事為陰;男為陽,尚左手;女為陰,尚右手。
所以,行吉禮時,男子左手在外,女子右手在外;行兇喪之禮時,男子右手在外,女子則左手在外。
作揖禮要不要推行下去?
其實也有它的意義。
首先就是衛(wèi)生,可減少不必要的接觸,畢竟每個人衛(wèi)生習(xí)慣不同,經(jīng)常有人對別人的手心出汗暗戳戳表示嫌棄;
二則避免尷尬,我們有時看到,在重要場合,一個人伸手去握,對方?jīng)]注意到,或者故意忽視,以制造難堪;
三則效率較高,作揖可眾人一齊行禮,多對多,還可一對一,一對多。而握手是一對一,人多的時候,就有些為難了。
再加上,揖禮在周朝就大行于天下,3000多年歷史,在國內(nèi)推行并無不可。
但畢竟,握手禮是我們當(dāng)代人更熟悉的一種禮節(jié),也是國際通用的。
話說回來,不握手,也少了一些被人拿來討論的有趣畫面,比如他們之間的力量博弈。
有人較真,認(rèn)為作揖有了尊卑等級的意味。
因為在《周禮·秋官司儀》中,將作揖分為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等。
土揖:拱手前伸而稍向下;
時揖:拱手向前平伸;
天揖:拱手前伸而稍上舉;
特揖是一個一個地作揖;
旅揖是按等級分別作揖;
旁三揖是對眾人一次作揖三下;
還有一種長揖,即拱手高舉,自上而下向人行禮。
里面就是就根據(jù)雙方的地位和關(guān)系而設(shè)的。
所以,我們到底怎么作揖呢?
手放高一點還是低一點?腰彎到什么程度合適?回頭一講究,尤其面對領(lǐng)導(dǎo)的時候,難免又開始作態(tài)了。
其實,對當(dāng)代人來說,繁文縟節(jié)沒必要,按基本姿勢表達(dá)即可。
還有人認(rèn)為拱手、抱拳更合適,從禮節(jié)角度,拱手、抱拳更加隨意化,正式場合用起來顯得誠意不夠。
如非正式場合,單就日常打招呼,尤其熟人朋友之間,拱手抱拳,倒不如揮手點頭。
編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