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0 林佳明
1.少陰病提綱證條文析義《傷寒論》第281條所說的脈證:“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p>
少陰病表證和少陰病里證都具備這個提綱證。
少陰病為三陰之表,為表陰證,即是一種表虛寒證。
而三陰病都有虛寒的病機,所以少陰病也有里陰寒證的一面。
脈微細:這是少陰病的基本脈象。少陰真陽是機體的根本,真陽虛而寒盛,機體就會畏冷畏寒。
人之氣血需要陽氣的溫煦和推動,下焦真陽不足或虛衰,則津液營血虛寒,而寒性收引,心陽虛衰亦無力鼓動血脈而脈微細(微緊或偏浮弱)。
但欲寐:這是少陰病的基本精神狀態(tài),真陽不足或虛衰,表陰有余,氣(津)血虛寒,心(神)、腦不得溫煦濡養(yǎng),就會畏寒無神,精神疲乏困頓,閉目不想睜眼,頭昏沉,想睡又睡不著,或嗜睡——也就是呼之就醒,繼而又睡的狀況。
2.少陰里虛寒證條文析義
少陰病比較特殊,相對于三陽來說,三陽在外,三陰在里,少陰病也屬于里證。雖然為表,但是在三陰之表,也有里虛寒的脈證。
里虛寒證,會傳入太陰,陰寒水飲盛,可致真陽虛衰或欲脫而出現(xiàn)諸多危證。
《傷寒論》第282條:“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p>
本條為少陰病里證的主癥,也就是少陰真陽不足,虛寒水飲不化所致的一系列證候。
少陰病里虛寒證,既然冠以少陰病,就必須具備少陰病提綱證“脈微細,但欲寐”。
真陽虛損,寒飲不化而內(nèi)停,上逆就會有想吐又無物吐出的難受癥狀。
陽虛水盛,水氣凌心,則心悸煩亂。
寒飲不化津液,心神不得濡養(yǎng),則出現(xiàn)少陰病特有的“但欲寐”的證候,即精神疲乏困頓,想睡也睡不著,或失眠。
五六天自利而口渴,是病變傳入太陰了,但只是單純的自利,是少陰太陰合病,以少陰為主。
口渴是因為真陽虛損較重,水飲不化津液,津液虧虛而口渴,所以說“虛故引水自救”。
津液不足而渴,就要喝水來自救,這也是機體的一種自我修復(fù)。
但喝多少又尿出多少,尿頻尿多,是因為真陽不足,里有虛寒,不能制約水液,致使尿頻而小便清長。
如果不渴就說明是病大部傳入太陰了,如《傷寒論》277條說:“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太陰寒飲內(nèi)停于中焦,臟有寒而無熱,所以雖下利而不渴。
少陰病里虛寒證的病機與太陰病病機基本相同,所以治療也是四逆湯類方藥,正如《傷寒論》277條所說:“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p>
三陰病都有虛寒水飲,四逆輩方證病機為真陽虛和寒飲盛,所以不論太陰還是少陰都可以用四逆湯類經(jīng)方辨治。
3.提綱證概要少陰病的證候特點:表、里皆虛寒。
少陰病的主要證候:脈微細,或浮弱,或沉遲無力。
但欲寐,即困倦嗜睡但睡不著,似睡非睡,或失眠。
欲吐不吐,心煩,自利而口渴,引水自救但喜熱飲。
下焦虛有寒,如腰腹冷痛,小便色白,心痛,無汗或有汗,無熱或無大熱,畏寒怕冷,咽痛,頸項痛,或肩背痛,或四肢逆冷疼痛。
2022-09-21
少陰病核心病機:真陽虧虛,表里寒盛,津虛營弱。
少陰病病機分層:
(1)真陽虧虛證病機與證候特點
①陽衰:下焦真陽不能溫煦,表現(xiàn)為四肢逆冷、下利、小便白、女子宮寒。
②戴陽:下焦水寒而真陽外越,上熱下寒,表現(xiàn)為面紅如妝無光澤等。
以上二種情形方藥主要用附子、烏頭、干姜等。
(2)表陰證病機與證候特點
陽虛陰盛,機能沉衰,抑制太過,表現(xiàn)為神疲乏力、蜷臥嗜睡、畏寒肢冷、肢體軟癱等。
方藥主要用附子、干姜、桂枝(肉桂)等。
(3)少陰表寒證病機與證候特點
表陽虛損,失于溫煦,表現(xiàn)為頭身四肢畏寒疼痛,肢體沉重酸軟、胸陽不振等。
方藥主要用附子、桂枝(肉桂)、吳茱萸、薤白、細辛等。
(4)少陰表(衛(wèi)陽)虛證病機與證候特點
①陽氣不足,衛(wèi)表不固:易感外邪、惡風(fēng)惡寒、自汗出、分泌物增多等。
方藥主要用附子、桂枝(肉桂)等。
②少陰營(血)虛寒證病機與證候特點:營血虛寒,經(jīng)脈凝滯表現(xiàn)為頭面四肢厥寒逆冷疼痛,或紫紺等。
方藥主要用附子、桂枝(肉桂)、當歸等。
5.少陰病辨證眼目脈象:脈微細,或微緊,或偏浮弱。
舌象:舌暗或舌淡,舌體胖大苔白或水滑。
精神狀態(tài):精神萎靡不振,疲乏困頓,無神或少神。
體征:虛弱畏寒或手足冷。發(fā)病或加重的時間為子時到寅時,即晚上11點至次日凌晨5點。
6.少陰病的核心病機
陰寒陽虛(真陽)或陽(真陽)衰,機能沉衰。
7.少陰病治則
扶陽祛寒解表,溫化寒飲(溫法)。
三、少陰病分證
少陰病一個總綱,三個分證。
少陰表證有虛實臨證察機明辨識
一、少陰傷寒證
1.少陰傷寒證之飲瘀凝滯證——麻黃細辛附子湯證《傷寒論》第301條:“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p>
本條闡述的是少陰傷寒證的主癥及主脈。
少陰真陽虛而表寒,傷于寒邪初發(fā)病,雖津虛營弱,但衛(wèi)氣尚能抗邪,反有溫度不甚高之發(fā)熱(無熱惡寒者發(fā)于陰也,不發(fā)熱為常),且為時甚短。
脈沉,里虛(真陽虛,抗邪貯備不足)而有寒飲凝滯,病欲傳里。
麻黃細辛附子湯證病機為外有傷寒表證,內(nèi)有里虛寒飲,即表虛寒,飲瘀凝滯,兼夾里寒飲。
麻黃細辛附子湯證的脈證、病機、治則和方藥辨證要點:
脈微細或微浮細緊,但欲寐,無熱畏寒,或微發(fā)熱,較嚴重的頭項強痛、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無汗,咳喘,咽痛,鼻塞流涕,噴嚏,手足寒,小便清長等。
證候特征:脈微細,或細小弱浮,或微緊,但欲寐,無熱畏寒,無汗。
病機:真陽不足,表虛寒,飲瘀凝滯表里。
(注:“飲瘀凝滯表里”是依據(jù)麻黃細辛附子湯的方證藥癥所治而提出的病機,有助于準確應(yīng)用此方。
麻黃細辛附子湯證有表位和里位的寒飲瘀血互凝。
方中各藥有溫陽解表,祛寒化飲祛瘀的功能。這樣定病機,可以拓展該方的應(yīng)用范圍。)
治則:溫陽解表,祛寒化飲祛瘀。
方藥:麻黃細辛附子湯方(《傷寒論》第301條)。
麻黃二兩(去節(jié)),細辛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煎服要點: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方義:《本經(jīng)》中說麻黃:“味苦溫。主中風(fēng)傷寒頭痛溫瘧,發(fā)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癥堅積聚?!惫事辄S可發(fā)汗透邪解表——這是麻黃在《本經(jīng)》《別錄》中藥癥的總括,我的理解和應(yīng)用與教科書不太一樣。
麻黃解表力強,有發(fā)汗透解病邪出表的功能,不僅能解表祛邪,而且能發(fā)散水氣,攻逐瘀血,開竅醒神。
《本經(jīng)》中說附子:“味辛溫。主風(fēng)寒咳逆邪氣,溫中,金創(chuàng),破癥堅積聚,血瘕,寒溫,踒躄拘攣,腳痛,不能行步?!惫矢阶涌蓽乩镬詈?,解表通脈,祛瘀化飲。
《本經(jīng)》中說細辛:“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jié)拘攣,風(fēng)濕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竅?!?/p>
《別錄》里講細辛:“溫中下氣,破痰,利水道,開胸中,除喉痹,癲疾,下乳結(jié)。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臟,益肝膽,通精氣?!惫始毿量赏ㄟ_內(nèi)外,入陰蠲飲,除痹止痛。
近現(xiàn)代蜀中名醫(yī)范中林在《范中林六經(jīng)辨證醫(yī)案選》中說麻黃細辛附子湯內(nèi)外兼治:“內(nèi)護真陽而散寒,外開腠理而固中?!?/p>
服藥禁忌:從“余如桂枝法將息”可知,服用上方也要遵守“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的忌口法則。喜寒涼飲食者忌用。
2022-09-22
《傷寒論》第302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fā)汗。以二三日無證,故微發(fā)汗也。”
該條說的也是少陰傷寒證,是少陰傷寒的輕癥。
少陰病感外邪,津血不足,胃氣虛弱抗邪無力,發(fā)病二三日尚未傳變他經(jīng)合并他證時,故可以麻黃附子甘草湯證微發(fā)汗解之?!盁o證”就是沒有里證,但有胃弱津虛,病位還在少陰表位。
這時可以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fā)汗以扶陽解表,養(yǎng)胃補津。
少陰傷寒證的脈證除了表現(xiàn)為脈微細或脈浮弱,但欲寐,無發(fā)熱或無大熱等陰證虛寒衰弱之象外,其他證候與太陽傷寒證是基本相似的。
因為都屬于傷寒表證,所以證候表現(xiàn)都可見發(fā)熱(少陰病一般不發(fā)熱或熱度較低),惡寒,無汗,頭項強痛,身痛,身重,腰痛,骨節(jié)疼痛,咽痛,鼻塞流涕,咳喘等。
麻黃細辛附子湯證與麻黃附子甘草湯證相比,麻黃附子甘草湯證的寒邪輕于麻黃細辛附子湯證。
麻黃附子甘草湯證的脈證、病機、治則和方藥
辨證要點:脈微細或微浮細緊,但欲寐,無熱畏寒,或微發(fā)熱,頭項強痛,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無汗,咳喘,咽痛,鼻塞流涕,噴嚏,手足寒,小便清長等。
證候與麻黃細辛附子湯基本相同,但癥狀輕于麻黃細辛附子湯。
證候特征:脈微細或微浮細緊,但欲寐,無熱畏寒,無汗。
病機:真陽不足,表虛寒,胃弱津虛。
治則:溫陽散寒解表,養(yǎng)胃補津。
方藥:麻黃附子甘草湯方(《傷寒論》第302條)。
麻黃二兩(去節(jié)),甘草二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煎服要點: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方義:《本經(jīng)》說麻黃:“味苦溫。主中風(fēng)傷寒頭痛溫瘧,發(fā)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癥堅積聚?!蓖感敖獗怼?/p>
《本經(jīng)》說附子:“味辛溫。主風(fēng)寒咳逆邪氣,溫中,金創(chuàng),破癥堅積聚,血瘕,寒溫,踒躄拘攣,腳痛,不能行步”,溫里驅(qū)寒,解表通脈,祛瘀化飲。
《本經(jīng)》說甘草“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瘡腫,解毒。”
《別錄》說甘草“無毒。主溫中,下氣,煩滿,短氣,傷藏,咳嗽,止渴,通經(jīng)脈,利血氣,解百藥毒,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種石,一千二百種草。”溫中養(yǎng)胃氣補津液,助陽解表。
服藥禁忌:從“余如桂枝法將息”可知,服用上方也要遵守“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的忌口法則。喜寒涼飲食者忌用。
聯(lián)系客服