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xiàn)代書法家對魏碑十分推崇,李志敏遍學歷代書法大家,最后倡導“碑帖結(jié)合”“引碑入草”。于右任的行楷書藝術,就是在北魏楷書中融入了行書和隸書的筆意。他們?nèi)∥罕耥崳瑒?chuàng)造出有自已個性特色的藝術境界。
魏碑是指南北朝時期碑刻書法作品?,F(xiàn)存的魏碑書體都是楷書,因此有時也把這些楷書碑刻作品稱為“魏楷”。魏碑書法筆劃嚴謹、樸厚靈動,豐腴不失于板刻,上承漢隸,下開唐楷,兼有隸楷兩體之神韻。
這些碑刻作品主要是以碑刻、墓志、摩崖刻石和造像題記的形式存在的?,F(xiàn)存魏碑作品的數(shù)量巨大,僅僅發(fā)現(xiàn)于龍門石窟的造像記,就有數(shù)千方。這些作品良經(jīng)過前人的整理,部分作品從中脫穎而出,被視為魏碑的經(jīng)典代表作。
全稱《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碑》,立于北魏正光三年(522)正月,碑石在山東曲阜孔廟,碑身高153厘米,寬87厘米。碑額三行12字。碑陽26行,滿行46字,末四行為題名年月,主要贊頌魯郡太守張猛龍興辦學校等功績德行。
《張猛龍碑》以方筆為主,方、折果敢迅疾,意趣橫生,筆處棱角分明,筆畫上表現(xiàn)了力的強度;氣質(zhì)上豪健潑辣,渾勁厚實。筆法可以歸納為以下四點:1、筆法主要基調(diào)是方圓兼?zhèn)?,以方筆為主。2、少數(shù)字近方少圓,點畫較為方博。3、少數(shù)字近圓少方,點畫以提為主,提中有頓。4、部分字有行書筆意。
原名《魏故南陽太守張玄墓志》,刻于北魏普泰元年(公元531年),楷書20行,每行20字,共367字。
《張黑女墓志》以方筆為主,兼以圓轉(zhuǎn),橫畫或圓起方收,或方起圓收,長捺一波三折,轉(zhuǎn)角含分隸遺意,不少用筆有行書意。雖屬正書,行筆卻不像唐楷死板缺少變化。筆法中鋒與側(cè)鋒兼用,剛?cè)嵯酀=Y(jié)構(gòu)扁方疏朗,多參隸意??傮w風格有近似唐楷的成熟、魏碑的多變,也有隸書的高古氣息,既有北碑俊邁之氣,又含南帖溫文爾雅,是魏墓志的代表作。
《鄭文公碑》,又稱《鄭羲碑》,記述了鄭道昭父親鄭羲的生平事跡,分為上、下兩碑,故又稱《鄭羲上下碑》。上碑全稱《魏故中書令秘書監(jiān)鄭文公之碑》,下碑全稱《魏故中書令秘書監(jiān)使持督兗州諸軍事安東將軍兗州刺史南陽文公鄭君之碑》,傳為北魏書法家鄭道昭于永平四年(511年)撰刻的摩崖刻石、楷書書法作品。現(xiàn)上碑在山東省平度縣天柱山,下碑在山東省掖縣云峰山之東寒洞山。
上碑處于從隸書向楷書過渡時期,有篆書的筆法,隸書的體勢,行書的縱逸風姿,楷書的端莊,可謂集眾體之長。下碑結(jié)體寬博宕逸,用筆方圓兼?zhèn)洌蹨喦f重、雍容大雅。
康有為尤其推重此碑,稱它北魏“圓筆之宗”。
《元懷墓志》北魏熙平二年八月(公元517年)刻。1925年河南洛陽張羊村出土,原石現(xiàn)藏河南博物院。該志書刻精妙,字口清晰中新,便于臨摹學習。
《元懷墓志》的書法屬于較為標準的魏碑字體,曾被稱為魏碑的“館閣體”,藝術水平在眾多魏碑書法中,無疑是最為出色的一種。由于它出土較晚,出土后又得到了精心的保管,字跡清晰如新,保留了書刻的原貌。甚至可以“透過刀鋒看筆鋒”,觀察到筆鋒毫穎的細微之處,覺察到書家書丹的運筆及轉(zhuǎn)折提按。是初學“魏碑”書體的較好范本。
《始平公造像記》即為佛龕的題記,全稱《比丘慧成為亡父洛州刺史始平公造像題記》,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公元498年)九月十四日刻于龍門古陽洞北壁。共10行,每行20字。題記由孟達撰文,朱義章書。清乾隆年間始被錢塘“西泠八家”之一黃易發(fā)現(xiàn),之后備受書壇重視。
此碑用筆多取方筆,一些“點”狀筆畫和折處重頓方勒,鋒芒畢露,故顯雄峻非凡。此碑是北碑中以方筆為主的雄強書風的典型代表,通過學習可壯其膽、強其骨、厚其力、生其勢,益處良多。臨習時要注意善于用鋒,如起筆露鋒切入、鋪毫運行和斂鋒收筆,氣脈貫通。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