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需先了解它的脾氣,順應(yīng)它的性格,幫助它恢復(fù)到該有的樣子。脾有這兩重性格,也是醫(yī)家健脾的兩種常用思路,關(guān)心脾胃的人不可不知。
脾的性格,教材一般把它表達為生理特性。
什么叫生理特性?也就是指那個臟腑的性格特征是怎樣的。比如一個人的性格,有剛猛的,有安靜的,有溫柔的。
脾的性格是什么?
脾的第一重性格:脾氣主升
脾氣主升,指的是上升、升舉,脾的氣機運動形式以上升為主。
脾氣能升,則脾氣健旺、生理功能正常,所以《臨證指南醫(yī)案》說:「脾宜升則健。」
脾氣上升的意思,應(yīng)該與天地交感中的「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氣象模式中的「地氣上為云」有關(guān)。脾屬土,應(yīng)坤地,地氣上升,在人體就應(yīng)該是脾氣當升。
?脾氣主升的正常、異常表現(xiàn)?
脾氣的升,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1.升水谷精微與津液
這一功能也叫「升清」。脾主升清是指脾將水谷精微與津液向上輸送到心肺與頭目,它所化生的氣血,經(jīng)心脈運載,尤其是肺的宣發(fā)與肅降,布散到全身上下內(nèi)外。
這就是脾與肺的協(xié)調(diào),在「地氣上為云」之后再接「天氣下為雨」,而起到一個精微物質(zhì)與津液如「霧露之概」營養(yǎng)、滋潤全身的作用。
升清,實際就是對脾運化的「運」的大方向上的概括。
生理上,脾功能正常,則脾氣上升。這樣,脾運化水谷與水液的功能就能發(fā)揮正常,水精四布,就不會有臟腑失養(yǎng),或水濕痰飲停聚。
所以,脾的功能以能上升來彰顯它的健旺,就有了:「脾以升為健」的說法。
如果脾氣虛衰或脾氣被濕所遏,那么,它的升動轉(zhuǎn)輸就會失常。
清氣不得上達以養(yǎng)頭目,可見頭目眩暈,精神疲憊,或者耳鳴。
這里提示一下,很多人一看耳鳴兩個字,下意識地就覺得一定是腎虛,其實不一定??!
耳鳴一般先分虛實:實證的耳鳴,一般是急性起病,耳鳴的聲音很大,用手捂住耳朵,聲音更大,這一般是肝膽火,循著膽經(jīng)上炎。因為,耳朵是膽經(jīng)所經(jīng)過。
慢性的耳鳴或者耳聾,是虛證。而虛證之中,大部分是屬于腎虛,但是虛癥之中也有脾氣虛的可能,是由于脾氣不升,清氣不能上養(yǎng)清竅所致。
如果清氣不升,停留在中焦,就見腹脹滿悶,不想吃飯。
如果清氣不但不升,反而下降,那么就容易見到便溏、泄瀉,或者大便之中見到飯粒菜渣,或者其他沒有消化的東西;
甚至人體的精微物質(zhì)從下竅而出,也算清氣下陷,比如隨小便而出的蛋白量,或尿有甜味等。
以此看來,糖尿病也應(yīng)該包含中氣下陷,或者叫脾氣下陷的病變機理。為什么呢?
甜味就是甘味,甘味五行屬土,是脾的本味,現(xiàn)在脾的本味從下竅而出,這不是脾的清氣下陷又是什么?
2.升舉內(nèi)臟與組織
脾氣的上升還具有維系人體臟器位置以及一些組織的相對恒定,防止內(nèi)臟以及某些組織下垂的作用。
前面我們講過肝,所以有些聽眾朋友可能會產(chǎn)生疑問,肝氣也升,為何沒有升舉內(nèi)臟以及組織的功能?
這就是木與土的氣性不同了。
木之氣舒展條達舒暢,升而散,肝之升在散;如果肝氣不足,就是升與散不力,它的功能并不是承托。
土氣生化、承載、受納,土氣的升,其中一點表現(xiàn)在承載。所以,升舉內(nèi)臟無非就是土氣「承載」的一種顯示方式。
土氣能承,有賴于土氣充足,才能升托有力,這也是坤土「厚德載物」的意思。
土厚能載,則人體臟器與相關(guān)組織位置就相對恒定;
如果土薄力衰,脾氣不足,那么就承載不力,一可以導(dǎo)致內(nèi)臟下垂,如胃下垂、腎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二可以導(dǎo)致組織下垂,比如眼泡松軟下垂,肌肉松軟下垂,痔瘡,下肢靜脈曲張,椎間盤膨出或脫出等。
就拿一個椎間盤膨出或脫出來說,很多人覺得他是腎虛,其實沒那么簡單:腎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所以椎間盤突出或膨出,固然跟腎精虛有關(guān)。
但是想深一層,椎間盤的作用是在椎體之間承托緩沖對椎體縱向的壓力,為什么人家不脫出而你脫出?這不就是承載之力不足,被擠了出來嗎?
同樣,下肢靜脈曲張、痔瘡,這些病的發(fā)病原理,都與承重力有關(guān)。
?怎樣才能讓脾氣升舉?
我們再進一步,脾氣的上升是需要助力的,這個時候中醫(yī)的整體觀的優(yōu)勢就顯出來了。
脾氣上升的助力有三方面:
1.陽氣暖土,地氣自然上升
陽氣從哪里來?源于心腎。
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根底,它的位置在下,就好像地球的地心里面的熱能,自下而上地溫煦著脾。由于火性炎上,這種自下而上的溫煦,實在是占了地利之優(yōu),所以說是暖土的主力;
但心陽也不能忽略,離日下照,一樣可蒸土氣而升。
脾氣不升一般以補中益氣湯為常用,但若升的效果不滿意,可以加一味附子溫心腎以暖脾土,每每容易建功。
2.肝之升也可以幫助脾升
木可以疏土,土松則其氣易升,這個道理很淺顯。
補中益氣湯中柴胡、黃芪、升麻之用就是木與土之升,相互協(xié)調(diào)的范例。其中黃芪和升麻主要是升脾為主,而柴胡則是在外圍升肝氣,以幫助升脾氣。肝氣升,則脾氣也易升。
3.土燥則升
脾為陰土,其性濕,濕性重濁而粘滯,濕遏則脾氣難升。所以,脾氣升運的條件之一就是脾燥而不被水濕痰飲所困。
《醫(yī)學(xué)求是》就說:「脾燥則升?!?/strong>這句話就帶出了脾的另一生理特點:喜燥惡濕。
脾的第二重性格:喜燥惡濕
前面我們講過一個大概念,五臟屬陰,六腑屬陽。同樣屬土,脾與胃相比較,脾屬于五臟,所以它屬陰,作為五臟來講,它是至陰之臟,作為經(jīng)絡(luò)來講,它歸屬于太陰經(jīng)。
但在古代,由于形式邏輯不算太發(fā)達,所以不同的醫(yī)學(xué)家就有不同的用詞習(xí)慣,有的喜歡說它是至陰之臟,有的就喜歡說它是太陰。所以就有了下來的這種說法:脾為太陰濕土之臟,胃為陽明燥土之腑。
什么是陰土?陰土,就是潮濕低洼之地,土太濕就不容易生化萬物,反而是容易「水淹萬物」了。
所以《臨證指南醫(yī)案》就說:「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此脾喜剛燥,胃喜柔潤也。」
我們可以再進一步思考,脾本身的功能是運化水濕,以調(diào)節(jié)體內(nèi)水液代謝的平衡。
如果脾虛不運就最容易生濕,但陰土之氣本來就濕,根據(jù)「同氣相求」原理,濕生出來后又反過來最易傷脾。所以《臨證指南醫(yī)案》接著說:「濕喜歸脾者,以其同氣相感故也?!?/p>
再兼陰土低洼,又易聚濕。所以,脾惡濕是指它對水濕類邪氣有著特殊的易感性。
?脾濕的人有哪些表現(xiàn)?
脾與濕的關(guān)聯(lián),臨床最容易見到兩組證:
1.因脾氣虛弱,健運無權(quán)而水濕停聚者,稱「脾虛生濕」。
常見乏力,肢體倦怠,食欲不振,脘腹脹滿,痰飲,泄瀉,水腫等。
由于是虛證,一般病程比較長。
2.因濕邪傷脾,脾失健運而水濕為患者,稱為「濕困脾土」。
可見頭重如裹、脘腹脹悶、口粘不渴、排泄物粘滯等癥。
這是實證,一般而言,實證病程多不長。但濕性粘滯,濕邪為患,較其他病邪,在時間上又長些。
?祛脾濕的途徑之一:燥濕?
厭惡濕的臟腑,自然就喜燥。于是,燥濕,就成了治脾的常用方法。
燥濕的藥以蒼術(shù)、白術(shù)最為常用,但這兩術(shù)所擅長不一。
1.白術(shù)
白術(shù)的生長環(huán)境以地勢干燥、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zhì)壤土最宜,則其宜土(脾)之性初顯。脾臟之喜,正是白術(shù)之喜,這是真正的同喜!
《本經(jīng)逢原》說:「入健脾藥,土炒?!拐f的是白術(shù)的炮制。
為什么白術(shù)要用土炒?古人說:「竊土氣以補土也!」
2.蒼術(shù)
蒼術(shù)的生長環(huán)境,以忌積水、土層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質(zhì)、排水良好的砂質(zhì)壤土最宜。道理類似與白術(shù),又見同喜!
蒼術(shù)亦有以灶心土炒制者,這樣不但竊土氣,同時也竊火氣了。
兩種術(shù)之同,都味苦性溫??鄤t燥,溫則化,所以善燥化水濕。
不同者,白術(shù)味兼甘,所以善補,脾虛生濕者更適合。參苓白術(shù)散、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等就是用它。
蒼術(shù)味見辛,故善散,濕困脾土者宜,健脾祛濕的平胃散用它。
《本草崇原》說:「凡欲補脾,則用白術(shù),凡欲運脾,則用蒼術(shù),欲補運相兼,則相兼而用。如補多運少,則白術(shù)多而蒼術(shù)少;運多補少,則蒼術(shù)多而白術(shù)少。」完帶湯就是兩術(shù)同用。
?祛脾濕的途徑之二:利水?
土松則水滲,水滲去則土易燥,所以滲利水濕是治脾的另一法。
常用的藥物是茯苓?!端幮越狻氛f:「夫脾最惡濕,而小便利則濕自除,所以補脾?!?/strong>
臨床上,對脾生濕、濕困脾的病證,一般是健脾與祛濕同治,所謂「治濕不治脾,非其治也。」這句話若倒過來說「治脾不治濕,非其治也」似乎更能體現(xiàn)理脾之法。
常用的既補脾又祛濕的藥物有:薏苡仁,扁豆,五指毛桃,芡實等;
健脾、行氣、祛濕兼具的有:陳皮,砂仁、厚樸、白豆蔻等。
另外,「太陰濕土,得陽始運。」土暖則濕去,所以,仍然需要心腎之陽來溫;
還有,土松則水滲,所以,又賴肝木疏泄。
但需注意,脾雖喜燥,但不是越燥越好,土太燥亦不能生物,這是常識。
《本草崇原》:曰:「太陰主濕土而屬脾,為陰中之至陰,喜燥惡濕,喜溫惡寒。然土有濕氣,始能灌溉四旁,如地得雨露,始能發(fā)生萬物。若過于炎燥,則止而不行……此先圣教人之苦心,學(xué)者所當體會者也?!?/p>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